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語文教育,都不僅僅著眼于向學生傳授一種符號系統或讓學生掌握一種交際工具。語言是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語文反映一個民族認識世界的方式,語文教育本身的不斷繼承和發展,也沉積著一個民族深刻的文化積淀。美國沒有可以炫耀的悠久歷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歷史條件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哲學觀念和教育思想,這些思想無一不在影響著美國的語文教育,從而使其具有了自己獨具的特點。美國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種種問題甚至危機,遠沒有達到完美的境地。正因為如此,了解與認識美國的語文教育,會給我們以諸多啟示,也會引發我們深入思考。
一、自主——美國語文教育的特征
自主是美國語文教育的重要特征。美國采取教育分權制,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他們將許多施展教育作用的權力下放到具體實施教育的工作者手中。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定到教學的模式,美國的語文教育呈現出自主、開放的特點。表現在:
(一)自主的課程設置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州公立學校課程由州憲法或州教育立法規定。州教育行政機構是州教育局或教育委員會,這些機構依據州憲法和教育法規定州內各種學校的課程標準,制訂教學綱要。管理學區的是地方教育委員會。它依據所在州的有關法律,規定本學區學校的課程標準,制訂具體的教學計劃。市或區教育機關規劃學校的學科,學校決定具體的課程設置和教材的使用。
由于學校可以自主設置語文課程,從而使各個學校的語文課程各不相同。有些學校開設的語文課程種類很多,如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公立中學的高中語文課就有28種之多,如寫作、新聞、語法、文學、科幻小說、電影、戲劇、演講等,文學又分為現代文學、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新澤西州海茲雷特市萊瑞頓高中則為他們的學生開設了語文基礎課、美國文學課、英國文學課、實用寫作課、文學風格基礎課以及供各年級選修的戲劇、新聞和SAT應試等課程。其中許多課程還分為快班、普通班和基礎班,以供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
(二)自主的教材編選
由于課程的多樣性,美國教材也呈現出自主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教材的編輯往往由各出版社牽頭,出版社通過調查比較,組織編輯各種教科書推薦給學校。在學年結束時,學校校長和各科教師都會收到許多書目和教材,這給學校和任課教師提供了諸多選擇。有時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還能帶來教學改革的新思想,深受教師的歡迎。
在教材的選用上也體現出自主的特點。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科書,每一個州都可以依據本州的法令對教科書的有關問題做出規定,以供地方學區參考。而地方學區可以不受州的有關規定制約,自主選定教科書,如紐約州、馬薩諸塞州等。也有的地方學區根據所在州提供的教材目錄選定教科書,如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亞州等。還有的地方學區遵照所在州規定的標準選定教科書,如南達克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在同一州內各學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在具體教材的使用上,教師具有決定權,任課教師可以從學區選定的多種教材中選取自己認為適合的一種或幾種供教學使用。在美國,同一門課,不同的教師使用的教材往往不同,教材使用中的細節問題和教材的補充內容更是完全由教師自己掌握。教師能夠自主選用教材,使教師在教學中有了發揮其自身優勢及創造性的廣闊空間。
(三)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美國的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很在意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美國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此外,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于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作統一的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實用——美國語文教育的核心
工業革命開創了學校教育面向社會現實生活的先河,從這個意義上講,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大工業生產對學校教育的要求。美國早在二次大戰之前就博采各國之長,并根據本國實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用”教育思想。他們把準備就業作為辦學的根本目標,強調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這種“實用”思想表現在語文教育的各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以面向生活為宗旨
在美國,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安排到教材的編輯使用,都集中體現了以生活為宗旨的特點。
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以一定的生活需要為主題組織單元教學,這種教學設計被稱之為“生活單元”。“生活單元”以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的需要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有主題有秩序的安排,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同時,也使學生受到生活指導。
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志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為美國進行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二)教學活動的安排以發展學生實際能力為目的
