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及研究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縱觀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兩次發展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20年代,隨著新文化運動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傳入,語文學科教育學也經歷了一次吐故納新的徹底革命;第二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指引,語文學科教育學也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世紀之交,隨著教育的發展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提出之后,語文學科教育學也在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指導,并由此而觸發了一輪新的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運動。
  本文著重研究的是近二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它不僅反映了第二次發展高潮的研究水平,而且還預示著語文學科教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研究策略。
  一、發展歷程
  總體而言,語文學科教育學近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又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教”學法——經驗描述期(1978-1985)
  隨著教育的復蘇,語文學科教育學界也開始活躍起來了,表現為研究語文教學的學術著作開始出現。這一時期,以張隆華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1980)首開先例,葉蒼岑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通論》(1984)為代表,揭開了新時期語文教學法研究的序幕。同時期影響較大的語文教學法論著還有:十二院校中文系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1980)、上海教育學院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法通論》(1981)、張鴻苓等四人編的《語文教學方法論》(1982)等等。這一時期語文教學法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學科體系不夠科學。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法研究存在著嚴重的理論層次劃分不明確及內在邏輯不合理性。以葉蒼岑主編的《通論》為例,其理論體系的科學框架結構還未搭建起來,章節之間也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學科內容也顯得很不完備。
  2、偏重經驗,注重教法研究(指具體的教學方法研究),缺乏理論深度。引用朱紹禹在《中學語文教育概說》(1983)緒論中所說:“中學語文教學法做為一門學科,早已存在,但做為一門科學,它還在形成之中。……我們對它的研究,有的還停留在現象上,不能給以理論的說明,……目前,可以說正處在從經驗的描述向理性認識發展的階段。”就其《概說》的結構體系而言,可以看出中學語文教學法理論的缺乏。編著者只是限于從語文教學經驗描述的角度來談論語文教學,不但缺乏理論的系統性,而且也缺乏相關學科理論的指導和滲透。堪稱這一時期語文教學法的扛鼎之作,葉蒼岑主編的《通論》,也只是在上述基礎上,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歷史發展、國外中學語文教學情況作了一個補充而已,同樣缺乏理論的厚重感。
  3、只重讀寫,輕視聽說,甚至根本不涉及聽說,導致學生語文能力有所偏廢,嚴重影響學生能力的均衡發展。長期以來,語文教材的編寫突出的是讀、寫,對聽、說則缺乏具體的要求。而在讀與寫的關系上,許多教師也一味追求“讀是為了寫”“讀是手段,寫是目的”。這種認識和實踐上的片面性,勢必形成教什么就寫什么的錯誤觀念,從而極大的限制了閱讀的范圍,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高。實際上,從聽、讀與說、寫的關系看,前者同屬于吸收,后者同屬于表達。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語文教材只有全面地、合理地安排這四種能力的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證。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法著作教學觀念比較陳舊。一般的教學法論著都是從教師教的角度闡述語文教學問題,屬于教學法中“教”的范疇,而且大都停留在對語文教學經驗的描述上。因此,以之作為理論來指導實際的語文教學,必然使得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界只重視知識的教授,忽視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滿堂灌”“填鴨式”,這也就必然導致語文教育總體價值取向上的偏重“知識傳授型”人才的培養。
  (二)教“學”論——歷史轉型期(1985-1992)
  這一時期的語文學科教育學研究經過前期的發軔,加之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影響,以及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自此已漸成氣候。無論其體系的科學性還是內容的完備性都較之以前有很大的進步。此時期的語文學科教學論著作以張鴻苓、張銳編著的《中學語文教學》(1987)為標志,以謝象賢主編的《語文教育學》(1992)為集大成者。同時期影響較大的論著還有張隆華主編的《語文教育學》(1987)、袁牧等三人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新論》(1988)、陶本一等主編的《語文學科教育學》(1991)、周慶元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原理》(1992),等等。這些論著表現出來的共同特點主要有:
  1、提出聽說讀寫并重原則。自1983年朱紹禹在其編著的《概說》中始提“說話教學”至1987年張鴻苓等提“聽說讀寫”并重原則,再到謝象賢進一步提出了聽說讀寫語文能力訓練的途徑和方法,語文教學法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2、拓寬了語文教學研究的領域。以謝象賢主編的《語文教育學》為例,其論著主要有以下幾大特色:(1)把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觀念引入了學科教育學,這是對傳統教學法教育觀念的新突破。(2)引入了現代西方先進的“學習理論”。(3)研究了課程設置的理論及歷史發展,比較了國外中學語文課程設置,并和港臺中學語文教材進行了比較。(4)指導了教學設計,教育評價,并闡明了如何使教學手段現代化。
