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來中琉關系史研究概述  ——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D8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85 (2002)04-0035-06
  1992年李玉昆在《海交史研究》第1 期上發表了《中琉關系史研究述略》一文,全面地評述了中國大陸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中琉關系史的成果,全文從八個部分進行詳細介紹:(1)中琉友好往來的研究; (2)中琉貿易的研究;(3)明代閩人移居琉球問題研究;(4 )明清冊封琉球的研究;(5)中琉航路研究;(6)中琉民俗研究;(7 )泉州、福州與琉球友好關系研究;(8)琉球墓的研究。80 年代中國大陸學者在研究中琉關系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誠如作者所說:“遺憾的是中國大陸方面尚不見有關中琉關系史研究的專著或論文集出版。”
  進入90年代以后,中琉關系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現了專門研究機構,不僅有了專著、論文集,而且出版了一批珍貴檔案和文獻資料,有力地推動了中琉關系史研究事業的發展。
      一、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的整理、出版和研究
  1989年日本沖繩縣教育委員會開始編輯出版《歷代寶案》。《歷代寶案》為1424-1867年琉球王國外交文書的集成,共分三大集、一別集、一目錄,合計270冊(卷)。內容絕大部是與中琉間的冊封、朝貢、留學及護送海上漂風難民等史實有關的往來文書,少量是琉球與朝鮮、東南亞諸國、法國、美國的外交文書,數量多,時間長。沖繩學者為了作好這項工程,曾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聯系,希望他們能提供有關檔案參考利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長期友好協作研究的關系,先后合作出版了《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和《清末教案》兩部書,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好評。為此,也積極推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著手整理、出版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事業,這項工作得到了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徐藝圃和現任館長邢永福的熱情支持,1990年8 月正式開始了查閱檔案,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徐恭生、謝必震、傅朗、陳培昆和李少雄等參加了查閱和編纂工作,現已出版的檔案共六部,見下表:
編號       書名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1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選編》   中華書局   1993年2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續編》   中華書局   1994年3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三編》   中華書局   1996年4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四編》   中華書局   2000年5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五編》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2年6    《清代琉球國王表奏文書選錄》 黃山書社   1997年
  
  這六部檔案出版主要反映如下七個方面的內容:
  (1)清朝皇帝冊封琉球國王的情況。
  (2)琉球國王派遣使團進行朝貢、接貢、謝恩、 慶賀等活動的情況。
  (3)中國官員接待護送琉球使臣入京和回國等情況。
  (4)琉球國在華留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
  (5)中琉兩國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活動情況。
  (6)中琉兩國相互護送海上漂風難民情況。
  (7)清廷懲治違法官員及打擊危害琉球貢使的海盜的情況。
  《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和《歷代寶案》的陸續出版,為近來深入研究中琉關系提供了最重要、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因此,90年代中國大陸陸續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在朝貢貿易研究方面有余玉儲《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初論(上、下)》和《再論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兼論中琉互救漂風難船的活動》(《歷史檔案》1994年第1期, 1995年第1期); 謝必震《明清時期的中琉貿易及其影響》(《南洋問題研究》1997年第2 期)和《從清宮檔案看中國文化在琉球的傳播》(《歷史檔案》1994年第3期); 鄭國珍《中琉歷史商貿交往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與作用》(《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徐曉望《清代中琉貿易與福建手工業》(《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 