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教育掠影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教育發展水平亦堪稱世界最先進國家之一。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將“富國強兵”、“殖產興業”與“文明開化”作為國策,教育則成為實現國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教育已經有相當大的發展,實現了教育的現代化。二戰使日本的教育一度陷入癱瘓,幾近崩潰。經過戰后初期的改革,日本教育發生了顯著變化。僅在普及義務教育方面,目前9 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幾乎達到100%,成為世界之首,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戰后50多年來,日本的教育已經發展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日本教育的現代化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從而使日本一躍躋身于世界上的教育大國之列。
      中小學教育面臨的問題
  隨著日本教育日趨走向成熟,阻礙教育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從70年代末期開始,在日本的中、小學中暴力、凌辱及自殺事件不斷發生,拒絕上學和逃學人數迅速增加。近年來中學生染指毒品,投身“援助交際”的范圍亦呈擴大趨勢。在日本文部省去年發表的各種調查數字中,有3項數字最高。第一是曠學兒童數。 以去年夏天公布的數字為準,曠學30天以上的中學生已經超過了10萬人。特別是在兒童數量下降的情況下曠學人數增加,問題頗為嚴重。第二為校內暴力事件數。1997年公布的暴力事件發生數為10575起, 尤其對教師實施暴力的事件是前一年的1.5倍。排在第三位的是所謂的“保健室登校”。 即雖然去了學校,但并不進班里,而是去學校的保健室,這樣的孩子達到1萬人。
  對青少年自殺人數的統計結果表明,僅在1997年中就有469 人喪生。其中因學校或與之相關方面的原因而苦惱,最終選擇輕生的人數就達117人,占自殺人數的24.9%。直至去年夏天,這一現象仍在持續。
  1998年初日本警察廳宣布,日本社會已闖入“第三次興奮劑亂用期”。據推測,慣用者有可能近100萬人左右,并向低齡化發展。 據日本警察廳1998年1月的情報統計資料顯示,平成9年(1997)因亂用興奮劑而被捕的人員中,初中生43人,其中女學生27人;高中生219人, 其中女學生135人。日本家庭機能研究所所長,精神科醫生齊藤學指出, 前一段時間,興奮劑曾經是一部分富家子弟高中學生的象征。在興奮劑價格尚高,難以搞到手時就在這些學生中間流行起來了。他們常以大量服用含有興奮劑成分的藥物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令人關注的另一點是在中學生中間存在著視敢于違法者為英雄的傾向。這些違法者往往被看作與眾不同,很了不起,因而成為受同齡人崇拜與效仿的偶像。為了購買興奮劑,小癮君子們拿走家中的金銀細軟或開始行竊。調查顯示,興奮劑亂用者中近20%為女性,而高中女學生就占半數以上。其中通過“援助交際”而始用興奮劑及用“援助交際”得到的錢去購買興奮劑的事例較為突出。
  所謂“援助交際”,實則目前日本社會少女賣春的一個代名詞。十四五歲的女中學生通過與成年男子的性交往獲取錢、物,以滿足純粹的消費欲,幾十萬日元拿到手很快便被揮霍一空。某雜志社記者在對“援助交際”現象進行調查時吃驚地發現留言電話中記錄了無數個少女的留言。“喂喂,我14歲,需要錢,有可以給我零花錢的人,我在這里等候你”。這在發達國家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特異現象。而熱衷于“援助交際”的少女們則說,大人們最終還不是為了錢嗎?對于她們來說,援助交際與其說是賣春行為,莫如說是一種經濟行為。在她們眼中,日本已成為一個為了金錢而舍棄一切的國度。在東京的街頭、車站,你會聽到時髦少女身后背著的小包中不時響起鈴鈴的手機呼叫聲。在通訊極為發達的今天,手機已成為“援助交際”、毒品買賣的手段之一。
  上述現象的出現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學校教育健康、正常地發展,并波及到了許多家庭。家長們對如今的教育狀況深感担憂,不知哪一天這種災難會降臨到自己孩子的頭上。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日本教育,如今卻受到了諸多問題的困擾,引起日本社會廣泛的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上述現象的產生及發展進行了多方調查與分析。對其原因,盡管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在下述幾點上是具有共識的。
    1、教育過熱帶來的副作用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對日本政府提出勸告,希望對教育制度加以改善。該委員會為,日本的兒童被置于激烈競爭制度的高壓下,閑暇、運動與休息的時間不足,由此產生兒童成長障礙,出現欺辱他人及曠學現象。日本素有“學歷社會”之稱,一個人在社會的地位、職務、工資待遇等主要依靠學歷來決定。畢業于哪一所學校往往決定一生的前途與命運。學生在校的成績及進入哪所高中、哪所大學成為對一個人好與壞的評價基準。因此,為了能夠進入一流大學,學生們不得不接受來自家庭與學校的雙重壓力,在考試中相互展開激烈競爭,從而使原本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宗旨的教育漸漸變成了以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
  據日本PT(家長與教師協力團)全國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生上私塾率1998年比1994年增加了9%,初中生達64%。 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少兒上私塾文化班的比例在劇增,10年前上私塾文化班的少兒為2.7%,而1998年已達到10.8%。這尚且是提供的平均數字,在部分城市或地區比例會更高。
  為了削弱這種學習考試的競爭,日本文部省近年增設了許多課程,并在中考中增加了“內申書(入學參考材料)”一項內容。班會、俱樂部活動等一切行動都被分數化,并將其作為中考的判斷材料。然而,這一措施不僅沒有緩和考試的競爭,反而因“重視內申書”而使競爭復雜化,變得愈加激烈。
  有關專家認為,中學時代是兒童進入青春期之時,是一個人的人格及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何度過這一時期對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而偏重智育,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應試教育,會導致少年人格畸形發展。由于考試競爭激烈,教學內容超出了適齡兒童應該掌握的范圍,學習跟不上的孩子不斷增多。這種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奪去了孩子們學習知識的興趣、欲望及創造力,使本該是愉快的學習變成了“苦行”。而相互之間的競爭毀壞了童年的友情,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激烈的入學考試競爭使孩子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之下,身心疲憊不堪,將其原有的個性、優點扼殺于萌芽之中。這些,對于成長發育期的兒童往往是極為不利的。專家們還指出,學校應該是向孩子們傳授并使其繼承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科學及文化,從而掌握作為人而需要的各種基本能力的場所。學校教育必須是系統的、階段性的,而不是填鴨式地早早灌滿知識,重要的是誘發孩子們的潛在能力,而不是挫傷之。激烈的競爭過早地將尚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們區分歸類,貼上“行”與“不行”的標簽,從而使眾多的孩子失去自信,厭倦學習。曾經是帶給孩子歡樂的校園,如今成了孩子們討厭的“考試地獄”。
