幼兒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關系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1 前言
  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研究者都關注兒童對心理現象的知識和認知的發展。Karen Bartsch認為心理理論是后來元認知發展的基礎,只不過心理理論強調日常真實生活中社會情緒的互動,而元認知則主要關注“冷認知”和學術任務[1]。實際上,大多數心理學家可能會認為元認知和心理理論有相似性,這種同義的感覺在心理理論發展的文獻中通過使用“元表征”而得到進一步說明[2]。有關神經生理研究表明,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加工腦區可能都在前額葉皮質[3,4]。
  雖然有這些相同的普遍性和聯系性,但是大多數關于心理理論的文章都沒有提及元認知的發展領域,同時,大多數關于元認知發展的文章也沒有涉及到心理理論領域的研究[5]。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以嬰兒和年幼兒童為對象,考察兒童關于基本心理狀態——愿望、知覺、信念、知識、思維、意圖、感受等——的原始知識,研究者試圖了解兒童心理狀態發生和兒童理解這些不同的心理狀態的關鍵年齡階段,以及兒童對心理狀態的輸入、輸出及其如何影響行為的知識的理解和使用;相對而言,有關元認知的研究多以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和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中心,主要探索與任務相關的心理活動的特點。
  顯然,不同的研究者在關注心理理論和元認知時,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重點上有所分離。有研究發現,年幼兒童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自我監控(self-regulatory)能力,在問題解決中表現出的自我調節、策略使用與兒童心理理論關系密切[6 ]。最近又有研究數據表明,4~6歲兒童的心理理論操作水平可以預測其1年半以后的元認知知識[7 ],這說明從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角度探討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應具有相互補充的意義。
  Tager-Flusberg & Sullian提出心理理論模型的概念,認為心理理論包括社會知覺成分和社會認知成分,在社會知識或者智力的知覺和認知成分之間有重要的區別[8]。隋曉爽、蘇彥捷對心理理論兩成分模型做了進一步的驗證[9]。在本研究中,采用該模型結構來測量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在元認知的測量方面,本研究參照Sperling等的設計范式[6],根據中國兒童的特點,設計了卡片分類任務和拼圖任務來測量兒童的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能力。近年有很多研究表明,語言能力和通過錯誤信念任務的能力相關[10-12],所以在研究中也測量了兒童的語言能力。
  總之,本研究以3至5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心理理論元認知各個成分的考察,擬探索幼兒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發展關系,進一步揭示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本質關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采用橫斷研究設計,在北京市某幼兒園隨機抽取5個班98名3、4、5歲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歲組被試33人(M=43.36個月,SD=2.382,男17人,女16人),4歲組33人(M=52.52個月,SD=3.383,男14人,女19人),5歲組32人(M=65.75個月,SD=3.162,男21人,女11人)。
