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現代高科技與美學的合奏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伴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高科技,在感性現實的功利指向上,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在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中,它又以新的科學理性催生思維的花朵,現代高新科技與現代美學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時空中實現了理性的溝通與對接。科技與美學,好像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前者是實用的,硬邦邦沒有生命的東西,后者是感性的、充滿藝術細胞的觀賞,而從事科技與美學的人又好像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演進,科技與美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甚至互相融為一體。
      一
  文藝復興是一個人類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許多學者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如列奧納多·達·芬奇,不但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地質學家和工程師,他在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認為,一幅畫必須是實體的精確的再現,他堅信數學能幫助達到這點。對他來說,數學就是“繪畫的舵輪和準繩”。難怪后人稱贊他是“科學上的藝術家,藝術上的科學家”。
  在文藝復興后的幾個世紀里,由于科學和藝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科學與藝術處于低級階段的混合研究深感不滿,于是科學與藝術開始分離了,這種分離比早期的聯合,應該說是一種進步。它有利于對科學和藝術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有利于科學和藝術事業的發展。但在另一方面,這種分離又都容易造成片面性和形而上學。可喜的是,近百年來科學和藝術又產生了重新匯合的趨勢。兩者的原理和方法開始互相滲透、互相綜合,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國外學者稱“科學與藝術結婚”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吹響這支“結婚”進行曲的前后,許多人懷著好奇的心理,去探索科學與藝術重新匯合的堅實基礎。不久,人們發現它們的結合都是在于對“美”的追求。
  無疑,追求美是藝術創造的動力之一。英國藝術家越諾爾茲說:“我們所從事的藝術就是以美為目標,我們的任務就在于發現和表現這種美。”美在藝術家的心目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差不多成了一切藝術形式的主要動力來源。因此,使人誤認為美感只有在藝術領域里才有,美的原則(如平衡、和諧、簡潔,統一等)只服從于藝術的對象。
  其實,在科學領域里,除了追求正確、真實、客觀之外,也同樣有著對美的要求,遵循著藝術美的同樣的原則。
  居里夫人說,她在科學工作中能找到“至美”的樂趣。彭加勒在《科學與方法》一書中指出,科學家研究自然是由于自然之美引起的愉悅,他們醉心于科學研究,是對“此種特殊美以及宇宙和諧上之意義的尋求”。愛因斯坦認為,把人們引向科學和藝術的強烈愿望是“人們總想以最適合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和易于領悟的世界圖象”。科學家對認識宇宙和諧的渴望,對美的追求是如此強烈,因而被愛因斯坦稱之為“宇宙宗教感情”。
  大自然富有自然美,對具有一定科學素養的人來說,還具有科學美。許多科學家能夠在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科學探索,而不求什么報酬,除了為人類服務這一崇高目標外,就是由于他能從中得到美的滿足。
  美在科學領域內真可謂是無處不有。“簡單”與“深遠”兩者都是美的。T[2]=D[3],這是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的數學公式。它表示行星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等于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三次方。開普勒從大量十分零亂的觀測資料中發現了這個自然規律,它是那樣簡潔、優美,被人稱為奇妙的“2”與“3”。T[2]=D[3],令人感到一種簡潔的快感。
  “守恒”與“對稱”也給人以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從阿基米德的杠桿定律、開普勒第二定律的角動量守恒,到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都符合守恒的審美標準,在數學中,方程與圖形的對稱處處可見。這是數學美的重要標志。中心對稱、軸對稱、鏡象對稱都能給人以美感,它們甚至還是美術的對象。許多物理、化學、生物結構模型都是對稱的。例如凱庫勒的笨環結構式,華森、克里克提出的DNA 雙螺旋結構,都顯示了一種對稱的科學美。
  尤為重要的是“統一”、“有序”與“和諧”,它們給科學家美的享受。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天地間的運動;焦耳·邁爾對熱與功的統一;法拉第、麥克斯韋對電與磁的統一;愛因斯坦用E=mc[2]所表示的質與能的統一以及在廣義相對論中所描述的引力、空間、物質的統一等等,都使人們體驗到一種和諧和有序的自然美。
      二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幸運地看到科學與藝術的匯流,這種新的匯流建立在現代化的基礎之上,它較之過去更少約束,更為優越。
