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摘要] 本文介紹了教育技術學科專業規范建設的背景、已有成果及進一步的工作展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及與課程整合等三個核心實踐領域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新要求;論述了知識工程作為教育技術學一個新研究領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本文試圖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對本學科發展重要問題的關注,并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本學科的建設中來。
[關鍵詞] 教育技術 學科發展 專業規范 知識工程
一、教育技術學科人才培養與專業規范建設
為了更好地提高本專業在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內在潛力和人才質量,按照教育部的統一部署,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實施了“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戰略” 研究和“教育技術學專業規范” 制定工作,以期從宏觀上有效地引導不同學校的辦學方向,拓展就業途徑,優化專業生態結構。這兩項研究工作是“教指委”的核心工作內容,從2001年開始籌劃,經過近4年的研究,目前已經基本完成。
1.教育技術學專業規范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教育信息化滲透到社會轉型時期的各個領域時,教育技術學所培養的多樣化人才類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育信息化的現實需要,與此同時也成為倍受關注的學科之一。作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并且與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創新、創新人才培養、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教育技術學專業也成為我國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到2000年,3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具有教育技術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層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2004年5月的統計,全國高等學校開辦教育技術學專業共140多所(近兩年開辦80多所),其中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38所,博士學位授予權的5所,即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
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國外教育技術學科發展史上是聞所未聞的。但是由于中國教育技術專業形成與發展的學科背景、社會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建設在國際上還缺乏比較系統、成熟的可借鑒經驗,需要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探索研究。專業規范研究無疑對促進本專業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為了很好地適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多樣化的發展局面,教育技術學專業規范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分類發展的原則,就是要鼓勵各類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給高等院校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促使各類學校逐步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而教育技術學專業分類發展的設想就是要從宏觀層面上明確本專業的總體培養目標、學校類型與人才規格類型的對應關系;從中觀層面上需要明確各類院校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從微觀層面上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主干課程的結構與內容,鼓勵各學校的專業建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同時保證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潛能2。
為了指導專業規范的研究,特別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提出在大眾化教育階段,要做好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建設,必須關注人才質量、社會需求、社會適應性、評估與學術聲譽及戰略規劃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其中,人才質量是專業發展的核心,滿足社會需求是專業發展的目標,社會適應性是專業發展的基礎,學術聲譽是專業發展的生命力,戰略規劃是專業發展的基石3。以此為依據,綜合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在社會不同崗位的分布情況,用五個方向進行概括,也試圖引導不同類型的學校優勢互補,辦出自己的特色,滿足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2.專業規范研究的已有成果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規范經過前期調研、三次教指委工作會議、兩次全國范圍教育技術學專業系主任研討會,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1)基本確定了本專業的五個培養方向,即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育媒體技術、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和遠程教育。并明確了個方向的培養目標。
這五個培養方向考慮了教育技術學科發展背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可以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從事系統的研究工作提供課程計劃,也可以為不同地區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在不同方向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各學校可以在五個方向上有所側重,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方向,也可以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向發展。除了這五個主要方向之外,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方向在績效技術與人力資源開發、知識工程等方面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構建了本專業課程體系的五個模塊。
學校平臺課程課:“兩課”、大學英語、體育與健康、美育、軍事理論、綜合交叉、信息技術、跨院系任選。
專業主干課程:教育技術導論、教學系統設計、學與教的理論、媒體理論與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育技術項目實踐、教育技術研究方法、遠程教育基礎。
