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譯文]  一滴一滴的雨,凄厲地打著一葉一葉梧桐,滴落在無人的石階上,直到天明。

  [出典]   唐  溫庭筠   《更漏子》

  注:

  1、《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2、注釋:

     更漏子: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上片兩仄韻、兩平韻,下片三仄韻、兩平韻。

  畫堂:華麗的內室。

  鬢(bìn)云:鬢發如云。

  衾(qīn):被子。

  不道:不管、不理會的意思。

 

  3、譯文1:

    玉爐散發著香煙,紅色的蠟燭滴著燭淚,搖曳的光影映照出華麗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顏色已褪,鬢發也已零亂,漫漫長夜無法安眠,只覺枕被一片寒涼。

  窗外的梧桐樹,正淋著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為別離傷心。

  一滴一滴的雨,凄厲地打著一葉一葉梧桐,滴落在無人的石階上,直到天明。

    譯文2:

    裊裊爐中香、滴滴紅燭淚,
  一絲燭光偏偏照在畫堂中,撩惹起不盡的愁思。
  那女子眉間翠色淡薄,鬢發也有些不整,
  別后夜晚如此漫長,錦被繡枕都感到寒冷。
  庭前的梧桐樹,三更半夜的風雨,
  不顧惜有人離愁正濃,相思正苦。
  梧桐葉片片飄飛,秋雨聲點點滴落,
  敲打著寂寞的臺階一直到天明。

    譯文3:

    玉爐的清香彌漫在屋里,流淚的紅燭呵,你為什么偏偏要照亮滿堂的愁思呢?在這樣的夜里,我翠眉淺淡、鬢發零亂也無心打理,陪伴我的只有寂寒的衾枕和漫漫長夜。

    窗外三更的冷雨敲打著孤獨的梧桐,不理會我心中的凄苦,我孤枕難眠,只聽那一聲聲墜雨,滑落在一片片枯葉上,滴在空空的石階上,直到天明。

  4、 溫庭筠生平見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5、此詞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主要具備了以下兩點,一情真意切,二順口美聽。

  所謂情真意切,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飽滿深沉,能夠打動人心;另一方面是寫實感、不矯情。當然,所謂實感不一定是作者從親身經歷的事實中生發的感情,類似的遭遇、強烈的共鳴都可以產生真情實感,何況作者對其所寫“閨音”并不陌生。據記載,溫庭筠不僅與一些青樓歌妓有交往,還與晚唐女詩人魚玄機過從甚密,彼此贈唱答和。在與這些女子的交往中,對她們的不幸遭遇自然有所了解和同情。所以他筆下的所謂青樓戀詞;并無狎玩的俗態。

  此詞的第二個特點是易唱好聽。溫庭筠精通音律,只稱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具體到這首詞,雖然其唱腔早已失傳,無法復原,但從詞律上考察,仍不失為律精韻勝的佳作。自然此詞的生命力并不單純表現在音韻聲律方面,主要的是作者通過著筆角度的變化,自然而準確地刻劃出這一思婦的特有心態。上片所寫那繚繞的輕煙,正是主人公思緒的外經,而流淚的“紅蠟”恰恰是思婦自身的象征。“眉翠”三句寫的是主體自身的實感,正是這種獨特的視角和真實的感受,加深了此詞的抒情厚度。

  如果說詞的上片寫的是直感和視覺的話,那么下片就是由實而虛轉到了聽覺方面。這種虛實的過渡很自然地把人們的注意力由對人物肖像的觀感轉換到對其內心世界的觀照上。那“一聲聲”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樹上,也仿佛打在思婦的心上。“不道離情正苦”是全詞唯一的純抒情的語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達離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從思婦內心深處發出的對無情秋雨的一種埋怨。這樣一來,不僅巧妙地襯托出思婦的一往情深,從詞的結構上說,至此已完成了眼見“實”,到耳聽之“虛”的轉化,虛實的結合已臻完美,換言之就是情景交融、上下片渾然一體。但如果全詞就這樣結束在苦訴“離情”上,則可能給人以顯露之感,這與向來以綿密隱約著稱的溫庭筠的詞風不合。我國詩論中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比喻,溫庭筠用“空階滴到明”這樣絕妙的景語來翻足這位思婦難以排遣和訴說的“離情”,沒有用傷別的字眼兒,卻收到了比單純抒發離情更鮮明更深刻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想象余地,這就是此詞的魅力之所在。

