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被遺忘的思想領地  ——孫中山題詞論析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博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等題詞,已經廣為流傳,膾灸人口,深得人民的崇仰。可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卻一直被視為應酬性文字而未認真進行征集、發掘和整理,在孫文學說當中,是一塊被遺忘的思想領地。
  據查,自1925年甘乃光選編《孫中山先生文集》開始,數十年間,出版過數以百計的孫中山全集、全書、叢書、文集、遺教等專輯資料,舉凡孫中山論著、演說、談話、文告、公牘、書札、電報、規章等等都予輯錄,唯獨題詞被摒棄在外,明顯反映出編者對題詞的某種忽視。這一狀況,直到70年代以后才有所改變,開始受到重視,正式作為孫中山思想的一個方面,收入有關輯本之中。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的11卷本《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1986年出版),選錄有代表性的題詞17件;秦孝儀主編的12冊本《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雜文”類中輯錄81件;王耿雄編的《孫中山集外集》、《孫中山集外集補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994年出版),將多年爬梳發掘到的153件題詞全部編入。上述各書總計刊發251件,去其雷同,實際刊出約184件。這是孫中山逝世后50多年間我們所能見到的題詞情況。可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如隨題隨贈,很少錄副存檔,分散海內外,征集非易,因此,所能搜羅的件數,仍然相對有限,成為孫中山全集當中遺漏最多的一個部分。
  近兩年,筆者因參與黃彥先生主編的20卷本《孫文全集》的編輯工作,重新查閱了有關報紙、雜志、公報、文集、論集、年譜、回憶錄、紀念集、圖片集、墨跡、碑拓,以及全國各省市的大量文史資料,又得到武昌起義紀念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廣東省博物館提供的館藏原件,還有諸多熟友的幫助,現已發掘到200余件新的孫中山題詞, 連同已刊各件,總計輯得387件,另搜獲題詞墨跡230件,經初步考訂注釋,辨正刊誤,匯編成《孫中山題詞墨寶大全》一書,交付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預計1998年底精印發行。〔1〕該書名為《大全》, 只是與已往所輯相比較而言,實際上遠未達到完整齊全的地步,切望得到各方同仁的幫助,予以完善。
  本文主要對《孫中山題詞墨寶大全》一書作一簡要介紹和分析,期以說明孫中山題詞是孫中山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代偉人遺留給后世的寶貴精神財富。孫中山反復題書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極則”和革命精神,在當今中國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應予繼承和發揚。
  縱觀孫中山題詞,具有時間跨度長、題贈面廣、內容十分豐富等三大特點。
      一、題書時間跨度長
  孫中山題詞,一般指題贈他人(或團體)和自勉的詩詞、字幅、聯對、題簽,是借助文學形式以抒情言志的孫中山思想。孫中山題詞與孫中山革命生涯相始終,從目前所發見的最早一幅,即約1892年為翠亨新居題聯算起,迄1925年一二月間為長沙湘雅醫科大學題詞止,為時長達34年之久。《為翠亨新居題聯》一件,與《致鄭藻如書》(1890年)、《農功》(1891年前后)、《上李鴻章書》(1894年6月)等文, 都是興中會成立之前所撰寫的,是孫中山最早的名著之一。《為長沙湘雅醫科大學畢業同學題詞》,則是孫中山病重在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治療時,遺留給后人的最后一幅墨寶。在30多年當中,運用題詞鼓吹革命,傳播主義,抒發革命抱負,成為孫中山思想的重要實錄。孫中山持續不斷地題下千百件〔2〕字幅,其數量之多,在政治家當中,亦不多見。