有關“球案”研究方面的論文有:張先清、謝必震《清代臺灣與琉球關系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米慶余《琉球漂民事件與日軍入侵臺灣(1871-1874)》(《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賴正維《“球案”與近代中日關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殷敦新《從琉球群島的喪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鎮江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有關檔案研究方面的論文有:鞠德源《明清檔案中琉關系史料之構成狀況》(《歷代寶案研究》第2號,1991 年);徐藝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清時期中琉關系檔案簡介》(《歷代寶案研究》第3、4號、1993年);朱淑媛《清代琉球國王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傅朗《中琉關系檔案史料概述》(《福建檔案》1993年第2期);徐恭生、 謝必震《“歷代寶案”與中外關系史研究》(《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等,這些文章的發表為讀者在數量龐大、種類繁雜、立卷眾多的故宮檔案中能找到所需資料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南。陳培坤在《從清宮檔案看清政府對琉球的優惠政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一文中說:在整理檔案過程中發現, 在清代的中琉友好往來中,也曾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清朝官員違紀、貢船在近海被劫、清朝官員在護送貢使進京過程中失職等等,清政府尚能從大局出發,認真嚴肅地處理這些事件,從而鞏固和發展了中琉友好關系,增進了兩國民間的友誼。
      二、冊封使錄的研究和出版
  在中琉關系史研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國對琉球的冊封。明清政府冊封琉球國王共有25次,派出正副冊封使臣,有姓有名的共45人,有留下冊封使錄的為:陳侃、高澄、郭汝霖、蕭崇業、謝杰、夏子陽、胡靖、張學禮、汪楫、徐葆光、周煌、趙文楷、李鼎元、齊鯤和趙新等,他們的使琉球記錄都是研究中琉關系的重要文獻史料。
  謝必震《明清冊封琉球論略》(《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 期)和《明清冊封琉球趣談》(《臺灣歷史月刊》1994年第3 期)兩文充分利用以上使琉球錄對冊封琉球的由來、冊封使團的構成及活動、冊封舟的建造以及冊封琉球的歷史意義進行全面論述。冊封對維系中琉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第一、增進了中琉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第二、推動了中國的造船、航海事業的發展。米慶余《明代中琉之間的冊封關系》(《日本學刊》1997年第4期)一文指出:以往中外學術界在研究古代中琉關系時, 往往側重于明清兩代的冊封使節,而對梁民、路謙的出使無所記述,顯然這是一種缺憾,他認為梁民、路謙的出使實際是中國皇帝以“中國奠安,四國得所”為原則,通過和平外交來調節琉球三王爭斗的具體事例。它意味著古代琉球在與中國建交后,便開始接受中國皇帝的政治意圖,這可謂中琉冊封關系形成的基礎,也是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補給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的前提,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其他相關文章尚有:傅朗的《清嘉慶朝趙文楷使琉球的影響和貢獻》(《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福州有關冊封琉球人員的摩崖石刻》(《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徐恭生、 謝必震《論郭汝霖“重編琉球錄”的史料價值》(《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2期),吳懷民《清代中國對琉球的冊封》(《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等。
  隨著對中琉文化交流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留學生的研究一時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這一方面的成果有:謝必震《明清時期中國培養琉球留學生述略》(《教育評論》1992年第2期); 秦國經《清代國子監的琉球官生》(《歷史檔案》1993年第1期); 朱淑媛《清代琉球國貢使官生的病故及墓葬考》(《歷史檔案》1994年第2期); 黃新憲《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后裔在華留學考述》(《教育研究》1996年第2 期)等。
  為滿足中琉關系史研究者的需求,2000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全三冊),收錄16種中琉交往歷史文獻,多為古籍善本,少數雖屬普通線裝書,但也是海內所罕見:
  (1)(明)陳侃撰:使琉球錄
  (2)(明)嚴從簡輯:琉球
  (3)(明)胡靖著:琉球記  附中山詩(注:(清)胡靖著《琉球記》,即《那霸市史》資料篇第一卷3, “冊封使錄關系資料”五“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胡靖于崇禎六年(1633)隨戶科左給事中杜三策和行人司行人楊掄出使琉球,歸后二十年(清順治十年癸巳,1653年)寫成付梓。因此,“總目”中寫“萬歷刻本”顯然是錯誤的。)
  (4)(明)夏子陽著、王士楨編:使琉球錄
  (5)(清)張學禮著:使琉球紀
  (6)(清)汪楫纂:使琉球雜錄
  (7)(清)汪楫編:冊封疏鈔
  (8)(清)汪楫纂:中山沿革志
  (9)(明)鄭若曾著:琉球國圖說
  (10)(清)徐葆光纂:中山傳信錄
  (11)(清)周煌輯:琉球國志略上下
