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生命的深徹的憐憫與敬畏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中寫道:他在非洲志愿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只河馬與他們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敬畏一詞啊,人們往往習慣于把它當成一個偏義復詞來理解,籠而統之地“尊敬、崇尚”,其實這個詞最本質的含義是就是尊敬而又畏懼。法師撫慰眾生,超度生靈,德之所在;思想家關注生命,情系自然,道之所存!道德精神可以崇高,但不能拔高。任何偉大的精神都應該首先具體表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又敬又畏!為什么要既敬且畏呢?因為敬畏之間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因果內涵:法師慈悲為懷難道沒有因果報應之虞?史懷澤情系河馬不正是感慨于人與自然并非和諧相處嗎?人們啊,當我們在使用敬畏一詞時,除了尊敬、崇尚的熱情以外,是不是還應該有一種畏葸和懼怕的忐忑呢?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語文,作為語文教師,出于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不乏教學的激情甚至愛情,可我們有過對語文真正的敬畏之情嗎?我這里不想奢談什么語文的本質,請讓我把“語文”定位在工具和人文之中,交融于師生教學之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語文角色——語文教材,看看它處在一個怎樣尷尬的境地。
激情燃燒的課堂
當我們走進教室,課表顯示的,老師代表的,學生學習的,似乎都只能用一個詞概括:語文。這里,空間氤氳著的是文道統一的語文分子;這時,時間演變的是聽說讀寫的語文細胞。老師挖掘著教材,把自己熬更守夜所領悟的精髓宣講出來,為的是讓學生們幡然醒悟;學生虔誠地捧著教材,專注聆聽認真批注記錄,為的是正確理解把握教材。質疑問難,師生有著互動交流的空間,問題的理解,是也,非也,似是而非也,都會在老師循循善誘的指導下會心而又圓滿地解決。難點是需要突破的,重點是必須抓住的,精彩的語句必須記下背下甚至仿寫;課堂的主題是鮮明的,教學的節奏急緩有致的,預定的目的是必須達到的。
我至今還記得我在為學生講《我與地壇》時激動的情形。
登上講臺,我就大氣磅礴:人是什么?人的價值在哪兒?在人與上蒼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么?——我片刻地停頓,讓這天大一問掀起學生心中波瀾。
緩緩步下講臺,我又是深省導入:史鐵生像屈原一樣,在茫茫人世之中,詰問著,思考著。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置于這種形而上的拷問中。這是以人生之有限,來超越人生之無限的一部悲慨的冥想曲。從一個殘疾人痛定思痛的靈魂叩問中我們會讀到怎樣一種博大的、帶有巨大沖擊力的東西?不乏深邃的理解引發學生翩翩思緒和聲情并茂的朗讀,我的雙眸濕潤,學生的眼淚在飛。我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學生。課文討論分析,我循序漸進組織教學,起承轉合思路清晰。我帶領全體學生齊唱一曲頑強不屈與命運抗爭的生命之歌。
課文結束深化,我高屋建瓴,烘云托月,與下課鈴聲同時響起的是我的殷切勉勵:殘疾人的作品之所以會震撼我們,乃在于凡人都具有的某種有限性。對無邊廣大的世界來說,個體的人,都是渺小的。我們正常人的心理空間,也多少帶有殘缺的東西吧?有了殘缺,便要補償,便要創造。創造就是智慧,就是財富。人類所以一直在發展著,變化著,乃在于我們不僅是一群有著痛感而殘缺的人,而且還是能夠正視淋漓鮮血,是痛并快樂著的精靈。
是的,這就是我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的語文課,有什么不對嗎?
是啊,即使是用“新課程理念”來要求,也是中規中矩,無可厚非的。但我不得不承認,這45分鐘留給學生更多的只是對老師的感動的感動!當我們一往情深地投入我們的語文教學,用我們無比愛慕和崇敬的心情詮釋著文本的時候,我們可曾想到其實我們已經忘記了文本!如果說胖大嫂背著娃娃找娃娃是健忘,而教書先生拿著書本,看著書本忘記書本就有些可悲可嘆甚至誤人子弟了!
