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597(2004)04-0001-01
欲評論當代(1949年至今)散文的創作,相當地困難和麻煩。因為,關于散文“范疇論 ”、“特征論”以及“創作論”、“批評論”等一系列ABC問題,至今也沒能取得共識 。所以,個人只好就講自己的看法。我下面要講的就純粹是個人之見。
一
先來談談對建國后“十七年(1949~1966)散文”的評價問題。當代散文是從現代散文 發展而來的。現代散文發源于五四運動,它伴隨著西風東漸、思想解放和“個人的發現 ”,特別是歐美“隨筆”的譯介,一下子就激活了散文的“心”,使散文成了現代文學 各部類中成就最大的一種,這正如魯迅所說:“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 詩歌之上”。但現代散文,實際上是敘事、議論、抒情三體并包的“大散文”。也可以 這樣說:在20世紀,20年代“隨筆”是其中堅;30年代“雜文”是其代表;40年代“通 訊、報告”是其主流:你看,都戴著“散文”的大帽子,內容卻并不一樣。當然,40年 代還要說說“延安散文”——因為,嚴格說“當代散文”就是從那兒演變過來的。延安 散文,有兩個特點:一是“頌”(抒情)的基調;二是“主角”的置換。強調“抒情”這 很好;但散文否定主體“自我”,“主角”只能置換成“工農兵”,就帶來嚴重禍患— —而我們“當代散文”正是“延安散文”的一個延伸和繼續。所以,其發展就“先天” 不足且“后天”失調。
所謂當代散文“三大家”——楊朔、劉白羽、秦牧,現在來看,他們的散文就都落入 了“自我隱匿”的泥潭。比如楊朔(1910~1968),有《楊朔文集》3卷本(山東文藝出版 社行世),他文學天賦很高,寫了很多精雕細琢、“慘淡經營”的作品。但這些作品除 “詩意盎然”外,都是“現在時”題材,同時“我”都是一個“從旁介紹”的穿針引線 人物,而“主人公”則成了作者歌頌的“普通勞動者”(即工農兵)。如《荔枝蜜》里的 養蜂員老梁,《茶花賦》里的老花工普之仁,《雪浪花》里磨刀磨剪子的“老泰山”, 《香山紅葉》里的“老向導”等,這實際是把詩、通訊、小說糅成了一體,搞出了以“ 詩化”為主旋律的“諸體復合”散文(其弊在假),走了一條“自我置換模式”的路。劉 白羽(1916~),有《劉白羽文集》10卷(華藝出版社出版),是位部隊作家,從寫通訊、 小說走向了寫散文。他認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必須配以“雄渾、粗獷的文風” ,故他取材重大,抒寫華美(長于議論),文風陽剛,的確“氣魄”很大。他想“創造” 一種“新時代的新散文”!故其作品被稱為“戰士的豪情”、“進軍的號角”,他則被 譽為當代散文“豪放派”的代表。其代表作為《日出》、《長江三日》和《昆侖山的太 陽》等。比如《長江三日》,他謳歌的就是那種“激流勇進之美”,即“斗爭哲學之美 ”。問題是他把“個我”完全“抽空”或“泛化”了,“我”實際成了“人民”或“階 級”的一個空洞符號。這樣,劉白羽就把“小我”著意膨脹成了“大我”,開了條“自 我膨脹模式”的路。應該說,這種“自我膨脹模式”是那個時代散文的典型形態,“假 、大、空、套”皆由此來,影響至今未絕。還有就是秦牧(1919~1993),有《秦牧文集 》10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他的代表作是《社稷壇抒情》、《土地》和《古戰場春曉 》等。社稷壇,在北京中山公園內,是過去帝王祭祀土地(社)和五谷(稷)神的地方。