 

   6、本篇一洗溫飛卿詞作中常有的濃艷和鉛華,是溫庭筠詞中風格與菩薩蠻系列風格迥異的詞作,也是廣為傳頌的飛卿代表作。
  開篇即點出畫堂秋思,定下全詞的基調。前三句中的“玉爐香,紅蠟淚”是三字聯,精致華美,文采斐然。可以看出作者精選名物,表現特定情境的功力不凡。六個字營造了一個爐香裊裊,燭光融融的優美浪漫意境,但一個“淚”字讓情境滑向了憂傷。以香霧蠟淚,寂寞畫堂的室內氣氛,烘托出秋思縈懷的愁苦心情。“秋思”是上片的關鍵,而著一“偏”字渲染了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加深了凄怨情調。后三句緊接秋思,展開女子長夜不寐的秋思苦況:“眉薄”、“鬢殘”是睡臥長時,輾轉反側的情狀,“眉翠薄”是畫眉的黛色褪色變淡,“鬢云殘”,頭發零亂。暗示女子秋思之深之切,以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夜長衾枕寒” 突出了人物的情感體驗和感受。點出秋思是因為寂寞孤獨,就倍感凄清寒冷,長夜漫漫。
  下片的筆觸淺明流利,情語景語化為一體,聲聲入耳,字字敲心,為此詞最為精華處。先以視覺寫“梧桐樹”、“一葉葉”,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 繪盡梧桐夜雨的聲與色,文勢一瀉而下,有相當鮮明獨到的藝術感受。三更半夜,萬籟俱寂,雨聲歷歷可聞。“不道”一詞兩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會之情。不難體會那種怨艾的心情。“梧桐”一詞的意象有著濃濃秋意,正所謂“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夜雨緊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無窮無盡的凄涼愁怨,回味無窮。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末三句描寫雨聲也是寫人的感受。三句疊字表現繁葉促音,清弦急撥:桐葉片片飄零,秋雨聲聲輕敲空階,卻滴滴象是砸碎在人的心里,是心聲,也是淚水。 “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的角度具象化,以疊字方式將聲音拉長,表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極有音韻律動之感,道盡了離愁別恨,語彌淡,情彌深。而一個“空”字尤現動中之靜。空空一個臺階,沒有人來,聽雨人閉門不出。此即“雨打梨花深閉門”之意,極度的清幽,極度的寂靜。“滴到明”,寫雨從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那女子聽了一夜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但一夜無眠之意終未說破,顯得含蓄、深沉而真摯。
  在這首詞中,“夜雨滴空階”的意境營造得有聲、有色、有韻味,沒有絲毫雕琢痕跡,寫作手法十分高明。可以說在這里,溫飛卿的精妙之筆創造出了一個清新、空靈、濕潤而又幽深纏綿的藝術新境界,成為詩詞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經典意境。陳廷焯《云韶集》評此詞曰:“遣詞凄艷,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誠然如是。此后很多詩詞都是由此化出。例如宋人晏幾道的《清平樂》:“臥聽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朧,一夜夢魂何處?”;黃升《酹江月•夜涼》:“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歌女聶勝瓊《鷓鴣天》:“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等等。詞以境界為最上,飛卿此詞意境清雅精妙,也無怪乎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稱此章自是絕唱,為飛卿之冠。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其實,那千年前的雨聲一直滴到了今天,滴到了我們的內心深處。這是何等美妙的、丁冬玲瓏的雨聲呵!

 

