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譯文]  大丈夫應該胸懷廣大,萬里的距離在眼中看起來就像鄰居這么近。

  [出典]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

  注:

  1、  《贈白馬王彪》 曹植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后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第六章)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2、注釋:

     黃初:魏文帝的年號(220—226)。黃初四年為公元223年。

    任城王:即曹彰,曹操的第二子,曹植的胞兄。他作戰英勇,屢建大功,常受曹操的贊揚。有一次曹操竟至摸著曹彰的小胡須說:“黃須兒竟大奇也!”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會節氣:魏代制度規定,每年在立春、粒邰希菽、立秋、立冬四個節氣之前的第十八天,各諸侯藩王都要到京師來和皇帝一同行“迎氣”之禮,并舉行一定的朝會儀式,這叫做會節氣。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立秋,故曹植等須提前在五月出發赴洛陽。

    薨(hāng):稱諸侯死。關于曹彰的死,《世說新語·尤悔》記載說:“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并噉(dǎn吃)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雜進之……須臾遂薨。” 

   還國:回封地。與下句之“歸藩”義同。 

   有司:指主管該項事務的官吏,職有所司,故稱有司。這里指監國使者灌均。

   異宿止:不得同行同宿。當時曹植為鄄(juān捐)城王,鄄城在今山東省,與白馬同屬兗州,二王本可結伴同行,但由于曹丕嫉恨兄弟,不準他們一道走。

   毒恨:痛恨。   剖:表白心跡。

   陳:說、提起。   比鄰:近鄰。

   虧:欠缺。    分:情分。     日親:一天比一天親密。

   衾幬(qīn chóu):被子和帳子。后漢姜肱與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同被而眠,見《后漢書•姜肱傳》。慇懃:同殷勤,情意懇切。

   疾疢(chèn):疾病。    無乃:豈不是。   兒女仁:指小兒女的脆弱感情。


   3、譯文:

     心境的悲傷觸動了我的形神,  望棄置下憂愁不再復述哀情。 
  大丈夫理應志在四海,  縱使相隔萬里也猶如比鄰。 
  假若兄弟的眷愛并無削減,  分離遠方,反會加深你我的情誼,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  來傳達你我的殷勤? 
  過度的憂思會導致疾病,   切莫沉溺在兒女之情的縲紲; 
  只是倉卒間割舍的骨肉之情,  怎能不讓人心懷愁苦和酸辛!

 

 4、曹植生平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正是由“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點化而來。


    5、《贈白馬王彪》一詩,是繼屈原《離騷》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首長篇抒情詩。詩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長,結構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罕見的。

    全詩氣魄宏偉,結構嚴謹。曹彰之死有如一個陰影籠罩全篇,由此構成的悲劇氣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這一事件的嚴重后果。中間“欲濟川無梁”,“中途絕無軌”,“欲還絕無蹊”的“三無”,把作者走投無路,進退失據,悲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聯結起來,并使文氣貫通,前后勾連,全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六章這12句詩人以豪言壯語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詩表現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憤,感人肺腑,催人落淚。然而一味沉湎于憂傷之中,于身無益,于事無補。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動我神”,因而毅然“棄置莫復陳”,不能陷入憂傷的深淵而不能自拔。詩人抖擻精神振作起來,用“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豪言壯語和曹彪共勉。唐代詩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啟發。情緒的由低沉而變得昂揚,使詩的情調也變得開朗豪邁了。下面“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后展殷勤。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是對曹彪的開導。告訴他,弟兄之間的情誼如果沒有減弱,離得遠了情份反倒會日益親密。為什么一定要像后漢姜肱那樣,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參看《后漢書.姜肱傳》)言外之意是說對這次途中沒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豈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氣概而沉溺于兒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詩中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個意思。話是這樣說,但詩人還是不能從沉重的憂憤之中完全解脫出來,因此末2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情緒又急轉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產生的兄弟殘殺的恐怖陰影是永遠不能忘懷和消除的。 

