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蘇武牧羊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跟張騫出使西域揚名立萬不同,蘇武名垂青史靠的是出使匈奴。


  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他出身將門,父親蘇建在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以校尉隨從大將軍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平陵侯,曾率領兵士十余萬人筑朔方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南),后來升任衛尉之職。元朔五年(前124年),蘇建以衛尉為游擊將軍隨從衛青出朔方郡(今內蒙河套以南地區)擊匈奴,斬獲頗多。第二年,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從定襄郡(今內蒙河套以東地區)出擊。蘇建任右將軍,會同前將軍趙信率三千余騎北上,與匈奴單于所率數萬大軍遭遇,激戰一晝夜,部下傷亡殆盡,趙信投降匈奴,蘇建脫身歸,以失軍罪論斬,允許繳納贖金,免官為民。蘇建晚年被起用為代郡太守,終于任所。蘇武排行第二,兄長蘇嘉為漢奉車都尉,弟弟蘇賢為騎都尉。蘇武曾任郎官,后升任廄中廄監,專門替漢武帝掌管馬廄。


  當時漢朝與匈奴戰爭頻繁,但雙方使節仍然往來不絕,除了信使的作用,更主要的目的是探聽觀察對方的情況。兩國對此都心照不宣,所以經常采取扣押對方使者的辦法,防止己方的秘密泄露。匈奴先后扣留漢使路充國等十余人。漢朝也是采取同樣辦法,所扣留匈奴使節大致與匈奴所留漢使數字相當。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都元氣大傷,有好幾年沒打仗。匈奴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漢朝求和,然而,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回訪時,大都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為了報復,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新即位的且L侯單于派使者前來求和,還說:“漢天子,我丈人也。”(漢朝一直保持公主和親的政策,有單于和匈奴顯貴為漢朝公主所生,所以單于自稱是漢朝的女婿)。單于還主動送還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臣路充國等多人,以表示誠心修好。武帝見且L侯單于態度頗為恭順,很是高興,便派蘇武為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送還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同副使張勝(時為副中郎將)、屬吏常惠以及隨員百余人,帶著許多禮物離開長安,去匈奴單于王庭修好。


  蘇武到了匈奴,送上禮物,交還使者,等待單于復信返回。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事件。


  以前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衛律投降了匈奴,但其副手虞常卻一直身在匈奴心在漢,總想找機會回到中原。蘇武一行到來后,因為虞常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虞常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找機會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逃回中原去。張勝聽了后,表示堅決支持虞常,而且沒有將這個計劃告訴蘇武。


  這個計劃在現在看來是非常可笑的,因為此時張勝是漢朝外交使節的身份,匈奴正在向漢朝謀求和平。虞常則更加可笑,倘若他真的想回去漢朝,完全可以靠外交手段解決,被扣留那么多年的路充國等人不是都回去了么?無論從哪點看,這二人的計劃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二人想創造一個驚天的奇跡,就此立下大功,回到中原后好拜相封侯。


  虞常的計劃沒有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單于得知后大怒。于是,兩國剛剛恢復的邦交,被兩個想要投機的小政客破壞,重新以兵戎相見。衛律被派來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蘇武事先毫不知情,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他認為自己身為漢使,若受審訊,有辱國家尊嚴和使命,于是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計劃的主謀虞常倒表現出男人的骨氣,受盡種種刑罚,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衛律向單于回報結果。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


  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蘇武一聽衛律是來勸降,立即說道:“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當即引佩刀自刺。衛律大驚,急忙抱持已受重傷的蘇武,召來醫生治療,“鑿地為坎,置被鷥參淦瀋希鈣潯騁猿鲅淦肴嶄聰保ā逗菏欏に瘴浯罚K瘴涓此蘸螅;蕕勸閹Щ賾小


    單于見蘇武如此忠烈,為之驚嘆,有心勸蘇武投降,就派衛律充當說客。蘇武痊愈后,單于又派衛律前去勸降。衛律當蘇武、張勝之面將虞常斬首,然后舉劍威脅張勝,早先愛國心切的張勝露出投機的原形,投降了。衛律又舉劍威脅蘇武,“武不動”。衛律以威脅無效,又以利誘。他對蘇武說:“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蘇武痛斥衛律說:“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叛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衛律知蘇武終不肯降,只好回去報告單于。


