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應該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表率。遺憾的是,目前在這個群體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語言文字不規范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關注。
首先,字音不準不對。例如有的老師常把“處理”的“處”讀成去聲聲調,“結束”的“束”念成平舌音聲母,“心廣體胖”的“胖”讀成后鼻音韻母。有時干脆就是“秀才識字猜半邊”,如把“莘莘學子”的“莘”讀成“辛苦”的“辛”。有的老師普通話不夠標準,難以與學生有效溝通。一堂課下來,這樣的教師要多次糾正一些因發音不正引起的歧義,這當然要影響教學效果,尤其是在畢業班,影響更加嚴重。
其次,錯字別字經常出現。例如“即使”和“既使”分不清,“急躁”“歡度”“提綱”寫成了“急燥”“歡渡”“題綱”。有的老師不注意字形規范,使用已被廢止的簡體字,如把“停”寫成“仃”,把“數”寫成“由”加反文旁,把“場”的右側寫成“傷”的右側。也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繁體字。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幾個:一是缺乏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意識。有的老師認為讀不準字音,寫錯別字是小事情,是細枝末節。有的老師過于強調語文課的高深難的方面,大講語文素養,文學鑒賞,藝術成就,美學價值,人生哲理,人文內涵等等,而輕視語言文字的讀音和書寫的規范化這些最基本的方面。他們不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也不注意學習國家在語文規范化方面公布的文件和標準,只憑著自己上學時學的東西教學生,對建國以來我國的語言文字規范的發展和成果并不了解,還在自以為是地講課,這怎能不誤人子弟?二是缺乏嚴謹認真的態度。真正做到語言文字合乎標準,合乎規范,需要下苦功認真鉆研,需要有誠心、耐心和恒心。有的老師不會講普通話,口音很重,恐怕一時改不過來,自己原諒自己,也就不好要求別人和學生了。有的老師寫字馬馬虎虎,又懶于勤翻字典、詞典,出現錯別字也不以為錯。三是缺乏隨時糾正語言文字毛病的習慣,積習難改。有的老師錯讀、誤讀的習慣早已形成,叫他改,不容易。如果有人指出,他反而會以譏諷口氣說人家就愛咬文嚼字,書呆子氣。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第一,要提高認識。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法》,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要意義,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教育、教學,對培養年輕一代的重要意義。
第二,要嚴格責己。語文老師首先在語文教學方面為人師表。在朗讀、講話和板書方面做到發音正確,書寫正確,有了錯誤要及時糾正。比如有一次我在講魯迅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時,念到柔石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一句,將“臺州”的“臺”字讀成“tái抬”,有一個學生當即指出應讀“tāi胎”,我于是說:“可能是我讀錯了,這個同學指出得對,讓我們查查字典吧。”一查《新華字典》果真是讀“tāi”。這件事至今未忘。
第三,要不斷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語文教師也要終生學習,不能滿足現狀。過去習慣了把中藥“白術”“蒼術”的“術”念成“shù”,后來翻檢字典才知念“zhú竹”,這是在50多歲時才明白的。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總有學不完的知識;語言始終在發展,總有學不完的東西。
[from]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郭懷仁20032003郭懷仁 中國人民大學附中 作者:[from]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郭懷仁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