  以“翠亨新居題聯”作為孫中山題詞的開端,在沒有新的發現之前,似可確認。題書時間系據當地老人回憶,以新居落成時即見懸掛于大門兩旁,據此酌定為1892年,也不會有太大差誤。惟題詞墨跡“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八個大字,卻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原來,雕刻于木板上的題詞原件,已于1938年散失,1958年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重新復制,從孫中山墨跡中精選“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八個字,拼合放大,刻于木板上。今之所見的故居聯對,并非當年孫中山所書真跡。始作甬者即當年担任紀念館館長的李伯新先生在《孫中山故居復原經過簡記》中詳記其事云:“回溯該建筑物迄今建成70年,在這悠長歲月中,經歷過不少風霜和波折,至今重新恢復過去原貌,從變相到復原,令人回味無窮”。“故居大門兩旁原有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它是孫中山親手寫作的,在1938年散失了。這副對聯極需復制,而對尺寸、字跡、顏色、樣本等的挑選,每一樣都是不能草率圖快的。1958年,我們多次到故居附近細心觀察約同一時期房屋的對聯,并特別考究了其顏色,再依據一般對聯尺寸的大小和故居大門的高度,確定了顏色和尺寸。接著,從中山遺墨中挑選對聯需要的字樣,先按序排列,看看是否有行氣。后來又認為對聯是新制的,而這件文物是幾十年前的東西,色澤方面又需講究,要求制成品看來是舊時的。這副對聯嚴謹地復制出來,并經詳細論證和鑒定后才展出”。〔3〕
  孫中山為湘雅醫科大學畢業同學題書的“學成致用”一件,是否是孫中山的題詞絕筆,則是筆者親至長沙湖南醫科大學進行實地調查而確認的。
  “學成致用”題詞,湮沒60年,直至1984年湖南醫科大學(由湘雅醫科大學改名而來)舉行建校70周年紀念時,才在《湖南畫報》(1985年第3期)上披露,但未標注題書時間。1990年, 王耿雄匯編輯入《孫中山集外集》時,標為1921年。可是,我們在考查時間和墨跡時發現:1921年孫中山忙于北伐,從未離開粵桂兩省,何以給湘雅題詞?同時,“學成致用”字體纖細,明顯與當年所書題詞之粗壯有力的“鐘繇體”不相一致,因此引起懷疑。經多方探尋和到該校調查,才弄清題詞原委和題書時間。《湖南醫科大學校史》內載:1925年,“湘雅醫科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分派在全國各大醫院臨床實習。李振翩所在的第五班學生在北京協和醫院實習時,正遇上孫中山先生在該院治療。應同學們的要求,孫中山先生揮筆題寫了勉詞”。這一記載,解決了題書的年份問題。又據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編的《哀思錄》記載,1924年底孫中山北上,病倒津京,1925年1月26日緊急送入協和醫院,當天作開刀手術, 復經鐳錠放射治療,療效不佳,遂于2月18日出院。 題詞即書于其間的某一天,很可能是病情稍有穩定、精神甚好的2月上旬。 孫中山出院移住鐵獅子胡同后,病情每況愈下,出院當天,行轅秘書處即發布“專心養病,不談軍國事”的重要啟事,從此不再接待來訪。由此可以斷定,“學成致用”題詞,是孫中山遺留下來的最后一幅墨寶,是彌足珍貴的題詞絕筆。
  又據調查,由于孫中山開刀臥床,身體虛弱,題詞系由秘書代筆,加蓋“孫文之印”圖章。原件已散失,所幸李振翩將之刊發于 1925年6月出版的《湘雅》雜志上,從而得以存世。
      二、題贈面相當廣泛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領袖,也是第三世界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政治指導者。在他致力革命的40年中,與國內國外的革命志士和各界人士有著普遍的聯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題詞”充分反映了這一特點,充當了聯結各方人士的紐帶。
  按題詞受主居住地區進行計算,題詞所覆蓋的地域相當廣闊,除中國大多數省區外,還涉及亞洲各國和歐美一些國家,包括日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亞、緬甸、朝鮮、檀香山和香港、臺灣地區,還有美國、加拿大、古巴、法國、蘇聯等地,影響范圍之廣,在當年是十分少見的。