  (12)(清)趙新輯:續琉球國志略
  (13)(清)潘相輯:琉球入學見聞錄
  (14)(清)翁數@①抄:琉球譯
  (15)(琉球)阮宣詔、鄭學楷、向克秀、東國興著,(清)孫衣言評定:琉球詩錄
  (16)(琉球)林世功等著,(清)徐干評定:琉球詩課
  這套文獻出版之后不久就銷售一空,充分說明社會科學界對中琉關系史研究的重視,它為研究者提供諸多方面的文獻資料,必將使中琉冊封進貢體制、琉球官生、琉球漢詩及語言語音比較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中琉關系史學術交流會議
  從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學者積極參與或主辦有關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和中琉關系史研究的持續發展。
  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至今為止已舉行了八屆,第一屆1986年在臺北舉行,第二屆1988年在日本那霸舉行,第三屆1990年在臺北舉行。第四屆1992年在那霸舉行時,日方邀請了中國大陸學者謝必震(福建師范大學)、楊國楨(廈門大學)、劉耿生(中國人民大學)、王鐘翰、關東升(中央民族學院)和王連茂(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等人參加,中心議題是東亞地區的冊封體制,會后出版的論文集中收錄中國大陸學者的文章5篇。
  第五屆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于1994年在福州、泉州兩市舉行,由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和華僑大學聯合主辦。會議中心議題是明清時期進貢制度,到會的中外學者達80人,收到論文49篇。大陸學者提交26篇,論文集于1996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六屆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于1996年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辦,到會中外學者達70人。與會學者圍繞“明清檔案與中琉關系”這一主題展開廣泛探討,大會收到論文38篇,其中大陸學者18篇,2000年出版了論文集。
  第七屆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1998年在臺北舉行,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辦,研討會的主題是“中琉經貿歷史關系”,大會收到論文39篇。大陸有10位學者前往參加,他們是謝必震、林國平、方寶川、徐恭生(福建師范大學),徐曉望、楊彥杰、曲鴻亮(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張銘俊(福建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馮爾康(南開大學),俞玉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提交會議12篇學術論文,1999年出版了論文集。
  第八屆中琉關系史學術研討會2000年在日本那霸舉行,由琉球中國關系國際學術會議主辦,會議主題是“中琉兩國相互撫恤和護送海上漂風難民問題”,共收入論文22篇。其中中國大陸有7位學者前往參加,他們是王耀華、謝必震、林國平、方寶川、徐恭生、劉富琳、徐曉望。提交論文7篇,2001年出版了論文集。
  這樣,從第四屆起到第八屆為止,中國大陸學者共發表了65篇論文,因篇幅有限,論文題目不一一列舉。
  此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從1990年起,與沖繩縣教育委員會合作開發利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先后向沖繩縣教育委員會提供檔案縮微膠卷7727拍(注:請參照邢永福《走過10年》,沖繩縣教育委員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關于歷代寶案交流10周年紀念志》,沖繩縣教育委員會2000年出版。),并于1995年8月和2000年8月兩次和沖繩縣公文書館聯袂在沖繩縣舉辦了中琉關系史檔案文書特別展覽,深受沖繩各界民眾的歡迎。他們還規定每二年輪流舉辦一次學術討論會,從1992年起到2001年,已成功地舉辦了六屆,共出版了六本《中國琉球交涉史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了中日學者論文40篇。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舉辦的中琉關系史學術討論會,廣泛地邀請了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和各高校學者參與,也特邀了福建師范大學學者前往參加,極大促進了各方學術成果的相互交流。
  上述定期性中琉關系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和論文集的出版,在社會上和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學者和年輕學子關注和參與到這個研究領域,其研究內容也愈來愈廣泛,涉及了中琉關系中的冊封、朝貢、漂風難民救護、海上貿易、官生留學等各個層面,有力地推動了中琉關系史研究的發展。
      四、建立研究機構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90年代以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組織了專門隊伍從事清代中琉檔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在清初相關滿文資料發掘、翻譯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吳元豐在《新近發現的清代中琉關系滿漢文檔案及其價值》一文中指出:新發現的21件中琉滿漢文檔案中,有16件在《清實錄》和《歷代寶案》中均不見記載,它對研究琉球國王舅馬宗毅出使中國,清政府冊封琉球尚質王,琉球國進貢和清政府賞賜來使等史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是研究清初中琉關系的罕見資料。此外,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南開大學日本研究所、浙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及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也都有學者從事中琉關系史研究。