    7、這首詞用芳悱凄側的筆調,描寫了一個為離情所苦的女子形象。

開頭三句“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描寫了室內的陳設華貴精美:“玉”,言其質美;“紅”言其色美;“畫堂”言其居室之美。從這些用物可知,女主人公生活在一個不愁衣食的富貴人家。然而,物質生活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上的無憂無慮,有時恰恰還會助長人的愁思。由“秋思”二字可知此詞中這位女主人公就是如此。可“秋思”是一種深藏于心的情愫,紅燭又如何能照到它呢?不僅如此,詞人還要肆意強調“偏照”。深思之余,才明白原來這是詞人的精心布置,這一來,室內的華美陳設與人物的感情便巧妙聯系起來。此刻,在香火燭焰,燈火輝煌的畫堂中,女主人公卻深感冷清寂寞,只有玉爐之香與紅燭之淚與其相伴,不管它們是有意還是無意,在她看來,卻是“偏照”秋思,至此,無論是紅燭之淚,還是女主人公之淚,都已渾融一體,由此,更反襯出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眉翠薄,鬢云殘”兩句寫人。以翠黛描眉,可見其眉之美;鬢發如云,可知其人之美。“女為悅已者容”,可這么一位容貌俊美的婦人卻一任眉翠淡褪,鬢發散亂,懶于梳妝,看來是因與親人分離才致如此。這兩句詞,不僅描繪了女主人公的容顏之美,而且還刻畫了她內心難言的苦悶。“夜長衾枕寒”,繼續描寫女主人公獨處無眠的感受。“夜”本不長,內心寂寞才使她深感夜太“長”了,她盼望天明,在苦苦的等待中,她覺得全身寒冷。這樣一個身居“畫堂”的富貴婦人,難道無御寒之物?當然不是,這個“寒”字,實乃她心境的真實寫照。因其心寒,才感到“衾枕”生寒。

下闕由室內轉到室外,描繪了室外的自然景物。“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卻把無知無覺的自然現象同人物的情感聯系起來,離情原已夠苦,再加上無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具體描寫梧桐、秋雨給人帶來的愁思:秋雨瀝瀝,點點滴落到梧桐的葉子上,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滴嗒聲響,由遠而近,斷斷續續傳來,聲聲傳到耳際,滴在心頭,撩撥著女主人公靈魂深處的痛苦琴弦。秋雨的無邊無際,正如她離愁的無邊無際;秋雨的連綿不停,正如她離情的連綿無盡。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創造了凄苦零落的藝術氛圍。

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艷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艷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個孤獨的少婦,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對雨難寐。這里一洗過去的秾艷和鉛華,用淡妝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 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一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 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

 

   8、《更漏子》一調為助教所創,同調六首皆與更漏有關。此調四十六字,分上下二片,平仄換韻,上片兩仄韻兩平韻,下片三仄韻兩平韻。三句一換韻,一韻表達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群,以韻律的平仄轉換,實現意群之間的過渡。全曲節奏感層次分明,因為五言奇句的停頓感明顯強于六言偶句,層次就出來了。相鄰三字句的平仄相反,及韻律的平仄互換,使得本曲音節和婉,誦之和諧優美。不過,溫詞中總是有一些凄怨,或隱或現。助教坎坷生涯,打磨了一肚皮不合時宜,即使在這花間尊前,也要發些怨氣。看來,助教之詞道多為怨聲所載。好在此曲音節和婉,凄怨也表現的怨而不怒,風采依然。

    “玉爐香,紅蠟淚”,起首一個三字對,先表現一下。對偶需要功力,好的對偶給人極強美感,全章文采頓出。造化賦形,肢體必雙。對稱是激發人的美感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偶依托對稱性作用,是構造文學美感的重要手法。律詩就把對偶作為必備形式,一聯好對甚至能使全詩擠入名作。助教是對偶高手,五字對尤為高超。“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本曲八個三字句,有三副對聯,只有雙押韻的那兩句不對偶。后來詞人寫此調也有不用對偶的。這副三字聯,很精致,可以看出作者挑選名物,表現規定氣氛的功力不凡。只六字,光、色、香、形都有了,卻沒有聲,意在營造一個優美而寂靜的意境。其中,“淚”是關鍵字。爐香裊裊,燭光融融,本是很浪漫的,著一“淚”字,氣氛一下子改變了。“偏照畫堂秋思”,寫出了場景,——“畫堂”,華美幽雅的住所;也指明了季節和人的情思。這句看來有點虛,其實也是構造意境的筆法。除了畫堂之外再無別的景物是為了突出場境的寂靜,“偏”字渲染了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加深了凄怨的情調。首三句組成寫景的意群。

    “眉翠薄,鬢云殘”,翠眉專指女子用黛螺染的眉毛。“眉翠薄”是畫眉的黛色褪去了,“鬢云殘”,頭發也亂了。這聯暗示秋思之深之切,以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夜長衾枕寒”,突出了人物的感受。寂寞孤獨,就倍感凄清寒冷,長夜漫漫。白居易詩云:“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此句意同,但含蓄多了。次三句寫人。