  從受主情況進行分析,更具廣泛性。據初步統計,在387 件題詞當中,題贈國際友人的約64件,華僑54件,國內各界237件(其中黨內118件、黨外82件、普通民眾37件),還有受主不明的32件。如果將受主按個人與團體進行分類,則個人242件,團體113件,情況不明而無法分類的32件。
  個人受主包括社會各界各階層人士,其中革命黨人,同情和支持中國革命的外國志士、友人、愛國華僑是個人受主的主體,無論人數、件數都居首位。這些人都與革命相聯系,是集聚于孫中山周圍的革命群體。如受主為革命黨人的有黃興、宋教仁、朱執信、陳其美、秋瑾、陶成章、徐錫麟、蔡鍔、劉道一、蔣翊武、刀安仁、胡漢民、宋慶齡、蔣介石、戴季陶、居正、張人杰、楊庶堪、鄧鏗、許崇智、鄧演達、蔡濟民、龔鐵錚等。國際友人有日本的宮崎寅藏、宮崎民藏兄弟,山田良政、山田純三郎兄弟,萱野長知、南方熊楠、秋山定輔、三上豐夷和梅屋莊吉夫婦,還有蘇聯的列寧、巴富羅夫,美國的林百克、法國的費沃禮等等。華僑則有鄧蔭南、馮自由、張鴻南、楊壽彭、吳錦堂、楊著昆、楊仙逸、朱卓文、謝逸橋等等。這份受主清單,幾乎囊括了中國革命領導集團中的全部同志,以及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或犧牲的國內外仁人志士。
  孫中山還視情為國內外某些社會政要、黨派首領、社會賢達題贈字幅,目的在于宣傳革命、互勉互勵、結盟對敵,其代表性的人物有頭山滿、森恪、張學良、閻錫山、伍廷芳、程璧光、龍璋、沈縵云、太虛和尚、鐵禪和尚等等。值得稱道的是,孫中山廣交天下朋友,但他立場堅定,陣線分明,從不給反動軍閥、官僚政客和變節分子題詞。在387 件題詞當中,尚未發現任何一件這樣的文字。
  孫中山還禮賢民眾,為普通百姓題頌、題頒,大開一代新風。1912年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職時,即題詞染印于手帕上,分贈總統府近衛軍全體官兵。以后又為船員、學生、小職員題書紀念。1923年,孫中山主持廣東大元帥府時,親自制訂《褒揚條例》,為民間年屆百歲的老壽星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地方紳耆,以及節婦、烈婦、貞婦等鄉民村婦題頒壽聯、頌匾。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獲此殊榮者,達29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大元帥府管轄下的廣東村民,但也波及云南等地。
  團體受主也頗為廣泛,計有:
  1、革命團體,如福州公益社、花縣徐公祠、 三藩市國民黨總支部、三藩市國民黨分部、國民黨懇親大會、巴城華僑書報社等。
  2、政治社團,如仰光洪門武帝廟、 仰光三合會建德堂和日本日華協會、亞細亞復興會等。
  3、機關,如浙江省議會、大元帥府航空局、廣州石牌鄉局、 廣州龍眼洞鄉局等。
  4、民間團體,如中央演說團、旅閩廣東同鄉會、松口鎮紳商會、上海精武體育會、大埔旅滬同鄉會、上海中華武術會、華僑青年會等。
  5、文藝學術團體,如上海新舞臺、中國心靈研究會等。
  6、工商公司,如煙臺張裕釀酒公司、中國精益眼鏡公司、 浦在廷食品罐頭公司、萬益公司等。
  7、寺庵,如廣州六榕寺、廣州大佛寺、杭州白云庵、普陀山前寺、肇慶慶云寺等。
  8、報館雜志,如云南雜志、民立報、香港大光報、天鐸報、 鐵路協會雜志、鐵道雜志、神州女報、國民月刊、中華民報、越鐸日報、工業星期報、上海民國日報、朝鮮東亞日報、新青年雜志、美國少年中國晨報、緬甸天聲日報、汕頭晨報、求是新報、無錫指南、覺民日報、新建設雜志、孤星、晦鳴旬刊、求是新報等。
  9、學校,如廣東女子教育院、江西女子公學、橫濱華僑學校、 競雄女校、南洋路礦學校、培元中學、直臣學校、翠亨學校、求是中學、崇明第四高等小學、南洋甲種商業學校、交通大學、南洋大學、民國女子工藝學校、上海大學、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廣東大學、神戶女子高等學校、湘雅醫科大學、啟賢學校等。
  上述羅列,雖然十分繁瑣,但從冗雜之中,可以看出題詞受眾范圍是多么寬廣。
      三、內容豐富,廣博精深
