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機遇,傳承與創新: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展望  ——第二屆中美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訪談之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主持人:李明杰,博士、講師、《圖書情報知識》編輯。
  特約記者:朱少強、任全娥、張敏、鄭重,均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
  訪談專家簡介(以漢語拼音為序):
  范并思,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系主任;高波,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
  柯平,男,教授,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盧小賓,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助理;
  沈固朝,男,教授,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肖希明,男,教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主任;
  葉鷹,男,教授,浙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
  1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
  主持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施行者。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教師開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我想這話對大學教師也是適用的。換句話說,未來圖書情報事業的命運就掌握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內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手里。要鑄造出合乎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教師自身的素質非常重要,而其中教師的職業素養尤為關鍵。在座的都是這個領域的學問家和教育家,在您看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柯平:教師的職業素養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五點:一是對新知識的敏感程度。要始終站在學科前沿,跟上形勢變化。老師知識結構的轉變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其中很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敏銳鑒別力、跟上新形勢的能力。二是方法論。相對來說,傳授知識是次要的,因為具體的知識很快會過時,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師才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調查法和案例法,案例分析非常難,不是“舉例法”,還有比較方法等。要從單純強調外語、計算機工具轉向強調方法論。三是職業精神。很多圖書館學老師自己不愛圖書館,沒有職業精神,怎么指導學生?四是職業指導。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分析其優勢和不足。過去我們對學生職業指導強調不夠。老師應引導,指導學生怎么做,將來在圖書館怎么發展,對研究生培養來說尤其如此。第五是老師的經驗。教師應加強實踐經驗,是廣義的經驗,不僅僅指圖書館專業經驗。
  葉鷹:與學生的培養要求相適應,教師也自然面臨知識內容的更新與知識結構的調整問題。我們的做法:一是通過現有教師的自我學習與提高,二是通過人才引進來整體提高教師的專業與教學素質。引進人才的標準是:首先要有博士學位,進人標準是30歲左右的博士,35歲左右的副教授,40歲左右的教授。而且本科教育最好不是在本校畢業,最高學歷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圖書情報專業,要有教學經驗。考慮到學科建設的需要,我們強調科研能力和學術發展潛力,至于信息技術經驗方面目前不作為主要考慮因素。
  肖希明: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既懂技術、理論,又懂歷史。教師應是一個知識結構合理的群體。對個體來說,要盡量在精通一兩個方向的基礎上對其他方面有一定了解。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搞技術的人輕視理論,搞理論的看不起技術,這都不好。我們強調要突出學科交叉優勢,技術和人文要融合,傳統技術和新型技術也要融合,教師的知識背景要寬泛一點。教學和研究要并重,偏廢哪一個都不好。學生花那么多錢來求學,如果我們拿不出優質的教育產品,心里該感到愧疚。教師要有這種心態來對待教學。科研也很重要,不搞研究的教師肯定搞不好教學。另外,國外很多大學教師和圖書館員的角色是經常交換的,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覺得應該在政策、制度上建立這樣一種交換機制,把圖書館的從業經歷作為圖書館學專業從教的一個基本要求。
  范并思:數字化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趨向于技術化和實用化。這帶給我們很大挑戰。首先我們招不到計算機的老師、博士。現有的師資力量很多是從傳統圖書館學過來的,要讓他們一下子改變知識結構很困難。從目前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轉型的趨勢來看,我們的確很需要既具備理論功底,又有長期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來補充師資。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努力這樣做,但是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我們曾經打算引進某知名企業從事競爭情報工作十幾年的中層骨干,結果消息傳出去,所在單位立即將他升為高管。在這方面我們還要進一步探索和努力。
  沈固朝:教師的知識結構的轉變,說得多做得少,人才引進的確比較難。有些計算機專業的博士,一些搞IT開發非常棒的人,不愿意到我們這里來。我們目前主要通過留校等方式來解決。本系教師的學科背景比較豐富,圖書館學知識背景的不多,很多有雙學位,有的第一學位是數學、化學、外語、物理等學科的。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比較多一些。我們曾經從計算機系整建制地搬過來一個教研室。我們系在聘請教師方面,偏重實用,最好有搞IT、搞管理、搞實踐的經驗,單純搞理論不行。
  2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主持人: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就是說,知識傳授已經不是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這就為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專業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我們專業培養的學生,他們的優勢是什么?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就業狀況如何?
