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譯文]  那采摘香蒿的人兒呀,一天不見卻仿佛隔了三季那么長久。

  [出典] 《詩經·王風·采葛》

  注:

  1、《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2、注釋:

   蕭:植物名,即青蒿,有香氣。

   三秋:三個秋天,一個秋天三個月,三個秋天即九個月。

 

 

  3、譯文:

    那位采葛好姑娘,一日不能把她見,好像三月未見面。那位采蕭好姑娘,一日未能把她見,好像九月未見面。那位采艾好姑娘,一日不能把她見,好像三年未見面。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5、這是一首情詩,描寫人在戀愛中對心上人的深切思念;由于期盼相見的心意如引迫切,因此心中充滿了等待的痛苦。這首詩的語譯是:那采摘香蒿的人兒呀,一天不見卻仿佛隔了三季那么長久。蕭:香蒿。三秋:三個秋天。現今引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兩句詩,仍然代表著十分思念的本義。

 

 

   6、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勞動者口頭創作的旨在表現和歌頌彼此偉大、純真之友誼的民歌”

  把這首傳誦兩千多年的《詩經》名篇定性為“友誼的民歌”,怕是沒人贊同。設想,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彼此間日思月想以致達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么,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么位置?很明顯,把這首詩定性為“友誼之歌”,違反了基本的人性。縱觀中國(不如也加上外國)歷史,同性之間可以刎頸、可以掛劍、可以高山流水,卻未曾見“一日三秋”的!

  原詩中的主人公應該是男性,因為那時的男人負責打獵、耕作、打仗,女人負責紡織、采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戀對象,先是采葛、后是采蕭、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勞動姑娘。

  至于“三月”、“三秋”、“三歲”的逐層遞進,只是思戀之情逐層深化之需要。把“不見”的“一日”夸張為“三月”、“三秋”或“三歲”,都是一個意思:你不在我身邊,時光過得很慢很慢。

 

 

   7、三秋:三季,即九個月,這里“秋”是作為季節單位來運用的,也可解作三年。這兩句大意是:一天看不見,就像隔了三秋一樣啊!  

    這兩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心理活動,把相思之情渲染得不僅非常強烈,而且富有詼諧的情趣,十分耐人尋味。這個名句使用頻率極高,有時還演化成“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或簡化為“一日三秋”,不僅可用來形容情侶間深長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同學、朋友、親人間離別后殷切的思念。此外,這種夸張手法也值得吸取、借鑒。

 

 

   8、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某某君見字如晤:

    與君一日不見,實在難捺心中思念,故夜秉孤燈,懸梁刺股,血餉蚊蠅而為此書。忘形之勢,君莫見笑。

    君不見,吾人消瘦,只見骨頭不見肉;
    君不見,吾人心碎,面色發黃人憔悴;
    君不見,吾人不寐,雙眼酸得直掉淚。

   某某君啊,吾愛汝之心,立海皆知!

    吾嘗獨行于校園,形影單吊,忽觀汝立于球場,手握一拍,掌有勁風,形影飄逸,風云為之變色。滅盡五感,所向披靡,談笑間對手灰飛煙滅。

    吾嘗于路邊閑逛,百無聊賴,忽見君回眸一笑,紫瞳剪水,發柔比緞,面白勝霜,顏如瑤玉,氣若芷蘭。以君一顏,動吾魂舍;以君一笑,傾吾心肝!

    吾嘗與課上矚目與君,偷得兩分明眸,三分淺笑,心中興奮不已。不禁神魂出竅,一切都當浮云爾耳。不料被賢師發現,粉筆擲中,罚站于走廊南墻,罚抄單詞千余記,悲乎哀哉,情何以堪!