  孫中山題詞的內容,琳瑯滿目,美不勝覽,歸納起來,大致有下列六個方面:一為主義、理想類,約101件;二為勉詞、頌詞類,約156件;三為挽聯、悼詞、墓碑類,約57件;四為各種題簽類,約32件;五為賀詞、壽聯類,約23件;六為零散件,約18件。這個分類,不一定十分精當,如主義、理想類,既具有學理的意義,但隨著題書時間、地點和題贈對象的差異,亦具有勸勉、共勉和頌贊的含意。至于壽聯、碑文、挽聯之類,頌揚、表彰的意義更為濃厚,因此,各類之間有其相連相通之處。目前大致加以區分,不過為了便于說明一些問題罷了。
  題詞的精華,主要體現于對主義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心。這方面的內容,集中于主義理想類中。孫中山認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博愛”是“人類寶筏,政治極則”,〔4 〕是“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5〕為“求天下之志士仁人, 同趨于一主義之下,以同致力”,〔6〕孫中山反復題書, 分贈國內外各方人士。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博愛”字幅,多達39件;“天下為公”32件。如果將字異義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天下”、“世界大同”、“共進大同”等15件計算在內,總數計達86件。如此反復題書,在題詞當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些題詞,并不因其雷同而失去其偉大光輝,反而證明孫中山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每件字幅都有著特定的意蘊與深義。如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 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途中分別為“撫順丸”艦長山根重武、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社長村田省藏題書“博愛”字幅。到達神戶后,又為秘密護送他去東京的中家仲助題贈此字幅,其含意除禮贈一層意義外,更多的是為了表明個人的政治態度,不因失敗而退縮,將為革命的崇高目標而繼續奮斗。隨行的胡漢民為山根艦長題書“卷土重來未可知”之句,即是對“博愛”深意的最好注腳。又如,1918年孫中山委任徐朗西為七省靖國聯軍援陜前敵總指揮,行前,親書“天下為公”四字為之壯行,賦予護國斗爭以深刻的政治內涵。當老同盟會員馬伯援受命潛赴陜西,策動馮玉祥起兵倒直而推翻曹錕統治時,孫中山又以“天下為公”字幅相褒獎,同樣把護法運動與實現革命目標緊緊聯系在一起。
  對于黨外,孫中山更以“天下為公”和“博愛”相號召,如奉系少帥張學良支持孫中山反對曹錕統治,參加“孫、段、張三角反直同盟”時,孫十分贊賞,手書“天下為公”,派專人送去。孫中山還視會黨和佛教為盟友,曾以“天下為公”字幅,題贈仰光洪門“武帝廟”和仰光三合會“建德堂”。又以“自由、平等、博愛”六字,書贈廣東佛教總會會長鐵禪和尚,以“一切有情,眾生平等”贈與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同時又為廣州六榕寺題書“闡揚佛教”、為杭州白云寺題書“明闡達義”、為寧波普陀山前寺題書“與佛有緣”、為廣州大佛寺題書“闡揚三密”等字幅,鼓勵他們闡揚教義,救苦救難,為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間仙境而共同奮斗。
  孫中山倡導的“天下為公”政治主張,反映了中國人民各階級各階層的共同愿望,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敬。一位榮獲“天下為公”字幅的金融家江少峰深有感觸地說:“這是孫先生給友人的最高獎賞,很多人都想得到它,但先生不輕易禮贈。現在送給我,這既是榮譽,又是鞭策”。〔7〕道出了廣大人民的共同心意。