    《贈白馬王彪》一詩,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對曹丕手下的鷹犬爪牙的仇恨和憤慨,實際是對其兄曹丕對他們弟兄殘酷迫害的抗議。通過此詩可以加深對封建統治者反動本質的認識,他們對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殘忍無情,對廣大人民的壓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6、時間的無情在于沒有歲月可回頭,翻閱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也許許多隱現于發黃書卷中的歷史片斷本身在整個時空長河中已顯得微不足道,真正使其承傳千古的往往是詩文本身折射出來的藝術魅力。堪稱曹植后期代表作的《贈白馬王彪》正屬此類作品,無論對于曹植所處的建安時代,還是對于中華民族古典文學史,《贈白馬王彪》都具有非凡的影響意義和藝術審美研究層面的意義。

    詩歌的藝術魅力首先總在于其神韻。覽括全篇,《贈白馬王彪》首先體現出來的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悲涼”之氣。詩文之序背景的交代即植與兄弟等一起進京參加“迎氣”例會,任城王不明而死,在植與白馬王結伴離京之際兩人又被迫分道而行,可謂死別之情未漸生離又在即,彼時這首贈詩已無可避免地籠罩上了悲涼。當然,這種悲涼絕非簡單的生離死別,這是一種深哀巨痛,與兄死弟離有關,與植的心境遭際有關。從前期建功立業、慷以當慨的理想精神的推崇到后期因憤懣郁悶而以悲劇精神為主流,這絕非偶然。這股悲涼中蘊涵著對“親愛在離居”,雖貴為王族卻連普通兄弟情感的表現都被剝奪而且剝奪掉這種情感的還是另一同胞兄弟的憤慨;對奸賊弄權、世事艱危的感慨:“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對兄弟瞬息陰陽兩隔,身危無力扭乾坤的悲嘆:”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對歲月流逝、前途未卜的憂慮:“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小我”與“大我”,時政與人世,今時與未來,可以說,生命意識被激活出來后的自然流動讓作者的心靈縱橫馳騁,憤懣之緒恣肆汪洋,一股悲涼之氣力透紙背,令讀者無不為之感同身受,綜觀全詩,前五段較集中地體現了這一悲涼之調。

    悲而不哀,慷慨中不乏豪情壯志,這是《贈白馬王彪》體現出來的另一精神氣概。在貫穿全詩的悲涼中這股“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豪壯突凸而起,起到的藝術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使得既有的那股悲涼更為悲涼,給人一種震撼,也符合作者本身情感變化的邏輯,真實動人。特殊的生活經理和政治生涯,險惡的權欲人心總是讓清醒者于更情形中皈依于無奈,但無奈又絕非清醒者的本色,用豪情壯志體恤自己,寬慰別人,不是自欺,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一種明智,更是一種深刻的悲涼。而是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令詩篇跌宕生姿的作用。前面五段的淋漓盡致鋪寫已使悲涼之氣至深,這時豪情凸起,是一種提升,又為下文即末段悲憤過后的頓悟起到了鋪墊作用。痛定思痛,痛難以避,人生本來就充滿無常的禍福,誰都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弄權作欲者雖能主一時之局卻依然難逃“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一波三折后歸于頓悟的平緩,恰如道家的“坐定”,這也暗合了曹植晚期以老莊哲學尋求解脫之道的實際。

    從深谷的悲涼到浪峰的豪壯,再以平緩的頓悟作結,詩歌內容隨著感情基調的變化漸次展現,特殊的基調與內容需要特定的形式結構作為依托,《贈白馬王彪》藝術魅力不朽的另一方面就是內容與形式幾近完美的契合。全詩共七段,在寫法上作者采用首尾蟬聯形式,既段末之字作為下段段首開頭的形式,依景托情,在意識的自然流動中把內心沉痛復雜的感情逐層抒發出來。首段以敘事為主,渲染了一個別離的氛圍;第二段重在寫景,以景烘托出人困馬乏、道路中阻的旅途艱辛圖,為第三段內心情感的表白自然引出作了鋪墊。在第三段中,作者以“鴟梟、豺狼、蒼蠅”等物象作比,以之寓托自己對“親愛在離居”,對“讒巧令親疏”的憤懣。第四段第五段同上,先寓情于景,再由景觸情,掩抑低徊地抒發對世事艱危的無窮感慨。第六段如上所述,承上啟下,感情自然抒發,情發于衷,令人同嘆。第七段筆峰收于平緩,既是對己的悲憤的一種收結,也以余音裊裊之韻引人深思。從總體上看,《贈白馬王彪》在寫法上將情、事、景巧妙地溶合在一起,感情抒發上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徊,多角度多方面地將作者心中的悲痛展現出來,藝術功力深厚。

    法國女作家杜拉斯有一句話說:“干嘛要寫作家呢?他們的書已經足夠了!”這句話可謂道出了作家和作品之間氣脈相通的道理。《詩品序》言“子建建安之杰”,閱《贈白馬王彪》,其詩品人品確令人嘆服!