  肖希明:我們最近做了一個關于近五年來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圖書館職業,其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圖書館學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圖書館員核心競爭力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職業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對職業沒有自信,則很難參與社會競爭。教育不能完全解決職業價值觀的問題,但可以部分地解決。我在圖書館工作有一個感受,圖書館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不僅僅是技術與方法問題,還有它的一些理念,如善待讀者,人文關懷,獲取信息的權利意識等。圖書館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一個人文社會問題。圖書館專業很大優勢表現在這方面。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有人認為職業培訓可以替代圖書館專業教育,這是一種短視的觀點,當前活躍在圖書館領域很多知名專家,如國內許多著名高校的圖書館館長,有圖書館學知識背景的最多,這就說明了問題。他也許在具體的技術領域不如別人,但他懂圖書館,可以組織別人去做,這就是他的優勢。
  高波: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教育陣地,有意識地向學生輸入專業思想與專業意識,而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否則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無異于“自掘墳墓”。如前幾年有些學校實行一種通才與專才結合的教育模式:前兩年學習其他專業的課程,后兩年再學習圖書情報專業的課程,結果許多學生選了其他專業不再回到圖書情報專業。我們的專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東西,包括核心培養目標、核心競爭力、核心培養方案、核心課程設置等。可以說,目前我國高校圖書情報專業核心培養目標不明確是造成人才核心競爭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國高校圖書情報專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
  范并思:圖書情報檔案教育培養的是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信息化發展的鋪路階段,主要需要的是信息技術人才,搭建硬件平臺。而這之后,信息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信息在管理中的價值,進行信息的深度開發,使信息支持決策,支持管理。目前圖書情報教育的現狀是,懂專業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又不懂專業,存在專業和管理兩張皮的現象。所以圖書情報學的學科發展,我們要做的是整合技術和管理,使兩者在信息能力的基礎上融合起來,使我們的學生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形成專業的核心能力。
  盧小賓:我們人民大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使其具有核心競爭力,讓學生具有專業自信心。我剛從OCLC交流訪問歸國,美國圖書情報教育特別重視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很多美國信息機構或信息服務機構都會和高校聯手培養信息人才。我們不應該和別的專業比拼技術能力,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應用技術,培養學生的情報能力,包括情報知識、信息的應用技術等,這些構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沈固朝:這也是我在會上想提出來問同行的問題。目前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是面向市場培養人才,而我們行業自身沒有一個標準,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什么課程,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核心競爭力又可叫做學科保衛戰、學科競爭。依我看,圖書情報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做文秘搞不了而計算機專家又不愿做的一塊,這其中還有很大空間。因此我們在專業之間打通,實行寬口徑培養。專業要面向兩個市場:一個是文化市場,主要指傳統的圖書情報檔案這一塊;一個是信息產業市場,我們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就是面向企業。
  葉鷹: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就是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們目前的培養模式是,前兩年先對學生進行概論性的學科教育,同時選修一些其他專業的課程,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相當于“預科”;后兩年再進行信息組織、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貯、信息傳播服務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教育,第四年提供一些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方面的教育。學校主要向學生提供宏觀上的專業指引,具體的個人就業與學術發展由學生根據自身與社會需要選擇所學的知識內容與選修課程。目前學校的院系設置專業界限在淡化,這更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我國的圖書情報學專業大都設在重點綜合性大學,能考入該專業的本科生一般對自己未來發展有較高的預期。為了使學生具有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盡量滿足這種預期,浙大對新生有一個專業教育階段,包括請本專業的教授與學生見面交流,通過開設一些“學科導論課”,使學生樹立專業意識、職業意識,使其具備初步的專業素養。我認為我們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圖書情報意識與信息處理能力,如信息組織、分類編目、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服務等,無論何時都是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也是他們的強項與優勢。
  柯平:圖書館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主要是信息能力的掌握——不是計算機能力,而是Content的能力,包括信息組織,信息檢索和分析等。搞參考咨詢以及其他高層次的工作,都離不開信息能力,這才是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得以維系的命根子。比如搜索引擎、學科導航,包括元數據、分類研究,圖書館、IT行業都在探究,都離不開我們專業真正的核心能力。以前圖書館待遇不高,沒有人想去。現在深圳等地也有一些比較大型的圖書館,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職位,要求也非常高,說明圖書館員的價值正在提升,我們為什么不去爭呢?所以要樹立專業自信心和培養專業核心競爭力。在國外“圖書館員”是很少的,地位也很高,只占全部圖書館人員的三分之一。就算你是學計算機的,你也不一定做得了“館員”,而正式館員的薪水是非館員的一倍以上。
  3 圖書館學情報學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主持人:現在學生中普遍有這樣一種迷茫:以前本科畢業大都能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可現在不同,大學擴招了,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發展,這使得本來就很緊張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有人本科畢業后不得已選擇讀研究生。而從用人單位來講,很多崗位往往一般本科生就可以勝任。這是不是一種教育成本的浪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究竟是怎樣一種關系?您如何看待圖書情報專業的學生去其他行業就業?