  3、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問題。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對語文教學的目的、教材體系的序列化、語文知識的合理結構、語文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語文能力訓練系統與實效等問題,以及對加強思維訓練發展創造能力、加強知識教育嚴格語文訓練等問題作了更為深刻的理論探討。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語文學科教育學研究開始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嘗試從學生“學”的角度來構建語文學科教學論理論體系,處于由“教”論向“學”論、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轉型時期。
  由于以后的語文學科教學論著作都極力強調能力訓練,加之升學指揮棒的左右,標準化考試的極端化,語文教學逐漸步入了只重能力訓練的誤區;又由于語文教學法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教學目的漸漸演變為通過強化訓練來掌握語文這一工具以形成語文能力;再就是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科學化,甚至于把語文學科知識歸納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十二個方面的內容,并分解為相應的四十八個知識點,語文教學只要針對這些知識點展開強化訓練。可想而知,由此理論指導的語文教學實踐,其價值取向必然是偏重“能力訓練型”人才的培養。
  (三)“發展”教育學——理論現代化(1992-)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素質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語文學科教育學界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關照語文教學,力圖構建各自的理論體系,并努力走上現代化的發展教育學道路。突出表現在:
  1、提出了“發展”教學論。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研究開始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培養語文素質這一鮮明的時代主題,并對語文素質進行了多方位的闡釋。代表性的有:(1)以王尚文為代表的語感論。在其《語文教育學導論》(1994)一書中,從本體論的角度認識語言,以語言不僅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作為邏輯起點,探討了語文教育的價值、任務、內容、機制以及方法等。并在其《語感論》一書中,進一步研究了如何培養學生語感的問題。(2)以衛燦金為代表的思維論。在其《語文思維培育學》一書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語文學科思維的發展,語文科的思維本質,語文科思維培養的目的、任務和原則,以及各類思維的培育和訓練,以之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創新能力服務。(3)以張永昊為代表的審美論。在其主編的《語文審美教育論》一書中,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了審視,要求語文教學為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服務。總之,在他們理論的指導下,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表現為以人為本、發展素質的時代趨勢。這是符合基礎教育宗旨的。中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少年和青年初期。這是一個可塑性大的時期,教育的任務是著眼于人的發展,從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有效的應用各種教育手段,為人的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以人為本也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曾經深刻的指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由人類的自由自覺本性的全面發展決定的。在現代社會,人本體日益受到關注,人的主體地位、主體精神、人的素質的提高更加受到尊重和重視,人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呈現出理論相互交叉與滲透、分化與整合趨勢。如:張必隱論著《閱讀心理學》(1992)、鐘為永論著《語文教學心理學》(1993)、祝新華論著《語文》能力發展心理學》(1993)、衛燦金論著《語文思維培育學》(1997再版)、林化君等編著的《語文學習心理論》(1998)等等,都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語文能力發展的最佳途徑,體現了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再如,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語文教學法叢書系列:《語文閱讀活動論》《語文教學策略論》《語文審美教育論》《語文學習心理論》《語文教學系統論》《語文教學生態論》,它們分別從活動論、策略論、審美論、系統論、生態論、學習心理論等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關照,并以叢書體系出現,使語文學科教學法研究呈現為分化基礎上的整合趨勢。
  3、引進了現代化的語文教育媒體。語文教育媒體是載有語文信息的物體,或儲存和傳遞語文教育信息的工具。它是伴隨語文教育的過程而出現的。語文教育媒體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教育媒體,包括口語、教科書、板書、圖表、標本、模型、實物等;另一類是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又稱電子技術媒體,包括幻燈片、錄音、錄像、電影、電視、電子計算機軟件、語言實驗室等。當今教育媒體發展的趨勢,一是媒體的不斷多樣化和應用的綜合化;二是傳統教育媒體與現代教育媒體協調統一,有機結合,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現代教育媒體體系,人們稱之為“多媒體教育”。多媒體教育是以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所謂整體優化,就是通過教學過程中的每種因素、每個環節的優化組合,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多媒體教育可以使教育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觀性,可以使教育信息從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渠道綜合刺激學生的大腦,迅速地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極大地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和心理空間,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更有利于迅速地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到教師方面來,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這樣,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必然會得到較快提高,學生的素質也更容易養成。總之,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論屬于發展教學論時期,它更多關注的是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可想而知,在這種追求科學理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趨勢下,語文教學必然體現出“素質養成型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
