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課程與教學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關于“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課程的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師范院校的教育學教材至少有138個版本,這些版本有一個共性:比較重視對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的理性闡述,而對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該掌握和運用哪些技能、怎樣運用這些技能等則很少涉及,因而給人難以操作之感。而教師担負著把前人積累的經驗在最短時間內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的重任。身為人師,僅僅擁有廣博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擁有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技能。但我們的教育學卻缺乏技能訓練方面的內容。為了彌補此種不足,我們有必要在師范院校增設“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課。
  教學是一門藝術,但也是一門技術,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藝術部分只能通過教師本人長期摸索、領悟、提煉才能掌握,而技術部分則可以通過訓練而獲得。技術是可以分解、有計劃地逐個加以訓練的,從某種程度而言,技術的有機結合就成了藝術。
  教學技能訓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確定哪一些技能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技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課堂教學”和“基本技能”加以界定。
  “課堂教學”,不能只是指課內的45分鐘。如果沒有課前的教材處理,拿什么去上課,又如何明確教學目的,如何確定教學的難點、重點、關鍵點,如何使教學工作有序地進行呢?如果缺少課后測評,又如何知道教師教得怎樣,學生學得如何呢?所以課堂教學是由課前的教材處理、課中的教材呈現(上課)、課后的效果測評三者組成的有機整體。
  “基本技能”是一個較難取得一致意見的概念,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筆者傾向于把它限定為:為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應具備的最低限度的能力素養,具體地說包括教材處理技能、上課技能、測評技能三大類。
  根據以上見解,我們經過大量調查、分析、歸納、總結,初步確定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體系如下。
  (附圖 g47d01.JPG
  這里已經將教學技能作了二級分解,但這還不夠,還得繼續分解,直至可以操作為止。例如,我們要把二級技能“體態語的運用技能”進行三級分解:1.面部語運用技能;2.眉目語運用技能;3.手勢語運用技能;4.身姿語運用技能;5.空間距離語運用技能;6.教態語運用技能。如有必要還可以繼續分解,直至可操作為止。
  技能訓練課程應以重操作、重實用、求實效為宗旨,所以在編寫教材時不能從理論到理論,而應構建一套具體可操作的體系。筆者認為這個體系應包括:1.訓練目標;2.訓練要點;3.理論闡述和范例分析;4.訓練項目及要求;5.訓練方法;6.習題與作業六部分。現以“組織討論技能”為例加以說明。
  〔訓練目標〕
  根據不同的教材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討論形式,有效地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集中注意于討論的問題,并能對討論作出全面的總結。
  〔訓練要點〕
  1.選擇討論形式的技能。
  2.準備討論的技能。
  3.組織討論的技能。
  4.評價(總結)討論的技能。
  〔理論闡述與范例分析〕
  略。
  〔訓練項目及要求〕
  1.選擇性訓練。要求:(1)根據教學需要及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討論方式。(2)能對所選擇的方式進行論證,并預測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理方式。
  2.準備性訓練。
  要求教師準備:(1)擬定討論題。題目要正確具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即題目本身要具備可討論性。(2)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準備。如指定閱讀書目、提供學習材料等。(3)預先選好討論形式以及召集人和中心發言人。(4)對討論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預測,并準備一些預防措施或補救措施。
  要求學生準備:(1)預先閱讀有關材料及教材。(2)準備好發言提綱。
  3.操作性訓練。要求:(1)教師以民主的方式組織教學,以平等的身份參加討論,但又要善于啟發誘導,使自己處于主導地位。(2)避免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3)注意面向全體,機會均等,照顧后進生。(4)具有緊急應變能力和控制討論的能力。(5)指導學生理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6)注重討論后的總結與講評。(7)防止左右學生思維,讓學生盡情發言。
  〔訓練方法〕
  1.個案分析法。
  2.單項練習和綜合練習(書面的和操作的)。
  3.實踐練習。
  〔習題與作業〕
  1.收集成功的討論課的案例,并作優劣分析。
  2.擬定一組與教材相關的討論題。
  3.編寫一個組織討論的實施方案。
  4.組織一堂討論課。
  “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課程建設還應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配套的電化教材建設。