  肖希明:圖書館工作是有層次之分的,因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也應該是分層次的,以滿足學生對自己事業發展的不同預期。我覺得,一般院校應以發展本科教育為主,而一些重點大學應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但前提是要在我國建立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是保證條件。因為只有建立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才可以排除很多人靠不正當的關系進入圖書館工作,這自然就減輕了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能過分削弱本科教育。圖書館學還是要以圖書館為它的主要就業領域。我不反對圖書館專業的畢業生去其他行業就業,但我反對把到其他行業就業的人數作為評價我們教育質量的標準。我倒是認為,到圖書館就業的人數越多,我們的專業教育就越成功。圖書館專業能適應其他行業,說明我們適應能力很強,這當然不是壞事,但不值得夸耀。我相信,若干年之后,當高等教育真正成為大眾教育之后,圖書館這個職業應該更有吸引力。
  葉鷹:我同意肖老師的觀點。我們的學生社會適應性非常強,可以與一個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去競爭一個電視臺的崗位,也可以與一個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去競爭一個企業崗位,但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還是以圖書館為主,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圖書情報學的畢業生去圖書館工作是自然的事情,這體現了一種專業學科的驅動。而有的畢業生去企業工作,那很大一部分是經濟利益的驅動,而非學科驅動。浙大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建有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高校,而且本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外部環境較好,可以說在區域范圍內具有絕對的職業競爭力。
  高波:廣州經濟發展比較快,對信息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好。我們學校培養的學生主要分布在企業與圖書館,而企業的不穩定性又促使一些畢業生選擇了圖書館崗位。事實表明,我們培養的學生是符合社會需求,是具有職業競爭力的。
  盧小賓:學生經常會困惑學校開設的課程和社會需要的知識脫節,缺乏職業自信心。我們應該從整個體系來看待該問題,滿足社會對學生的需要。以信息技術為例,我們要學的應側重于信息技術在情報服務中的運用,要學習如何操作信息系統而不是如何編程,如果連最流行的情報系統畢業生都不知道,會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系特別重視應用系統、應用數據庫和海量信息的處理運用,同時還要了解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知識,原因在于情報學研究的對象在很多時候都存在著一種經濟關系。
  柯平:現在圖書館招聘中對學歷的要求有抬升的勢頭,本科生在圖書館找工作可能會遇到一些門檻,有的館甚至已經開始進博士生。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件壞事。相反,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兩者銜接,適應了行業發展的需要。專業教育要有層次,這一來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二來教育本來是有層次的,沒有層次,教育是不完整的。別的學科都有博士,圖書館為什么不能有?關于目前的圖書情報學教育,我認為教育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夠。說圖書館專業數量太大,是基于圖書館就業的一元目標認識,培養目標有誤解。圖書館學專業就業要多元化,對信息能力有需求的行業都可以去,但圖書館是我們的首選。因此本科生數量不夠,研究生總量也不夠。本科教育需要加強,研究生也要發展。圖書館也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去做研究工作。我認為博士培養規模可以了,應控制質量,不能盲目發展。本科、碩士要加強。但隨著事業的發展,博士也可能要加強。在培養質量問題上,本科比較好,比較成熟;研究生培養則處在一個模式轉型階段,從科學學位到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有些模糊。因此我呼吁對碩士研究生應加強專業學位的培養,從全部授予科學學位到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
  4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教學理念
  主持人:武昌文華圖專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了“智慧與服務”的校訓,多少年來一直成為武漢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辦學的一種精神,一種理念。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個院系的負責人,在從教方面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和心得,能否介紹一下你們的教學理念?如何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體現它?
