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譯文] 酒入愁腸,一覺睡醒,日暮的陽光已經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出典] 晏殊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2、注釋:
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芳郊:清香彌漫的郊外。
陰陰見:暗暗顯露。
蒙蒙:形容柳絮飄飛,令人滿眼迷蒙。
游絲:指蜘蛛等昆蟲吐出的絲,因其多在空中飄蕩,故稱。此處用來形容香煙飄飛。
爐香靜逐游絲轉:香爐中冒出的裊裊香煙旋轉著向上飄升。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卻:正。
3、譯文:
小路兩旁的鮮花多已凋殘,清香四溢的郊野已經被翠綠染遍。高樓臺榭邊,綠樹已成蔭,遮擋得樓臺若陰若現。春風不懂得管束柳絮,迷迷蒙蒙地撲打著行人的臉面。
翠綠的樹葉里有黃鶯藏身,大紅的籬笆墻把燕子阻隔在外邊。香爐中煙霧繚繞,恰似那游絲般向上盤旋。酒入愁腸,一覺睡醒,日暮的陽光已經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4、晏殊的生平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和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酈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最能體現晏殊詞深婉精致的或許應該是:“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5、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寫如此閑靜的室內,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夢回,只見斜陽深院而不見伊人。悵惘之情,通過景物描寫隱約地表露出來。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致,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跡的程度。這首詞溫柔細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方法。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在《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沈謙在《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6、 這首詞描寫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發時序流逝的淡淡愁緒。上片寫郊行所見,前三句“紅稀”、“綠遍”、“樹色陰陰見”,雖是靜景,卻隱含移步換形,顯示了事物發展的動態,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夏天正悄悄來臨。四、五兩句寫楊花撲面,在暗示無計留春的同時也突出了楊花的活躍,雖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而是顯得富有生趣。
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轉接自然,不著痕跡地描寫了室內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寫樹葉已經很密,黃鶯可以在枝間藏身了,照應上句的“樹色陰陰”。下句寫燕子被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自然引出下面對室內景物的描寫。“爐香靜逐游絲轉。”在靜靜的房間里,爐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纏著,繚繞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裊裊的爐香和飄蕩的游絲,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作者百無聊賴的閑情和淡淡愁緒。最后兩句寫午間小酌,酒醉酣睡,一覺醒來,斜陽正照著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長難遣啊!
7、“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 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 爐香靜逐游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 斜陽卻照深深院”。讀到心里便感覺到它的極致,這是一首描寫春末初夏的情景。
微風吹過,小徑兩旁已是稀疏的幾片殘紅。郊野也是綠成一片,高臺旁樹木綠葉成蔭,可你看春風卻不解人意,偏偏讓那細細的楊花,猶如濛濛煙雨迎面而來。茂盛的翠葉已可藏鶯,垂下的簾子把燕兒隔在外面。室內爐香的輕煙,裊裊縈回,靜靜地追逐忽不定的游絲。可見室內寂靜無聲,初夏日長無緒,詩人不免生出淡淡的愁意。午間小飲后便隨著酒意進入夢鄉,待到夢醒酒散,卻已是一抹夕陽照著這深深的庭院。想必此時詩人的心境也如庭院周圍一般恬靜淡然。
詞的魅力總是能夠把人帶到一種意境中去,每每讀完一首詞,內心便會沉靜斂收。細細品味,欣欣念之,樂樂釋然!平時的煩憂,急躁,不快慢慢沉淀著。不要再去計較別人對自己怎么樣,得與失永遠都是平衡的。只是盡力做好自己,便覺快樂了!
8、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微拂的柳風,弱照的斜陽,隱約的花草,馨雅的微香,婉轉的鳥鳴,低低的蟲吟……這一切,來得那么的突然,一下子便呈現在你我之間;卻又那么的自然,隨著春天的深入人心,來得那么順理成章。但是呵,我仍猜不透你海底針似的心。
9、與起句一樣,詞的結尾也非常要緊,往往是全篇的點睛之筆。結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駿馬一樣,收束有力,又能發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詞人們在結句上也特別下功夫,或以景結,或以情結,或以問結。
1.以景結。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斷腸院落,一簾風絮”“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腸斷處”以景結情,悠然而逝,含蓄蘊藉,最能展現詞的婉約美氣質。也有氣魄雄大的詞人,以崇高悲壯之景結束全篇,如李白《秦樓月》:“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氣象雄渾,冠絕古今。吳文英的懷古詞《八聲甘州》結句:“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大氣包舉,壯闊蒼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結情”的方式,如沈義父《樂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
2.以情結。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情語結句,多以真率激切取勝,切忌情感表達的輕浮直露。“天便教人,霎時廝見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溫柔敦厚詩教?許多老夫子深受刺激,當然嗤之以鼻。但現在看來,周大詞人原來癡情得如此坦率可愛!
3.以問結。
“彬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問得柔情婉轉,格外曲折動人。“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末一問,摧剛為柔,令無數英雄墮淚。
9、清明時節,萬物蘇醒,春意漸濃,是人們植樹造林,栽瓜種豆的好時候。清明屬于晚春,清明一過,便是谷雨,谷雨過后,便立夏了。雖是晚春時節,但此刻北方的春天,早晚和正午的溫差還很大,陰涼地方的小草還有點睡眼惺忪,一些花樹枝頭的花骨朵還有點慵懶犯困呢。雖然氣溫還不穩定,但畢竟是季候到了,滿眼的春色,滿面的春風,還有溫暖的陽光,逼著家家戶戶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不由自主地邁出家門,撲向春情勃發的大自然。春天去野外踏青賞花,清明可以說是正當其時。此刻綠柳才黃,花開半合,草芽初露,春風蕩漾,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花的香味和春的氣息。這樣的季節,無論結伙,還是單獨,你盡管走出去。去公園,去野外,去泛舟,去登山,大口呼吸春天的氣息,靜靜聆聽花開的聲音,看山嶺背陰處殘雪的消融,觀小河溪流里浪花飛跳的情景。開心的笑,開心的玩,對著山林吟唱,向著曠野呼號。莫待“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別等“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10、 酒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飲酒之風,歷經數干年而不衰,早已凝聚成了雄渾的民族之酒魂。酒壯英雄膽,酒系摯友情。古往今來,每每壯士出征,忠良落魄,故人別離,都要以酒餞行。那“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邁;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詠嘆,那“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情懷,無不道出了中國文人“有酒且長歌”的那種詩意吶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