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與民間汲取藝術營養  ——淺述唐代樂舞《大儺》的創作體會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一、儺舞概述
  古儺舞,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數千年來一直流傳。不僅在各代(周、漢、唐、宋)宮廷有儺祭之禮儀,就是在民間也仍有驅儺之風習。直到今天,我國許多省區仍保留了這種古老的遺風。
  儺祭,是古人逐疫驅鬼以求吉祥平安的一種儀式;在舉行這種儀式時,所跳的舞謂之《儺舞》。在跳儺時,人們戴著假面,扮作各種神獸的樣子,跳著兇猛激烈的舞蹈《方相舞》、《十二神獸舞》,要把危害人類的疫鬼,惡魔趕跑消滅。
  《儺舞》在《論語》、《周禮》和《呂氏春秋》等書中已有記載;在《后漢書·禮儀志》、《新唐書·禮樂志》和《樂府雜錄·驅儺》中,記述更為詳盡。
  《周禮·夏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月,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奴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
  《后漢書·禮儀志》載:“季冬……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 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zhèn@①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掌,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
  《新唐書·禮樂志》載:“大儺之禮。選人年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為zhèn@①子,假面,赤布褲褶。廿四人為一隊,六人為一列。執事十二人,赤幘赤疚,麻鞭。其一人,方相氏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黑衣朱裳,右執盾。……以逐惡鬼于禁中。”
  大量珍貴的史料,出土文物以及各類書、刊、畫中,對《儺舞》均作了詳細的介紹,從中使我們對《儺舞》的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儺舞》性質,特點,表演的時間和背景,以及儺舞中的各類不同人物,它們的形象特征,裝束打扮,手持的不同道具、舞具,面具等……均有了較詳盡的了解。這些極其珍貴的史料和素材,為我們創作唐代樂舞《大儺》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實現我們共同的心愿——將這個歷史悠久,各代相傳,倍受民眾歡迎和喜愛的《儺舞》重現于今天的舞臺,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
    二、《大儺》的創作實踐與探求
    1.《大儺》創作的兩個步驟:
  ①我們在可能的條件下,廣泛的收集了漢、唐、宋各代有關“儺舞”的史料(文字的,形象的,圖片的,出土文物及其他有關材料等)并經過反復的學習,認真地分析研究,從而使我們對于古儺舞的歷史沿革,發展變化,藝術形象,表演風格,舞姿神韻,表達內容以及儺祭禮儀的活動形式和規模等有了一個初步的、系統的、廣泛的了解和認識。
  ②與此同時,我們千里迢迢奔赴以“儺舞的之鄉”著稱的江西省學習、收集至今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儺舞的“活的資料”。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了解了民間儺舞在江西的流傳歷史及分布概況;收集了南豐、樂安、宜黃、婺源四個縣區以及石郵、甘坊、郭背園、東湖、棠陰、長徑等十七個鄉鎮的有關民間儺舞的風俗,傳說,傳統節目等文字資料;收集了部分打樂與曲譜資料以及廿余付面具表象資料;并觀看了石郵鄉老藝人表演的民間儺舞個人傳統節目的彩色錄像;學習了民間儺舞的基本素材。
  大量的古今史料和活的形象素材,為我們研究、創作唐代“儺舞”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和生動的藝術形象,為我們創作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
    2.《大儺》結構的產生及舞蹈的基本特點:
  在史書大量的文字記載中,多于對儺祭活動形式的介紹和對儺舞里主要人物,“方相氏”,“十二神獸”及“zhèn@①子”扮象的詳細描述,但對于儺舞的舞容全貌卻毫無記述;我們雖獲已被考證的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象石基中,一幅極珍貴的“大儺圖”形象資料,但僅從一幅畫中很難視其全貌。這對于我們創作儺舞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使儺舞創作工作順利進行下去,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首先,我們確認古儺舞屬祭祀舞蹈之類,它在宮廷、民間皆有。在我國古代祭祀舞蹈中有:“蠟祭”、“雩祭”、“儺祭”三種,而儺舞是其中之一,是“儺祭”之屬。因此在創作、構思唐代“大儺”時,應當充分注意到它有其祭祀舞的特色。
  ·另外我們認為,儺祭是古人逐疫驅鬼以求吉祥平安的一種禮儀。因此,這正是儺舞要表達的內容和主題。在創作、構思“大儺”時,應緊緊地抓住“逐疫驅鬼”這個內容和主題,充分的予以展現。
  ·其次,我們認為,在“大儺”中要體現“逐疫驅鬼”,而“逐”和“驅”這兩個字,就異常明確的點破和反映了儺舞的舞蹈基本特點;顯然,它不是一個輕盈柔美的抒情舞,而是一個激烈兇猛的祭祀舞。因此在創作、構思“大儺”時,應充分的體現儺舞這個激烈、兇猛的祭祀舞的基本特點。