專業基礎課:包括三個模塊:公共基礎課模塊(如大學數學、概率統計、基礎物理、基礎物理實驗);計算機基礎模塊(如離散數學、程序設計、數據結構);電子基礎模塊(如電路分析、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和電子工藝實驗)等。
方向核心課程:包括在不同方向上計算機類、教育基本理論、設計類、數字媒體類、遠程教育類等方面課程的組合。
專業任選課和實踐課程:包括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基于任務的活動等。
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建議總學分保持在140-160之間,除了學校公共課平臺外,專業規范所要求的主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的學分占總學分的1/4,充分讓各學校根據自己的培養方向和社會需求,因地制宜地設計課程。特別要強調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可以分成公共實踐課和方向實踐課程兩部分。公共實踐課由主干課程《教育技術項目實踐》承担,分別在若干學期,按照不同的項目要求組織實踐活動。方向實踐課由各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和實施。但要包含高質量的畢業設計、教育實習和設計性、研究性實踐項目。
(3)開展教育技術專業辦學質量評估研究。
為推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建設和發展,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教指委組織形成“教育技術學專業辦學質量”評估課題組,全面啟動教育技術專業試點評估工作,開展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辦學質量調查評估。
在2004年7月舉行的第六次工作會議上提交了初步的評估指標體系,目前確定的六個主要指標及觀察點中,辦學思想、課程體系、教學隊伍、專業基礎設施、教學效果是核心,辦學特色作為參考指標。
經過討論基本就評估的目的達成以下共識:評估以合格評估(達標要求)為主,排序為輔;評估以定量檢測為主,定性評估為輔;評估以導向教學為主,導向科研為輔;評估以辦學基本要求為主,辦學特色為輔;評估以自評為主,專家檢測為輔;評估以自愿申請為主,指令評估為輔。
3.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專業規范的研究就是要在專業發展生態環境中解決和處理好人才規格類型多元化與培養方向的多樣化、專業核心課程的規范化與辦學目標的統一性、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化與人才質量基礎的保證和專業方向課程的靈活性與辦學模式的個性化的協調統一。在專業規范實施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專業規范是對辦學思想的導引,不是對辦學各個具體環節的統一要求。同時還有許多問題有待于深入研究:
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與知識結構的關系;
教育技術學實踐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不同學校之間教學資源共享;
核心課程的建設及教師培養問題。
二、三個核心實踐領域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新要求
1.教育信息化建設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育和教學,全面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并通過對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各級各類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建設、ICT 應用方面、教師教育和培訓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大加快了我國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急需進一步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1)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CERNET網和CEB-sat的高速連接,已經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的“天羅地網”,但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間發展也不平衡,仍須進一步提速,擴大覆蓋范圍,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縮小數字鴻溝現象。東部中小學的計算機配備大多居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已達發達國家水平;中西部地區雖在國家投資和國際合作項目支持下,中小學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環境也大為改觀,但整體仍比較落后,生機比遠離全國平均水平,絕大多數都在100人/臺以上;有些地區的學校,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連起碼的危房改造或教材問題都無法解決,更談不上在近期添置ICT設備和校園網建設了4。
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國家投資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研制開發與應用(96-750項目)、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建設、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等項目,企業和學校也積極參與,成為資源建設的重要力量。但資源建設投資力度還不夠,“重硬輕軟”、“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等誤區和現象仍然存在,共享和認證機制還很不健全,優秀資源也未能有效地應用于教學。
在ICT應用方面,雖然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現代遠程教育以及中小學網校等發展迅速,但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課質量不容樂觀,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層次不深,教師的ICT有效應用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待提高,應用模式也需要進一步研究,ICT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還未能有效應用。
在教師教育方面,不同層面的學校都對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并作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從培訓效果看不是非常滿意。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過程都缺乏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精神,難以讓教師們在培訓中體驗信息技術對新課程改革的支持。在培訓模式和培訓評價上尚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改進。
