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這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歌中的歌。這歌詞說的是什么意思?猛一看它似乎不通,似乎矛盾,“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怎么能說成“不是也是”“是也不是”呢?其實聯系全劇及其背景細細一想,原來這歌詞富有深刻的內涵,它揭露了封建社會某些人獨斷專橫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丑惡現象。這種把表面上互相矛盾、互相排斥而實質上完全辯證統一的兩個概念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的修辭格叫“精警”。《紅樓夢》的“好了歌”中亦是運用了這種辭格。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精警”辭格并不少見,從其語法結構看,大致有如下三種:
(一)同作一種句子成分的兩個詞或短語看似矛盾實是統一
例如:“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里的“似乎”和“確鑿”兩個詞同作“有”的狀語,它們看似矛盾,實是辯證的統一。“似乎”是因為時隔多年,記得不大清楚了。“確鑿”是作者寫本文時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的,斷定百草園景色并不動人有趣,但在兒時的眼光里,一切都充滿樂趣,是“我的樂園”。所以“似乎”“確鑿”并不矛盾。
(二)前后兩個分句看似矛盾實是統一
例如:“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么高尚啊!”(楊朔《荔枝蜜》)
前一分句說“蜜蜂”“渺小”,后一分句卻又說“高尚”。它看似矛盾,其實,“渺小”是指蜜蜂的體形小,勞動平凡;是指它的無私和奉獻的品格高尚。這一句把“渺小”和“高尚”統一起來,作者對蜜蜂充滿了贊美之情。
(三)同一單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看似矛盾實是統一
例如:“死海不死”(《死海不死》課題)
這句的主語“死海”講的是,由于海水中的咸度太高,動植物都不能存活,所以叫“死海”,謂語“不死”是指,海水中的浮力大,淹不死人。
這樣的例子比較多,也好理解,如人們常說的“怪人不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太平洋上不太平”等都是。
那么,就初中語文課本來講,“精警”辭格的主要表達功能有哪些呢?
一、運用“精警”辭格議論抒情,褒揚或貶斥人或事物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詩人臧克家對兩種人的不同生死觀進行了褒揚和貶斥,有的人“活著”,如同行尸走肉,其實是“死了”,可雖死猶生,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里把“活”和“死”進行了鮮明的對比,貶斥了前一種人,褒揚了后一種人。
二、運用“精警”辭格描寫景物,渲染環境氣氛
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又是極細切的……”(陸定一《老山界》)
紅軍戰士夜宿老山界的山谷中,“四周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象一口井”,深山溝谷里,夜晚常會發出種種怪聲音,有的聲音分明來自遠方,很低微,但由于環境寂靜,聽起來仿佛就在咫尺,十分響亮;有的聲音分明起于近處,很洪亮,但由于山峰重疊,反響回蕩,愈傳愈遠,愈變愈細。這種“不可捉摸的聲響”,不但反映了一種特有的自然現象,也反映了作者的感受,表達了紅軍戰士無比樂觀的精神境界,渲染了環境氣氛。
三、運用“精警”辭格描寫人物的主觀感受,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例如:“他的眼睛模糊了,遠處的樹、近處的草、那濕漉漉的衣服、那雙緊閉的眼睛……一切都象整個草地一樣,霧蒙蒙的;只有那雙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支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王愿堅《七根火柴》)
無名戰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黨和紅軍部隊保存了這七根火柴。盧進勇被無名戰士這種高尚品格所感動,也為無名戰士的犧牲而悲痛,淚水充滿了眼眶,所以覺得“眼睛模糊”了;但烈士的精神和所指引的方向深深地刻在盧進勇的心上,映在他的眼前,所以是“清晰”的。這一“模糊”一“清晰”,寫出了盧進勇的主觀感受,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運用“精警”辭格,揭示深刻的哲理
例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故鄉》)
這句話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哲理:希望的有無,關鍵取決于自己的努力。
五、運用“精警”辭格,表示某種猜測性的判斷
例如:“我到現在終于沒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孔乙己》)
說“大約”,是二十多年來沒人再知道孔乙己的消息,所以只能推測說“的確”,是根據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景,肯定他活不下去,只有死路一條。這一猜測性的判斷,交代了孔乙己這個備受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的必然結局。
總之,“精警”這種辭格的表達功能是;揭示了事物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增加了語言的含蓄力,使之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責編:侯淑英)*
新疆教育烏魯木齊34-35G31中學語文教學張明19971997 作者:新疆教育烏魯木齊34-35G31中學語文教學張明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