    7、子建就是子建。建安文學的一面旗幟,他有滿懷報國的壯志和建功立業的壯懷,他有一腔志士的肝膽和豪情,他有才子的風流和不羈,他有一個不安于平淡和寂寞的志士靈魂。即使是在他遭受禁錮與迫害之期,他依然多次上疏求自試,實現自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政治理想;他曾以詩銘志:“愿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雜詩》)。”我理解子建。畢竟,他的身上有著魏晉名士的風流與不羈,他的脈管里流淌著的是一代梟雄曹操的骨血與精髓啊!

但是,屬于他的天地,卻越來越逼仄;屬于他的歲月,越來越苦梗。子建在他的《遷都賦序》中自述:“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土,改邑浚儀,而未將適于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最終,子建窮、困、病交迫,英年早逝。

這,也許是子建的宿命。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宿命,被攥緊的宿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空懸或者糾結,無法掙脫。

于是,他只能選擇了另一種人生。他酒澆愁腸,成為淚,成為泣血的吟唱——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雜詩》)。”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八月,我來魚山,子建,我來看你,想為你揩英雄淚,想陪你歌哭,想伴你吟詠,想和你一起凝聽天際飄來的梵唄。也許,那梵音并不是從天際,而是從你——曹子建的心靈里流出來的,從你的寸寸愁腸里流出來的。

如今我來,子建,我沿著黃河的滾滾濤聲來,我沿著你建安風骨的詩歌來,我沿著心中的那聲聲梵唄來。來看你。來傾聽你。來讀你。

而今,我來登臨魚山,我的心是安靜的;八月的秋陽,艷艷,是安靜的;秋風微微吹拂,秋風也是安靜的;八月的魚山,亦是安靜的;想你——子建,此時也是安靜的吧。因為往事已越千年。千年,足以讓疼痛的不再疼痛,足以讓奔騰的不再奔騰。不想為魚山嘆惋什么,也不想為子建嘆惋什么。我只是想,子建,我懂你;魚山,我懂你。

枕著母親河雄渾母性的濤聲,聽著神秘美妙的聲聲梵唄,子建,你安睡吧。


8、我國古代許多有志者都提倡樹立遠大的理想。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鴻鵠之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不可謂不遠;三國時期詩人曹植的四海之志(“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不可謂不大;西晉哲學家、文學家傅玄的飛天之志(“仰高山有飛天之志”),不可謂不高。


9、曹子建一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短短十字盡訴豪邁昂揚,每每讀起,都能感受到子建在受到蹉跎之時,依舊抖擻,奮發振作的力量,令醉不已。而在當下,“萬里比鄰”早已不是癡妄,變成最為唾手可得之事。 


10、什么是志?“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彀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這就是志。

什么是志的作用?“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就是志的作用。

情貴不移,志貴不墜。癡情人用情,至死靡他;好男兒立志,堅定如一。根腐則樹死,志倒則人廢。與其嘆息“庸庸碌碌之徒何其多”,不若反思“壯志凌云之士何其少”。

一句俗話:“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俗話卻說明了一個不俗的道理。張愛玲感嘆:出名要趁早啊。成名固然要趁早,立志更是晚不得。遲來的志,一則開拓的銳氣已不足;二則奮斗的時間已不夠。立志遲了,大功必定難以早成。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這時候,志在心里;“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時候,志已經在回憶里了。——一旦屈服,逆來順受,人生便悄悄地與“頹廢”締結了婚姻。

才分大小,志有高低。才、志的搭配得當,往往便昭示著成功的曙光在望了。因此,了解自身在任何時候都極其重要,尤其是在一個伯樂稀缺的年代,更何況,草草拍板總是比細細端詳來得痛快。

志向稍大于才能,便是一種激勵;志向遠大于才能,便是一種打擊了。登山時,如果山很高,那么爬到半山腰就已經是一種成功;但如果山太高,恐怕連爬一米的熱情也沒有了。——當然,對于一個真正有才的人而言,對一座小山頭只怕也未必感興趣。

