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吸收本土文化滋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滋養一方人的本土文化同樣滋養著當地的語文教學,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本土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既有自然的物質的,又有社會的精神的;既有不同地方的土地山川和文學藝術,又有特定地域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
  文化因其獨特性而產生生命力,文化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起著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對人來說,具有一種親切感,認同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道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傳統文化,很難想象一個民族如何能存在,一個社會如何能穩定,一個國家如何能鞏固。”(龐樸《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蘇教版語文教科書必修四)
  本土文化卻又是形成于一定地域和歷代生活,根植于傳統的土壤,浸染于時代的精神生活和反復實踐。所以本土文化具體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就像開平碉樓、客家圍屋、南京云錦,蘇州刺繡,安徽黃梅戲,北京大碗茶這樣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文化。文化是具體的,看得見聽得著,而不是抽象的。
  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應該“全球化”。即使在歐洲共同體的內部,貨幣已經慢慢地統一,但是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藝術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比如說希臘的雕刻、法國的繪畫、奧地利的音樂等等,他們并沒有在經濟的一體化過程中失去自己的特性,反而在交往的過程中突顯越來越鮮明的特色。所以魯迅先生當年所說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今天看來這一論斷更加正確。
  語文教學,承担著傳承文明、建造人的精神家園的作用,所以,語文教育一刻也不能離開本土文化的滋養,語文教育應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
  南京市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年級期終考試有這樣一道古詩鑒賞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第20-21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本詩情寓景中,請從詩的前兩句中選擇最能凝聚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做簡要分析。
  2.詩中飛燕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本以為作為一名高中生,憑借自己近十年的語文積累,簡要分析這樣一首非常有名的唐詩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更何況又是本南京市的學生閱讀吟詠古金陵的詩歌。但遺憾的是學生的分析五花八門,不得要領。有的學生同答:“斜”字表現了歡快美麗的情緒,或美好和諧的意境,或無憂無慮的生活。“野”字表現了無家可歸的悲傷,或無人賞識的煩惱,或不畏強權的頑強生命力。“飛燕”表現了和平寧靜美好的生活,或象征謝安愛民如子的美德。當然也有不少學生能準確感悟,分析出“野”字修飾“草花”,增添了景色的荒僻之感,蘊涵了詩人濃厚的傷感之情;“斜”字修飾“夕陽”,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蘊涵了詩人深深的感喟之意;通過“飛燕”的今昔對比.抒發了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對學生各種各樣不恰當的理解,我們不能責怪學生。因為學生的學習夠苦夠累的了,他們也許沒有時間和興趣去閱讀課本上不曾出現過的《烏衣巷》,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地踏訪朱雀橋和烏衣巷了。但作為從小就生活在南京的學生不知道烏衣巷在哪里,“王謝”指的是誰,這確實讓我們當語文教師的汗顏。
  現今的語文教學太過依賴現行的教材,忽略了當地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實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豐富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的資源,都與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血脈相連。作家柯靈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遼闊的空間,幽眇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覺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老師應當努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由認識家鄉的田野和樹林而逐漸擴大到祖國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一、拓展閱讀,激發自主學習熱情
  語文教育的本質特征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是應該籠罩著創造靈性的光環的。語文教材,語文課堂、語文考試和分數決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甚至如果只有這些就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內容完成以后,要讓學生從大量機械重復的訓練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更能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詩詞文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愛家鄉的熱情。以南京為例,南京的魅力真是“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襟江帶湖,天下獨絕。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由衷贊美道:“南京其位置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秦淮河、金川河蜿蜒城中;玄武湖、莫愁湖靜若處子。春游“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云”,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