愛情遺忘的課本
沈從文的《邊城》是以翠翠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30年代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其中最動人心魄的是翠翠與儺送的心心相印的愛,還有儺送的的哥哥天寶為愛而無奈凄涼的出走。翠翠的情竇初開,懷春孤寂,天寶兄弟的夜半歌聲,外公虎耳草的浪漫故事和那都無一不從作家筆下本真的文字里流淌出來。
對于這篇小說,我們常常看到大量類似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情景,我們不妨剪影其下:
在初步了解情節,或許通過影片讓學生感知之后,我們常常來不及讓學生細細品味,讓他們和自己年齡相仿的翠翠交交心,和天寶兄弟說說話,總是心急火燎地去升華愛的本質與真諦,把它演繹成這樣一個關于愛情的問答與討論:
怎樣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
天寶的出走說明了什么?
這出愛情悲劇是誰造成的?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對待愛情?
在老師的引導下,或者歌頌純真美好的愛,或者歌詠愛的奉獻,或者鞭撻萬惡的封建買賣婚姻……這樣,翠翠、儺送、天寶被記憶移植成了現代人,作品實際上成了師生共同討論的一個關于愛情的話題。就這樣,沈從文連同他的人物先是被剝離支解,然后是對文本的視若無睹,最后當然是以深化愛情的名義將文本徹底遺忘!
尚未沉浸其中,“湘西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愛情”就這樣結束了!
文本是教學的依托,是搭建學生通往知識殿堂的橋梁;文本內蘊精深,是智者心靈、思想的精華;文本內容豐富多樣,有許多鮮活的知識;文本梯度編排合理,就如同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知心朋友。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文本看作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體,自己先和文本交朋友,再引領學生和文本真誠地對話、交流,讓他們為文本所蘊涵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所感染,為文本中人物的命運所牽掛,為作者精巧的構思謀篇所贊嘆,為文本優美的語言而心馳神往……教師帶領學生真誠、潛心地與文本進行心靈交流,直接演繹師生與文本之間“知心朋友”般的深情。教師應敬畏這有生命的文本,不能因拓展課外文本而輕視或拋棄課本。
如果我們視語文為生命,那就應該敬畏捧在自己和學生手中的這個生命——語文書。我們應該給它充分的時間,讓它與我們的學生說說話,他們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觸膝談心后的感動也是最真實的;我們應該多留給它一點空間,讓它與我們的學生相擁而載歌載舞,他們親密的接觸后的感覺是最靠得住的。當然真實的也可能是粗淺的,甚至是誤解的,可這又有什么可怕呢?“讀了,感受了”比什么都重要!文本本身擁有太多的生命太多的美:生命的歡樂和悲苦、生命的堅強與脆弱、生命的浪漫與樸實、生命的高貴與卑賤……美的人、美的物、美的山水、美的藝術……每一頁都跳動著生命的脈搏,閃耀著美的靈光;每一篇都燃燒著生命的激情,洋溢著審美的愉悅。可以說,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生命與課程的生命與美交融的過程,此時,語文課程的美鼓舞著并滋養著學生的思想,學生感受著并創造著美,人與美實現了交融。這是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
但我們常常卻不這樣,而是熱衷于把具有鮮活的生命和美的神采的文章抽象為干巴巴的“思想”,連同那些干巴巴的沒有生命力的“語文知識”,一同塞進學生那發漲的腦袋。那些干巴巴的東西對學生生命的成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沒有學生與課文“生命”的交融,語文的教學還有什么意義呢?