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分布在教育信息化的多個方面,既有從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人員、也有從事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的人員,還包括ICT在各級各類中小學應用研究和教師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如何應對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樣也要引起教育技術學科的高度重視。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值得思考和關注的話題。
(2)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新要求
改進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投資決策問題。
在所有教育信息化投資比例上存在比較嚴重的比例失衡現象。椐有關統計,硬件投入超過85%,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10%,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的投入則更少,在5%以下。這個比例與CEO論壇推薦的比例(專業建設30%,硬件及網絡45%,數字化內容25%)相去甚遠。這既是一個管理與決策的問題,也是投資效益的問題。顯然需要加強政策管理、決策及經濟學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必要在教育技術學專業中設立一個“教育信息學方向”專門研究“信息及信息技術對整個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與投資決策問題”。
強化資源設計、開發的行業特性,加強學與教的理論知識。
教育產品并不等同于IT技術產品,行業的特質要求教育資源必須適應行業的特點。雖然,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途徑多種多樣,既有政府投資實施的項目,也有企業投資開發的教育資源庫、教育軟件和教學平臺,市場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庫,幾乎每個產品都號稱有幾十到上百G的數據量,可謂是“資源豐富”,但這些產品安裝到學校真正使用后,教師又普遍反映有效資源內容匱乏,需要的資源難以找到,沒有參考價值的垃圾資源很多。目前資源內容建設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由廠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學科教師開發。完全由廠家提供的資源由于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對教學缺乏支持,從而使得可用性比較差;由教師制作的資源雖然滿足個別教師的應用需求,但卻難以規模化,而且這些資源散落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如果不進行有效管理,就難以共享,難以被他人引用。
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員在從事教育資源、教育軟件和教學平臺的設計開發中,除了要遵循基本的軟件工程思想,還要具有先進教學思想和學習理論,通過資源的使用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有效地激發人類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實際上人們都在期待著教學軟件能夠像許多游戲軟件一樣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正地把社會的技術和產品融入學習過程中。
重視應用ICT技術發展西部與農村現代遠程教育。
在基礎教育領域,應用ICT和遠程教育來發展農村教育,是縮小中國東西部數字鴻溝、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西部人力資源開發,從而實現西部大開發的最佳選擇之一。這也是當前國際社會公認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農村實現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之一。但是,要深入推進西部與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必須要系統地研究農村地區的遠程教育的模式、開發遠程教育資源庫、關注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方式、重視遠程教育質量關鍵環節的研究、注重ICT有效應用的策略研究和遠程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等。
2.現代遠程教育
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出現和普及,對于人們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學習需要,傳統的面對面教育方式已經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應用而生。遠程教育這種新型教學形式自身的特點以及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決定了它將對教育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預示著其很好的發展前景。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點研究對象。
通過多年的試點工作,我國遠程教育在辦學機制、招生規模、學習支持、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與此同時,相關聯的問題也伴隨其右。
(1)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第一,現代遠程教育產生了多種傳播模式,但是教師仍然缺乏網絡教育的知識和經驗。
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紛紛引進最新的信息技術,利用多種媒體優化組合,產生了多種新型媒體傳播模式。目前,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主要采用5種教學方式:
通過Internet點播課件或者瀏覽主頁課件的自主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通過衛星進行雙向或單向實時教學;
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進行雙向實時教學;
通過局域網點播課件或者利用光盤課件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集中面授方式進行教學。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依舊把網絡技術作為資料展示的工具,事先把學習材料和答案放到網上,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和自學,學生往往因為這種學習的盲目性而放棄。教師也沒有把網絡環境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僅僅是為了遠程而遠程,根本沒有真正體驗遠程教育的魅力。正如一項對網絡上BBS的使用效果的調查結果一樣,論壇開始對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師生互動也很積極。但大都因為教師對論壇信息反饋不及時或實時交互周期過長,從而降低了學生網絡學習的動機水平。
第二,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初具規模,但是調查顯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偏低,學習行為改變比較困難。絕大多數高校向學生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主要有六種形式: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同步或者異步教學輔導或者答疑;
