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對中國語文教育的呼喚  ——從香港地區的語文教育談起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室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訪問學人 張銳)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邁向2000年。是的,還有四年光景,我們就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新時代讓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要求學生具有什么樣的語文能力?我們的語文教育又面臨怎樣的挑戰?應當采取怎樣的教育戰略和策略?作為在世紀之交回歸祖國懷抱的香港,又要怎樣在發揮特區教育特色的同時,逐步融入祖國語文教育大家庭的懷抱?等等,對這些富有前瞻性問題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義的。
      一 2000年,呼喚中國語文學科培養新型人才
  不同時代對人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我們平日講的素質是“品學兼優”,“其中對“品”的理解,說的是“品德”,實際指的是“聽話”、“老實”;“學”指的是學習,即主要看學習成績。但新時代的要求可不那么簡單。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這點在香港體會得尤其明顯。有人講: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激烈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也有人講21世紀其實是“創造教育世紀”。這就給我們要培養的人才規格定了位——富有創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要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其素質必須具備以下要素:一是品德素質。即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良好的情操及頑強的意志。熱愛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有民族自豪感;熱愛生活,具有為公眾服務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二是才能素質。即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較強的語文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組織才能和適應能力。此外還應有強健的體魄,以適應工作的重担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三是心理素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品格和毅力。特別是這樣幾種意識尤為重要,即:競爭意識、超前意識、風險意識、自制意識、法制意識、創造意識等。
  如果我們以未來人才素質的要求來審視我們今日的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那差距不是明擺著的嗎?
  新時代對人才素質的高要求,必然期待我們的語文教育樹立一種整體觀念,即努力克服語文教育中那種:重政治說教,輕感情滲透;重書本知識,輕能力訓練;重課內灌輸,輕語文活動等偏向。整體觀念還意味著:語文教育的對象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只是少數拔尖人才。由于社會的復雜分工,對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素質要求,我們應當使每個學生的語文水平達到一定的目標水平,都能適應未來工作的挑戰。
      二 2000年,呼喚中國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思想的科學化
  新時代要求我們的語文學科盡快結束蠻干、亂干、費力不討好的歷史,用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指導教學改革的實踐。首先要抓好語文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更新、改造,破除一些陳腐的、僵化的教學觀念。近年來,人們對下述語文教學的規律逐步取得了共識:
  (一)語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情感修養教育統一的規律
  基于文因道存、道以文顯、文道結合的語文客觀規律,注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文悟道,因道學文,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既防止把語文課教成說教課,又注意克服純知識課、純語言分析課的傾向。
  (二)聽說讀寫相輔相成的規律
  在聽說讀寫方面,內地和香港兩地的教改經驗相當豐富,但大家都注意到了這四種能力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于是在聽讀訓練過程中,注意以章法為指導,引導學生把握語言規律、思維規律、表達技巧,促進其說寫能力的提高。在說寫訓練中,盡量利用、借鑒、模仿聽讀訓練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讀寫的有機結合。并且設法安排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四者相互配合,全面發展。
  (三)語言訓練和思維活動的緊密聯系,是語文學科的一大特征
  許多教改實驗(比如香港的“目標為本”課程),都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把思維訓練當作基礎環節,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其語言能力。
  (四)課內課外語文訓練相結合的規律
  注意到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課內重在舉一,而課外貴在反三;做到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前不久頒布的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正式(也是首次)把語文活動納入語文科的基本內容,可見其重要性。
  遵循上述語文教學的規律,我們必定在培養新時代人才方面少走彎路,語文教學改革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素。
      三 2000年,呼喚中國語文課程和教材要更加貼近社會、
    貼近學生