    俱往矣,如今為表吾愛之忠貞,鄭重宣誓:

   東雪震震,夏雨雪,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卿絕啊啊啊啊啊啊啊

                                          此致
                                                     敬禮

 

 

   9、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感染力的奧妙在哪里?蔣立甫《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此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怎能與“一日”等同呢?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10、午后閑著就翻閱《詩經植物圖鑒》查找艾草,《詩經》中《王風.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是一首戀歌,它寫男子對于采葛、采蕭、采艾的女子,懷著無限的熱愛。按《詩經植物圖鑒》說:葛生長前后只需要三個月即可開花結果,所以說三月兮;蕭則須待秋而成熟結實,所以說如三秋兮;而艾草則長得越久越好,最久者可至三年,所以說如三歲兮,即孟子所謂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除了治病之外,民間通常認為可以用來驅邪。南北朝以前,民間習俗在端午節懸艾草于門上以消除毒氣,《荊楚歲時記》就記載這個習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這個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古人也會將艾葉剪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以辟邪,現在已經少有了,現在人們也許不再了解這古典的草木了,那種散發著青草樸素的香味的植物只能曬干存進中藥房,去印證人與自然曾經的纏綿。

 

 

    11、有什么能比乘一葉輕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行更讓人心醉神馳,渾然忘俗的呢?那滿載思想的小舟便是書——名家經典。它帶著我漂過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駛向誘人的港灣,神秘的小島,未知的遠方。

  名家經典真是個奇妙的東西,那上面一個個鉛字就像一塊塊具有魔力的磁石,拽引人們的眼睛和靈魂。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卷在手,都能使你忘卻世俗繁華,融入別樣的人間仙境。

  炎熱的夏天,擺一張藤椅在電風扇下,隨手揀一本清雅的散文,一頁頁慢翻,伴著風扇的風聲,不一會兒,心靜人自涼,漸漸進入清幽的佳境。也曾在那獨處的假期中,白晝難度時,往陽臺的沙發上一坐,只需一杯白水,一兩樣可口的食品,手執一卷好書,邊吃邊看,好不愜意。或是在那緊張考試后的空兒,燒壺開水的間隙,抽出解一兩道數學題的工夫,賞一篇優美而豁達的詩文,這真是絕妙的休息。不過,最動人的,還是在臨睡前的寂靜時分,枕著松軟的靠墊,借著孤獨的燈光,沉浸于給人無限遐想的書旅,渾不知夜有多深,更有多長。猛然驚覺,往往已是夜闌星稀。

  這些都是經典書籍給我的感受,它是良師,我最好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同我的情結不斷加深,它融入我的生活,與我同行。一首《采葛》我自幼會背,卻未曾參透其意。直到送好友到車站,好友依依惜別之后,回到清靜的家中,窗外街燈昏黃,秋意襲人,我又吟起《采葛》中的那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瞬間,我分明覺出內心深處徒生的無奈與傷感。這一剎那,我懂了,我終于明白了什么是采葛,什么叫友情,什么是生命

  正是由于和經典書籍親密接觸,我才能那么容易地穿越歷史的隧道,知道了臥薪嘗膽、蘇武牧羊,常吟岳飛的《滿江紅》,知道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這不僅讓我的頭腦日益充靈,也使我的胸襟更加開闊,心情更加樂觀豁達……

 

 

    12、親愛的艾,你站在路邊,看著我每天來來回回從你的身邊過,你不發一語,只把你獨特的芳香散發:我來的時候,你迎我。走的時候,你送我。

  我也從來不問:親愛的艾,只見你長葉,不見你開花,這是為什么?

  親愛的艾,不用明白說出來,你也知道我是喜歡著你的。每天我都在打量著你,用目光愛撫你,我注意到你艾葉的顏色一點點兒由深綠變得青淺,直到泛出微微的白來,我知道你成熟了,我親愛的艾,你終于長成《詩經》里的模樣,你歪著小腦袋調皮地說: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我讀到你樸拙清雅天真野性的本質,也讀到你那份帶點兒小委屈的幸福和快樂。是啊,才見過的,不過隔了一日,又想念了?還三秋哩。怎么這么不知足哇我親愛的艾!

  當然我知道的,你之所以那么說,說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如三秋兮……除了本身的念想,更多的意趣是在撒嬌,雖然你自己渾然不覺,可是旁觀者清哦。我仿佛看見你眨巴著兩只大眼淚光閃閃的樣子,說:“就是如三秋兮如三秋兮!”

   百度一把親愛的艾,看世人怎么說。

  竟然,看到一個令我面熱心跳的詞——相思草!

  天,很意外的了,親愛的艾,本是苦出身,卻有如此浪漫艷麗又多情的別稱!

  相思草啊相思草,只許花有情,不許草相思?親愛的艾,我懂了,懂得了你為什么此生只長葉不開花,原來是,相思如花埋心底!

