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國――楊吳政權的崛起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從唐末至五代,楊吳政權統治江淮地域近四十年。在唐末的藩鎮混戰中,“高才捷足”的楊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間,轉戰于長江南北,開創楊吳基業。雖然由于傳統的正統觀念的影響,這個雄據于江淮之間的大國被置于歷史上眾多旋起旋滅的小國的地位。但它的存在,與中原王朝幾成南北對峙之勢。使得南方諸政權并存的局勢得以實現。而楊吳政權也在其三十余年的發展中,在政治上實現了由藩鎮到王國的轉型。并為以后的南唐奠定了堅實的經濟文化基礎。

  本文主要考察這個政權的崛起的原因以及楊行密建立這個政權的艱難歷程。

一、黃巢之亂與淮南局勢的失控

  當中國歷史跨入九世紀以來,曾經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走向了衰弱瓦解。安史之亂后形成的藩鎮割拒局面分割了帝國的土地,削減了帝國的財富。雖經憲宗朝的一度壓服藩鎮,但由于未能從根本上消除分裂的土壤。自穆宗時,由于朝廷處置失措,致使河北三鎮復叛。唐王朝不可挽回的向著覆滅的命運走去。當時“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而天子只能“熟視不知所為。”

  北方幾無唐王朝的立錐之地,惟有淮河以南諸節鎮,主要是東南各藩鎮還與帝國的中樞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以其富饒的物產,豐厚的歲供支撐著唐朝的統治。

  中唐以后,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北方已經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而南方由于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加之比較安定,開發迅速,經濟地位顯著提高。“江東諸州,業在田畝,每歲一熟,則旁資數道。”當時人這樣議論道:“今國家王畿諸夏,水陸綿地,四面而運輸,明該之大貴根本,實在江淮矣。何者?隴右,黔中,山南以還,澆瘠嗇薄,貨殖所入,力不多矣,嶺南、閩蠻之中,風俗越異,珍好繼至,無不贍也,河南、河北、河東已降,甲兵長積,農原自任,又不及也。”以至于“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故明末大學者王夫之會說:“唐立國于西北而植根本于東南矣。”

  正是由于江南關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央對于東南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始終是嚴密控制,防止任何割據的可能性。因此當唐中央在全國的統治權威急劇下降的時候。東南藩鎮也依舊保持著對于朝廷的忠誠。唐王朝“每歲賦稅倚辦,止于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 “而唐終不傾者,東南為之根本也。”

  但是這種局面是與唐朝中央政府的穩定所密切相關的,只有保持一個有力的中央,才能有實力控制邊遠的東南。但是不幸的是,黃巢之亂的爆發沉重打擊了本來就已經孱弱的中樞。政府再也無法兼顧遙遠的東南,一場爭奪江淮的戰爭就此展開,而東南割據這個唐王朝的噩夢也最終成為現實。

  黃巢、王仙芝起事的中心地帶在黃、淮之間,其北面是擁兵自重,勢力強大的河朔強藩,義軍難以與其爭鋒。相比之下,唐政府在南方的實力較弱,因此義軍轉而向南發展。淮南地方武裝也乘機而起。當時“群盜侵淫,剽略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數百人。”由于淮南地區是唐朝漕運系統的中樞地帶,能否保證運河沿岸的安全關系到了帝國政府的存亡。于是朝廷緊急“詔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鎮節度使、監軍亟加追捕及招懷。”同時又“賜宣武、感化節度、泗州防御使密詔,選精兵數百人于巡內游弋,防衛綱船,五日一具上供錢未平安狀聞奏。”

  唐僖宗乾符三年十二月(公元876年),王仙芝率軍攻申、光、廬、壽、舒、通諸州,直逼唐東南重鎮揚州。面對危急的事態唐宰相鄭畋上書道“若使賊陷揚州,則江南亦非國有。”為保衛江南財賦重地,唐政府立刻集結重兵,以防義軍向南發展。期間王仙芝雖然戰死于黃梅。但至乾符五年,其余部由黃巢率領轉移到浙西。浙西當時轄潤、常、蘇、杭等州,為東南最為富庶之地,是唐王朝中央賦稅所出的大戶。唐政府為保此地安危,急調荊南節度使高駢為鎮海節度使。