這 在古代極重要,“社稷”就指國家了:這正是“農業文明”的表征。《土地》也是這樣 :圍繞“土地”,旁征博引,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還有篇是談天壇的——談中 國的“圓”,談古人眼里的“九”,很有意思。這些文章,實際都是“隨筆”寫法:是 在十七年工農兵時代嚴苛情勢下,一種變相的“平民化、通俗化隨筆”。它和“五四” 時那種“個人性、即興性、閑適性加幽默味兒”的隨筆已相去甚遠。
當然,除了這三大家外,吳伯蕭、曹靖華也值得一提。吳的散文如《記一輛紡車》、 《菜園小記》等,多用“輪輻向心”寫法,開“以賦為文”先河,把當代“狀物散文” 推向一個新高;而曹的散文如《三五年是多久》、《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則在音節旋律,即“音樂化”上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雖然,他們“自我”的削弱也 是同樣明顯的。
因此,關于“十七年散文”的總體評價實在不能太高。周作人曾說:“小品文是文學 發達的極致,他的興盛必須在王綱解紐的時代。”而十七年中,思想禁錮,個性受挫, “自我”被放逐,“輿論一律”、“萬馬齊喑”,散文的發展恰恰處于歷史的“低谷” 時期。
二
再來談談新時期散文“老生代”的評價。“老生代散文”,是散文文壇一道最為亮麗 的風景線。“老生代”作家很多,我們這里只能挑幾個重要的來說。
先談巴金(1904~),除《巴金文集》、《隨想錄》外,現有浙江、上海等多種《巴金 散文選》問世。他成名很早,小說與散文雙管齊下:《家》、《春》、《秋》等就不必 說了;只散文創作解放前就達19種之多。“十七年”期間他是很勤奮的,決心用那支寫 慣了黑暗的筆去謳歌光明。愛祖國、贊英雄、頌友誼、懷故人,成了他這時期散文的主 題。和老舍一樣他完全可以被稱為“勞動模范”的,但卻在“文革”前就受到了不公正 待遇,“文革”中更被打成“文藝黑線頭子”、“上海的黑老K”等,受盡折磨。但正 是在他失去了做“人”資格,變成了非人的“牛鬼蛇神”后,他經過痛苦反思,深刻懺 悔,大徹大悟,獲得新生了!《隨想錄》是一本大書(包括《隨想錄》、《探索集》、《 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等五本書),是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經過“文革” 煉獄后重新為“人”的心靈痛史,也是揭露“文革”、控訴“浩劫”令人永志不忘的“ 用文字搭建的‘文革’博物館”。
《隨想錄》大體有兩種寫法:一類是藝術散文,如《懷念蕭珊》、《小狗包弟》、《 懷念老舍》等,情深意篤,傾瀉而出,如泣如訴,憂郁幽遠,像是以血與淚哭出的文字 ,達到了他解放后散文的最高水平;另一類則是“隨想”,這是他翻譯赫爾岑(俄)《往 事與隨想》后借鑒并創造的一種新文體;既非雜文,也不是現代的“隨筆”,《思路》 、《十年一夢》、《長官意志》、《緊箍咒》等是其代表,這類文章說真話、有思考、 見鋒芒,敢發人所未發,敢言人所未言,表現了巴金從所未有的一種思考深度和思想火 花。它是當作巴金“留給后人的遺囑”寫的,故不宜把它完全看作文學作品來讀,而是 要把它當成中國當代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心靈史來讀。這樣,你就會知道他實在是知識 分子的良心,民族的脊梁和靈魂!