  2.2實驗任務及工具
  2.2.1 心理理論兩成分的測量
  本研究選用Markham和Wang [13]的中國人標準面部表情照片4張來測量社會知覺成分。選用意外地點和意外內容兩個分測驗來測量幼兒的社會認知成分。
  2.2.2元認知測驗
  元認知測驗由兩種類型的測驗組成。用卡片分類(包括顏色、形狀分類)測量元認知主體性知識、任務難度知識和元認知體驗。用兩種難度的“拼圖”任務來測量被試元認知中的主體性知識、任務難度知識、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過程。
  2.2.3語言能力測量
  使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的語言分量表5(龔耀先等.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及手冊對兒童的語言能力進行測查。
  2.3施測過程
  全部測驗在幼兒園的活動室分兩次完成,單獨施測。心理理論測驗和幼兒的語言理解測驗由1名主試施測,分類測驗和拼圖測驗由兩名主試施測。
  2.3.1心理理論兩成分的測量
  社會知覺成分測驗:主試引導被試看一對照片,主試指著照片說:“這是兩位叔叔(阿姨),你覺得哪位叔叔(阿姨)會對你比較好呢?”讓被試用手指照片作反應。在向被試呈現情緒照片時,注意兩種情緒照片左右位置的平衡,四個測試中同一類型情緒照片的位置不同。如果被試選擇了適宜表情的照片,計1分,得分為0-2分。
  社會認知成分測驗意外地點任務:主試首先向兒童呈現1個綠色杯子和1個白色杯子,主試說:我們來看看杯子里有什么?哦!什么也沒有!這是兩個小朋友,穿紅色衣服的是紅紅(用紅紅和兒童問好);穿綠色衣服的是綠綠(用綠綠和兒童問好)。紅紅和綠綠正在玩一個球(讓兩個玩偶一起玩耍)。現在綠綠要去吃午飯了,他把球放在這個(綠色)杯子里,然后把綠綠藏起來。紅紅還想再玩兒一會,便把球從(綠色)杯子里邊拿了出來。現在紅紅也想吃飯了,他把球放進了這個(白色)杯子里,然后把紅紅也藏起來。現在綠綠回來了,他想再玩一會兒球。主試開始提問:記憶檢測問題:綠綠開始把球放在哪里了呢?綠綠看到球被紅紅拿出來玩了么?事實檢測問題:球現在在哪里呢?只有兒童完全正確回答了以上問題,我們才認為兒童完全理解了故事,否則重新給兒童講故事,直到兒童完全理解故事情節,接著進行下邊的問題。他人錯誤信念預測:綠綠剛回來的時候,他會以為球在哪里呢?他人行為預測:綠綠會到哪里找球呢?計分:兩個錯誤信念問題,通過1個記1分。
  意外內容任務:主試拿出一顆“糖”(糖紙里面包著橡皮),問被試這是什么呢?被試回答“糖!”后,當著兒童的面撥開糖紙讓其確認里邊的東西,重新用糖紙包好橡皮。事實檢測問題:現在你知道糖紙里邊是什么嗎?自己的錯誤信念:在沒有剝開糖紙之前你以為這里是什么呢?別人的錯誤信念:現在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里邊是什么東西。他會以為這里邊是什么呢?計分:兩個錯誤信念問題,通過1個記1分。
  社會認知成分的得分在0-4分之間。
  2.3.2元認知測驗
  分類測驗程序:由主試將卡片一一展示給兒童,直到兒童熟悉。之后將卡片隨機放在一起。然后主試說:“你現在以最快的速度按照顏色(形狀)分類好嗎?”在兒童分類的過程中,當兒童實際完成之后,問問題(1):“你覺得剛才分對了嗎?”兒童回答之后,問問題(2):“如果有一個姐姐(哥哥)和一個妹妹(弟弟)按照顏色(形狀)分類,誰會分得好一些呢?”兩種分類的先后順序隨機。
  拼圖測驗程序:為了消除學習效應,兩種難度的分類任務的順序平衡。在拼圖時:主試對兒童說:“讓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吧。你看這是天線寶寶,我已經擺好了”。然后主試說:“那你現在以最好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拼出這樣的圖形好嗎?”在兒童拼圖的過程中,一個主試記錄兒童的操作時間、注視目標圖形的次數、停頓次數、悔步次數和兒童成功的拼接塊數,另外一個主試記錄兒童的策略使用情況。當兒童實際完成之后,問問題(1):“你覺得剛才拼對了嗎?”兒童回答之后,問問題(2):“如果有一個姐姐(哥哥)和一個妹妹(弟弟)來拼這個圖,誰會拼得好一些呢?”最后問問題(4)“你剛才都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在兩種難度的拼圖都完成之后,問問題(3):“你覺得那種拼圖難呢?”