凡有志者,都希望事竟成。成不足傲,也許是因為志不夠大;敗不必餒,也許是因為志向太高。最忌的是,成則得意忘形、飄飄乎乎,敗則一蹶不振、渾渾噩噩。


11、見到了很多老朋友,一起或談天說地或追憶往昔,很開心也很有收獲。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和兄弟姐妹們分別多年,少有聯系,但見面仿佛昨天還相互嬉笑打鬧一般,依舊十分親切。記得出國前向摯友告別,寫到“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如今親歷萬里之遙兩年之久確實覺得大伙未曾分離。出門在外,常能見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笑看眾生相的同時也更珍惜來之不易的情誼,愈體會到“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人生樂在相知心。


12、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自古至今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志士仁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都或淺或深地表達過。

“魚跳龍門往上游”、“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激勵人們胸懷大志、力爭上游。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小河溝里練不出好艄公”,告訴人們要到復雜的環境中去鍛煉自己的才智,才會有大智慧、大作為。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鼓勵人們志在四方,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表達了救助危局的雄心壯志。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展顯地是志士仁人壯心不已、奮斗不止的精神。


13、朋友是什么?《詩三百》里說,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朋友是什么?漢代人告訴你,是“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是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朋友是什么?唐詩豪情萬丈,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杜甫的“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14、路在前,風在后。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詩人一曲豪邁的離歌,正是開闊的胸襟。

  彼此心愿泊在一起,彼此事業拴在纜上。

  人生得一知己,豈在朝朝暮暮。緣起緣落,一切緣分都在風吹的方向找到歸宿;云散云聚,一切情誼都在風云際會的瞬間揭開謎底。

  人志在天涯,忠骨埋萬里。不學兒女情,江山社稷麗。


    15、話別離,那是因為除了生老病死,屬離別最公平。不管你是怎樣的一根蔥,離別這顆蒜苗都能讓你很痛很傷。客觀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但分開,不論是與親人情人還是兄弟,都是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淚撒枕巾,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這樣的愛情,她是他心中的那道火。可如果不能相見,再有錢有勢的人也只能吟誦,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或,你走的時候,我不送你,你來的時候,再大的風雨,我都去接你。或,我怕嘗別離的滋味,甚至不敢和你相見,見了再用什么法別離呢。


    16、要想成為偉人,就要像三國時期的曹植那樣“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更要有李白“壯士懷遠略,志存解世紛”那樣的胸懷和抱負,否則就只能是“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唐代邵謁便直言相告“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所以,清代的葉燮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志高則言潔,志大則辭宏,志遠則旨永”,古人之所言,與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好男兒志在四方”,“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是觀之,人不可以不立志,立志不可以不早,志不可以不堅,不可以不高遠。

    因此,人從小就有應該志向有理想,但人是不是一輩子都應該矢志不渝,一志終身呢?這恐怕也未必,因為,人總是在一個不斷變化中的環境中慢慢長大的,隨著個人自身條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如果從小立下的志向已在現實條件下無法實現了,那適時調整自己的志向便不失為明智之舉,我們反對見異思遷常立志,常立志便是無志,無志者必將一事無成,因此,志應堅卻可應時而變,只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方向,適當調整未尚不可,否則,為一個終生都不能實現的愿望而努力,人生便會平添許多痛苦。

     既然有大才大志之人也未必都幸福,那志大才疏之人痛苦就在所難免了。有的人還真的完全信了志大則才廣,“爵位有多高,能力就有多大”之言,一次偶然的機遇,讓其得成心愿,于是,在意滿志得之時,便自視甚高、能力膨脹了起來,真的以為自己是一個才能卓越之人,可是一到實際工作中便手足無措,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更有甚者,才如蛇身,卻有吞象之志,無掃一屋之力,卻懷掃天下之愿,結果是處處碰鼻,事事逆意,牢騷不斷,痛苦不堪。只嘆自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卻不知是志大才疏惹的禍。

  讀袁枚的《隨園詩話》,深感其言之有理,他說“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則任事有余,志小,則愿無不足。”,才能越大越好,志向越小越佳,也就是說殺雞用牛刀,又快又鋒利,效率高,人又輕松,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相濟天下”,做與自己的能力相適應的事,切莫“好高騖遠”,好高騖遠,太累。

 

    17、一直以來,我都知道,生命分四季:少年是朝氣蓬勃的春天,青年是枝繁葉茂的夏天,壯年是碩果累累的秋天,老年是淡定沉穩的冬天。人之生老病死正如四季輪回,都是莫可阻擋的。誰能使生命永遠停留在春天呢?  