  高駢為唐末名將,因軍功累遷安南都護、天平軍節度使、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等要職,為唐政府平定黨項、安南立下赫赫功勛。號稱“出無不捷”,因此受到皇帝信重。果然高駢一上任便大破黃巢,“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偷仁恕!被瞥膊壞靡眩荒苣舷鋁肽弦醞擠⒄埂8噥榧攘⒋蠊Γ普煊誶耆蚊湮盎茨轄詼仁梗溲翁聳埂!弊源慫統晌莆戰淳⒄⒉拼筧ǖ牡諞蝗恕

  淮南割據的種子已經種下,只待時機成熟就會萌芽生長。黃巢在奪取嶺南之后再次北上,高駢軍再次“擊黃巢屢捷”。唐政府于是再授予高駢“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高駢借機“傳檄征天下兵,且廣招募,得土客之兵七萬”,“威望大振”。長安朝廷的目標是借助高駢的才干阻止黃巢東趨的可能。但是高駢大權在握,野心逐漸膨脹起來,準備借黃巢以自重。從而“欲臨藩鎮,吞并江南”。

  當時黃巢屢敗,屯兵于信州,又“遇疾疫,卒徒多死”。陷入極端不利的情況之中。黃巢心生一計,“致書請降于高駢,求駢保奏”。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高駢果然中計,“欲誘致之,許為之求節鉞。”當時朝廷集結的諸路大軍云集,本是可以將黃巢聚殲于此地。但是“駢恐分其功,乃奏賊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朝廷基于對高駢的信任同意了這一要求。黃巢見大軍已散,立刻“告絕于駢。”高駢遣將擊之,卻不復以前神勇,大敗于黃巢。于是“巢勢復振”。

  高駢不敗的神話既已打破,其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挫折。部下雖勸言:“朝廷倚公為安危,今賊數十萬乘勝長驅,若涉無人之境,不據險要之地擊之,使逾長淮,不可復制,為中原大患。”但高駢“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諸將嚴備,自保而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高駢雖有文武才具,但一受挫折則一蹶不振,實在不是個成大事的人。

  朝廷本對高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完成安定東南的重任。這時見高駢不能制敵,致使黃巢度淮河北上,長驅直入唐政府腹地。于是“上下失望,人情大駭。”

  廣明元年,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學習他的祖先玄宗,倉皇出逃蜀中。而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高駢正在“大閱軍師,欲兼并兩浙,為孫策三分之計。”這時高駢的野心已經暴露出來,淮南實際上已經成為他的獨立王國。朝廷數度要求其出兵,但他卻置若罔聞。清醒過來的皇帝終于對其失望,下詔削奪其諸道行營都統及諸道鹽鐵轉運使之職。但是這種削奪并不能挽回任何損失。當朝廷違背以前嚴密控制的政策將地方大權交與一人之手的時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地方割據的開始。高駢得到朝廷詔書,憤怒怨望,竟然上書詬罵。自此遂不再受命于朝廷,停止向朝廷進獻貢賦。

  中和二年,唐王朝終于將黃巢之亂鎮壓下去,但是它只是剩下一個名義上的統一政權的軀殼了。原本已經腐朽不堪的統治機制到這時完全崩潰。各新興藩鎮“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這些新興藩鎮勢力的崛起標志著唐王朝對于全國統治的土崩瓦解。

  高駢的割據江淮扼斷了唐王朝的經濟命脈,為唐王朝敲響了滅亡的喪鐘。但是這喪鐘同時也是為他自己而鳴。他既然這樣對待朝廷,其部將難免不生效尤之念。于是一場大變就醞釀于蕭墻之內,肘腋之間。Y

二、高駢的失敗與楊行密的崛起

  淮南鎮由于在黃巢之亂中堅決自保,實力未受損失。當高駢大閱諸軍的時候,淮南有“尋內兵八萬,舟兩千艘,旌旗甲兵甚盛。”而唐王朝鞭長莫及,無力收復淮南。似乎高駢割據已成定局。但是高駢個人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那就是“好神仙”,以求能夠長生不死。江湖方士呂用之投其所好,得到高駢信任,竟使其掌管鹽鐵大政。呂用之又推薦張守一、諸葛殷兩人,高駢皆信之如神仙。他每日“煉金燒丹,費已巨萬計。”而與舊部卻日見疏遠。
 