  孫中山是世界級的革命家,他的革命目標,不僅在求中國之“天下為公”、“共進大同”,而且致力于“世界大同主義”,〔8 〕開全球之“新紀元”。〔9〕為宣傳這一政治主張,孫中山大書特書, 分贈國際友人。1909年題書“四海兄弟,萬邦歸一”的政治名言,贈與日本友人石井曉云,宣示了“世界革命”這一重要命題。此后,他親書14幅“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公天下”,分贈日本太田宇之助、織田英雄、神戶女子高等學校、森恪、山田純三郎、佐佐木到一、yòu@①田、山井、田中以及美國林百克、朝鮮東亞日報社。又以16幅“博愛”贈與萱野長知、鈴木久五郎、白巖龍平、山根重武、杉原鐵城、大和宗吉、村田省藏、中家仲助、柴田旭堂、菊池九郎、郡寬四郎、宮崎民藏、伊東真經、三上豐夷、司徒、寺岡等日本友人。這類題詞,已達他題贈國際友人的全部題詞的整整一半。孫中山不遺余力地進行鼓吹,贏得了各國人民的崇仰與敬重。宮崎寅藏無比折服地認為孫中山的世界主義已“接近真純的境地”,他是無與倫比的“東洋珍寶”。〔10〕林百克尊之為“人間的活上帝”。〔11〕被帝國主義奴役的廣大殖民地人民頌之為“東方民族解放之父”,〔12〕“世界被壓迫民族、世界被壓迫階級的救主”。〔13〕法國共產黨人公認他是“東方被壓迫革命民眾的首領”。〔14〕蘇聯共產黨人更認為“全世界工人將尊孫中山為被壓迫國家革命運動最偉大代表之一人”。〔15〕
  綜上所述,“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博愛”,是孫中山思想的最高濃縮與概括,是孫中山題詞的核心與精華,也是中山學說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尊重,廣為征輯。
  頌詞勉詞部分,充分表達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義無反顧的革命決心。孫中山致力革命40年,除辛亥革命一度取得勝利外,一直處于失敗的逆境。可是,孫中山不為失敗所氣餒,不因挫折而灰心,本著失敗為成功之母的信念,孜孜以求,奮斗不息,處處閃爍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本色。他自題“奮斗”二字高懸于辦公室內,自律自勉,作為座右銘。同時還以“澹薄明志,寧靜致遠”、“靜敬澹一”、“天地本逆旅,道義憑仔肩”等字幅,題贈親密戰友和同志,諄諄勸勉他們堅定信仰,樹立必勝的信心。他還以“樂天”、“海闊天空”、“四方風動”、“坐看云起時”、“百折不回”字幅,宣傳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召示全黨。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革命潮流,不可遏抑,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斗,新的革命風暴終將席卷華夏大地,民主共和必將實現。為了團結全黨,共度難關,孫中山還以“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喚起民眾導之以奮斗,實現革命繼之以努力”等字幅,與全黨共勉。
  孫中山也深知革命是一場你死我活、流血成河的慘酷斗爭,是真槍真刀的實力較量,因此,一再告誡全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而且要求黨人“養成樂死之志氣,革去貪生之性根”,勇于拋頭顱,灑熱血,甘當革命之“雄鬼”。孫中山還書錄唐朝著名詩人高適所作《燕歌行》,贈與胡漢民,期與全黨樹立正確的戰爭觀、生死觀。該詩深刻描述了戰爭的慘酷和將士視死如歸的悲壯,詩中寫道: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是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②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子不見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在頌詞、勉詞中,還有一些是為頌揚革命情誼而題,如他在倫敦結識的日本朋友南方熊楠,由于志趣相投,引為知交,離別時,即在南方熊楠日記本上題書“海外逢知音”五字,以表達同道欣喜之情。宮崎寅藏,是孫中山最精誠的朋友,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二人一見如故,親密無間,孫中山先后為之題書五字幅,記錄了各個時期的深情厚誼。最早的一件題于1899年11月,當時,宮崎奉孫中山之命,前往香港,參與組織興中會與會黨結盟的興漢會。為紀念合作的成功,宮崎請與會代表在他的外褂上題寫書畫。回到日本匯報時,復請孫中山補題。 