美國的語文課不以講解為主,而是常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通過語文活動,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例如,美國某所高中語文課講到稅務改革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最新稅務改革討論的錄像,要求學生記錄下有關陳述,并討論分析實行改革后哪些人獲利,哪些人受損。在以后幾周內,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去會見銀行家、教育家、普通老百姓和其他人物。會見時提出的問題就是:“稅務改革將對你和你的工作產生什么影響?”之后匯總有關意見,整理并寫出調查報告。美國教育工作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多樣的語文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這些活動,而教師則應該觀察、跟蹤、收集學生這些活動中有關個體發展的信息,然后通過教學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安排語文教學活動,美國的許多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語文活動提出了具體要求。如紐約市語文綜合課程提綱的要求是:把實地旅行、科學實驗或社會研究項目用于寫作準備;整理和組織從書面材料和采訪中收集到的信息,利用它們作為寫作的基礎;參加使用電子技術宣傳媒介的活動,如電影、錄像和錄音等;參加使用印刷品宣傳媒介的活動,如報紙、雜志、期刊等;學會使用戲劇藝術的技術,例如表演戲劇、木偶、跳踢踏舞等;認識和利用圖書館的資料,如求助于管理資料的人、使用工具書室和微縮膠卷資料庫;在計算機上完成所有的寫作過程,如寫作、修改和編輯;研究手工和電子計算機出版的方法;通過觀看演出、聽錄音并按照不同歷史時期的戲劇作品布置舞臺背景,來了解從古到今的戲劇史;了解人們的世界觀如何受印刷工具和電子宣傳工具的影響等等。
(三)語言訓練以交流運用為手段
美國從實用出發,強調以交流運用為手段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交流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活動,它涉及一系列同時執行的技巧。在實際的交流運用中學習語文,訓練語言能力,即把讀寫聽說訓練放在了特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使語言在各種有意義的經歷和活動中真實化、實用化,也使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學會必需的語言技能技巧。學生與伙伴或者小組成員一道學習知識、研究策略并互相影響,還會使他們對語言產生一種新奇感,并樂于高效以及富于想像地使用語言。
在語言訓練的同時,他們也十分重視向學生傳授生活中運用語言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不僅考慮到學生本身,還考慮周圍環境的接受情境。如要求學生意識到怎樣體現語言的條理性,怎樣使人們的有意義的交際成為可能;了解語言環境怎樣影響語言的結構和它的運用;理解語言在一個民族的公民之間起到統一力量的作用;甚至要求學生能針對不同語境和不同的觀眾選用適當的表達方式,有效而和諧地參加到小團體或廣大群眾的談話中去;要以井然有序和有說服力的方式進行辯論;學會揭示和評價各種交流信息的手段,包括表達時的語調、停頓、手勢以及態勢語等。這些要求體現了美國語文教育注重實用和能力培養的特點。
“實用”是美國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美國人的觀念中,“一個人閱讀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他知識總量的多少,知識總量的多少決定著他工作質量的優劣,而工作質量的優劣,則決定著他薪金數目的多少。因此,閱讀能力能夠轉化為一筆經濟財富”。這個連環,不僅適合于個人,也適合于地區以至國家。不但是閱讀,聽、說、寫也是這樣。面向實際,是美國教育精神的實質,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不妨從中體會美國教育工作者為未來人才真正“實用”的煞費苦心。
三、發展——美國語文教育的目的
美國人早已認識到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并指出語文課程不僅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而且對人的一生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他們能夠不斷地為學生的“未來著想”,以發展的眼光制定語文教育的計劃。美國把從幼兒園前到高中畢業的語文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安排,并要求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為下一個階段乃至學生的整個人生做準備。這種發展的思想主要表現在:
(一)強化早期教育
學生未來能否更好地發展,基礎準備是十分重要的。為此,美國十分重視早期的語文教育。美國某教育綱要特別指出“應該向學生家長和教師強調,幼兒園以前和幼兒園時期文化環境就很重要。”克林頓政府于1994年向國會提交并獲得通過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也有“所有的美國兒童都要有良好的學前準備”的內容。本屆美國政府教育改革計劃再次強調了“強化早期教育”的重要。布什認為:“由于閱讀技能的培養早已在上學之前就開始了,我們將強化‘頭腦’計劃。入學前最重要的是開始前閱讀和前識數教學,為上學做準備。”這一閱讀優先計劃具體包括:關注低年級閱讀,實施早期兒童閱讀教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為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兒童建立綜合閱讀課程;在學前教育機構課業包括“頭腦開始”項目中,采用以研究為基礎的兒童早期閱讀教學等。在關于幼兒園時期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以便為入學做好充分準備等細節方面,美國語文教育工作者為兒童考慮得十分周全。
(二)強調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銜接
美國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為學生進入大學深造煉就“基本技能”。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協議會CEEB發表的報告《進入大學之前應有的學術準備——學生應該掌握什么知識和具備什么能力》鮮明地倡導這種取向,并描述了升學者應當學習的語文、藝術、數學、理科、社會科、外語“六門基礎學科”和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說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數學思維能力、使用電腦能力在內的“八種基本學習技能”。這“六門基礎學科”和“八種基本學習技能”——或者屬于語文能力,或者與語文能力直接相關,都是有效地開展大學學習所不可缺少的。
美國不以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的一切,而是更注重學生的未來發展。倘若考試本身割裂或妨礙了學生持續漸進的發展,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抵制。例如本屆布什政府教育改革議案中規定的全美三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年要參加閱讀和數學的全國考試,就引起了美國教育界的強烈反響。美國教師工會組織持否定態度,他們的意見主要有:考試太頻繁,每年一次,而不是克林頓時期每四年考一次;標準化考試將扼殺教室里的創造性活動,肢解學習過程,迫使教師不得不應付考試,“為考試而教”等。在麻州,一些家長和學生開始聯合抵制考試計劃,數以百計的家庭宣布不讓孩子參加學校考試。反對考試的家長還成立了“麻州家長百人委員會”,并發布宣言說:“我們拒絕我們的孩子受到考試的傷害,我們不允許用專橫的荒謬的考試貶低我們的孩子,損毀我們的教育”。美國教育問題分析家、獨立撰稿人克恩也認為,為了追求高分數,學校必須砍掉學習的關鍵部分,包括藝術活動、課堂討論、甚至兒童的休息時間,這些都是考試帶來的巨大的副作用。在美國人看來,考試本身必須為學生實際能力的發展服務,否則就不會被人們所接受。