 

 

    1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源于相思成病,源于愛的厚贈,源于今世你我紅顏的情緣。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每望一眼春水微瀾,總掩不住心中輕盈的蓮雨,隨那散發清香的溫馨,靈動成點點相思傷落紅的淚光盈盈。

  那玫瑰色的愛情,怎不讓人心折?那千年回眸的相逢怎不叫你心動?正因為有了心折才有了發自內心的愉悅,如薄酒一杯,像春風一屢,宛如醉里秋波,夢中朝雨,不知不覺讓你流連忘返,不知不覺沉迷如醉。正因為有了那千年的心動,才牽引你有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輾轉難眠;有了梧桐樹下三更雨的凝視,有了靜夜那種“持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思念。讓你感慨:”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自古相思難表,何況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我靜佇在芳草萋萋的河畔,獨守一輪明月,想起你說過懷念紅袖添香的日子,你就會來找我,只恍惚見你乘著一葉蓮舟,踏水而來。

  你不來,我不敢老去。放眼山河,看那茫茫塵世,浩浩風煙,百仞青山,千里澗水,就這樣沿著水畔蜿蜒的石徑,讓自己的思念明滅于遠山近水之間,走進六朝古畫。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不華麗,不張揚,讓我相思內斂入骨。早知道,傾心相遇,只換得我是你前世的紅顏,你是我今世的情緣,聚日苦短,采獲它需要用我一生的眼淚來濾盡思念你的痕跡,我寧愿永遠都錯過你來減輕你我的傷痛,可為何又偏偏割舍不下對你無盡的牽掛?

  如果你來,我會挽一束青絲,點一瓣心香,與你青燈古卷書香盈杯,守你在燈下寫得龍飛鳳舞,哪怕過著清貧的日子。許你,以我一生的所有,沒有華麗,沒有虛詞,只有我輪回的溫柔和對你的愛憐;給你,以我的生命,為這緣,我已經傾注全身的情感,伶仃長夜,芭蕉落雨,入耳盡是滴滴密密的哀愁,我仿佛不堪一握的盈盈春水,那深深如古井,長長如溪水,苦苦如黃連的思念,已落滿了我縱縱橫橫的思念。

  走過青山幾許,望盡輕舟萬帆。今夜,只想對你說:不能為你留駐如花的容顏,唯有折一身清骨,懷幾頁素箋,讓刻骨相思記憶,點點飄舞成花,伴我在盛開的百合花里,守你我輪回的桃源。

 

 

    14、、《詩經 采葛》 中寫: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在這個信息時代,手機取代了書信,通訊變得迅速而冷漠.每到節日的雷同信息使人除了厭倦就是刪除."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美好情感也蕩然無存了.不禁想起初戀時的美好來.每次發了信出去就伸長脖子期待著郵遞員的到來,每每守候在路口,張望,焦急,信息,激動,顫抖著,小心翼翼的撕開信封,快樂洋溢著整個心.再回信,再期待.只有在這樣的來來往往中才能體味什么叫做"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后來手機開始普及了,人們常常說:"你看那些撿垃圾的,不也用上手機了嗎?"夫妻有一方出差在外的時候也不會再那么牽腸掛肚了,因為只需要一個信息或者電話,就可以聽見聲音.戀愛的青年也是每天晚上卿卿我我的做著拇指操。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相思時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分別時的"執手想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想見時的"棄捐勿復陳,努力加餐飯."用語道不出,用言說不盡.

   簡潔的語言表達的卻是最豐富最無限的情感,可我們都拋棄了美好.

   當親近帶來的疏遠重新被我們審視,才發現失去的永遠無法追尋,永遠無法彌補.電影<手機>中的經典鏡頭,經典對白曾經給許多人帶來靈魂深處的思索和震撼.然而這種疏遠已經不可避免了,我們將失去這份美好和永遠.

   當網絡走入我們的生活中,融入我們的生命,忽而又感覺到久違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此時的感情與彼時的感情卻不能同日而語了.網絡時代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多了虛幻,少了刻骨銘心;多了無奈,少了相思.多了眉頭,少了心頭.

    悲哀啊!
   但不知悲哀的是我們的人性還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15、晉江——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既指我對它的思念,也指它的變化速度。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9

[新一篇] 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長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常相見。

[舊一篇]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