  高駢為求長生,這時再無沖鋒陷陣的銳氣。他信任呂用之如同左右手一般,于是大小事皆由呂用之決定。呂用之“退賢進不肖,淫刑濫賞,駢之政事于是大壞矣。”

  為防范軍民,呂用之慫恿高駢置巡察使。“募狡壞者百余人,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民間呵妻罵子,糜不知之,用之欲奪人財貨,略人婦女,輒誣以叛逆,榜掠取服,殺其人而取之,所破者數百家,道路以目,將吏士民雖家居,借重足屏氣。”同時又招募驍勇善戰者兩萬人,號稱左右莫邪都,用以挾制諸將。而高駢則在呂用之欺騙下謝絕人事。這樣諸將皆怨憤有離心。高駢陷入了極端孤立的境地。而中原強藩則伺機進犯淮南,這就為楊行密的崛起而提供了條件。

  黃淮之間,人口稠密。政府壓榨既深,自然災害又頻。這些都逼迫著人民亡命,他們出沒于荒野之間,流離以盜匪為生。而且這一帶又是重要產鹽區,當時鹽為政府專賣,售價高昂,于是私鹽販售盛行。這些盜匪集團一般從事這類貿易,與政府相對抗。到唐朝末年,“群盜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則數百人。”已成星火燎原之勢。

  在這樣一個動蕩的亂世,草莽英雄楊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間,為了他個人的野望而努力奮斗著。身逢亂世,不甘于埋首于蕓蕓眾生之中的有才能者皆投身于軍伍,以等待奮發的機會來臨的時候。楊行密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說高駢是客帥的代表,那么楊行密則是地方豪強的翹楚。

  楊行密為廬州合肥人,出身淮南土著。他為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少時由于孤貧而曾經加入盜匪隊伍。后應募從軍,以功擢升為牙將。在這一時期,他“自募百余人,皆驍勇無形狀者,”成為他以后起家的基本力量,其中骨干有劉威、陶雅、徐溫等人,時人號稱三十六英雄。

  當時“會西番入寇,征四方兵,防秋靈夏。”都將嫉其才干,排擠他出外戍守。一旦出外戍邊就意味著將失去他以前所經營的地位。于是行密憤怒,遂斬殺都將,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逐刺史而自任。高駢為安撫他,承認了他的地位。從此楊行密崛起于唐末紛亂的歷史舞臺,開始撰寫并且表演著屬于他自己的劇本。
  既奪得廬州這樣的戰略要地,楊行密一方面討滅當時四周肆虐的群盜如吳迥、李本、陳儒等部,以鞏固統治,擴大勢力范圍。一方面則在等待著時機的來臨。

  時機終于在不久后來臨。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高駢部將畢師鐸以討呂用之名起兵,同時求救于宣州秦彥。秦彥在攻陷揚州后幽囚高駢,自稱節度副使。淮南局勢遂正式失控。

  當時呂用之以高駢之令以楊行密為行軍司馬,命其入援。楊行密一開始還在考慮是否入援。這時幕僚袁襲說之曰:“高公昏惑,用之奸邪,師鐸悖逆,兇德參會,而求兵于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楊行密于是盡發其兵赴揚州。途中原高駢部將張神劍、高霸以及豪強劉金、賈令威都率眾來赴,共討秦彥、畢師鐸。

  楊行密來到城下并不急于攻城,只是筑寨圍城。以圖在圍困中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同時也是在等待城內發生變故。秦彥數度出擊都被楊行密擊敗。于是“城中乏食,樵采路絕,宣州軍始食人,”而秦彥害怕高駢余黨起事,竟將高駢一家殺死。這正是楊行密的借刀殺人之計。這樣既可以以為高駢復仇之大義號召招攬原高駢舊部,又可以不用為破城后如何處置高駢而傷神,可謂是一箭雙雕。這時的揚州城內情況絲毫不見好轉。以至于“米斗值錢五十緡,草根木實皆盡,以堇泥為餅食之,餓死者太半。宣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豚,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于坊市。”到這年己巳夜,楊行密軍借大風雨突襲成功,秦彥、畢師鐸兩人棄城而走。這時城中已是一片慘狀,“遺民才數百家,饑羸非復人狀。”楊行密立刻賑濟饑民以拉拢人心,同時自稱淮南留后。