  語文課程的單一性,語文教材的陳舊性、靜止性,不可能培養出新型的人才。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在語文課程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許多小學和初中開設了社會課,增設了語文選修課和職業指導課。在上海,設立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個板塊的課程結構。語文必修課程重在基礎知識教學,基本能力培養,通過文質兼美的語文基本篇目的熏陶與感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選修課程重在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設了“古代漢語”、“古文選讀”、“影視劇評論”、“外國文學作品選”等,供學生選修。語文活動課程如演講、論辯、采訪、電腦中文打字等,意在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表現能力和組織能力。力求使三個板塊相互配合,以期產生合力效應。香港的一些中小學,特別是幾所國際學校,也在選修課,活動課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上述這種使課程更加貼近社會需求、貼近學生旨趣的趨向,正是未來時代所期待的。
  盡管內地推行“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教材版本)的體制之后,各具特色的語文實驗教材紛紛涌現,呈現出百花競放的繁榮景象,但始終有兩個問題未能很好解決,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培養語文能力的迫切需要。一是語文教材的內在序列不夠科學,那種以文選為主,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的安排無章可循、消極循環的毛病,使教材的素質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步。新時代呼喚著這樣的語文課本:語文知識線、語文能力線和智力開發線,三條線都可以在各冊書里,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心理特征(例如:初中學生大都喜形象,厭抽象;喜情理,厭純理;喜參與,厭被動等),予以有機的安排,做到:有理、有序,螺旋上升。各年級將讀寫聽說思維能力的總目標,分解成子目標,再分解成若干訓練點,并據此來編寫或選編課文和知識短文(而目前多數則是反之,即先指定了課文,再從中找訓練點,碰到什么算什么)。在這方面,香港近斯提出的“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目標”,盡管有人提出質疑(有些問題不容忽視),但其大方向還是好的,為教材編寫提供了更切實的依據;為教師提供了較明確的施教、學習及評估方向;亦為政府和家長用以監察和評估語文教育的水平和學生語文的等級,提供了某種定性、定量的辦法。我所見到的香港啟思出版社編寫的小學、中學語文教材,在語文訓練的系統性、力度、多樣化、趣味性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內地出版部門認真借鑒。二是語文教材的內容沒有貼近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和學生視野的變化。課本中的選文倒是“精”了,可時代氣息卻是“老”了。今后從選文的總量來說,膾炙人口的古文和近代大家的作品以40%左右為宜,反映當今世界和當代社會生活的佳作以60%左右為宜。特別是作為國際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在語文教材內容的現代化方面,理所應當走在全國的前列。換句話說,即目前香港多數語文課本中選文的陳舊性(并非一點兒不要文質兼美的古文和二三十年代的優秀作品)和嚴重脫離當代社會生活的現狀,是與香港這個世界性大都會地位不夠相稱的。
      四 2000年,呼喚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當今世界在培養人的問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界經歷了由“知識型”向“智能型”,再向“個性和諧發展型”的轉變。反映到語文教育上,就是提供“樂學”的態度,“愛學”的心態,“會學”的技巧和“自學”的能力。語文教育界在展望未來時,之所以重視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乃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觀念的集中體現,即應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個積極主動、獨立自尊的能動的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教會學生學會自學語文,自如地運用語文。在語文自學能力的大討論中,人們逐漸在下述認識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共識:語文自學能力是個綜合性的、較寬泛的概念。它大致包括四要素:(1)自學的心理素質——自學的態度與動機;自律力、自制力、自我調節能力、自我反饋能力,這些是自學的內在動力與前提。(2)自學的基礎學力——語文“雙基”掌握的準確度、流暢度、運用的熟練度與靈活語言應變力等,這些是構成語文自學能力的基礎。(3)自學的智力品質——包括觀察力、思考力、聯想力、想象力、記憶力等,這些既是自學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自學能力的潛在要素。(4)自學的方法與技巧——對語文學習特點與規律的把握,對語文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諸如字典檢索法、課文分析法、單元自學法、讀議自學法、嘗試自學法、探究自學法、語文背誦法、語文速記法、語文復習法等等,以及聽說讀寫的各種知識與技巧,語文自學習慣的養成,這些是構成語文自學能力的技能要素。上述四要素缺一不可,互為制約,并構成語文自學能力這一整體。為落實自學能力培養的目標;近年來內地和香港兩地研究、實驗側重訓練語文自學能力的課程,十分活躍。主要的有:(1)開設語文自學方法指導課。一是學法指導課。引導學生練習制定語文學習計劃、掌握幾十項學法的技巧。二是學法研究課。帶領學生研究語文自學心理,語文認知的規律與特點,怎樣搞好單元學習等。三是學法實踐課。讓學生獨立地分析文章,寫評論,寫調查報告等。許多教師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訓練:鋪墊閱讀法——整理評價法——結構摸進法——變化移植法——科學探索法——綜合溝通法(注[1]),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開設思路訓練課。引導學生學會開啟思路,發現思路,調整思路,優化思路,注意克服思路閉塞、思路狹窄、思路粘連、思路誤區等毛病。(3)開設智力開發課。著重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聯想力、想象力、記憶力等,以增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后勁。展望未來年代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理論研究與教改實驗,可以看出這樣一些趨勢:教學民主化的趨勢,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培養學生的教學參與意識。教法與學法并重的趨勢,在不斷改進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學法的研究與實踐,做到:教法要考慮學法,學法要納入教法。