  在新的聯合中,技術將成為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媒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通過技術得以實現。19世紀后期,德國物理學家赫姆霍茲提出音樂和諧理論后,對聲樂理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又大大促進了樂器制造上的革新。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后,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電子元件相繼問世,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并成功地運用到音樂中來,電子音樂異軍突起,稱其“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受之無愧。目前世界上已有幾百所大學、音樂學院把電子樂器的作曲列入正式課程。
  1946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人們在工程設計、技術計算、經營管理中廣為應用,涉及到三千多個領域。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電子計算機為作曲家帶來了福音,成為作曲家的得力助手。據報道,英國亞伯丁工程學院的計算機專家已成功地制造了一種儀器,它可以把家靈感記錄下來,然后按程序編成樂曲。
  在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激光與全息攝影術,很可能在未來的藝術領域內大放異彩。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在與電視的競爭中曾一蹶不振。但在影片《星球大戰》中采用了全息攝影后,使它轉危為安,反敗為勝,好萊塢的電影又開始吸引觀眾了。
  在這種科學與藝術的匯流的過程中,人們已經觀察到藝術創作與科學創造的共同之處,一些卓越的科學家的高度藝術修養,似乎告訴我們科學才能與藝術才能之間存在著奇妙的內在聯系。如麥克斯韋同時具備數學與詩歌的才能,十幾歲時,他去參加愛丁堡中學數學和詩歌的比賽中,雙獲冠軍,在以后艱苦卓絕地向科學領域攻關時,也從未放棄對詩歌的愛好,他寫的詩歌一直被同學或同事傳抄、朗誦和欣賞。諾貝爾不僅是杰出的科學家,而且還是幾部長篇小說、許多短篇小說的作者。還有凱庫勒,他在大學里學的是建筑,但后來他并沒有從事房屋設計,卻從事了更為精巧的分子建筑——發現了碳鏈和笨環結構式。這里,建筑學家優美的空間結構顯然在起著作用。
  在這場科學與藝術匯流的過程中,人們還看到一部部閃爍著文藝氣息的科學作品相繼問世。如蓋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記》、阿西摩夫的《從元素到基本粒子》、尼查葉夫的《元素的故事》以及大量的科學文藝作品……,使人愛不釋手。
  在這場科學與藝術匯流的過程中,還產生了國外成為熱門的學問——“科技美學”。它是一門把美學運用于生產技術之中的科學,主要研究如何創造出工業產品的美的形式,使產品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且還能給人們以精神上美的享受。比如,在技術手段的意義上,高科技產品的設計構想和工藝,需要遵循美的規律,追求物質功能與精神愉悅、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以產品的實用之美去追尋和滿足人類心靈對美的欲求。產品設計的目標是要求得到工業設計與藝術審美的最佳聯姻,以達到技術產品的藝術化境界。在這里,審美不僅是使高科技成果步入產業化的必要手段,也是高科技研究得以實現功利價值的重要目的,手段與目的是統一的。
  從美學上考辨產品設計的審美作用,就是要避免那種把產品設計僅僅理解為產品包裝和“廣義形式美”這樣的膚淺觀念,而是把它擺到自然→技術→人→審美這樣一個現代社會文明結構的大系統中去審視,由此便可以發現產品設計在現代科技革命浪潮中層層遞進的三大功能:首先,是解決工業設計中如何按照美的規律來完成產品的創意和生產,以實現其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其次,是致力于在工業設計中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建造出合乎人性的生產條件和生存環境,實現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第三,便是通過產品設計的智力創造去豐富人的審美智能結構,驗證、豐富和完善人的生命潛能,讓人在對象化的物質產品中獲得一種人文精神的理性認同和哲學升華,最終實現科學與人的統一。這才是產品設計的美學要義所在。這是人類在文明的歷史演進中培植出來的科學觀念。
  產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擺脫原始自然與人的那種天然渾諧的審美關系,進入了以技術為杠桿的“人化自然”的開拓階段。這期間,一方面在合規律又合目的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產品的美和美的產品,建造起人與造物之間的審美關系;另一方面,產業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負面效應——某些“見物不見人”的技術的畸形發展,給社會帶來了諸如污染環境、疏遠人際關系、物壓抑人、財富與情感不平衡等非人化、非審美化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現代新技術革命的產品設計規律提出了這樣一個嚴峻的美學課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自覺地將令人眼花繚亂的高科技與美學相融相諧,讓人類在品嘗物質文明的甘果的同時,還能欣賞到高科技的美倫美奐的詩意關愛,獲得精神的自由舒展。這實在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科技理性中的美學問題。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德國的“包豪斯”到英國的“產品設計中心”,再到日本的“產品設計之家”,國際范圍內的工業設計師、技術美學家為此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于不斷地尋找產品設計與美、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愛之間的最佳結合。展望未來,科技與美學的關系更加密切。借著科技的協助,美學的領域得以進一步開掘。美學不僅屬于想象的范疇,而且可以透過精密的計算、電腦的參與獲得準確和豐盈。另一方面,借著美學的潤飾,科技的成果更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它們不再是硬邦邦的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充滿想象力和美感的設計。