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自學時使用;
通過各類視頻會議系統組織集體實時討論和交流;
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生學習活動(實驗、參觀、基于任務的小組協作);
通過常規通信工具,為學生提供咨詢和答疑服務;
面授輔導答疑。
遠程學習非常強調自主學習,但我國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偏低,學習能力較弱,不善于自主學習,相對于西方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學生依賴于課堂、依賴于教師,缺乏網上自主學習的態度、動機、自我測試和考試策略明顯處于劣勢5。因此,在我國的遠程網絡教育中,除了開發高質量的教學資源(網絡課件)、實施好遠程教學過程的四個關鍵環節以外,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應用水平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
第三,學習資源建設為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但是在校內外資源共享和適應學生學習需求方面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據調查顯示,遠程教育77.3%的課程使用了與試點高校校內面授教學教材相同的教材;18.1%的課程使用了專門為遠程學習設計的教材;6%的課程采用其他教材類型,可見專門為遠程學習設計的教材相對較少。各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最多的媒體是印刷媒體,占93.9%;其次是互聯網和計算機單機,分別占85%和35.48%;此外有不少課程利用幻燈投影、光盤、衛星等媒體;其他主要指視頻會議、廣播和ATM網等媒體6。從這里可以看出,遠程教育校內外資源共享的互通機制相對比較保守,僅局限在同一所學校小范圍內使用同一類課件,網絡教育的開放性和大規模實施教育的特性都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而且學生之間跨校、跨地區、跨國之間的學分互認、自由選課、交流互動的靈活性方面還比較欠缺。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四,遠程教育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但是還是不能很好地組合課堂教學優勢和網絡教學優勢的互補。
根據學習組織形式的不同,遠程教育的學習模式可以分為組班學習模式和個別學習模式。為了適應成人在職學習的需要,許多課程采用個別學習模式。截至到2002年底,以學生家庭為基地的個別學習組織形式的課程占總課程數的41.05%7。
(2)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新要求
面對現代遠程教育的現狀和不足,教育技術學科應該加強遠程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問題,尤其要重點關注一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進一步研究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策略,為教學設計人員和輔助人員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策略提供依據。
探究混合式學習模式和評價機制,豐富遠程學習的活動形式,促進知識獲得、加強社會交互、強化學習者自我監控的意識。
加強基于學習者自主學習策略的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研究,使之更符合學習者的需要。
關注人機交互過程中的話語分析,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積累的研究,增強計算機及網絡系統對遠程學習的支持。
加強遠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提高社會對遠程教育的認可度。
3.信息技術教育及與課程整合
從國際范圍來看,在90年代中期以前,各國為了實現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基本上是采用單獨設課的形式在初中和高中階段獨立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課(而且那時是叫“計算機課”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國家開始嘗試將信息技術內容整合到中小學各學科的課程中去,使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和各學科的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8在進入這個階段以后,實際上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建的理想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
(1)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教育部的領導下,近幾年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斷升溫,發展勢頭迅猛。第一批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只有15個,涉及到10個省(直轄市),大多數都是東部省份;而第二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就達到了76個,延伸到了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9。從全國和各省市地區的信息技術課程數量上來看,普通高中開課率較高,基本普及了信息技術教育;初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情況稍微差一點,特別是農村初中、小學的信息化工作還沒有完全展開。在關注信息技術課程開課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信息技術課的質量和教材建設。同時還要把握四個要素:先進的理論指導(尤其是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特別是網絡教學資源的支持)、信息技術的環境(將信息技術主要作為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明確的整合目標(建構新型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決不能簡單地把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等同于計算機進課堂,也不完全等同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多媒體教學或網絡教學10。
2002年10月,對湖北省6個地區13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現狀進行的調查顯示11:80%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不是計算機技術,100%的教師也是同樣認為,大家都意識到信息技術教育決不僅僅是計算機教育。但現實情況是,現今的信息技術課仍然等同于計算機課,無非是講授計算機的發展、辦公軟件的使用以及如何上網等這些基本的計算機知識;教材方面雖然年年改,但是只是改變了形式,內容卻始終沒變,僅僅圍繞計算機及網絡。54.3%的學生認為現在的信息技術課程對他們學習的幫助不大;47.2%的學生認為對他們的生活幫助一般,甚至有21%認為根本就沒有;50.9%的學生都認為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不能讓他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產生強烈的興趣。
(2)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新要求