再說孫犁(1913~2002),有《孫犁文集》(百花出版社),《孫犁散文選》、《中華散 文珍藏本·孫犁卷》(人民文學出版社)等。他是來自解放區的一個革命作家,曾在延安 “魯藝”學習,名篇《白洋淀》、《蘆花蕩》等都是那時候寫的,后多收在《白洋淀紀 事》中。他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受到內部“批判”,成了個“另類作家”。解放后,19 56年他寫完中篇《鐵木前傳》后即大病一場,從此“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廢于遭逢”, “文革”過后他已垂垂老矣,于是便“足不出戶”,“閉門謝客,面壁南窗,展吐余絲 ,織補過往”,把過去的小說創作開始轉向散文,接連出版了《晚華集》、《秀露集》 、《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以及 《如云集》等,表現了他返樸歸真、回歸傳統的人生軌跡和強旺無比的藝術“二度青春 ”!“憶舊”,是這些散文恒久的主題:童年漫憶、鄉里舊聞、求學生涯、戰地生活、 病中感思、動亂歲月等等,構成了他一生真實而厚重的生命體驗和美學積淀。《黃鸝》 、《遠的故事》、《報紙的故事》、《亡人逸事》、《鄉里舊聞》以及三“夢”(《書 的夢》、《畫的夢》、《戲的夢》)是其代表作。
他的散文特點有三:一是由實出虛,因情見志;二是真中求美,美中顯真;三是平易 沖淡,睿智幽默。觀其一生,孫犁散文力主“質勝于文”,有真情寫真象,真實自然“ 取信后世”,它由“詩”走向了“史”;由“革命”回歸了“傳統”。他的文字爐火純 青,意味雋永,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漢語文學的文字優勢,我看是代表了21世紀中國文化 的一種發展走向。
還要說幾句汪曾祺(1920~2003),有《中華散文珍藏本·汪曾祺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8卷(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等。他很少“抒情”,也不專于“說理”, 但他善將民風、民俗入文,以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見長,語言質樸老辣。所以,他的文 章無論是什么題目,也無論是怎樣內容,他都寫得出來,而且都寫得很好,實在是大家 手筆,若非行家里手絕難為之。我看他不愧為當代“隨筆”高手!那種思想和藝術境界 ,在散文“文壇”我至今還沒有找到第二人!《五味》、《胡同文化》等,你一看就能 明白——實在是高!
“老生代”飽經滄桑,文章老辣,代表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穩定而高雅的力量 。孫犁說:散文是“老年人的文體”。對錯且暫不論,但“老生代”的散文卻決不可看 輕!當然,“老生代”人很多,像臧克家、季羨林、金克木、張中行、柯靈、施蟄存、 蕭乾等,每一個“人”幾乎是一個“世界”。
三
接著我要講講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些散文“名家”了。不能多講,有一大批人呢—— 只談四個人,即賈平凹、周濤、史鐵生和余秋雨。
賈平凹(1952~),有《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漓江出版社出版)、《中華散文珍藏本· 賈平凹卷》(人民文學出版社)等。陜西丹鳳人。從小被當成女孩養,梳小辮、著花衣、 穿裙子,人稱“假女子”。十九歲才走出家鄉的大山,以“工農兵學員”上了西北大學 。畢業后分在出版社當編輯。寫作勤奮,但少有發表,光退稿就有幾麻袋。《月跡》是 其“處女作”(散文集),孫犁為之作“序”——對其表現出的“陰柔美”大加贊賞。另 外,他在京曾聽過作家王愿堅的一次講課。王講了一個謎:“求白用墨抹(拓片),求長 用刀削(鉛筆),求回圈用火破(燒瓦)”。他后來說:“這個謎語令我大醒悟性”。他的 “悟性”的確很高。
他寫散文曾自云“習慣了一種戰法:思考了什么,就寫出一篇;寫出一篇,就寫出一 批;一批寫完,就重新開辟領地。”其散文的確是一股一股地生產出來的。這大致可分 為四類:
一是“空靈散文”,寫得最早,如《月跡》、《一棵小桃樹》、《丑石》等,講求構 思,意境空靈,語言纖巧,但小、巧、甜膩,確有“女人氣”。但他看了“陶罐”、“ 臥虎”之后幡然醒悟,風格為之一變。二是“風情散文”,如《靜虛村》、《秦腔》、 《黃土高原》、《五味巷》、《入川小記》等。這類散文以“宏觀”的視角,“神韻” 的把握,“細節”的描摹,狀難言風情于紙端,傳不盡意蘊于篇外,真令人拍案叫絕! 這類文章極大地拓新了傳統“狀物散文”的寫法,是他獨特的創造!三是自傳散文,如 《一位作家》、《初入四記》、《自傳——在鄉間的十九年》等,思維新穎,筆致越軌 ,表現不俗,是建國后極為罕見,也可以說是從所未有的“自傳”!有很高的史實與藝 術價值。四是“探索散文”,其中又可析為:“小說化”試驗,如《商州初錄》里的《 一對情人》、《石頭溝里一位退位軍人》等;“速寫化”試驗,如《商州又錄》中十數 則“速寫”;“類型化寫生”試驗,如《弈人》、《閑人》、《人病》等。這些“試驗 ”隱匿了“自我”,表現了客觀化、無我化的偏向,不能說是成功的嘗試。他以后又提 倡所謂“大散文”——毫無新意可言,走了滑坡的路,非常可惜!