  元認知測驗評分標準。
  元認知體驗的計分:根據問題(1)來評價,回答和實際操作一致記1分,否則記0分,總分范圍為0-4分。
  元認知知識的計分:根據問題(2)評價主體性知識,回答正確記1分,總分范圍為0-4分。根據拼圖任務的問題(3)評價任務難度知識,總分范圍為0-1分。參照Sperling等[6]的研究,從理解目標狀態、報告目標狀態、陳述問題、向目標靠近、使用系統性的方法、聯系達到目標狀態的事實和進行與問題解決有關的自我談話七個方面來評價策略知識,由兩名主試結合操作過程中的記錄和問題(4)對被試的策略作“有”或者“無”的判斷。從策略的性質,將理解目標狀態、向目標靠近、使用系統的方法和聯系達到目標狀態的事實4種策略定義為內部策略,分值范圍0-4分;將報告目標狀態、陳述問題和進行與問題解決有關的自我談話3種策略定義為外部(輔助)策略,分值范圍0-3分。
  元認知監控的評價:參照林崇德等[14]對元認知監控的評價體系,記錄被試拼圖的過程中的總時間、停頓次數、注視次數、悔步次數和成功個數。
  2.3.3控制測驗:幼兒語言能力的測量
  讓幼兒說出對詞的理解,每個詞的最高得分為2分,最低分為0分。共有22個詞,得分范圍為0-44分。
  3 結果
  3 1 幼兒元認知各成分和心理理論兩成分之間的相關分析
  元認知各成分與年齡、語言和心理理論兩成分的相關分析見表1。
  B4s8017.jpg
  表1表明,年齡與主體知識、外部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成功個數和操作時間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r=0.256*,r=0.260*,r=0.347**,r=0.435**和r=-0.638**,顯著相關,其中,年齡與元認知體驗、成功個數和操作時間之間的相關較高。同時,語言能力與主體知識、外部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操作時間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r=0.203*,r=0.214*,r=0.261**和r=-0.495**,相關也顯著。在元認知的各個變量中,主體性知識和社會知覺成分的相關系數r=0.238*,顯著相關。元認知的主體性知識、外部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成功個數和操作時間與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相關系數分別為r=0.245*,r=0.325**,r=0.228*,r=0.234*和r=-0.547**,顯著相關。3.2幼兒元認知和心理理論發展關系的回歸分析
  為分析在元認知各個變量中,哪些變量能夠預測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我們用逐步回歸法,以主體性知識、外部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成功個數和操作時間為自變量,以社會認知成分為因變量進行了線性回歸,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到,操作時間在對社會認知成分的這個回歸方程中所作的貢獻最大,其次是主體性知識和外部策略。元認知體驗和成功個數都沒有進入回歸方程,可能因為這些變量與操作時間、主體性知識和外部策略之間有較高的相關,他們對社會認知成分的影響是通過操作時間、主體性知識和外部策略來間接起作用的。
  接下來以語言能力、操作時間、主體性知識和外部策略為預測變量,以社會認知成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到,四個變量都進入了方程,但是與前面的方程比較,在本次回歸中,外部策略、操作時間和主體性的知識對方程的貢獻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說明主體性知識和操作時間的貢獻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被語言變量解釋。
  從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心理理論和元認知都與年齡這一因素有很高的相關,所以將年齡變量納入,再次進行逐步回歸,結果見表4。
  B4s8018.jpg
  表4表明,這次回歸方程中只有年齡、語言分數和外部策略知識三個自變量,說明主體性知識和操作時間這兩個變量與年齡的相關很高,主體性知識和操作時間對社會認知成分的影響完全是通過年齡這一因素而起到間接的作用。
  4 討論
  4.1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關系探討
  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元認知主體性知識與心理理論的兩成分顯著相關。可能原因是,對于幼兒來說,元認知的主體性知識獲得先于元認知的任務知識、策略知識的獲得。Bron-Cohen[15]認為元認知與心理理論是相關的,在自閉癥兒童身上兩者都表現出了某種缺失;但是在本研究中,只發現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和元認知的外部策略知識密切相關,而沒有發現元認知的其他方面與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有多少關系。這可能受到元認知的測量任務的影響,同時,元認知各個指標的分值范圍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據的敏感度。
  相關分析表明,主體性的元認知知識和操作時間對社會認知成分的影響完全是通過年齡這一因素而起到間接的作用。這一方面說明,元認知的主體性知識和操作時間確實是受幼兒生理、心理發展成熟的影響;另一方面說明元認知主體性知識和心理理論社會認知成分的實驗任務難度是不同的。在實驗中對元認知知識的考察的難度和標準錯誤信念的任務是有區別的,標準的錯誤信念情景是非常具體的,但對于元認知知識的考察是在完成操作任務之后對他人能力差別的衡量,應該是更為復雜的認知操作,需要的技能和推理能力更高,似乎包含對他人知識的預測和比較兩個推理過程,所以發展成熟的年齡更加晚一些是有可能的,從這個角度說,心理理論可能是后來元認知發展的基礎。
  有關自閉癥兒童監控能力缺乏的理論[16]認為兒童由于自閉,在認知成績的歸納與策略使用方面有特殊的困難;同時,大量研究證明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也缺乏。本研究表明關于策略的知識,特別是外部策略的知識和使用與心理理論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為上面的結論提供了證據。