教學設計與計算機教育應用一直都是教育技術兩個最核心的領域,面對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狀,教育技術學科發該何去何從?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這里特別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以課程為核心的,應該從教學、社會和技術支持、情境認知三個層面上進行系統規劃。
從教學層面上,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學是以建構新型教學結構為本質特征的,而這種新型教學結構強調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學習分析(包括學習者分析和社會背景分析),設計學習資源、認知工具以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支持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和學習環境。究竟該如何實現這種新型教學結構,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基于活動的理論,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充分地參與學習創造機會。
從社會支持層面上,信息技術在教學系統中就是要創造一個教師和學習者相互合作和信任的環境,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模式都是教和學過程中基于信息技術的重要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有助于師生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協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人際溝通和人際交流的能力。
從技術支持層面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環境,一方面要正確合理地優化組合媒體,重視源于教學實踐的實用型軟件的設計與開發,把教學軟件能否成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或情感激勵工具作為教學軟件使用效果的評價標準,盡量少地采用復雜和難以使用的技術;盡量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持和培訓。 另一個方面避免各種技術模塊的堆砌,更多地考慮支持學習和教學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學問題。
從情境認知層面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內容,無論是從教材形式設計,還是教學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新視角,應該在與其它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學生也可以通過完成一項綜合任務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的學習情境,要提供盡量真實的任務情境。境境認知的重點在于高層的思考技能,而不是實際信息的記憶。通過提供復雜、設計有漏洞的、真實的任務,培養學習者抽象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信息的查找能力、問題解決過程的元認知監控能力和真實問題背景中的推理能力。而在傳統課堂中,學習者經常面對的是一些不適當的、沒有意義的問題或任務,這些任務脫離學習者的實際經驗,對學習者的培養沒有明顯的作用。
事實上,在學科專業規范中,為了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在我國信息技術教育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的適應性和創造性,已經列入了三門相關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及教育技術項目實踐,這也是對上述幾個方面的重要體現。
三、知識工程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學科自身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努力尋找和開辟更廣的發展空間和研究領域時,以更好地促進知識的有效理解和應用。一時期“教育技術與知識工程”成為熱門話題。
1.知識工程的概念
知識工程是應用人工智能的原理與方法,對那些需要專家知識才能解決的應用難題提供求解的手段。恰當地運用專家知識的獲取、表達和推理過程的構成與解釋,是設計基于知識的系統的重要技術問題”12。從知識工程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知識工程是伴隨“專家系統”建造的研究而產生的。實際上,知識工程的焦點就是知識。知識工程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含知識獲取、知識表示和推理方法等,其研究目標是挖掘和抽取人類知識,用一定的形式表現這些知識,使之成為計算機可操作的對象,從而使計算機具有人類的一定智能。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應該把知識作為基礎設施來看待和發展,應該營造將科研、高校、企業與知識機構和廣大勞動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網絡,通過這個網絡實現協同和互動,使知識得以生產、傳播、擴散,保證經濟活動各個環節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和應用所需要的知識。而這種知識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同國家創新體制聯系在一起的,僅靠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不夠的,毫無疑問必須涉及到計算機、通訊、教育、心理、社會、經濟、傳播等諸多學科。
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廣義的知識工程學,它是“一門研究人類智能及人類知識的機理以及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并促進人類知識發展的學科”13。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的意義不在于模擬本身,而是在于幫助人類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發展人類知識。
2.教育技術與知識工程的關系
教育技術是以技術的應用為切入點研究改善人類學習行為的策略。同樣涉及人機交互的問題,只不過關注的是教育領域內為了促進知識的有效力理解和信息加工,如何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如何通過知識的可視化途徑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加工。所以,教育技術同樣需要關注專家和新手的區別,以便通過機器模擬專家學習過程,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方式。智能教育系統是在當前CAI課件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之后形成的現代教育系統,它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學生模型、教學策略和人機界面等幾個部分,而且智能教學技術和綜合超媒體課件再與網絡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實現知識的軟件化,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教學設計自動化研究和探索更為教育技術與知識工程的融合提供廣闊的空間。