孫題了“東方之無賴兮唯此公奇”一幅, 稱頌宮崎義俠之奇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宮崎親臨香港,迎護孫中山歸國,為慶祝清王朝的滅亡,孫中山為之題書“紀念”二字。1913年,孫中山訪問日本,拜訪宮崎,又以“推心置腹”相贈,高度評價了二者的關系。1918年,宮崎在箱根環翠樓為孫中山洗塵接風,孫應請題書“環翠樓中虬髯客,涌金門外岳飛魂”的佳句,盛贊宮崎在支持中國革命大業中,有如“東方虬髯”,與中國民族英雄岳飛相提并論。另一幅“白虹貫日,紫氣滔天”,題書時間不詳,更是推崇宮崎為圣人,意謂“紫氣東來”,兆化中國。此外,孫中山還以“同舟共濟”、“輔車相依”書贈山田純三郎;以“至誠感神”書贈田中隆,同樣具有頌贊、感謝之衷情。對于資助過革命的華僑,或興辦教育、公益事業的紳耆,孫中山也分別以“樂善好施”、“見義勇為”、“急公好義”、“熱心教育”、“造福地方”、“為國育才”相題贈,以示答謝。為廣大人民的題詞,多為祝福、頌贊之詞,表現出無限熱愛人民之情,題有“德劭年高”、“共和人瑞”、“碩德純行”、“百年人瑞”等匾額。不過,孫中山也受到封建遺風的某些影響,為節婦、貞婦、烈婦唱贊歌,題有“貞操可見”、“節孝可風”、“芬烈長存”、“懿德貞型”、“節媲松筠”等字幅,顯與近代文明、時代道德不甚協調。當然,這類題詞,件數甚少,無損孫中山題詞的總體光輝。
  挽聯、悼詞、碑文部分,主要是悼念死難先烈的題詞,歌頌了英雄們的勛績。孫中山先后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南京粵軍殉難烈士墓、安慶烈士墓題碑;又為粵軍陣亡將士、滇軍陣亡將士追悼會致送挽聯、挽額,以“浩氣長存”、“建國成仁”、“建國偉烈”、“英靈如在”、“殺敵致果,殺身成仁;為民請命,為國捐軀”、“討賊矢孤忠,魂兮不朽;為誰易幸福,生者勿忘”相悼,頌揚先烈們在辛亥革命中所建立的光輝業績,英雄精神不死,永垂史冊。孫中山還一一為劉道一、徐錫麟、秋瑾、刀安仁、宋教仁、陳其美、陶成章、蔡鍔、黃興、孫昌、程璧光、張匯滔、伍廷芳、杭辛齊、鄧鏗、彭素民等題詞悼念,〔16〕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和哀思,稱頌他們生為人杰,死作鬼雄,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奮斗到底。1923年,國會議員尚天德,抵制曹錕賄選,憤而離京南下,不幸在上海病逝,孫中山立即題書“正氣浩然”四字挽額,表彰尚氏的崇高氣節與傲骨。
  對于為中國革命英勇捐軀和獻身的國際義士,孫中山也以挽聯、碑碣表示無限崇敬。1900年,日本志士山田良政在惠州三洲田起義中戰死,成為“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之第一人者”。孫中山追念不已,1913年特與宮崎寅藏、頭山滿、犬養毅等人發起修建“山田良政紀念碑”,立于東京全生庵。孫中山親題碑文,尊之為“興亞之先覺”,“身雖殞滅,而志不朽”。1918年又以“丹心千古”相挽。為了表達對義士父親的敬意,他還題下“若吾父”的字幅,敬贈山田浩藏老先生。1924年,廣州大元帥府高等軍事顧問蘇聯將軍巴富羅夫,到前線視察時不幸落水遇難,孫中山十分悲痛,親自前往黃埔軍校致祭,并以“急鄰之難”四字相挽,表彰巴富羅夫將軍為中國革命事業所作出的貢獻。被孫中山尊為“革命圣人”和“同志”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列寧逝世時,適值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立即向大會報告并提出“哀悼列寧議案”,宣布休會三日,通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他還親自主持追悼大會,宣讀祭文,手書“列寧同志千古 國友人師”祭幛,高懸祭壇之上,對列寧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哀悼。
  孫中山還以挽聯揭露北洋軍閥的反動與慘暴,號召人民摧毀北洋政府的血腥統治。如1916年黨人龔鐵錚在長沙參加討袁,遭反動派殺害,剖腹剜心,令人慘不忍睹。孫中山即題聯揭露:“可憐麟鳳供@③脯,如此江山待祓除”,無情鞭撻反動派的暴行。
  孫中山的題詞內容十分豐富,上述只及主要方面,其他如給報社雜志、學校的題詞,十分強調輿論導向和人才培養的作用,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壽聯、墓碑之類,也飽含特定之深情,可歌可頌之處也不少,為了避免篇幅太長,此外從略。