  為了使儺舞的創作更加符合史書記載,并保持儺舞的基本特點。我們充分注意了,并著力從:構思、音樂、打樂、服裝、假面、舞具以及舞蹈基本形象、舞姿神韻、基本步法、獨特的手型等方面盡力體現“儺舞”原始、古樸的風貌和藝術特色。以而把我國這個流傳歷史最久的古儺舞,重現于今天的舞臺。
  基于以上的探索和認識,經過反復地醞釀和研討,便產生了現在所演出的“大儺”構思和舞蹈結構。它共分為三段:“儺儀”;“逐疫”;“驅鬼”。
  在“儺儀”的舞段中,首先布局了“方相氏”祭祀四方的獨舞;在吹鼓樂的伴奏下,增強了儺儀氣氛和祭祀舞的特色。
  在“逐疫”的舞段中,安排了“zhèn@①子”在“方相氏”的指揮下,手持鼗鼓的一段明快、活躍的逐疫雙人舞。
  在“驅鬼”的舞段中,展開了威嚴、莊重的“神威舞”和新穎的“麻鞭舞”。緊接著十二神獸在方相氏的率領下,疾呼儺儺之聲,手揮陣陣響鞭,四方逐疫,八方驅鬼,展開了一段兇猛、激烈的驅鬼集體舞,使整個舞蹈推向高潮。
  整個舞蹈布局合理,層層推進,有起有伏;結構完整、對比強烈,有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既沿用了儺舞中三類主要人物(方相氏、十二神獸、zhèn@①子),又緊緊抓住“逐疫驅鬼”,“兇猛激烈”的基本特點,充分予以展現,從而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大儺》結構產生后,在設計儺舞基本形象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是按祭祀舞來設計形象?還是以面具舞、動物舞來設計形象?怎樣去搞更為妥當,更符合史料記載。經過反復研討與分析,我們提出這樣一種見解和認識。
  《儺舞》是祭禮舞、面具舞、動物舞三者溶為一體的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祭祀舞;(如“雩祭”中的《皇舞》,它是一種單純的求雨專祭。也不同于一般的面具舞;(載和尚面具跳和尚舞,戴胖官面具跳胖官舞);更不同于一般的物舞;(裝龍舞龍,扮鳳舞鳳的那種單純模擬動物形態的動物舞。)
  而《儺舞》卻不同。它是在每年歲終,儺祭時,扮作“方相氏”(蒙熊皮,黃金四目),“十二神獸”(刻木為面,獸頭人身),“zhèn@①子(中黃門弟子)的形象,拿著特有的舞具(戈與盾,方相氏用;鼗鼓,zhèn@①子拿;麻鞭,神獸執)疾呼儺儺之聲,四方逐疫,八方驅鬼,追、撲、趕、殺,開展了兇猛激烈的《方相舞》與《十二神獸舞》。這就形成了古儺舞不同于一般單純的“祭祀舞”、“面具舞”、“動物舞”的一種新穎的舞蹈表演形式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唐代的《大儺》是沿習了周、漢兩代儺舞的基本特征,這是有史料可考的。我們有設計“大儺”基本形象時,是以漢代畫像石的那幅唯一留下來的“大儺圖”珍貴舞姿形象和江西民間儺舞活的舞蹈素材為基礎而進行設計和編創的。
  漢代那幅“大儺圖”留下的唯一舞姿形象,“深蹲馬步舞姿和兇神撲殺、追趕的造型舞態,應作為設計《大儺》的基本形象并于以貫穿。
  對于我們所學的江西民間儺舞,經過剖析,我們發現它和古儺舞有著十分明顯的沿襲和緣源關系。如:
  古儺舞:有儺祭之禮儀;
  民儺舞:有起儺,收儺之風俗。(江西)
  古儺舞:舉行儺祭在除夕,歲終;
  民儺舞:舉行儺儀在臘月,12月里進行。古今儺祭時,在儀式上,時間上是十分相似的。
  從古今儺舞所表演的節目看,充分展現了“逐疫驅鬼”以求“吉祥平安”的基本特征。
  另外,對江西民間儺舞的素材,我們認為它:古樸、原始、動作新穎別致、舞姿造型給人以神韻之感;它有“虎口訣”、“劍訣”、“臥虎訣”、“五臺山訣”等獨特的手型;它有微妙的、手輕動和撩后腿的新穎動律;它有古老、原始的腳跟轉圈的別致旋轉;這些完全符合我們設計《大儺》舞蹈形象的需要和要求。
  在儺舞的基本法上,為了保持儺舞古樸、原始的風貌和有其祭祀舞的特色。我們吸收了古代的“踏步”和祭祀舞中的“禹步”以及“虛步”、“點丁步”等;在舞姿方面,我們也參考了出土的古代各種舞人的造型以及古崖畫舞人的舞姿形態。
  根據以上看法和各種史料與素材,我們結合儺舞中特有的人物形象,加以吸收、運用、發展和變化。先后設計了以“踏步”、“熊掌”及各種舞姿造型為貫穿的“方相氏”祭祀四方的獨擺;設計了“zhèn@①子”手持鼗鼓明快活躍的“連擊鼓”、“間斷擊”及各種動作變化的逐疫雙人舞;設計了以“禹步跳”、“馬步騰跳”為貫穿的十二神獸的“神威之舞。”在組合中充分沿用了“虎口訣”這個特有的手型;頭手輕動的新穎動律;腳跟轉圈的別致旋轉。在舞姿、圖案的不斷變化中,突出了“神韻之感”,使“威舞”顯得古樸別致,特色突出而鮮明。
  同時我們結合神獸手持麻鞭,設計了“麻鞭舞”、“響鞭驅鬼舞”并用“左右響鞭”和“騰跳響鞭”等各種不同的舞姿組合,圖案變化,展開了四方逐疫,八方驅鬼的兇猛激烈的舞蹈,在儺儺疾呼,鞭聲陣陣、音樂快速、氣氛強烈的情況下,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
  經過反復的排練和多年舞臺演出的實踐,《大儺》這個唐代的樂舞作品,達到了創作的預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受到了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亻加辰
  
  
  
當代戲劇西安060-062J6音樂、舞蹈研究宮定遠/張曼石19951995 作者:當代戲劇西安060-062J6音樂、舞蹈研究宮定遠/張曼石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55:16

[新一篇] 從“文忠”變“文奸”,萬歷帝對張居正翻臉比翻書還快

[舊一篇]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唐代西州部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