  只是另一突發事件卻打亂了楊行密的原定步驟。淮南局勢的混亂自然引起了中原軍閥吞并的野心。當楊行密剛奪得揚州不久,秦宗權就已經命其弟秦宗衡率軍萬人渡淮而來爭奪揚州。由于事起倉促,楊行密當時甚至還未將其輜重運入城中,結果被秦宗衡軍掠走。

  面對危急的形勢,楊行密一方面聯絡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軍閥朱溫以求援助,另一方面為安定內部,則誅殺了首鼠兩端、反復無常的原高駢部將張神劍、高霸及其部屬。同時族滅呂用之以招徠人心。這樣狠辣的手段也充分表現了楊行密的梟雄本色。

  不久原秦宗衡部將孫儒殺死秦宗衡、又吞并了秦彥、畢師鐸部,成為楊行密最為強大的敵人。由于揚州殘破,自己兵力又單薄。楊行密已經做好了保存實力的準備。等到孫儒復圍揚州的時候,楊行密遂復歸老家廬州以徐圖發展。

三、轉戰四方、奠定基業

  再次回到廬州的楊行密已是脫胎換骨,他不再是籍籍無名、偏居一隅的小人物。一方面他借忠于高駢的名義獲得了號召力,另一方面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收編了不少零散武裝,實力大振。從此成為淮南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為取得更大的戰略縱深,在與謀士商議后,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在秦彥之后割據宣州的趙B。這次出擊異常成功,楊行密軍很快在擊破趙B主力之后招降了宣州。朝廷下詔任命其為宣歙觀察使。不久又賜軍號寧國。以楊行密為寧國軍節度使。楊行密自此終于成為專擅一方的藩鎮。

  在奪得宣州之后楊行密招懷離散,安定百姓,以積蓄力量。同時爭取可以爭取的一切力量,以圖共制孫儒。孫儒也步步緊閉,先是攻陷廬州等處,又渡江南下,破常、潤、蘇三州。楊行密雖然在孫儒的逼迫下四處轉移,但是轉機也在到來。孫儒的鋒芒畢露逼迫到了割據浙江的錢H,錢H開始與楊行密聯合起來,結成了反對孫儒的統一戰線。

  另一方面孫儒則殘暴兇狠,猜忌部屬,于是部下皆離心離德。他所過殘破,仿佛盤旋在天空的黑色死神一般,給人民帶來的只有死亡與痛苦,毀滅與災難。雖然他所戰皆勝,但他的實力卻在一點點的損耗,而楊行密的實力卻在一點一滴的增強。

  這時中原的最強者朱溫為奪取淮南,也派遣大將龐師古進攻至于天長一帶。面對楊行密與朱溫夾擊的形勢,孫儒決定先消滅實力較弱的楊行密。他決定通過一場決戰奠定勝局。為追擊楊行密,孫儒放棄揚州,精銳盡出,“于是悉毀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不料行密部將張訓、李德誠則借機進入揚州,救滅余火,將糧食數十萬斛賑濟難民,從而切斷了孫儒的歸路。

  不過在戰前孫儒兵力仍占優勢,楊行密一開始欲保銅官以避其鋒芒。這時部將劉威、李神福諫道:“儒掃地遠來,利在速戰。宜屯據險要堅壁清野以老其師,時出輕騎抄其饋餉,奪其俘掠。彼前不得戰,退無資糧,可坐擒矣。”謀士戴克規也說:“儒與我相持數年,勝負略相當,今悉眾致死于我,我若望風棄城,正墮其計。淮南士民從公渡江及自儒軍來降者甚眾,公宜遣將先護送歸淮南,使復生業,儒軍聞淮南安堵,皆有思歸之心,人心既搖,安得不敗!”此二戰術皆為妙計,前者以逸待勞,后發制人,為克敵之妙法。后者則可瓦解敵人軍心,并可安定人心,頗有宏圖之策。