  單于將蘇武關在空窖中,不給飲水和食物,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迫他屈服。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地窖中的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單于見折磨蘇武沒用,派人將他押送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邊去放羊,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當然不會生小羊,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人跡罕至的北海,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無人給他送食,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過了幾年,節上旄毛脫落殆盡。


  這樣艱難的生活曠日持久,沒有巨大的精神支持是做不到的。后人已經無法猜測蘇武當時的心態,但那根旌節應該是蘇武堅持活下去的重要動力。想來嚴寒的冬夜里,蘇武經常手握節杖,遙望南方的天空,思念長安城中的親人。可是他并不知道,蘇武的兩兄弟已經獲罪被武帝所殺。


  蘇武在長安時,與李陵同為侍中,平素交情頗深。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即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他深知蘇武為人,不敢前去見蘇武。后來單于派了李陵前去北海勸降。李陵告訴蘇武:蘇武的兩個兄弟在漢朝獲罪被殺,母親患病而死,妻子被迫改嫁,所遺二妹和三個子女生活無著。想以此來動搖蘇武的意志。又說:“人生為朝露,何必自苦如此!”李陵勸說數日,蘇武卻始終沒有動搖。他告訴李陵,如欲逼降,愿“效死于前”。李陵見其至誠,深深嘆息:“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匈奴單于死了,新單于派使者來到長安,表示要與漢朝和好。漢朝廷提出要單于放蘇武等漢朝使者返回,匈奴人欺騙說蘇武已經死了。漢朝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不久,漢使者到匈奴去,當初和蘇武一起到匈奴的常惠獲得消息,就買通了匈奴看守,乘夜晚去見漢使,將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第二天,漢使者見到單于,聲色俱厲地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單于無奈之下,只好命令把蘇武從北海放回,連同常惠等人一同交漢使帶回國。除去投降匈奴和已經死去者外,隨同蘇武回國的僅有常惠等九人。


  蘇武歸漢時,李陵為之餞別,說:“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后來事實證明,李陵這一番話確非虛譽之辭。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被匈奴拘留十九年的蘇武一行人終于回到闊別多年的長安。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稱贊他是有氣節的大丈夫。唐朝詩人杜牧在《河湟》詩中贊道:“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蘇武拜見昭帝,交還了使節。昭帝下詔令武等拜謁武帝陵園,任命武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隨武出使的常惠、徐圣、趙終根等三人,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告老還鄉,賜每人錢十萬,終身免除賦役。


  蘇武歸國的第二年,即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左將軍上官桀、驃騎將軍上官安父子、御史大夫桑弘羊與昭帝兄燕王劉旦、昭帝姊鄂邑長公主等陰謀發動政變,廢昭帝,黜霍光,立燕王為帝。政變失敗后,蘇武之子蘇元因參預上官安密謀被處死。剛好蘇武與上官桀、桑弘羊交好,而燕王劉旦還曾經上書,為蘇武回國后賞賜太薄鳴過不平。廷尉認為蘇武與政變有牽連,奏請逮捕蘇武。霍光因為蘇武名氣太大,而且沒有直接參加政變,沒有加以追究,僅僅罷去蘇武的官職而已。宣帝即位后,起用蘇武為典屬國,“甚優寵之”。當時重臣如張安世、丞相魏相、平恩侯許廣漢等“皆敬重武”。此時蘇武因兒子蘇元被處死,孤身一人,甚為可憐。宣帝便派人贖回蘇武在匈奴所娶妻子生的兒子通國。通國隨漢使回長安后,任為郎官。


  神爵二年(前60年),蘇武病故,享年八十有余。西漢一代奉使不辱使命者,以蘇武、張騫為最著。宣帝甘露年間,“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于麒麟閣”,以表彰其高尚的節操和精神。


  蘇武亦善詩文,傳于后世的作品有《答李陵詩》、《別李陵》等。


  蘇武的故事,兩千年來,中國有無數小說、戲劇和歌曲,歌頌他忠于國家堅忍不屈的偉大精神。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有《蘇武廟》詩云:“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廟兩茫然。云邊雁斷胡邊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這首詩表達了后人對他高風亮節的無限崇敬;同時對于漢朝賞功太薄也不無遺憾。


  蘇武墓在今陜西武功鎮龍門村。千百年來,人們在這里憑吊蘇武這位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民族英雄。


  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妝來贏屬國
  十九年托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


網載 2013-09-10 20:56:50

[新一篇] 火牛克強敵,一舉收失地--田單復國

[舊一篇] 王世貞及其反對者:關于晚明戲曲批評范式的建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