    下片純以寫景抒情,直寫梧桐夜雨,一瀉而下。看似明白無余,其實情寓景中,頗耐回味。下片還有一個結構上的看點。整片是上片最后一句的展開。如把下片比作一副字畫,“夜長衾枕寒”就是那卷軸,“夜長衾枕寒”已下,梧桐夜雨圖就勢而出。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這三句平仄格律特殊,句句押韻,兩個三字句平仄相同,形成了急促的音節。節奏加快,情感波動。這兩個三字句不對偶,也加快了時間順序的進行,因為對偶將人的思緒引向空間方向,延緩了時間順序的流逝。三更半夜萬籟俱寂,雨聲歷歷可聞。“不道”一詞兩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會之情。讀者自去體會那種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心情。梧桐有著濃濃的秋意,李白詩云:“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正所謂"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夜雨緊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的無窮無盡的凄涼悲戚,供人們回味。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末三句具體描寫雨聲。以疊字表現繁葉促音,精妙。“空階”,“空”是落空的空,空設一個臺階,沒有來人,屋中人閉門不出。此即雨打梨花深閉門的意思,極度的寂靜。“滴到明”,雨從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屋中人徹夜無眠。末三句影射題目,桐葉滴水,持續一夜,不就是一個更漏子嗎?一樹梧桐有多少葉子,就有多少個更漏子,為人敲擊時辰,測度無眠。

    本詞下片極其精彩,整個下片都是名句。寫作手法高超,夜雨滴空階,用了二十三字,都不覺多,真是超乎尋常的文字組織能力。在一瀉而下的句勢里,仍有含蓄,徹夜無眠,還未點透。下片通過對夜雨的描寫,營造了一個幽深僻靜的意境,成為詩詞中經典之境,對后人極俱影響。如宋人晏幾道的“臥聽疏雨梧桐”;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聶勝瓊"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萬俟詠“窗外芭蕉窗里燈......空階滴到明”,……。古人將本詞推崇為溫詞第一。近世注重戲劇小說,常以情節取勝,本詞居《夢江南·梳洗罷》之后,列第二。

    和下片疏淡不同,上片遣詞華麗,如玉爐、紅蠟、畫堂等等,這些詞句渲染了屋中人的優雅風韻,才使得屋外雨下得感人。不能因下片的精彩,看不到上片的功用。遣詞華麗是溫詞特色。晚唐詩設色濃重,助教把這一風氣帶到詞中,形成崇雅抑俗的詞壇傳統。詩詞是高雅藝術,不宜夾雜俚聲俗語。《蕙風詞話》提到詞外求詞之道,只有兩條。一是多讀書,二就是謹避俗。強調,“俗者,詞之賊也。”試看一首詠雪詩:“江山一籠統,井口一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詩音韻相協,幽默詼諧,但通篇都是大白話,就不是古典詩詞。遣詞講究一些,即使不是精品,尚可入流,白話過多,不成詩詞。近世提倡白話,白話詩百余年來的歷程提示,我們對古典詩詞的理解有重大偏差,美感不僅僅是通俗易懂,古典詩詞的格律以及雅正傳統本身具有巨大的美學價值。在曲子詞向詞的轉變中,助教首倡雅詞,他的詞怨而不怒,艷而不妖,足資后人楷模。助教有功焉。

 

   9、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艷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艷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個孤獨的少婦,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對雨難寐。這里一洗過去的秾艷和鉛華,用淡妝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 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一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 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

 

   10、有意走去陽臺仰頭探看星空的,明月卻不朗。

    無關悲喜,無關丁亥仲夏,只是一種沖動,兩種時刻。沒有,我只是想...或許,只為了繼續窺視最初愛上的文字,或許只為了別無選擇,媚惑的伊甸園,才是引項的愿望,才是整個一生的一葉葉一聲聲。今夜再細想,還是費思量:那個夜晚是怎樣的始識,又是如何的熟捻。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于是,告訴我......是喜歡那樣對話的,互喜互悲互樂互怨的。于我,說話的對象怎么會要如此重要呢,那么些字、詞、語、詩、段、篇,對接得甚是入扣,不免綿綿道來了。

    我醒著做的夢:葉子像蝴蝶一樣,在空中盤旋,最后落到了畫上......一片飄零的葉。一滴晶瑩的淚珠無聲地掉了下來,正好落在葉子上,也勾起了一段段的過往事,過往景。

    想去看梧桐葉了。一念,一刻,一點,一剎那,菩提一樹,生命一葉。

 