  2、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呼吁現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社會環境給少年兒童帶來的不良影響。有關人士指出,日本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靠改變某個教育方針或政策就能解決的問題,它與日本整個社會結構、生活環境及人生觀密切相關,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進入90年代后,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給人們心中罩上了一層陰影,企業為了生存,進一步推行“效率化”,企業重組及減員政策將激烈的競爭轉嫁到國民身上,愈發增大了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由于經濟上的重負,家長大部分時間用于工作、加班,無暇與孩子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甚至不能一同進餐。孩子們從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心與安慰,在學校的壓抑感回到家中仍不能得到解消,甚至還要因學習成績不佳而受到家長的責罵。家長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排名第幾,能進入哪所高校,……從而使家庭學校化。孩子們終日處于壓抑、不安、孤獨、絕望的感覺中,且長期得不到緩解,最后導致暴力、自殺、曠學、凌辱、亂用興奮劑等不良行為的產生。
  另外,電影、電視、錄相、書報、雜志等社會文化中的污泥濁水也使孩子們天真無邪的世界受到嚴重的污染。據1997年日本PT全國協會對兒童社會環境的調查結果報告顯示,有88%的家長認為電視節目給了孩子們很壞的影響,許多人指出,電視、漫畫、電子游戲過多出現的暴力場面,構成了一連串少年犯罪事件的背景。有關教育方面人士認為,“有關性與暴力的書刊無節制地出版、報道及販賣確實給青春期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們以莫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今在孩子們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的背后存在著學校教育、家庭問題、社會病理問題以及文化、傳媒問題、政治腐敗等多種因素,必須從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社會道德的確立、影像文化自我約束等多角度著手來解決問題。
      教育改革與社會環境的改善
  由于教育問題牽涉到千家萬戶,因而成為當今日本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之一。近年來要求改革學校教育制度,取消高中入學考試的呼聲愈來愈強烈。
  1997年1月, 日本前首相橋本在推行的六大改革中加入了教育改革一項,提出將教育改革計劃具體化及初高中一貫制教育的設想。隨之文部省制定了教育改革實施計劃,強調實行教育改革的著眼點:1、 要培育祖國未來的棟梁人材;2、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培養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意識,使其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培養倫理觀、社會性、創造性、國際性,使之終生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高中教育改革是基于平成4年(1992 年)召開的“關于推行高中教育改革的會議”的報告來進行的。改革的中心是開設多種科目,制定以供學生選修為中心的教學計劃,教學課堂彈性化,對校外活動認定學分等。1998年9月,文部省會同教育課程審議會, 對研究結果作出如下概括:1、減少畢業必須取得的學分數;2、將學生共同課學習科目的內容削減到必不可少的最小限度;3、 將義務參加福利性活動及去企業實習等校外體驗生活活動作為學分予以承認。文部省還鼓勵新設和調整學科以及導入課程制等,創辦具有特色的學校,以求實現充實精神教育、發展個性、有多種選擇的學校制度。
  在初高中一貫制教育的問題上,文部省列舉出其正面意義:第一,學生可以不受中考的影響,度過輕松安定的學校生活。第二,可以實行有效的連續性教育。第三,教師可以把握住連續一貫的學生的情況,發現學生的個性及卓越的才能。第四,通過從初一到高三學生不同年齡群體開展的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及豐富的人類情感。另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厭學及克服學習實力低下等問題。文部省對實施這一改革措施所產生的副作用也表示出担憂。取消高中升學考試不等于考試競爭全部化解,初高中一貫制教育的實行可能會使考試競爭低齡化。此外,在小學畢業階段的升學選擇上也會產生一定難度。
  在學校教育方針上,學者們指出學校教育應該以德育、智育、體育為中心,所謂德育是培養與構成地域或社會人相符的市民道德;智育是使學生思考自然與社會的構造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智育;體育則是使之增強基礎性體力及體會體育的精神。人們還提出學校條件應加以改善,增加教育經費,降低班級人數,克服管理主義,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校公開化,教師與家長攜手共建學校等建議。
  在社會環境問題上,有關人士呼吁在各個領域都應該以建立一個有道德水準的社會為目標,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人們常說“孩子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不良行為反映了社會現狀。社會在不斷傾斜、腐敗之時卻只要求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是很困難的。為此,政治家、高級官僚、經濟界、文化界等都需要在各自的領域內規范自我、制定在社會上自我約束的準則。
  我國的教育制度目前也正處于改革試行階段,日本教育的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而面臨的問題也可視為前車之鑒,以使我國在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少走些彎路。
  
  
  
東方京65~67G3中小學教育馮峰20002000 作者:東方京65~67G3中小學教育馮峰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2:11

[新一篇] 日本中小學作文教學管窺

[舊一篇] 日本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發展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