周濤(1946~),有《周濤自選集》、《中華散文珍藏本·周濤卷》等行世。他自稱“ 祖籍山西(潞城),自籍新疆(九歲至今)”。他原為詩人,曾多次獲獎,后轉攻散文,聲 名大震。周濤受城鄉、官民、正統與解放兩種文明的濡染,汲中原與西域兩大文化的營 養,得詩歌和散文兩大藝術乳汁的浸潤,加上他活潑好動,敏而多思,氣魄宏大,使他 的散文氣勢磅礴,出類拔萃。他給自己立的“文學高標”是“豪放派”大詞人辛棄疾, 最佩服的散文家是中國的魯迅和外國的馬克思。他桀驁不群,有一種逼人的英氣、霸氣 和“爆發力”,其散文讓人讀后感到“飛揚跋扈”(周同賓語)!我認為:他才是當代散 文真正“豪放派”的代表!
周濤的散文有這樣四類:一是散文、隨筆,如《守望峽谷》、《稀世之鳥》、《討厭 猴子》和《捉不住的鼬鼠》、《歲月的墻》等,有哲理,富詩意,很有人性深度,非常 精彩、漂亮;二是所謂“動物散文”,如《猛禽》、《鞏乃斯的馬》、《一匹難忘的豬 》、《貓的本事》等,寫動物寫得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開當代“動物散文”之先河, 這是他對散文寫作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再就是他有許多答記者問的“答問體散文”,如 《文學,人類情感和我》、《超越與懸浮》、《答<華夏少年>雜志問》等,這些文章反 映機敏,思維活躍,妙語連珠,火花四射,真可謂“思想的盛筵”!那真是一種閱讀的 享受。另外,他還有好些別的文章,如《讀書吃飯論》、《文章武談》、《過河》、《 突厥石人》等,寫得也都雋永有味。當然,周濤散文好在“撞擊力”強,但有時“泥沙 俱下”,不免有些“駁雜”。
我個人認為,陽剛大氣的周濤,已在總體上超過了陰柔靈動的賈平凹。
史鐵生(1951~),有《自言自語》、《好運設計》、《史鐵生散文自選集》、《中華 散文珍藏本·史鐵生卷》等散文集出版。他中學時即去延安地區插隊,后患病回到北京 ,因殘疾而坐上輪椅,失去了一個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卻獲得了精神空間自由自在的馳 騁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壞事”變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個難得的優秀作家 。他曾說:“敢于背地里毫不規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他審視自己, 審視人性,都是相當嚴苛的。
他自登上文壇就被認為是個“小說家”。但我個人認為:他更多地是一個散文家。他 的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雖然當“小說”發表了,叫“第一人稱散文化小說” ,其實那篇東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與地壇》也一樣,但雜志編輯卻按“散文” 將它發表了。這一發,了不得了,立即轟動文壇。《我與地壇》的確很好,它寫出了作 者真切的生命體驗,表現了靈魂的自我拷問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這是過去當代散文 里從所未有的。文學一向以“質”而不以“量”取勝——你不要看《我與地壇》只是一 篇作品,那可代表了當代散文的一個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一般化的東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與地壇》外,他還有一些作品也是別開生面的。如《合歡樹》、《黃土情歌 》、《好運設計》等,都值得一讀。