   11、午夜夢回,落了一枕清淚,只為想你,想你。曾以為我會瀟灑揮手,把你當作我生命中的美好回憶和過客,偶爾會想起,但是不會占據我的生命和生活。事到如今,方知道,對你的萬古思念已經交織著我今后的一切。

   在流淚的癡想中,忽聽外面細雨輕扣窗簾,點點滴滴,敲痛心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這雨,也有了思念嗎?有了憂傷嗎?芭蕉樹,窗前雨,梧桐影,午夜風,不知南方的天空和萬物是不是也會如此的多情?拾不盡滿階的風情,點點清露飄逸著纏綿在心頭。萬種柔情飄來蕩去,無處棲身,思念找不到歸宿;惆悵風情無處投寄,游去浮來的欲念也找不到出處。于是我把憂傷化為了風,當你感受北風吹過,可知道我的淚水在風的來處滑落?你心若隱隱作痛,我這里淚水已泛濫成災。又終還是把心事化雨,點點滴在你的窗前,只能再訴與你聽。

  相思,斟滿了我的杯,我已醉成了這午夜的云,輕云絲絲浮身而過,一片繚亂的癡纏在眼前,像是看不透的前生來世。若萬物真的有生死輪回,我會守著你說的信念,期待與你來世的相逢,依然把無盡的心事,付之瑤琴,不怕把弦斷,只因你聽!

一 枕 清 淚

 


   12、一年四季春夏與秋冬,吾獨愛秋,一個讓人產生無限感慨卻也顯得那么悲涼的季節。
它雖然沒有春天般花兒的絢麗多彩,也沒有夏日里草木茂盛盛況,更沒有冬天里漫天飛舞的雪花,卻有許許多多,裝滿黃金大道的落葉景觀。

每年秋季來臨時,我不喜歡觀看楓葉的紅火,青松的蒼翠,菊花的綻放,卻喜歡一株株讓人無法抹去記憶的梧桐樹——葉大、空心。

秋,這個季節,南方還是多雨的,綿綿細雨,一個害羞的女子。聽到“疏雨滴梧桐”,這一“滴”字,不僅滴到了梧桐葉上,更是滴進每個有心人的心田里。因為凄涼,所以李清照寫出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因為離愁別緒,讓這位“女中豪杰”產生了愁心、愁意。

也因為離情,所以溫庭筠吟唱出了:“梧桐樹,三更雨,道是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幾句深情卻也簡短的話,讓詞人的心中有處話凄涼。那就是秋季里的梧桐。

因為什么而使白居易也吟出這樣一句“秋雨梧桐葉落時”呢?因為愁苦,因為秋季。

秋雨,梧桐,二者兼得,營造出秋季悲涼的氣氛和凄清的意境,讓有心人滴入梧桐雨。

秋,這個季節,也必須與月同在。月是有心人寄托情感的心靈場所。月亮,月暗,月圓,月缺,真正的是月涼。

蘇軾的“缺月掛疏桐”,會不讓人產生遐思嗎?

朱淑真的“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不知又有多少人體會到呢?

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那月如鉤,何人能不感到秋的冷清呢?

多么凄涼的秋季!多么讓人有情感——傷感的秋季啊!秋季,與梧桐,與綿雨,與缺月合照出一張照片,那張照片只能存在我們的心中方能永存。這張照片是對秋季的真實寫照。那梧桐,也許寒鴉也不肯棲;那綿雨,也許大雁也羨慕;那缺月,也許文人墨客在寄托情感。

沒有秋季是不完整的四季!