  技能的獲得需要模仿,所以僅有靜態的書面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有一套動態的教材即電化教材。關于電化教材的制作需要考慮:1.范例的精選。被制成錄音帶、錄像帶、電腦軟件的范例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模仿性。2.范例的教學性。所精選的范例是用于教學的,所以應使每個案例配有動作要領、動作分析、訓練指南(包括訓練目標、訓練要點、技能標準、訓練的注意事項等等)、案例分析、課外作業等。3.范例的配合性。電化教材是輔助書面教材的配套教材,所以它的編排程序和內容都應與書面教材相協調而不能各行其事。
   二、關于“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課程的教學
  由于“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的獨特性,我們在實施教學時必須思考如下問題。
  (一)教學組織問題
  很顯然,“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的教學如果還是運用一般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難以取得好效果的。因為一個教師不可能同時兼顧40—50個人,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機會和個別指導,而技能是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形成的。所以,應以小班教學為宜,一般來說每班5—8人最佳,而且這些學生也不是絕對固定的,而要根據他們的進度作出調換,其目的是讓每個小班學生的技能水平保持大致相同,以便學生相互學習和教師的高效教學。此外,可以用導生制加以補充,即選擇一些優秀的學生充當教師的助手或小老師,讓他們去輔導其他學生學習,由于他們年齡相當,而且對技能的學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效果相對較好。
  教學內容的組織,一般一堂課只學習一種技能或某種技能的一個側面,以短小精致為組織目標,以便學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這一技能。教學時間也不以45分鐘為一課時,而采取彈性時間制,一般在5—20分鐘之間。
  (二)教學結構問題
  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布置作業,這是一般教學的結構,但它并不適用于教學技能課的教學。盡管每堂技能訓練課都有自己的獨特結構,但如下結構是最基本的。
  (附圖 g47d02.JPG
  1.教師講解。教師對本節課要學的技能作簡要說明,并對如何學提出建議。
  2.觀看示范。學生在教師講解的理性認識基礎上觀看具體的操作示范,對該項技能的具體操作有個感性認識,以便模仿與練習。
  3.明確技能的要點與備課。在教師指導下,師生討論該項技能的要點所在,明確該如何運作并用之于具體的教學情景。然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備課,即把該項技能用于各科教學,如語文、數學課的教學。
  4.教學實踐。根據教師講解、示范動作及自己的備課,以訓練一種課堂教學技能為目的講一次課。一般不能超過5分鐘,教師和其他學生對這次課的情況加以記錄,記錄方式可視教學條件采取錄像、錄音、筆記等形式,錄像因其聲像并茂且準確真實,所以效果最佳。
  5.反饋評價。這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由教師、同學、執教者本人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評價單作出評價,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口頭評價,以便執教者明確自己的技能掌握情況。
  6.分析改進。根據評價的結果,執教者將自己的教學實習錄像進行仔細觀察與分析,最后得出自己教學實踐的優劣得失,以便矯正,然后再上一次課,進入下一個循環。
  (三)教學策略問題
  在“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考慮如下問題。
  1.教學技能的呈現與接受問題。
  有效的教學技能的呈現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呈現的技能可用特定的行為表現出來;第二,能使用與之相應的模型;第三,受訓者可以得到直接的指導。根據這三個條件,示范教師所呈現的技能必須具有“范例性”、“可操作性”,而且要隨時對學生的模仿行為進行評價和矯正。要讓受訓者有效地接受有關教學技能的信息,除了教師的有效呈現之外,還要求受訓者:第一,仔細觀察優秀教師的演示;第二,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模仿優秀教師的技能;第三,多渠道吸取反饋信息。反饋信息可以來自教師、同伴,也可以是受訓者自己的分析;它既可以是語言的、圖像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只有這樣受訓者才可能迅速地分析自己的優劣得失,找到提高自己技能的策略。
  2.教學反饋與強化問題。
  人的行為只有經過一定的強化才能固定下來,而強化的最佳手段是提供直接的第一反饋。所以,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來自錄像的反饋和學生自身的反饋。強化要講究時間性,強化越及時,效果越好。所以,教學時要追求及時強化,受訓者上完課后,應該立即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與同伴和指導教師一起分析優劣得失,第二次上課時強化優點,改正缺點。
  3.技能的綜合問題。
  教學的技能是分解成極小的項目逐項加以訓練的,所以各小項技能之間的銜接與綜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多種技能的綜合運用。教學時,我們要把技能分解以便于訓練,但到了一定程度時,就應注意各項技能間的有機組合。
課程·教材·教法北京41-43,57G4高等教育傅建明19971997浙江師大教育系 傅建明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北京41-43,57G4高等教育傅建明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4:27

[新一篇]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舊一篇] 高校女生女性觀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