最后略說一下余秋雨(1946~)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 年一嘆》等文集及《中華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問世。他在“文 革”時本是上海“大批判組”石一歌的重要成員,后來在上海戲劇學院當教授、院長, 主攻戲劇史和文化史。他在教學、研究之余,利用史料和旅游資源寫起了“散文”—— 開始他把這些文章叫“游記”、“筆記”,后來才叫“文化散文”。他自己曾談過他寫 這些東西的四條“理念”,亦即“文化態度”:一,以人類歷史的價值坐標去對待各種 文化現象;二,關注處于隱蔽狀態的文化;三,誠實的理性;四,關注群體人格。也就 是說,他的所謂“文化散文”皆是以“理性精神”、“誠實態度”為“隱蔽文化”(即 和“宮聞文化”相對立的“草野文化”),如“貶官文化”、“流人文化”、“書院文 化”、“隱士文化”乃至“妓女文化”等——特別是蘊含于其中的“群體人格”,做一 個準確的“文化定位”。事實也正是這樣,像《柳侯祠》、《蘇東坡突圍》、《流放者 的土地》、《千年庭院》、《抱愧山西》以及《一個王朝的背影》、《十萬進士》等, 都是這樣的“歷史文化文章”,是余教授利用他學術研究的“下腳料”,引領讀者去做 一番“學術性的參觀”。從“文體”上說,它只能叫“文化隨筆”。當然,這種“隨筆 ”不僅和解放前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的隨筆不同,也和解放后秦牧的隨筆不同,它 篇幅長了,分節寫了,“信息量”大了,“學術性”強了,但“個人性”、“即興性” 、“閑適性”、“幽默味”等都沒有了。所以,有發展,也有遺憾。它已基本上離開了 藝術散文的寫法。
有人把這種“隨筆”叫“學者散文”,這是不能成立的!正像“小說家散文”、“畫家 散文”那只是一種寫作者“職業身份”的說明,而不是一種“文體”的界定一樣。
但不管怎么說,《文化苦旅》還是有漂亮的“詩性語言”的!到《山居筆記》已有點“ 掉書袋”了,從《霜》以后真的就無足可觀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苦旅》一走紅,跟上來也走這條路的人卻很多。卞毓方、 梁衡、王充間、劉長春等,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特點。當然,他們存在的“問題”也是相 同的。還要說明的是:好多作家如張承志、韓少功、張煒、劉成章、王開林等,這里就 只能放下了。
四
最后,我們談談女作家的散文。女性散文的“異軍突起”,是新時期“當代文學史” 上一個最為突出,也最為重要的現象!理應大書特書一筆的。古代不必說了,女作家簡 直是鳳毛麟角;現代女作家有了一些,算上秋瑾、陳衡哲、冰心、石評梅、蕭紅、丁玲 、張愛玲等,數得出來的,平均七八年才出一個;“十七年”也不行,草明、菡子、茹 志鵑、楊沫等,“女性話語”真有點缺席;只有到了“新時期”女性文藝創作的“生產 力”才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別是“女散文家”一茬一茬地登上文壇,真是可喜可賀。
冰心(1900~1999),有《冰心散文全編》、《冰心文集》、《冰心選集》及《冰心近 作選》等行世。她是世紀同齡人,以謳歌童心、母愛、大海,征服了一代代青少年和眾 多讀者的心,成為“文壇不老松”。縱觀她的創作呈現為“兩頭高,中間低”的一個“ 馬鞍形”。起點“五四”是一頭,終點“新時期”是另一頭,“中間”從20世紀40~70 年代中期就都是“低谷”。當然,由于她是大手筆,即使在低谷時也有個別好的作品, 如《談生命》、《小橘燈》、《櫻花贊》等,但若和早先的《寄小讀者》和后來的眾多 佳作(下面要談)相比,也還是遜色不少。
七八十歲的冰心迎來了她真正的“二度青春”:其思想之活躍,思路之清晰,構思之 奇穎,文字之灑脫,許多年輕作家也比不了!總體說她是由“柔”走向“剛”,由“平 和”走向“鋒銳”,除了“愛”一以貫之外,文體和風格大變!具體有此三個特點:一 是篇幅越來越“短”。思想的精煉與文字的簡約互為里表。二是議政議文,鋒芒凌厲, 如《無士則如何》、《我請求》等,前所未有,此時獨發,切中時弊,振聾發聵,使她 成了“時代良心”、“巾幗班頭”!三是用筆隨心,筆隨心轉,“不拘一格”,“文成 法立”,真正進入了一種隨心所欲的自由化境界。如“傳記”散文《我入了貝滿中學》 、《我的大學生涯》及《在美留學的三年》等,據實而憶,興酣墨暢,而“冥想”散文 《霞》、《病榻囈語》、《我心中的小翠鳥》等,思奇文奇,曠世難見,實乃極品!