  楊行密聽后兼采二策,先斷孫儒糧道,儒軍中食盡,只能分兵掠糧。楊行密乘勢出擊,一戰擒斬孫儒。其余部多降。于是楊行密遂盡得淮南諸州,并有江南常、潤、?三州之地。

  這時楊行密與朱溫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朱溫對淮南覬覦已久,光啟三年(公元887年)朱溫就借朝廷之名以自己兼淮南節度使。只是當時他與徐州時溥尚在激戰,無力南下。為安撫楊行密,只能以行密為淮南留后。此后兩人又合擊孫儒。但隨著共同敵人的消失,兩鎮因領土問題而發生摩擦。先是泗州苦于朱溫殘暴,降于楊氏。朱溫為報復,則扣押了淮南派往汴宋的賣茶使者,盡奪其茶。

  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朱溫吞并兗鄆,欲乘勝吞并淮南,遂以名將龐師古、葛從周統兵十余萬,分兵兩路大舉南侵。淮南政權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這時楊行密面對強敵,再次以其出色的戰術指揮能力,奠定了自己名將的本色,同時也徹底奠定了淮南政權的基石。

  當時龐師古擁大眾屯兵清口,地處@下,地勢不利。但他自恃兵多屢勝,驕傲輕敵。楊行密這時急與朱瑾率軍抗之。先是朱瑾壅堵淮河上流,準備借水而灌汴軍,龐師古卻不為之備。等到接戰,朱瑾打著汴軍旗幟,直插汴軍中軍,這時淮水又復漫淹汴軍。汴軍驚亂,全軍大潰。楊行密這時引大軍渡淮,夾攻汴軍,陣斬龐師古。葛從周此時屯兵于壽州,聞龐師古兵潰被殺,立即撤退。淮軍追其于k水一帶,大破之。葛從周好不容易才撿回一條命,汴軍還者不滿千人。楊行密遣人送信于朱溫,示威道:“龐師古、葛從周非敵也,公宜自來淮上決戰。”朱溫只能接受自己失敗的命運,從此不再涉足淮南。自此“行密由是遂保據江淮之間,全忠不能與之爭。”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李茂貞控制下的朝廷為拉拢實力日益增強的楊行密共討朱溫,遂封其為吳王,官拜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自此之后,吳政權遂正式崛起于江淮之間。為了區別三國時代的孫吳政權,歷史上又稱其為楊吳政權。

四、楊行密崛起的原因

1、武力強大、驍勇善戰

  楊行密自廬州起兵以來,經過二十余年的奮戰,終于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草莽英雄發展成一個可與中原強藩朱溫降對抗的強大力量。一支善戰的軍隊是其立足之本。

  楊行密最初掌握的軍事力量是由淮南民間豪強所組成的武裝,他初期的部將皆出自該階層。等到消滅孫儒后,他收拢孫儒殘兵,“選其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廩賜,以皂衣蒙甲,號`黑云都'。”其將領則稱為“黑云長劍。”孫儒舊部多來自蔡州一帶,自唐以來以以善戰聞名,“皆以酷烈自矜,時通名蔡賊云。”黑云都自此稱為楊行密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使之先登陷陣,四鄰畏之。”

  黑云都的戰斗力可從壽州之戰中看出。當時汴軍數萬人攻壽州,“州兵少,吏民懼。延壽命黑云隊長李厚拒之,厚殊死戰,都押牙柴再用復為之助,延壽悉眾乘之,汴兵敗走。”以橫行中原、壓服河朔的汴軍尚不能戰勝黑云都,其戰斗力當不可小覷。

  至楊吳順義三年(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其正處后唐實力強盛之時,吳遣使至唐,莊宗欲南征,問起楊吳舊將。使者答云:黑云長劍都在。李存勖由此不敢貿然南進。

  楊行密借重的另外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則是原屬李克用的沙陀騎兵。淮南為水鄉,多******而無騎兵,在陸上難以與中原強大的騎兵相對抗。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朱溫攻并兗鄆,一支沙陀騎兵騎兵因歸路被截,遂歸降行密。史載“初,瑾為汴人所敗,求救于河東,河東將史儼、李承嗣將勁騎數千助瑾,瑾敗,因與擁州民俱來。”“我(淮南)兵皆江淮人,輕弱善水戰,不任騎射,至是得河東、兗、鄆兵,而軍聲益振。儼、承嗣故河東驍將,晉王李克用深惜之。”這支騎兵以后成為了楊行密傲視南方群雄的資本。