   現在,卻突然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濱江路上遛狗逗鳥、怡然自樂的老人,音樂廣場旁逸興遄飛、舞扇揮綢的紅衣婦女,忠山公園里同孩子嬉戲得正歡的大人……我從他們孩子般沉醉的神情中、爽朗的笑聲間、手舞足蹈的姿態里,仿佛嗅到了春天的芬芳,看到了春天的魅影,領悟到了春天的精神。 

      是什么使這些本應該活在生命之秋冬的人染上春天鮮活的色彩?是什么使他們像孩子一樣開懷地笑、放聲地唱?又是什么喚起了他們對于生命像春花一樣如火如荼的熱情?如果說,一張不老的容顏是因為一顆年輕的心。那么,讓生命回到春天的,也是一顆春天的心么?  曹植少年英才,雄姿勃發,“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自然是因為擁有一顆春天的心,飽含希望,甘愿為夢想而拼搏;其父曹操,壯年才“破荊州,下江陵”,仍然高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也是因為一顆春天的心,呈滿堅定,永不屈服于命運。蘇軾游過清寺,抒寫一腔豪情,“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不正是因為擁有一顆春天的心,超脫生命的矛盾,解開時間的束縛,勸導人們永不自暴自棄、庸碌一生嗎?三毛走過撒哈拉,中年的身體里生出新鮮的愛情,講述五光十色的撒哈拉故事,不也是因為擁有一顆春天的心,懂得在有限的時光里,無限地熱愛生命、享受生活嗎? 

   原來,春天的心可以緩解生活的疲憊,可以撫慰衰老的靈魂,可以帶你走回生命的春天。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驚喜的發現啊!  

     從今以后,很想永遠懷著一顆春天的心。那么走過風景可以細細品位,路過樂園可以自由玩耍,遇見摯友可以深情相擁,堅持著方向就能遇見最繁華的人生,到達最閃亮的彼岸。從今以后,很想永遠懷著一顆春天的心。那么經歷哀傷可以重新微笑,遭遇挫折可以不流眼淚,墜入深淵可以奮力攀爬,跌入低谷可以尋覓生機,秉承著希望就能把沿途的淚光都埋成寶藏。如此,心情之喜怒哀樂,已不那么重要了;人生之平淡無奇,也不再索然無味;人之生老病死,也不那么可怕了。  

     只愿珍藏一顆春天的心。因為擁有它,生命便永遠燦爛在美好的春天。待到那時,跟海子走,“給每一座山川每一條河流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8、往事知多少,還未來得及細拾朝花,你我已行色匆匆,一別天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古人離別灞陵折柳,十里相送。“咫尺間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

  今人離別,處處都是驛站,揮手便成別離…………

  離別仿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文人的詩詞歌賦,近代文人的離緒別情,都對它一詠再詠,一唱再唱。

  離別也仿佛永遠都是一個令人傷感的話題。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遷客騷人,離別兒女都曾為之簌然淚下,兒女共沾巾。表現灑脫點的當然也有。曹子建: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王子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有昨天的相聚,也就免不了今天的分離,而今天的分離也正昭示著明天我們還有重逢的可能。

  相逢—離別—重逢。人生其實也就是這樣一個回環往復的過程。也正因為有了這相聚時的歡樂,離別時的苦痛和重逢時的欣喜,以及這一回環往復的過程,苦辣酸甜的經歷。人生才顯得如此的多姿多彩,豐盈充實。人生也因此而增添了幾分亮色,人們因之而添了幾許美好的回憶!

  朋友,在這離別之時,莫要傷感,更莫要流淚。“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徐志摩曾說:悄悄是離別的笙簫。同樣離別也應當悄悄,輕輕的來,再輕輕地走,只留下滿天的愁緒,美好的回憶,在天際,在心頭。

  當此之時,易水寒風,青蓮孤蓬,南國紅豆,渭城新柳,漢卿東風都上心頭。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4

[新一篇] 萬頃湖天碧,一星飛鷺白

[舊一篇]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