      三
  美學作為一種以靈動誘人的感性形式窺視人的情感和心性的美的學說,在本質上就是審美領域的人的哲學。當然,就審美需要超然于物質實用功利而言,也許美學與科學技術在介入人的方式上有途徑的不同和程序的差異,因為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往往先得超出物質功利的誘惑,擺脫生存煩惱的糾纏,然后才可能把生命的自由創造當作生命價值的實現過程和結果加以感性的直觀。人類可以在審美的逍遙境界中,調解客觀生存中感性與理性、現實與理想、自由與必然、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矛盾,以愉悅著的精神去沐浴審美的陽光,開墾身心的綠洲,從而豐富人性的內涵,升華人的理想與憧憬,追求人類本體的自由與無限。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學與現代高科技卻又是殊途同歸和氣脈相連的。
  首先,從人與外物的關系上看,現代高科技把人的科學理性推向智慧的巔峰,讓人的靈動的觸須去探析造物的奧秘,破譯自然規律,讓人的生命潛能與天地宇宙相交感,以此強化人類對自我的意識,獲得人的自我省思與自我確證,從而科學地調節人與外物的種種矛盾。這和美學從人類勞動和人類生存活動中認識人類審美心理的發生,從人與社會的聯系中認識人類品性的定向發展,以人類的情緒、情感的領域認識人的精神和智性的超拔,從而以自由閑逸的心態反觀人的生命底蘊,重塑人的心理結構,實現人類個性的全面發展和生命感性的自我張揚,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在這里,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高科技,是用智能的空間濃縮人性發展的時間,用五光十色的物質產品物化著人類的創造精神,用人與外物的和諧去溝通人的個性生命形態的有限與生存質量提高的無限的矛盾。得益于科技的進步,人類不僅有了更為舒適的生存空間,而且有了不斷拓展的認識空間和更為廣闊的心靈空間,這便是人類從自然外物中贏得的自由的境界,亦即審美的境界。科學技術的奧林卑斯山蹲著的原來是美學女神。曠古未見的物質產品上開放著的是人文精神的花朵。難怪住在愛琴島海岸的古希臘人更把女神繆司想象成為既專司藝術審美同時又執掌科學的一群風姿綽約的小姐妹了。后人又從“繆司”一詞衍生出“音樂”和“博物館”,看來也并非偶然,因為在人學的根基上,科學技術與藝術審美本來是連袂而行,比翼連理的。
  其次,從人類本體的價值論上看,現代高新科技的一系列新成果,向我們展示了人的巨大創造性和探索未知的無盡潛能。人類據此獲得的是對人本價值的全方位觀照,是對人生狀態的終極關懷,而這正是美學介入人類和人生的動因與歸宿,也是美學研究的價值目標,因為從價值本體的意義上說,美學,無論其研究的具體對象是自然、社會,還是藝術,都是對社會人生總體的審美觀照,最終都應指向人的生命,指向生命原力的堅韌頑強,以及生命智慧的靈動、穎悟、超拔卓絕。在這方面,高科技正好以精密的科學實驗和技術的發明創造與美學奏出同響。譬如,當人類從一張張CD光盤調閱電子書報,開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地球變小,而人類自己的認知視野和思維空間都擴大了。人類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在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以后,人們的生活價值觀便開始從崇拜物質轉變為更崇拜精神文化價值和自我的生命價值。這時候,一切高科技產品亦便成為類似克萊夫·貝爾斯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這“意味”就是人的生命價值內涵。今天,高科技帶來的信息文明、計算機文明,使企業生產正在從勞動密集化向智力密集化轉變,人類自己的價值取向也在完成“體力——腦力——智力”的跨越。這一切變化的美學意義就在于:它們是人類本體的各種心理功能的全部啟動和自由迸發,是人的本性在科學理性澄明之中的定向展開和全面張揚,是人類擺脫自身的局限,實現主體對客體、理性對感性、精神對肉體,人類對自然的超越,并獲得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的自由的無限和價值實現的自律性的生命升華。
  最后,從學科發展的意義上說,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終極目的與美學發展的學科指向也具有趨同性。現代高科技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技術材料、新能源和空間、海洋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前沿大顯身手,把人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文明的演進,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讓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完美統一由可能變為現實,最終實現人類生活的審美化、詩意化。這和美學要在人的生命時空中確證人類自由自覺的創造本性,修煉完美的人格來編織生命的經緯,開辟精神的原野,拓展心靈的藍天,完善人性的蘊涵,最終使人的精神在美的輝光的朗照中得到陶冶和提升,是靈犀相通的。它們都是通過調節天人關系、主客關系、身心關系等去追求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人類乘坐科學技術的歷史航船抵達的是物質文明現代化的彼岸,同時也是生活的詩意化和心靈世界審美化的理想境界。因為,人類文明和人性內涵的豐富,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人們把美好的生存希望交給科技,同時也交給審美。
湖湘論壇長沙56~58B7美學段學芬20002000段學芬,天津理工學院人文教室主任、副教授 (天津 郵編300191) 作者:湖湘論壇長沙56~58B7美學段學芬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9:58

[新一篇] 21世紀教育心理學的十大研究方向

[舊一篇] 21世紀生命倫理學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