      五 2000年,呼喚語文單元教學的更新與改造
  語文單元教學的興起,揭開了我國語文教學新的一頁,也是未來年代語文教改的又一重點與趨勢。
  首先,對語文單元教學的理論構建取得了較明確的認識。在走出單元教學認識上的模糊性、隨意性、片面性的誤區之后,人們對單元教學的本質特征,做了較深入的探索。比如:(1)單元的組合性。單元教學是將一組文章或某個語文訓練點,按特定的訓練目標要求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學習的單位(單元)。按記敘、議論、說明三大文體組元的老模式,遇到了社會的挑戰。時代要求人們不斷開拓組元的眼界與新思路。比如還可以按學生的生活場景組元,按課文的題材組元,按聽說讀寫各自的訓練點組元,按思維訓練點組元,按培養語文習慣組元,等等。(2)單元的整體性。在教學中注意別把單元教學又變成單篇教學,而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各篇教材的共性與個性,把單篇文章放在單元里去分析;從整體出發,大膽取舍,突出單元訓練重點,不追求面面俱到。在單元教學中,把教讀與自讀結合起來,把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思想教育統一起來,重在發揮單元教學的整體效應。(3)點面結合。在單元內,要確立教學的點和面,“點”是指本單元的知識點、能力訓練點、教材特色點和學習困難點。教學過程中做到:點上導讀,面上自讀;點上求突破,面上求活用。(4)重在比較。運用比較法施教,是單元教學的一大優勢。教師要善于把教材單元內的幾篇課文由“并列”關系變為“比較”關系。如單元內課文的對比、同類型單元的對比、不同類型的單元對比;體裁對比、題材對比、立意對比、結構對比、人物對比、情節對比、風格對比、表達方式對比,等等。在這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諸如求同對比、求異對比、縱比與橫比、正比與反比等等。而這些本領,無疑正是新時代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5)單元的階段性。單元教學是由若干教學步驟組成的相對完整的教學階段。包括:單元說明,單元學習目標,單元教材,單元學習步驟,單元練習,單元學習檢測等。這個小小的單元,應當視為一個小系統,注意發揮其系統的功能。但目前,像這種有新意的典型的語文教材,在內地和香港兩地還不多。
  其次,對單元教學的課堂結構還應作許多探索。目前影響較大的有:知識結構單元教學模式,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模式,四環節智能定型單元教學模式等。它們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都以“預習——教讀——自讀——檢測”的教學程序為主,體現了單元教學重在舉一反三、強化訓練效果的特點。從未來單元教學發展趨勢看,將會呈現一種綜合化(聽說讀寫并重,綜合發展)、多層面(智力層面的單元、語文知識層面的單元、語文能力層面的單元、語文興趣與習慣培養層面的單元等)、多環節組合(預讀——教讀——自讀——自結——自測以及其他樣式)、多種水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水平)的發展趨勢。單元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必將在培養學生較扎實的語文能力,適應新時代需求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六 2000年,呼喚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代
  富有創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培養,以收“利于自學、強化認知、節省課時、靈活運用”之效。比起物理、化學、生物、英語等來說,我們語文課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方面,恐怕是最落后了。對中國內地廣大農村學校來講,“一支粉筆走天下”還相當普遍,但責任不在老師,誰讓教育資源太窮呢。而內地大城市的多數語文老師,主動把幻燈、錄音、錄影等電化教具引用到課堂上來也不太多。其客觀原因之一,就是研制這種現代化教學資料的部門太少、經費太少、利用太少。我曾在1990年與我校現代化教育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一套電腦軟件——初中文言文復習系統。這種在簡易PC機上運作的軟件,學生可自行操作將初中三年內學過的二百多實詞、十幾個虛詞的用法、例句,自學一遍。軟件不斷提供測試題來考查,如果答錯了,軟件能自動辨別其錯誤類型,并提供相應的輔導及練習;如答對了,則自動給分,以資鼓勵。這套帶有一定智能型的文言文復習軟件,雖然獲得了國家教委頒發的一等獎,但在今天看來其實并不先進。如果我們考慮到當今世界,特別是香港和內地一些大城市電腦逐步走入家庭的大趨勢,考慮到電腦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的語文教育再不急起直追的話,恐怕要犯“時代的錯誤”(姑且說得重一些)。由此我產生了一個動議:利用香港地區電腦科技人才和技術資源的優勢,研制多套適合幼稚園、小學、中學使用的語文自學軟件和教學用軟件,不僅提供香港使用,而且面向內地的大市場,為內地一億兩千萬中小學生學習語文提供優質的軟件,這可是香港的一大貢獻啊!如果香港的幾所大學以及民間的語文教學研究團體與內地的同行們聯手合作,成立一個中國“語文電腦軟件開發中心”,在香港財界人士和香港語文基金的資助之下,再借鑒臺灣開發中小學語文多媒體軟件的經驗,那么這項跨世紀的大工程,是可以做得有聲有色的。
  綜上所述,2000年,呼喚著語文教育的春天,呼喚著我們的語文教育要從指導思想、教學內容、課程結構、教材編寫、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逐步進行必要的調整與改革。就香港地區來說,還有一個教學語言(使用普通話講課)的改革問題,否則學生難以走出“言文脫節”、語文水平相對低下的困境。但我們相信,隨著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進程,兩地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聯合起來,共同創造21世紀語文教育的美好藍圖,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1995年10月于香港浸會大學
  注釋:
  [1]:參見張銳、郝嘉杰、程榮華《90年代對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探索》,載《語文學習》1992年第3期。
  
  
  
語文教學通訊臨汾6-8G31中學語文教學張銳19961996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臨汾6-8G31中學語文教學張銳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9:55

[新一篇] 20世紀鋼琴音樂的力度結構特征

[舊一篇] 21世紀中國出版業戰略性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