  二、研究策略
  盡管語文教育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自1902年“教育學”中開設有“各科教學法”伊始,歷經了近百年的歷史,它還仍然處于極大的困境之中,主要表現有三:一是還停留在師范院校的課堂里,而且很難充分發揮作用,二是還只是在研究者的小圈子里徘徊,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為普通教師所運用;成為他們手中的工具和武器;三是研究者與實踐者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學的能夠直接指導實踐的學科體系。
  語文教育學是一門學科教育學,既具有基礎理論學科的性質,又具有應用技術學科的性質。因此缺乏基礎理論,即本學科所特有的概念、原理和法則的理論體系,這門學科是建立不起來的。即使有一些操作技藝,最終也會另有他屬。同時,就這門學科而言,又要有科學的操作系統,否則理論一旦脫離了實際就喪失了生命力,最終也會導致理論系統的消亡,只有理論水平愈高,科學性愈強,對實踐操作的指導作用就愈大;操作技藝愈高,實踐愈有效,就愈能被廣大的教師所普遍接受和普遍應用,其理論價值就愈高。而無論是理論系統還是操作系統,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樹立專業思想,熱愛專業教育,給予他們在教育、教學甚至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獲得成功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教育研究者必須建立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的學科體系。
  建立科學的學科體系必須符合兩大要求:一是根據學科研究的具體對象確定學科內容的基本要素,二是找出各要素之間的固有聯系,特別是核心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固有聯系,然后按照這些固有的本質的內在聯系,把這些要素組合成具有廣泛適應性的穩定結構。科學的學科體系必須體現三大特性:一是結構的系統性:包括要素的完整性和結構的合理性。語文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學,有它特定的研究對象,要對語文教育現象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內在的聯系和發展規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確而深刻的概念、定義,定理、原則、程序等,并構成嚴密的邏輯體系。其中包括:完整的學科知識結構;科學的學科教學技能訓練體系;科學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計算機程序管理系統。如果不具有這種要素的完整性和結構的合理性,就不能成其為“學”,尤其是不能成其為現代學科。二是內容的正確性:無論是對現象的描述,還是對規律的揭示,或者是對范疇的界定,都要應用教育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電腦的應用必然引起語文教育的性質、目的、任務和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關系等發生某些變革。語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必須采用正確的研究方法,要把實證研究和邏輯思辨結合起來。其中,實證研究是根本,也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概括抽象出正確的原理、原則、模式、程序等,就要應用正確的判斷、推理、歸納、演繹等邏輯思辨的方法。三是實踐的有效性:作為一門應用基礎學科的語文教育學,其理論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它與語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程度。它必須把基礎理論轉化成具有實踐性的應用理論,再把應用理論轉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應用技術,并盡可能地概括為應用模式或操作程序,使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技術都能走進教師的課堂,成為普通教師手中的工具和武器。
  綜觀近二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應該說學科教育學是在學科教學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學科教學法的發展和提高,其研究功能更集中地表現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學習心理理論、現代信息理論的武裝,以及學科教育評估標準和現代化手段的探究。從學科教學法發展為學科教育學,不僅涉及到認知理論的發展,并且它還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踐—理論—實踐的基本原理出發,對學科的教育規律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是與掌握知識、技能,更好的應用于社會的過程相一致的。到目前為止,語文教育學理論體系雖然基本建構起來了,但科學性還不夠,其對教學的指導作用還未充分挖掘出來。如何通過現代教育理論、信息技術不斷地拓寬對教學規律審視的視角,以加深其認知,可能是學科教育學需要持續追求的目標。由于它不僅要吸收相關學科的營養,而且要綜合研究本學科與教育學的關系。因此,它應該有自己新的研究視角和新的邏輯起點。目前,語文教學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諸如語文教學體制問題、語文考試制度問題、語文教學的性質、目的、任務等等,這是一些至今未得到很好解決的根本性問題;至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等問題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語文教育理論界必須采取科學的研究策略,加大科研力度,盡快使語文教育學研究走上科學化、系統化、實踐化道路。
《學科教育》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曉霞20012001王曉霞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作者:《學科教育》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曉霞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4:12

[新一篇] 運用素質教育原則 促進中學語文教育

[舊一篇] 近年來中國大陸圖書館學教育發展走向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