但總覺得,梧桐、綿雨、缺月這張照片需要一顆文人墨客的心,那情感才能真正得到體會。

一年四季,吾獨愛秋——凄清的季節,情感的季節。2007年福建省高考優秀作文

 

 

13、“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古往今來,人世間最難以割舍的莫過于一個情字,它令多少癡男怨女痛斷肝腸。霸王別姬,凄美纏綿的愛情在冰涼的劍刃下使得風聲鶴唳的四面楚歌聲竟也成了凄楚蒼涼的哀鳴;黛玉葬花,那點滴縈繞的相思、孤獨、無語凝咽的傷感演繹著綿長哀怨的情韻籠罩在暮春的落英繽紛中,黯然魂消;彩蝶翻飛,千古傳頌,繾綣悱惻,不離不棄。這些凄美感傷的人事終究為了一個情字:為情癡迷、為情囚禁、為情讓生命之花過早的凋零。“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長圓。” 傾注全身的心血去追求生命中唯一的真摯完美的愛情,如同疲憊的旅者在茫茫的沙漠中,尋找維系一線生命的清泉,明知那是海市蜃樓也狂奔不停。

 

 

   14、最近時日,心緒頗不寧靜,若天上的浮云,隨了風兜兜轉轉。  
  
  閑來行走在繁華的街頭,心卻莫名的落寞。靜默在某個角落,看行人匆匆,凝視那一張張被歲月雕刻的臉龐,想象著它們有怎樣的幸福,抑或,滄桑。 
  
  茫茫人海里,誰是誰的過客?誰是誰的永恒?誰又是誰的守望?
   
  常常覺得,自己碌碌無為,仿若荒原里的一縷風,吹不綠漫山遍野的蒼涼。期許著某一天,你悄然而至,淺笑。“親愛的,我來了。”那時,彼此孤寂的心,蔓延出綿綿的春海,芳草鮮美,落瑛紛飛,時光靜好。
   
  許是有了某種期盼,攤開淡夏的書卷,淺淺的墨痕淌過微涼的指尖,滑落出些許溫香軟語,散落一地細瑣的心事,一如此時的夕陽,沉靜無語……
   
  雨后的黃昏,涼涼的風輕柔地拂過臉頰,帶著濕濕的水氣緩緩遠去。河畔對面,青山隱隱,淡煙迷霧,宛若剛出浴的少女,羞澀而朦朧。
   
  河岸的垂柳,隨風輕舞,蕩起輕淺的漣漪,揉碎了一河寧波,漾起深淺不一的水痕。我褶皺的心緩緩地舒展,所有的思念和疲憊,隨了迢迢的河水飄搖而去……
   
  不知此時,遠方的你,是不是如我一樣,一個人徉徜在寂寞的黃昏,撿拾你我幸福相愛的時光,細數歲月斑駁的影。

     無數個靜夜,半缺涼月半簾風,遮不斷重重相思夢。
   
  一首歌,徹夜清醒,唱響孤獨。你疲倦的容顏敲打著我思念的靈魂,若雨打芭蕉,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倚窗聽風雨,夜深人未靜,那時,我多想能把你擁在懷里,撫去你疲憊的倦意。
    
  不知道為什么,又想起你之前在我耳邊說過的話。如果說:愛上你是一個錯,我情愿一錯再錯。情何以堪,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只想在我有生之年能這么輕輕地愛著你。
    
  所以,不管在何時,都想你不要輕易說離開,讓我就這樣輕輕地、深深地愛著你,“摻扶”著前行,走完你我今生的余光。  
  
  有種愛,需要用一生去珍惜、去銘記。因為,沒有彼此的世界,若斷線的風箏折了翅膀,地遠山遙,萬水千山,如何飛翔。
    
  從此,幾孤風月,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15、當讀到戴望舒撐一把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結著憂怨的女孩”,懵懂的心一剎那被那江南悠長悠長的雨巷迷住又聽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別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低吟,似乎又被雨浸濕了一身。“小樓一夜聽春雨”“留得殘荷聽雨聲”“多少樓臺煙雨中……那雨銷魂的凄美涼涼地蔓延入肌膚每一寸感知的地方我想,這雨只該下在南國的,秦淮河上的風流,西子河畔的苦楚,那杏花春雨中迷離的故事,豈只蘇小小、白娘子的傳說佳話

余光中筆下的雨味很濃,意很美。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這么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的扣吧噠噠地打,聞聞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我不得不承認,誰也不得不承認,“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啊、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我突然覺得自己好笨,不該讓生活將自己壓抑得如此辛苦

 

驀然回首,才覺醒,夢再美麗,仍無一絲真實;記憶再美,也終會消逝;困難再大,你也仍會有見天日的一天……

驀然回首,才覺醒,沙漠壯闊依舊,大海洶涌如昨,人生燦爛如艷陽……

驀然回首,才覺醒,寂寞如花開般悄然無聲。生命的長河上,有的是無數的飛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