  為了進一步促進中琉交流史的學術研究,福建師范大學成立了“中琉關系研究所”,充分發揮該校多學科優勢,組織人員從事中琉歷史、文學、音樂、戲曲和民俗等方面的綜合研究。與此同時,積極開展與日本國立琉球大學、法政大學、沖繩縣立藝術大學和沖繩國際大學的合作研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獲得豐碩成果。中國大陸相繼出版了幾部頗有成就和影響的專著。
    (一)《中國與琉球》
  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謝必震教授撰寫的《中國與琉球》一書,1996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全面和系統地研究中琉關系史的專著。全書近28萬字,共分10章37節,詳盡論述了中國的冊封、琉球的朝貢、中琉貿易、閩人三十六姓、琉球墓與唐人墓、琉球官生與勤學以及由雙方往來而產生的中國文化對琉球社會發展的影響。結構上涵蓋了中琉關系幾乎所有重要事件和內容,文獻資料上充分利用了檔案及各類使琉球記錄等第一手材料,著者將文獻搜集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相印證,并且以獨特的視角圍繞中琉源遠流長的歷史關系,全面考證了琉球的政治制度、經濟生活、民風民俗、文化教育以及盛極一時的中琉貿易。其中在貿易關系研究方面,除了對琉球在東亞、東南亞起到中介貿易地位的原因、特點以及性質等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還著重論述了中琉貿易對福建經濟發展的影響。書末還提供了極具史料參考價值的附表,諸如《〈明實錄〉、〈清實錄〉中有關琉球資料統計簡表》,《洪熙至嘉靖年間琉球船航次統計表》,《明代至琉球任使者、通事、火長的中國移民表》等。《中國與琉球》是作者近十多年來從事中琉關系史研究的總結,在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并獲得1996年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二)《琉球、中國音樂比較論》
  由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王耀華教授撰寫的《琉球、中國音樂比較論》(日文版)于1987年由日本那霸出版社出版。王耀華教授作為中國音樂與日本琉球音樂比較研究的開拓者,其著作以翔實的資料,可靠的結論,填補了兩國在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作者在對中琉雙方大量的三弦樂譜進行比較分析時,充分引證使琉球錄中冊封使從客在琉球傳授琴曲的史實。從沖繩“工工四”譜與中國工尺譜,沖繩三弦“一揚調子”和中國三弦正調定弦法,沖繩與中國的《打花鼓》,沖繩與中國的《龍船歌》4個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研究, 得出以三弦為代表的沖繩音樂的工工四譜源流來于中國工尺譜和以方格譜作為節奏時值標記法的起源也在福建的結論。沖繩人民根據表現內容與實際演奏的需要對譜字、音程譜和標記法作了創新,作者進一步指出中琉音樂文化交流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中國的音樂、歌舞以及福建的民間戲曲、民俗音樂傳播到琉球之后,首先被納入宮廷儀式,改造創新之后進行演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從宮廷藝術轉變為流傳廣泛的民間民俗藝能。
  該書被中日學術界稱為“劃時代的嶄新研究成果”,獲第8 屆日本沖繩タィムス出版文化獎。
    (三)《三弦藝術論》
  《三弦藝術論》是王耀華教授的另一部專著,分別由上卷“中國三弦及其音樂”、中卷“日本沖繩三弦及其音樂”和下卷“中國三弦音樂與日本沖繩三弦音樂之比較研究”三部組成,近68萬字,1991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2年獲中國圖書獎。中國三弦無論在樂譜、記譜法,或是形制、樂器制作,或是系譜、文獻記載等方面,都非常豐富,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大寶庫,其強大藝術魅力和悠久歷史引發了琉球人對三弦的興趣熱愛,進而引進并改造創新出三弦藝術,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沖繩三弦藝術。通過中琉音樂的頻繁交往,中國的三弦藝術還以琉球王國為中介傳入了日本本土,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日本三弦藝術。《三弦藝術論》應用音樂風格的比較手法,對中琉日三國的三弦的形制異同,歷史發展和衍變,演奏風格的獨特性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探尋中國音樂對日本及沖繩音樂的影響,揭示了中日、中琉文化上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展現了沖繩人民在接受中國音樂文化影響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杰出的受容性和創造性。
  學術界認為:“《三弦藝術論》是以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完成的劃時代比較音樂論,是直接建立在兩國風土人情、文化歷史背景之上通過優秀的田野調查創作出的藝術論大著”。該書于1998年由日本第一書房出版了日文版。
    (四)《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