2、選賢任能、重視人才

  能否招賢納才是決定一個政權興亡的重要條件。楊行密作為一個清醒的統治者明白自己初起事時的“三十六英雄”是一個比較閉塞的集團。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不能僅僅局限于這樣的小圈子,而要招納天下間的英雄以補充新鮮血液,以吐故納新。

  楊行密在廬州時就招納了一批人才。其中比較杰出的是文臣中的袁襲、高勖、戴友規等人。他們的表現在楊行密崛起的過程中的表現已經在上文中提到。史稱“袁襲運謀帷幄、舉無遺算,殆良、平之亞邪?以覽濟寬,事非得以,蓋時會有固然爾。高勖志務農桑,仁者之言藹如也。戴友規數言決策,獨探本源,可謂謀臣之杰出矣。”

  楊行密對于人才不僅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而且對于原屬于敵對集團的有才能者也能加以擢用。

  在奪得宣州時楊行密又招攬了一批文臣武將。比如原屬秦宗衡部將的安仁義,驍勇善戰,名冠軍中。宣州的另外一名勇將周本,號稱勇冠三軍。被俘后楊行密用其為帳下牙將,每次都能“奮躍先登,攻堅摧鋒。”為楊行密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拉拢原趙B謀士李德誠,楊行密將同宗之女嫁之為妻來表示對其的看重。結果趙B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常從征討,出謀劃策。這批人才都對楊氏的創業起了積極的作用。

  楊行密的寬宏氣度也是其能夠換取賢才對其效忠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楊行密舊友寧國節度使田f發動叛亂的時候,一批田f的屬吏也卷入了其中。包括善治金谷的宣州長史駱知祥以及文詞優美的觀察牙推沈文昌。尤其是沈文昌曾經撰寫檄文辱罵過楊行密。等到田f敗死,楊行密對于這兩人不加懲治,反加擢用。用駱知祥為淮南知計官,掌管財政。史稱其“勵精為理,事無流滯。”又用沈文昌為節度牙推,居幕府右職。這兩人之后都對楊吳政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正是楊行密能夠執行正確的人才戰略,才使得這一集團能夠逐步發展壯大。

3、順應民心、發展生產

  楊行密出身孤貧,少時歷經艱苦。因此比較了解民間疾苦。 他明白只有順應民心才能夠確保自己的長期統治。

  戰火雖然平息,但江淮間長期存在的地方武裝集團依舊活躍,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安定。楊行密及時采取有效政策,以求迅速安定鄉里。“先是江都多盜,令雖嚴,莫能禁止,及是為簡獲者,必詢其部分姓名所盜之物,盡其面,于是寇竊皆息。”同時又利用當地土豪熟悉情況的優勢,以求整治社會環境。“行密得淮南,以霍邱地界南北,盜賊交會,難可防限”,于是利用當地人朱景“且伺北鄙之奔突。”“景招合無賴年少,得絕技者百余人,撫馭之,盡與捕獵,暮分巡警,月余而材技疆力,無有及景者,以是服從如一,沿淮群盜莫敢犯之。”這些舉措是的人民得以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生產,從而順應了民心,也有利于經濟的恢復發展。

  江淮之間本為富庶之地,但是經過長期混戰,早已經變得瘡痍滿目。“八州之內,鞠為荒榛,圜幅數百里,人煙斷絕。”楊行密見此情景,立即“招合離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同時他本人也務行節儉,“賜予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

  為解決財政困難和物資短缺的問題,楊行密本想通過以茶鹽換取民間布帛的方法來充實軍用。這時幕僚高勖建議道:“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漁利以困之,將復離叛。不若盡我所有,以鄰道所無,足以給軍。選賢守令,勸課農桑,數年之間,倉庫自實。”楊行密采納了該意見,結果“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為楊吳政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結語:

  黃巢之亂使得唐王朝徹底喪失了其對淮南的控制,淮南成為各軍閥爭奪的戰場。在這一過程中,楊行密以其卓絕的政治軍事才能成為當時南方唯一能抗衡中原的統治者。楊吳政權的崛起抵抗住了中原地區軍閥的南下,為南方各割據政權贏得了生存發展的機會,并且也為以后南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網載 2013-09-10 20:56:40

[新一篇] 江山不換美人軀:苦命的女人成就偉大的王朝

[舊一篇] 河南大調曲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