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基礎教育中,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所有課程的特質在于它以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為根本宗旨。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語文教學必須走在“語文”的路上,在讀寫聽說中緊扣語文本體,處理好以下幾對主要關系,教出語文的個性。
  一、圖像使用與課本使用
  由于學科的特點,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很大比例,即使不是文學作品,有的也具有相對鮮明的形象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分角色表演等手段,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眼下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過于情境化之嫌,尤其是公開課,往往是圖像一個接著一個,學生像看電視似的,課本被撇在一邊。其中有不少用法,只是為了讓圖像來印證語言材料,效果并不理想。本來學生可以通過語言材料來發揮自己的獨特想象,但由于過早地、機械地、一一對應地出現了圖像,而“統一”了學生的想象。這無形中就削減了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審美教育和智力的開發。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
  課本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很顯然,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各司其職。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什么?文本,一篇篇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組織什么?引導什么?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解讀課本。離開了課本,閱讀教學便丟失了語文學習的特殊憑借物。人所皆知,教材(課本)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師和學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一般地說,課本中選文較為典范,文質兼美,富有人文內涵和時代氣息,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語文課上教師和學生憑借它進入作者描繪的紛繁世界,進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思維世界,深切感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獲得多方面的啟迪與熏陶。課本對學生的教育功能,其他媒體是難以代替的。
  再說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首先是由眼睛對文字符號的感知,然后把信息傳入大腦,進行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閱讀,包括多種心理活動,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還有興趣、情感、意志等。認真閱讀課文,可與高尚的心靈對話,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可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發展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使用圖象、媒體課件等手段,絕不能為媒體而媒體,沖淡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理解;也不能是趕浪頭求時髦,華而不實,影響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應有助于學生更形象、更準確、更深入地閱讀課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如閱讀《狼牙山五壯士》,借助彩色幻燈片或錄像片斷,再現五壯士用石頭猛砸敵人的英勇場面,輔以教師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以進一步渲染五壯士悲壯跳崖的感人一幕,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英雄的壯烈豪邁和氣壯山河,同時也獲得了情感的陶冶。又如讀《詹天佑》,學生對“人”字形線路的設計使火車上山容易多了感到不理解。教者可通過媒體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了解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行駛狀況,適當點撥,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如騎自行車爬陡坡等)思考、切磋,既突破了課文難點,又使學生領略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可見,圖像、媒體等的運用,應從實際出發,適合實際需要。如果脫開課本,另行其事,整個課堂教學的性質就變了樣。所以,語文課必須處理好圖像、媒體使用與課本使用的關系,一定要重視并使用好語文教材,它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內容探討與語言體驗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為使學生從中獲得啟迪與教益,教者每每就文本內容設計幾個問題,組織學生探討,以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增添課文的人文含量。以文本內容為切入口,組織問題討論,讓學生共同“研索”,是學習語文,與作者、與師生對話的一種學習方式,無可非議。遺憾的是這種探討往往是就內容談內容,脫離文本語言來空談,語文的個性淡化了,乃至難以找到痕跡。
  誠然,文本的內容要探討,但文本的內容和文本的語言形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情感,是借助精美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唯有真正體會到文本中的語言文字的精湛,體味到它的藝術魅力,你才會觸摸到作者思想的深處、情感的深處,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因而在探討內容時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認真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任何課文,不管是怎樣的體裁,教師和學生至少要把握三個問題,即作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形式,閱讀思考,體驗領悟,真正讀懂,把握真諦。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再回到語言形式”十分重要,“再回到”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上,進一步琢磨、領悟并學習其深刻的思想內容、生動的文學形象和翔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怎樣用流暢優美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語文課題是語文課,始終姓“語”,不同于其他學科。文本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熏陶感染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融為一體、相互滲透的。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去討論某些內容;不探討文本內容,卻醉心于語言文字排列組合的技巧,割裂開來,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會造成閱讀中的殘缺,影響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正因為如此,設計問題討論必須有整體觀念,體現綜合性。指導學生討論時,無論是以文本的內容為切入口,還是以語言文字如何運用的推敲為切入口,均得牢牢把握住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互為依存、密不可分這條線,點引學生讀中議,讀中悟,讀議結合,以發揮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展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否則,不僅語文學習浮于表層,學生獲益不多,而且會在無意之中關閉了一扇扇吸收人類精神養料的窗戶。
  三、合作學習與個人閱讀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真正的合作應該是有效的,它必須有利于思維的拓展,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協調。那么怎樣做好有效的合作呢?