  沈固朝:我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重實用”。教學方法結合實踐,進行研究性學習。現在教學太重理論,是個大問題。我們現在把一些課題交給學生去做,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這樣到畢業,他們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積累,找工作就有優勢。例如讓學生參與企業橫向項目,檢索課中針對企業需求,進行研究性學習。關于專業培養中推行學生職業規劃的問題,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到,也在探索。以前我在美國讀書,上研究生的第一門課就是“怎么找工作?”就是去翻報紙、找廣告,關注市場需要什么,以后選課的時候就往這方面傾斜,綜合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范并思:面對專業需求和專業教育越來越技術化、實用化的趨勢,我們一方面從師資結構調整入手,大力引進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有實際從業經驗的人才,今后也會堅持這個方向。另一方面,我們盡量創造條件,使學生進企業,進行企業信息化實踐,加大實踐的環節。國外專業設置靈活,企業需求導向明確,我們在“教”與“學”兩個方面都要更加突出市場需求導向。
  肖希明:我認為教學理念不能盲從市場,不能什么時髦就開什么課。什么廣告學、營銷學,甚至什么房產、證券,只知道點皮毛,知道幾個術語。要守住自己核心的內容。課程改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核心課程建設。近年來,不少學校的圖書館學專業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這是應該肯定的。但這種改革卻呈現出非理性狀態。有些教學點課程設置非常隨意,如財政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廣告學、會計學、營銷學等都進入了圖書館學專業課程,而圖書館學真正的專業核心課程卻完全被邊緣化了。這樣做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但事實上卻恰恰是削弱了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因為,學生失去了本專業獨特的優勢,學到的只是其他學科知識的一點皮毛。很難想象一個廣告公司會僅僅因為你選修了一門“廣告學原理”的課程就聘用你。我們不開廣告學的課程,但我們的學生照樣可以去廣告公司就業,這是因為社會上各個行業都離不開信息組織和信息管理者,別人看重的是我們的信息能力。因此我認為,圖書館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應該始終堅持以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為核心。
  高波:我們以基礎傳統課程為主,結合最新進展和社會需求開設課程,包括專業信息管理與公共信息管理(現在改為圖書館學)兩大塊。現在其他專業的學生許多都選修了我們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我不提倡一半時間學習其他專業知識,一半時間學習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做法,那樣的話就會使圖書情報專業的教育與專業特色受到削弱。
  盧小賓:現在的學科定位有兩種傾向,圖書情報檔案和信息資源管理。相比起來后者似乎更有發展空間,但也會面臨更多的威脅。究竟是迎接挑戰還是回避風險?我們的宗旨是培養滿足信息社會需求的合格的信息高級專業人才,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
  柯平:優秀的教師必須要有很好的經歷,不能只在書齋里做學問。對圖書情報教育而言,當前特別需要做的,首先是兩個主導的發揮:一是教師主導,二是學生主導。“教”方面,教師引導非常重要,包括職業精神引導、專業學習、個人發展、就業方面的指導。“學”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每堂課所有教學環節都必須要體現以學生為主導。這兩個方面要良性形成互動。
  5 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主持人:在這次會議上,人們聽得最多的一個詞也許就是“融合”了,如學科與學科的融合,理論與技術的融合,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按我個人的理解,實際上它們的落腳點最終都要回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個大主題上來。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在中國都有不短的歷史,也都面臨在新的環境中求生存、求變革、求發展的問題。那么傳統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最值得我們繼承的東西是什么?未來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尋求突破?