楊絳(1911~),有《楊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版,收錄較全),也光彩照人。她最 早以《干校六記》蜚聲文壇(和陳白塵《云夢斷憶》一起,號稱揭露“文革”之“雙璧 ”)。這“六記”為: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趣”記情、冒險記幸、誤 傳記妄。她先生錢鐘書說其中少了一記:運動記愧。所說甚是!她還有《丙午丁未年紀 事》、《回憶我的姑母》(即楊蔭瑜)等也很有名。但我覺得她寫得最好的篇章是《孟婆 茶》、《隱身衣》、《遇仙記》和《<軟里紅塵>楔子》等。《隱身衣》,是寫她們夫婦 共同“人生觀”的,很發人深省!其他各篇則神奇、靈動,真“神來之筆”也!
宗璞(1928~),有《野葫蘆須——宗璞散文全編》(北京出版社版)及《中華散文珍藏 本·宗璞卷》等;張潔(1937~),有《方舟》、《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你是我靈 魂上的朋友》、《何必當初》等。也值得注意。宗璞的文字規范而典雅,幾乎篇篇可入 語文教材,《紫藤蘿瀑布》贊生命力的強旺,十分精彩,她的作品愈久彌新,隨著時間 的淘洗肯定會傳之久遠的!而張潔在“新時期”散文“個性”的“魂兮歸來”中起過很 關鍵的作用——她的“大雁系列散文”:如《揀麥穗》、《挖薺菜》、《放風箏的小女 孩,哪里去了?》和《盯梢》等,王安憶當時就驚奇地感慨過:“散文居然還可以這樣 寫!”那真的是石破天驚呵!即使是現在來看也會喜歡。
再往下唐敏、蘇葉、葉夢、斯妤、舒婷、梅潔、李佩之、張抗抗、王安憶、鐵凝、韓 小蕙、葉文玲,還有曹明華、馬麗華、趙玫、馮秋子、筱敏、素素、韓春旭、張愛華等 等,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再“點”下去了——限于字數,這里也無法再“介紹”她們了, 雖然遺憾,也只好打住了。
收稿日期:2004-09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社版呼和浩特1~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劉錫慶20052005建國后“十七年散文”的總體評價實在不能太高,處于歷史的“低谷”時期。新時期 “老生代散文”代表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穩定而高雅的力量。新時期涌現出大批散文 “名家”,賈平凹、周濤、史鐵生、余秋雨的散文各有特點,也有不足。新時期女性散 文異軍突起,是當代文學史上一個最為突出,也最為重要的現象。當代/十七年/老生代/新時期/散文/評論/Contemporary/Seventeen year/The old generation/Essays/Comment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04JK036)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王金Comment on Contemporary Essays
LIU Xi-q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China 100875It is at a low ebb in essay development history that an entire poor appraisal is given to the seventeen-year essay.In the new period,the old-generation essay represent a stabile power delivering the nation culture tradition,emerging a large number of essay writers such as JIA Ping-wa,ZHOU Tao,SHI Tie-sheng and YU Qiu-yu each possesses both writing feature and shortage,women essay rising up abruptly is a prominent phenomenon in current literature history.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劉錫慶(1938~),男,河南滑縣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 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講教師。 作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社版呼和浩特1~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劉錫慶20052005建國后“十七年散文”的總體評價實在不能太高,處于歷史的“低谷”時期。新時期 “老生代散文”代表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穩定而高雅的力量。新時期涌現出大批散文 “名家”,賈平凹、周濤、史鐵生、余秋雨的散文各有特點,也有不足。新時期女性散 文異軍突起,是當代文學史上一個最為突出,也最為重要的現象。當代/十七年/老生代/新時期/散文/評論/Contemporary/Seventeen year/The old generation/Essays/Comment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04JK036)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
網載 2013-09-10 2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