  注釋:
  〔1〕部分新輯題詞,已編為《孫中山先生題詞題簽輯補》一文,刊于臺北《國父紀念館館訊》第9期,1996年6月出版。
  〔2〕據黃彥先生估計,孫中山題詞當不下1000件。
  〔3〕李伯新:《孫中山史跡憶訪錄》, 《中山文史》第 38 輯,1996年10月出版。
  〔4〕1992年孫中山對孔祥熙的談話,1942年4月23日《掃蕩報》。
  〔5〕《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會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25頁。
  〔6〕《中國革命》,《孫中山全集》第7卷第63頁。
  〔7〕江俊孫:《孫中山先生對我家的深情厚誼》, 《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8〕馮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年出版。
  〔9〕過庭:《紀東京留學生歡迎孫君逸仙事》,《民報》第1號。
  〔10〕宮崎滔天著、林啟彥譯:《三十三年落花夢》,第112、124頁,花城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出版。
  〔11〕《林百克在美國紐約留美學生僑商追悼大會上的講話》,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編:《哀思錄》(無出版日期)。
  〔12〕〔14〕《法國共產黨代表維也郎和印度代表剛伯在法國巴黎東方民族追悼大會上的講話》,《哀思錄》。
  〔13 〕《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會紀實》, 《臺灣民報》第150號。
  〔 15〕《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外各界之評論》、《孫中山全書》第4冊,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4月再版。
  〔16〕對諸先烈的題詞是:“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劉道一);“丹心一點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徐錫麟);“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巾幗英雄”(秋瑾);“邊塞偉男,辛亥舉義冠遇春;中華精英,癸丑同慟悲屈子”(刀安仁);“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三尺劍,萬言書,美雨歐風志不磨,天地有正氣,豪杰自牢籠。數十年季子舌鋒,效莊生索筆;五丈原,一坡土,臥龍躍馬今何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灑幾點萇弘血淚,向屈子招魂”(宋教仁);“失我長城”、“成仁取義”(陳其美)、“氣壯山河”(陶成章);“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蔡鍔);“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黃興);“為國捐軀”(孫昌);“忠烈長昭”(程璧光);“國魂不死”(張匯滔);“天不yìn@④遺”、“人亡國瘁”(伍廷芳);“忠貞諒直”(杭辛齊);“雖死猶生”(鄧鏗);“吾黨惜斯人,應有注海傾江淚;廿年共患難,未遂乘風破浪心”(彭素民)。
學術研究廣州80~86K3中國近代史劉望齡19981998作者劉望齡,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 (510620) 作者:學術研究廣州80~86K3中國近代史劉望齡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00:24

[新一篇] 一代文化托命人  ——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文學史展望  ——’95香港“中國文學史再思”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