一聲嘆息的學生
早在1987年國家教委委托華東師范大學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語文水平調查,結論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總體成績未達到合格線”,“寫作成績不理想,最突出的是審題能力差和內容不充實”。過了8年,又作了一次調查:“情況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一些學校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那么10年后的今天呢?閱讀教學是否扭轉了這種“繼續下降的趨勢”呢?對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緊迫感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其答案當然是令人關切的。別的且不說,每年的高考測試,現代文、文言文的閱讀仍舊是失分的大項,作文審題不準、內容空虛的老毛病依然如故。
由此我想到,如果我們的老師們能耐住寂寞,多讓位于學生與文本的接觸,在此基礎上,哪怕是拙劣講解也可能是有效的。可惜我們并沒有這樣做,我們習慣于把它奉為圭臬讓學生仰慕,或者把它當標本向學生講解剖析,或者把它當作模特讓學生觀賞;也許認真激情地備課講課說明我們敬愛著它,但熱情洋溢掩蓋不了對教材的冷漠和無視,這說明我們并不畏懼它!我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樣天天下去的后果: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了積極介入文本沖動;沒有了與大師磨砥思想的喜悅,平添了自主閱讀的惰性。閱讀和寫作是連襟的,長此以往,學生作文的思想貧乏,語言空洞,詞不達意又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
曾幾何時,我是那么熱衷并陶醉于自己純熟地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旨立意的概括,文脈清晰的講解,于無疑處有疑的精細,一篇篇課文被我精細地咀嚼后哺育給一群缺乏自我生存能力的金絲鳥。伴隨著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入學習和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鴛鴦繡取從君看”,更要“善把金針度與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多么深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又是多么實在!
觀千劍而識其器,操千曲而曉其聲。文百篇詩千首,沒有“萬卷”之功,那來“有神”之筆,多讀多寫——語文教學的真諦原本很質樸,帶著一幫孩子在書海中快樂地遨游,那悲歡離合的場景會撩撥他們閱讀的興致,那愛憎分明的情愫會化為他們筆下的華章。來到課堂,站立講臺,多提醒自己:課堂不是布道者的教堂,講臺不是表演者的舞臺!成功的教學不僅依賴于一種平等真誠信任的師生關系,也依賴于一種與文本和諧相處親密接觸的魚水深情!
遠山呼喚的敬畏
錢夢龍先生《為語文教學招“魂”》中認為:“讀和寫(包括聽和說),作為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民族語的主要實踐方式,其中‘讀’又是基礎,是根本。從語文課程內部的課時分配看,閱讀教學占的分量最重;語文教學理念的更新,也首先表現在閱讀教學的改革上。道理很簡單:閱讀是學生學習民族語的主渠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范文的誦讀、品味、賞析,生成語感,積累語料,學習民族語的豐富的表現力;與此同時,也受到范文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染。”“面對語文教學‘失魂落魄’的癥狀,很有必要為它招一招魂。”
招什么魂呢,錢先生有一句話,“所謂的母語教學的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是什么問題呢,我想,不過是一個語文教學的規律問題,尊重規律也就是尊重語文本身,而尊重的最高境界就是敬畏!因為敬畏,我們會在任何條件下,熱誠而又謹慎地愛著語文,并將為此付出我的全部。
提到敬畏,我們沒有必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否則誰還敢進教室。于敬畏,我想說的是,我們不僅需要一種熱忱和崇敬,也需要一種理智與憂患。就像弘一法師對待螞蟻一樣,時刻警惕我們,不要因為自我而讓語文傷心,讓學生無辜;就像史懷澤對待河馬一樣,善待我們語文的每一個元素并視為生命,讓老師學生和語文和諧共振!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把全部的著眼點放在學生學習語文,語文讓學生受益。在這個前提下,樂讀樂寫,會讀會寫,好讀好寫,什么語文素養、語文能力都會有的!為師者要擺正位置,你不就是個讀書活動的組織者嗎,千萬不要陶醉于自己的濤濤宏論,更不要讓學生為你講課的精彩而上癮,收住勁,蓄住勢,放下心!讀、感、悟、導四方面,前三者一定首先是學生和書本的親密接觸。曾幾何時,中國一代又一代偉人、思想家、作家都是私塾先生這樣教出來的。也許我們在課堂上不那么光彩耀眼了,可那又怎么樣,我們本身不就是從事的一項綠葉的事業嗎?
敬畏我們的語文吧,熱忱而理智,坦然而慎重!
中學語文武漢52~54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陳躍20082008
陳躍,重慶江北教師進修學院
作者:中學語文武漢52~54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陳躍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