(三)將社會和家庭納入教育體系
學生的發展不僅要靠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要依靠社會、家庭與每個公民。因此,美國很重視社會對教育的參與,他們不僅考慮民眾對語文教育目標、課程、教材的認可,還將對教育評價的權利更多地賦予社會公眾。美國還希望每一位民眾都能為兒童的教育做出貢獻,《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就提出了“必須更多的幫助所有孩子閱讀。要建立一支百萬支援導讀員大軍,幫助讀完三年級的學生都能獨立閱讀”的要求。
美國也十分注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國教育工作者認為,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成功至關重要。家庭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現為“家庭課堂”。有研究表明,“家庭課堂”對學前兒童啟蒙教育的作用比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重要兩倍。“家庭課堂”的課程包括:父母與孩子進行關于日常生活的交談,和孩子一道談論課外閱讀,引導孩子并組織分析那些反映同齡人活動的電視節目,教育孩子先苦后樂,體現愛心,以成年人的身份表示對孩子在學習或其他方面的進步感興趣等等。為了引起社會重視,搞好家庭的語文教育,有些州在有關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指導性文件中,還專門對家庭語文教育提出建議,如威斯康辛州教育局制定的《英語語言藝術課程指導計劃》一書中就有關于幫助學生提高文學欣賞水平、發展演說技能、提高寫作水平等方面給家長的建議。
美國教育工作者重視社會和家庭語文教育的作用,亦旨在通過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重參與和相互影響,保證學生的正常發展,提高公民文化素養的整體水平,并促進全社會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四、危機——美國語文教育改革的源動力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也是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在語文教育上,美國取得了不少的成績,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在成績的背后也存在著巨大的教育危機,這種危機來源于“注重實用”與“鞏固基礎”、“社會政治經濟亟待發展”與“公民文化素養屢屢下降”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使美國語文教育處于難以擺脫的尷尬局面。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震驚了美國朝野。一夜之間,美國人突然感到了危機,也正是這種危機感促使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課程改革。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教育法”是美國當代第一次課程改革的標志。這次改革使科學課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也帶來了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忽視。語文學科受到這股浪潮的強大沖擊,忽視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趨勢漸露苗頭。
60年代,布魯納等人提出了“結構課程理論”,強調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記憶和遷移。強調課程體系是布魯納理論的成就所在,但空談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也使得這次改革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70年代,由于過度強調科學教育及抽象理論所造成的學生基礎知識不牢、教學質量持續下降的問題日趨明顯,美國提出了“恢復基礎教育”的口號,改革語文教學的呼聲日漸高漲,各種改革設想不斷付諸實施。但有些做法只注意教學的近期效果,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
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貧乏,讀寫能力每況愈下的情況一直持續到80年代乃至以后更長的時間,1983年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的教育報告——《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集中揭示了這一點。針對公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的教育危機與文化素質危機,這次教育改革仍然以恢復和加強基礎教育為主攻方向。
90年代,以布什總統頒布的教育法令“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和克林頓政府通過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為標志,美國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這次改革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強基礎課程特別是語文課程的改革,其宗旨是從根本上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知識和技能水準,使美國在21世紀保持頭號強國地位。
2001年布什上交給國會的《不使一個兒童落后》議案得以通過,該議案揭開了美國最近一次教育改革的序幕。改革的實質內容是在“實行全國考試”“強化核心課程”“強化早期教育”“提高教師質量”等方面體現對兒童的“服務”,并以加大閱讀、寫作等課程考試力度的方式繼續著對語文教育的關注。
總之,近幾十年來,美國幾乎每隔十年就要進行一次鐘擺式的教育改革,這些改革表現出美國教育政策在培養實用技能和鞏固基礎知識之間的動蕩,也使人們感受到在迅猛發展的世界面前美國人的危機感。正是這種危機感,促成了美國一次次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特點。盡管美國的語文教育也是困難重重,但我們仍不難看到他們為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和經營一個民族的未來所做的努力,這種努力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也有令我們感動的一面。
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淼/韓曉蕾20032003劉淼 韓曉蕾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淼/韓曉蕾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