  4.2關于錯誤信念、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知識機制的定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關于心理理論社會認知成分的測量所采用的任務是標準的錯誤信念任務,為了在概念上更加準確可靠,這里特別討論錯誤信念、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知識的心理機制。
  從表征的角度看,錯誤信念和元認知體驗(估計)的關系應該很密切。因為在實驗中,標準錯誤信念包含的四個問題分別是:自己的錯誤信念、他人的錯誤信念、對他人在錯誤信念的預測和對他人在錯誤信念指導下的錯誤行為的預測;而元認知體驗的問題是:在活動之前預測自己是否能夠完成任務和實際操作行為之間的一致性比較、在活動之后估計自己是否成功完成任務和實際操作行為之間的一致性比較。可見,這些量度的共同特征是都包含一種對自己或者他人心理現象的預測或者估計的心理操作活動。錯誤信念和元認知體驗之間的唯一區別是:標準錯誤信念問題針對的問題情境是非常具體的,具有強烈的指向性,而這里的元認知體驗針對的是一種活動,具有概括性和彌散性的特點,換句話說,前者的心理操作簡單,而后者的心理操作復雜。這可能是實驗中錯誤信念的發展趨勢和元認知體驗發展表現不同的一個原因。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二者所進行的心理操作對象不同,但是,具體的心理操作過程和推理過程則是相同的。
  現在來考察標準錯誤信念問題和主體性元認知知識問題在心理活動上的異同。考察元認知主體性知識的問題是:在自己進行一種操作活動之后,比較其他的兩個年齡有差異的人如果進行這項活動誰將完成得好一些。當初在實驗設計中考察這個能力的問題是:例如,“你覺得在剛才的分類任務中媽媽(爸爸)和女兒(兒子)比較,誰會做得好一些呢?”在預試的過程中,大多數兒童的回答是“女兒(兒子)”,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媽媽(爸爸)在家的時候就是沒有我玩得好”。這也是一種在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例如,大多數成人的互聯網知識、電腦操作技能不及年齡較小的人。所以,在正式施測的時候就將比較的對象改為對姐姐(哥哥)和妹妹(弟弟)的比較了。顯然,除了標準錯誤信念問題和主體性知識問題之間仍然存在心理操作對象不同(參見錯誤信念和元認知體驗的比較)外,還有一點差別是對元認知主體性知識問題回答的心理操作心理歷程要比錯誤信念問題回答的推理層次多,需內心進行“比較”后方能回答。而且,可能受到干擾的因素更加多一些。
  從領域一般性和特殊性來說,心理理論屬于特殊的領域,而元認知屬于一般的領域。一方面,特殊領域知識的發展會成為一般領域的基石,在時間序列上,心理理論是優先發展起來的,元認知的發展要晚一些,心理理論的發展成為后來元認知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一般領域知識的發展并不是一定要建立在特殊領域的基礎之上,不同方面的發展可能有不同的時間序列。本研究表明元認知的策略使用可以預測心理理論的發展,這些結論非常有意義,這進一步提示將來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研究應該受到更多領域科學家的共同關注。正如Flavel[17]所說,對于心理理論,不僅僅是發展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是哲學、精神病學、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比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教育領域的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元認知也是如此。
  5 結論  
  在本實驗的條件下,得出了如下主要結論:
  5.1 3~5歲幼兒在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策略方面有較高的相關。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可以預測元認知各個方面的發展。
  5.2 3~5歲幼兒心理理論兩成分中,社會知覺成分與元認知知識關系密切,社會知覺成分與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的關系不密切;社會認知成分與元認知監控之間的關系密切,特別是與元認知的策略知識關系密切,社會認知成分與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無顯著相關。
心理科學滬319~323,314B4心理學王雨晴/陳英和20082008
心理理論/元認知/幼兒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OM and Metacognition of Preschoolers  Wang Yuqing1, Chen Yinghe2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兒園5個班98名幼兒為被試,使用以表情為線索的社會知覺任務、經典的意外內容和意外地點任務測量了兒童的心理理論各成分,使用卡片分類、拼圖任務測量了其元認知各個成分;同時,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語言分量表測量了語言能力。分析結果表明:(1)3~5歲幼兒的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策略有較高的相關。(2)心理理論的社會認知成分可以預測元認知各個方面的發展。(3)在3~5歲幼兒心理理論兩成分中,社會知覺成分與元認知知識關系密切;社會認知成分與元認知監控之間的關系密切,特別是與元認知的策略知識關系密切。
作者:心理科學滬319~323,314B4心理學王雨晴/陳英和20082008
心理理論/元認知/幼兒

網載 2013-09-10 20:51:21

[新一篇] 幼兒學電腦之是與非

[舊一篇] 幼教觀念的更新與幼兒園管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