  這里的山山水水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興盛和衰亡,見證了太多英雄人物的風流與失意。所以有眾多的文人吟詠她,于是就留下了眾多的美文名詩,動人故事。“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李白曾在這里高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州。”劉禹錫曾在這里慨嘆:“人事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寒流。”杜牧曾在這里疾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本人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讀一些抒寫當地景色和獨特情懷的詩句,將語文與政治、歷史和地理有機結合起來,感受確實更加真切,更能激發學習熱情,提高文學的審美能力。
  二、實地考察,培養思考感悟能力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一貫倡導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要求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不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古代眾多的學生在學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出家門,外出考察,游歷天下。孔子作為老師,經常帶領自己的弟子到戶外去觀光游覽;張衡在年輕時即“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李白17歲即“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蘇軾深夜泛舟實地考察鄱陽湖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寫出了千古流芳的考察報告《石鐘山記》。王安石在上任的途中擠出時間考察安徽含山縣境內的褒禪山,寫出了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這種注重實地考察,抓住一切機會游覽山川的實踐精神肯定是在學生時代就培養出來的。古人把這種行為叫做“游學”,毛澤東把這種學習方式叫做讀“無字書”,所以他在湖南長沙讀書時考察了很多地方。這種關注本土文化,注重考察實踐的學習方式,這種綜合的語文學習活動,既激活了課內所學,又增加了課外知識;既鍛煉了體能,又磨煉了意志。這是天天封閉在課堂內只知道做試卷的語文學習所達不到的。如我在家鄉安徽霍邱縣任教時,帶領學生實地查看城西湖和城東湖。東西二湖煙波浩渺,郁郁蒼蒼,淮河流域洪澇時它張開博大的胸懷蓄洪行洪,每逢干旱季節時它又傾水灌溉,無私奉獻。讓學生全方位閱讀二湖,吟詠二湖,抒寫二湖。在合肥任教時,帶領學生游覽離學校不遠的徽園,不出園門盡覽江淮大地秀美山川;品評半日,盡情領略徽派文化的神奇魅力。在南京任教時,引導學生吟詠她的詩詞歌賦,尋防她的名勝古跡,感悟她的園林文化,領略她的多彩藝術。語文教學通過與本土文化的對接,大大豐富了內容,培養了思考感悟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三、探究實踐,提高鑒別應用水平
  任何地方的本土文化都有積極的先進的一面,也有消極的落后的一面,也還有需要發掘整理開發應用的一面。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切實注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分析辨別,學習繼承,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故土,熱愛本土文化的感情。“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多方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我們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到處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就像一首詩吟詠的那樣:“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急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愛撫著砂粒//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像長江一瀉千里/掛著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劉湛秋《中國的土地》)如今電視媒體里對傳統節日的發揚,魅力城市的展示,城市名片的打造等活動都可以讓語文教學課內向課外延伸,課本向生活延伸。我帶領學生到校園旁邊的南京綠化博覽園參觀,一個學生寫道:“綠色是南京的象征與驕傲,綠色的南京給我們奉獻了一個綠色的盛會,綠色的盛會有著多種展現綠色的形式與豐富的綠色內容。那兒有美麗的對接白蠟,火色般的火楓,還有高大挺拔的紗欏,外形很好的龍船,最值得欣賞的是億年硅化樹,還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沙生植物,最值得驚奇的是超巨大的榴蓮造型。聽別人介紹,園中有花300多種呢,園內的花球,花柱,花墻等立體花卉造景繽紛美麗……后來去了江灘濕地,有一種農村的鄉土氣息,好像回到童年和爸爸去農村的情景,也讓我充分感受了‘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真是讓人難以忘懷。”
  近年高考命題開始體現或關注地域本土文化的考查,這確實是一個好的導向。
  四、積累整合,不斷豐富思想感情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首先了解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學習,用本土文化不斷浸染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本土文化的滋養中提高人文素養。這是一個語文教師成長的基礎。正如搖櫓的把式,縱馬的騎手,其一招一式無不顯示出地域血性,表現出文化風骨。記得一位詩人說過: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滿了家鄉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氣質血液里,不洋溢著家鄉水土的神韻?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靈魂中,不激蕩著家鄉水土的風骨?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吸納傳統文化精髓,具有豐厚的本土文化底蘊,這是語文教學所担負的責任所決定。傳承優秀文化成果,濡養民族精神,是語文教學民族性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這種傳承是對學生民族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潛移默化。用文化精髓來熏陶浸染,構筑學生的精神家園,比起任何說教手段都更具感染力。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20~21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胡云信20072007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20~21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胡云信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3:41

[新一篇] 語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課堂教學資源

[舊一篇] 語文教學要強化交際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