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也同樣告訴我們,為了促進知識的有效理解,教育技術學領域除了借用人文社科和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之外,還應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即話語分析和開發研究方法,去探究知識形式化和可視化的策略與方法,提高機器的智能化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工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如知識本體論、知識表征和問題表征、知識庫與協同計算、語言認知和語言計算、認知建模和知識推理等,都將對教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供堅固的基礎知識。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借助學習平臺搭建了豐富的學習環境,利用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等知識可視化工具,通過大量形式化的知識學習,不僅擴展了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技術實踐領域多個層面問題的探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同時也是促進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知識的發展。毫無疑問,教育是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擴散的重要途徑,因而從教育的角度,特別是教育技術的角度,研究知識工程是必要的。另外,知識工程的研究領域涉及多種學科,對于教育技術學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具有教育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與傳播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背景,應是知識工程研究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因此知識工程可以也應該作為教育技術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術學科目前也正是要通過積極吸收知識工程學的研究成果,探究教育傳播過程中的話語分析、教學設計自動化、智能測評技術和教育系統仿真技術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離不開多學科的支持和協同。教育技術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交叉學科,其兩個主要實踐領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絡教育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而且從事這些研究的教育技術從業人員包括三大人群:電教系統、高校的“專業人員”(從事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和研究人員)、高校系統的部分計算機及其它從事“CAI”的人員。這些專業人員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有緣于教育、心理、信息技術背景的,也有基于計算機、電子科學、物理學學科背景。教育技術學科已經具備的這些條件和特點正好為教育技術與知識工程的融合營造了和諧自然的生存空間和肥沃的土壤。
四、結語
經過老一輩教育技術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實踐領域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本學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學者眾多、領域廣泛、發展迅速的重要學科,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以及教育學科知識庫的豐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整個社會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術面臨的問題也同時凸顯出來,這既是對本學科發展的一種嚴峻挑戰,也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教育技術學科要在這些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除了上述要關注的問題外,還必須要重視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的創新與合理應用,不僅要體現教育技術學跨學科的特點,吸收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還要運用能夠深入研究人機交互問題的話語分析方法和開發性研究方法,系統科學地規劃研究問題。同時,還要關注本學科的知識積累問題,促使后續研究工作能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不斷地向縱深推進,進一步豐富人類的知識寶庫。論文撰寫要遵循國際通用格式(如APA格式),提高研究成果在國際平臺上對話、交流和共享的程度。
參考文獻:
1.沙景榮 ,王林, 黃榮懷. 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規范研究的導向作用[J] .中國電化教育.2004,(10) :22-25.
2.沙景榮 ,王林, 黃榮懷. 我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規范研究的導向作用[J] .中國電化教育.2004,(10) :22-25.
3.黃榮懷, 沙景榮, 李茂國.高校學科發展的教育生態觀[J] .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10):25-27.
4.張玲等.西部回族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 [J] . 中國教育技術調查報告.2003:150-155.
中國教育技術調查報告[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5.黃榮懷, 張燕, 張進寶.基于學習策略的大學生網上學習活動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2003,(8):25-29.
6.黃榮懷.ICT在中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2004:1-64.
7.黃榮懷.ICT在中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2004:1-64.
8.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J] .教育研究.2002,(4):39-43-
9.黃榮懷.ICT在中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2004:1-64.
10.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J] .電化教育研究.2002,(1):3-6.
11.韓凝華等.湖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現狀調查[J] . 中國教育技術調查報告.2003:102-106
12.陸汝鈐.世紀之交的知識工程與知識科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13.黃榮懷, 李茂國, 沙景榮.知識工程學:一個新的重要研究領域[J] .電化教育研究.2004, (10):8-17.
中國電化教育
黃榮懷 沙景榮 2012-07-26 20:41:4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