  丁鋒著《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于199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明清兩朝琉球與中國關系密切,使節往來頻繁,琉球王國為培養精通中國事務的通事,向國子監派遣官生28批,計百余人。由此產生了多種琉球語同漢語的對音資料,這些對音資料是研究兩種語言歷史以及兩國交往歷史的原始資料之一,備受中日學者高度重視。作者從中遴選出明代較早的、最富代表性的三種琉漢對音資料,即明代會同館編輯的《華夷譯語》中的《琉球館譯語》,陳侃編《使琉球錄》所附“夷語”、“夷字”,蕭崇業編《使琉球錄》所附“夷語”、夷字”,作為研究的基本材料,利用他在日本從事三年研究工作的有利條件,對上述三種資料的條目,進行了詳盡細致的考證和分析,逐條解讀,并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如琉球王府官修辭書家譜、碑文以及琉歌、組舞等等,揭示出琉漢對音的規律,進而歸納出對音的聲母系統和韻母系統,對進一步研究漢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的形成及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另外,尚有一批收錄有關中琉關系史論述的編著。
  (一)《琉球歷史研究》:米慶余著,1998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南開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該書在全面系統闡述琉球王國興亡歷史過程,深刻分析了延續數百年的中、日、琉三國關系。書后附論三編:1,《隋書·琉球傳》辨析;2,讀陳侃《琉球錄》一古代中琉疆界記實;3,林子平《三國通覽圖說》珍本及其地圖著色。 這些對認識琉球的歷史變遷和紛繁動蕩的東亞形勢,大有裨益。
  (二)《福建古代經濟史》:唐文基主編,199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專門闡述了福建琉球貿易關系和福州港的歷史地位。
  (三)《泉州海外交通史略》:李玉昆著,1995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對泉州人移居琉球及泉州與琉球經貿、科技、文化交流進行探討,認為成化八年以前泉州作為通琉球的法定港口,在中琉交往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福建對外文化交流史》:林金水主編,謝必震副主編,1997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深入探討了福建文化向琉球傳播的途徑及其對琉球社會的影響。
  (五)《閩臺區域海上交通研究》:王耀華、謝必震主編,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圍繞與臺灣往來的歷史,專門探討了福建、琉球和臺灣的三方關系。
  近10年來,中國大陸的學者與日本學者進行了不少課題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中:(1 )日本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主持的文部科技省課題中,有王耀華、謝必震、徐恭生、孫薇(法政大學特邀研究員)和黃漢民(福建省建筑設計院副院長)5名學者參加, 研究成果《中國福建省·琉球列島交涉史の研究》于1994年由日本第一書房出版;(2 )琉球大學上里賢一教授主持的日本文部科技省課題“琉球中國交涉史研究”中,謝必震、傅朗、徐恭生以《明清時期福州中琉關系史跡考》為題,林國平以《琉球道教符錄考釋》為題參與合作,另外方寶川以《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中琉關系史料》(上、下)為題參與研究,成果發表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和2001年第3期上;(3 )王耀華和劉富琳參與了沖繩御座樂復原研究會的“御座樂”樂譜及演奏的復原工程,并與沖繩藝術大學的金城厚教授合作進行《中國音樂與沖繩音樂的比較研究》,試圖在音樂考古和中琉音樂比較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劉富琳的成果以《琉球組舞音樂及其結構特征》為題發表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上。
      五、中琉關系史跡文物的發現和研究
  對中琉關系史跡文物的調查、整理和修繕,也是中琉歷史關系研究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從60年代調查福州倉山區白泉庵琉球墓群起,一直沒有中斷過,在90年代中又有了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如下三個方面:
  (一)1999年3 月徐恭生與福州市倉山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一起在高蓋山叢林中又發現了兩臺琉球墓,分別是:
  附圖K24N102.JPG
  左邊的墓在1963年調查白泉庵琉球墓群時已經發現并作了詳細的登記(參見徐恭生《福州倉山區琉球墓群初探》,《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它又一次證實了高蓋山的琉球墓群是因白泉庵地區基建而被搬遷到那里的。右邊是現存琉球墓中唯一一臺琉球國留學生的墓,它為研究中琉兩國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實物依據(《沖繩タィムス》1999年5月2日)
  (二)2000年重建福建長樂文石天妃廟。文石天妃廟是明代中國冊封使臣出使琉球,封舟從南港出海時在此舉行諭祭海神,祈求媽祖護航的重要場所,在現存陳侃、郭汝霖和蕭崇業的《使琉球錄》及胡靖《琉球記》中都有詳細記述。重建廟宇時,重刻了郭汝霖于嘉靖四十年、蕭崇業于萬歷七年重修天妃廟時所立兩塊石碑。與此同時,廟宇所在江邊發現了多塊明清時期為保護碼頭所立的警示石碑,為研究明代福建海上交通航道提供了新的資料。
  (三)福州臺江區萬壽尚書廟發現四塊有關中琉關系史跡石碑。
  萬壽尚書廟位于臺江區閩江江邊碼頭附近,創建于明初,廟中前殿奉祀陳文龍尚書,后殿奉祀天妃和觀音。陳文龍是南宋末年抗元將領,他犧牲后被明清兩朝統治者封為水部尚書、鎮海王。齊鯤、林鴻年、趙新等冊封使臣出使琉球時均恭請天后、尚書神像登船護航。萬壽尚書廟在修復過程發現有四塊石碑與中琉關系密切,它們是:
  (1)嘉慶五年庚申(1800)修建天后尚書廟, 眾善信題捐緣金姓名中有“琉球大船直庫比嘉筑登之親云上番10元;大船內佐事等10名番10元;水手5名錢1000文;琉球大船直庫水手40名番10元; 琉球直庫長嶺親云上番10元;大廳作事等9名番9元;定加子共6名,錢1000文; 水主共26名錢2000文;琉球封王直庫頭號二號船番27元。”以上捐款的琉球人多達95人,銀番76元,錢4000文。
  (2)嘉慶九年甲子(1804 )修建天后宮尚書廟各善信題捐緣金姓名中有“琉球貢船直庫等捐番19元2000文”。
  (3)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 )增修廟道及道頭房屋等紳商善信捐款名單中有“球幫,番20元”。
  (4)道光二十三年(1843 )癸卯修建天后宮宰官善信題捐緣金姓名中有“冊封正使林、冊封副使高各捐番20元”。林即林鴻年,高即高人鑒。
  以上4塊石碑是研究中國冊封、 琉球進貢貿易及中琉民間信仰的珍貴史料(參見徐恭生《嘉慶五年福州與琉球的友好往來——兼談萬壽尚書廟碑刻發現的意義》,《冶城考古論文集》,海風出版社1999年)。檔案文獻的出版和文物資料的發現,相互引證,將使中琉關系史研究向著更加縱深方向發展。
  綜觀90年代中國大陸中琉關系史研究,成果是豐富多彩的,經過學者們十多年的默默耕耘,除了優秀論著不斷涌現之外,積極參與和有意獻身于相關研究的工作者更是增加不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于80年代中琉研究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已取得的初步成績;其次,《歷代寶案》、《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等珍貴歷史檔案的整理出版,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捷公開的有利平臺;再次,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福建師范大學為主的研究力量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后,以日本沖繩學者為中心展開的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了中日韓以及臺灣地區相關研究的橫向互動關系。
  當然,中琉關系史研究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1)對《歷代寶案》、《清代中琉關系檔案》、 《使琉球錄》等已出版的珍貴文獻檔案的深入解讀和探討尚嫌不足;(2 )中琉關系史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寬,如民間信仰、語言、繪畫、料理及科技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有待深入;(3 )有必要進一步宣傳和介紹日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進雙方學術交流,減少重復研究,全面提升研究的整體水平。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山右加昆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福州35~40K24明清史徐恭生20032003中琉關系史研究在中外關系史學中作為一門分支領域,還很年輕,經過中日兩國學者的努力近來取得可觀的成績。本文圍繞中琉歷史檔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錄等相關文獻的研究,史跡文物的發掘以及國際學術交流幾個方面,對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扼要敘述。中琉關系/冊封/朝貢  the Sino-Ryukyu Relations/tribute/tribute interval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ince 1990s on the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XU Gong-sheng  (The History Department, Fujian Teachers'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As a branch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the research of Sino-Ryukyu relationsis still young and recently has bear fruits with the effor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This articleis intended to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at by scholars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徐恭生,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福建福州,350007  徐恭生(1936-),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福州35~40K24明清史徐恭生20032003中琉關系史研究在中外關系史學中作為一門分支領域,還很年輕,經過中日兩國學者的努力近來取得可觀的成績。本文圍繞中琉歷史檔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錄等相關文獻的研究,史跡文物的發掘以及國際學術交流幾個方面,對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扼要敘述。中琉關系/冊封/朝貢  the Sino-Ryukyu Relations/tribute/tribute intervals

網載 2013-09-10 21:00:26

[新一篇] 九十年代《阿Q正傳》研究述評

[舊一篇] 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學界“蘇聯模式”研究述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