  第一,合作的內容必須是有一定難度的,是一個人難以完成的,輕而易舉就能解決的問題便沒有合作解決的必要。
  第二,合作過程應該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其結果是多元的,開放的,靈動的、高效的,并且是向著廣闊空間延伸的動態生長態勢,而合作者均能產生新的啟發,獲得新的答案,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如指導學生寫以《傘》為話題的作文,教者啟發引導后,要每位同學都想想自己與“傘”有關的故事,然后在4人小組中交流;交流后再想一想,聽了別人的故事后,自己有沒有新的啟發,對自己的故事是否需要修改或調整;繼而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交流;班級交流后,再對自己的故事進行反思,最后把它寫成作文。這是一個真正的合作過程,由“個別→小組→個別→班級→個別”,反映出這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碰撞、不斷升華的思維過程,這個升華就是由合作產生的,不合作就難以得到升華。
  第三,合作需要以個人閱讀、自主探究為前提。不論采用何種合作學習形式,都不能忽視學生個人的閱讀鉆研。這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新課標說得好,“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無法代替,合作學習、集體討論也無法代替。文本的學習重在感受體驗。文質兼美的精妙,唯有學習主體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閱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觸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分析,和語言材料中新的內容結合,把文本中的間接知識和真實生活世界聯系起來,產生新的體驗。這種學習由人目到人心,使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個人閱讀探討的質量越實在,合作學習、集體討論的質量就越好。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有了實實在在的內容,有了個人獨特的體驗,交流起來必然思想碰撞,互補有無,出現“神來之筆”妙語連珠。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四、發展創新與打基礎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打基礎與發展創新的關系。
  如上所述,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但學生的持續發展需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指最基本的知識能力、方法和習慣等)作保證,缺少扎實的基礎,是無法實現創新的。時下有兩種現象較為突出:一是有些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圍繞知識點和訓練點,搞題海戰術,教材練習化,頻繁考試,美其名曰:“加強雙基,促進發展”。這種急功近利的應試教學,不僅不會幫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反而使學生的持續發展失去了原動力。二是有的教師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沒有多識幾個字,也沒有多讀幾遍書,不很好地感悟語言理解文本,就讓學生大談思想收獲,創造想象,名為“合作探究,開拓創新”。這其實違背了語文學習規律,是不可取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是在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完成的。葉圣陶先生早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根在讀寫聽說,是讀寫聽說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讀寫聽說之外的花樣翻新。事實也正是如此,語文課上如果少了讀寫聽說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他的一切活動都成了空中樓閣。所以,語文教學要走在“語文”的路上,教出語文的個性,必須注意基礎和發展創新的辯證關系。發展創新一定要立足于語文基礎,也就是說,寓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于語文基礎教學之中,把語文基礎的教學與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能力辯證地統一起來,使課堂不僅成為知識構建、技能訓練的空間,更成為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使教學成為學生展示風采,體驗人生,追求創新,感受歡愉,發展生命的過程。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必然個性鮮明,充滿無限的生命活力,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河北教育:教學版石家莊6~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曹恩堯20062006
作者:河北教育:教學版石家莊6~7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曹恩堯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3:42

[新一篇] 語文教學要突出“知識點”

[舊一篇] 語文教學要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