  范并思:我對傳統圖書館學的繼承不持樂觀態度。從精神層面上說,1949年以來的傳統圖書館學情報學沒有“精神”。圖書館與信息管理本應倡導平等、博愛,維護信息公平,促進社會進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實現公平的信息保障。但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對信息的人為限制、封鎖、割據。從軟技術層面來講,傳統的情報處理等軟技術,在數字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我們很難從中找到多少可供繼承的、具體的東西。像Web2.0技術以用戶為中心,完全改變了傳統技術。像分類法,現在圖書館讀者網上查找圖書,沒幾個用分類去查的。有人曾經拿Amazon. com網上書店和圖書館OPAC系統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OPAC全面落后。還有美國一個博客網站上有個笑話,“假如Google像OPAC”,意思是假如Google有OPAC那么復雜,早就沒有人用它了。圖書館學研究了那么多年,不如一個商業系統,我們傳統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全面落后。如果說還有什么值得繼承的東西的話,我認為應該是對信息的發掘、加工、深層次的利用,要充分發掘信息在管理中的價值。我在上海參觀過中國銀行的一個數據挖掘系統,是純粹搞技術的人做的,挖出來的結果就是一些圖表。他們認為把數據變成圖表就算是挖掘成功了,而這在我們看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信息的發掘、加工、再利用,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去做的。以前常講信息檢索是我們的核心,現在這個概念已經落后了,表現形式已經改變了。我建議用“信息獲取”來取代信息檢索,包括網上、網下、用戶信息瀏覽、查找、搜索、咨詢、服務等全部作為一個整體,把對“信息微內容”的獲取整合進去。綜觀近十年來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我感到得以繼承的是:學科沒有變,寬口徑的專業培養道路沒有變。但讓我失望的是,無論大院小系,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探索的步伐始終趕不上時代變化的步伐。所以高分考入各大名校的優秀本科生,很難被這個專業所吸引,這是我認為應該担心和努力改變的事。
  沈固朝:我認為傳統圖書館學可以繼續對信息組織、信息檢索等作出貢獻。傳統的東西不能丟,比如分類,采分編,標引等,但有必要進行拓展。比如職業準入,多學科的融合,對技術的關注等。以前講“信息檢索”,我們改為講“信息采集”,不僅是在網上搜索,還包括一些網上找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拓展。在信息搜集等能力方面,圖書情報專業比其他專業還是有優勢的,應該有自信心。
  高波:對傳統的繼承是縱向的,我倒覺得我們更應該橫向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放開視野,多吸收歐美的一些教學理念和方法,多與國際接軌。在立足傳統圖書情報學專業的核心培養目標與核心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以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機遇,改造并拓展傳統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研究領域,做到在堅守的基礎上實現學科與專業的拓展。
  肖希明: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堅守,說來說去還是把里面核心的東西用現在的技術和手段去實現它。但這些核心的東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把現代的東西融合進去,這就是創新。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專業為例,辦這個專業的全國不少于500家吧,但搞的東西很多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在計算機學院下面,有的是在管理學院下面,有的是在經濟學院下面,有的甚至是在法學院下面,這還怎么融合?總得有自己核心的東西吧。我們的學科融合也好,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也好,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核心內容,一定要圍繞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來融合最新的技術。再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須和本科專業相對應,不能各搞各的一套,都應該回到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葉鷹:技術的發展固然帶給了我們很大的沖擊,但傳統圖書情報學專業必須勇敢面對這種技術強勢,及時更新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堅守住自己的陣地。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思想、精神以及核心理念不會變,但那些信息處理技術與信息加工模式等要不斷地更新與變化,注重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融合,圖書館學情報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對學生來說,既要具備寬厚的專業知識背景,也要有扎實的信息處理、加工技能與綜合信息素養和能力;教師也要及時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把最新的信息技術理論與相關專業知識有機整合,在堅守圖書情報學傳統陣地的基礎上適當拓展學科范圍與研究領域。我想這些是應該而且是能夠做得到的。美國有許多學校的傳統圖書館學教育與研究開展得很成功,同時其信息處理技術方面的教育與研究也非常有聲譽,二者結合得非常好。
  主持人:感謝各位專家富有啟發性的發言!我相信,你們思想的撞擊閃耀出來的光芒,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照亮我們學科未來發展的道路。謝謝你們!

圖書情報知識武漢5~9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20072007
2006年10月8日至10日,第二屆中美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會議就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學科變革與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就大家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圖書情報知識》編輯李明杰與《圖書情報知識》特約記者在會議間隙對部分與會專家進行了專訪。此次訪談的內容主題由李明杰擬定;朱少強、任全娥、張敏、鄭重、譚必勇、魏吉華完成了全部采訪和部分錄音資料的整理工作;李明杰完成了部分錄音資料的整理和最后統稿工作。以下是經過整理的訪談內容(之一、之二),謹以饗讀者。
作者:圖書情報知識武漢5~9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42

[新一篇] 拓寬學生視野 強化讀寫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以讀促寫”實驗初探

[舊一篇] 探究性學習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