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譯文]   在這個寂無人聲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輕輕飄落在靜靜的夜晚,使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出典]    王維  《鳥鳴澗》

   注:

   1、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2、注釋:

  鳥鳴澗:地名,在王維朋友的別墅附近。

  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蕩蕩。

  月出:月亮出來。

  時鳴:時,不時,偶爾。不時地啼叫。

 

 3、譯文1:

   在這個寂無人聲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輕輕飄落在靜靜的夜晚,使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驚動了正在樹叢棲息的山鳥,它們清脆的叫聲在空曠的山澗中傳響。

   譯文2:

   人閑冷清清桂花飄落,    春夜靜悄悄深山空空。

   明月驀然出驚動了山鳥,  時時鳴叫在寂寂春澗中。

 

   4、王維生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在玄宗開元年間進士及第,時年才二十一歲,晚年官至尚書右丞。王維信佛,少年得志,仕途順利。但在安史之亂中,被迫接受偽職,平亂后受到處罚。從此郁悒不得志,晚年隱居在陜西的輞川別墅。 王維是唐代五言詩的代表,以山水田園詩見長,并精通書畫和音樂,有“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的美譽。從他的名字中,也可看出他的心志。他名維,字摩詰,連續讀起來就是“維摩詰”。而維摩詰是得到釋迦牟尼佛稱許的一位大居士,佛教中有一部《維摩詰經》,就是他對弟子們講學的書。會給自己取了這樣的名字,可見他對維摩詰的敬佩了。而王維在歷史上又以“詩佛”著稱,這也跟他在佛教中的修行,有著密切的關系。王維自三十歲左右喪妻以后,從此終生不再娶,三十年獨居一室。后來,他更是舍住宅作為寺院,而且每日退朝之后,就獨坐誦經,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由于對佛法的浸淫日深,他的田園山水詩中,自然就帶著高度的清幽、靜穆的境界,給人留下了許多回味的空間。

 

   5、《鳥鳴澗》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詩人以嫻熟精煉的筆法,重點描繪了皇甫岳別墅中的景色,展現了一幅幽靜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圖畫。

  這首詩極其善于運用動與靜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巧妙地賦靜態的場景以動態,以動顯靜,使詩的藝術畫面達到“意境兩渾”的極致。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表現的是別墅的環境寂無人聲,桂花的開放與凋謝也無聲無息。四周的“人閑”、“夜靜”,造成了“山空”的錯覺,為了取得靜中有動、以動寫靜的藝術效果,詩人還精心捕捉了“花落”這一動態,用以反襯春山寂然若虛的空曠,映襯出春山之幽靜。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化靜為動,寫一輪明月破云而出,將皎潔的月光灑進山間,使已疲勞入夢的山鳥陡然驚醒,在惺忪朦朧中誤以為天色將曉,于是便疑惑地不時向友鄰發出陣陣問訊的鳴叫。這里,詩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鳥鳴”兩個富有特征的動態進行描寫,寓動于靜,寓聲于靜,以動態、音響顯靜,在動與靜的對立統一中,讓讀者從空谷鳥鳴中聆聽到了靜的“聲音”, 從疏淡的筆墨中體味出“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從而將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轉化為一種富有情趣的幽雅靜謐的美感。

  王維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詩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之外,還在于他所精心創造的“詩中畫”獨具鮮明強烈的動態性和悅耳爽心的音樂美,且能把音響與形象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達到“詩中畫”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6、關于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并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于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并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余恕誠)

 

   7、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選的《唐詩選》是這樣注釋的:“‘桂花’亦稱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當是春日發花的一種。一說是冬天開花的桂,春深花落。”這是一種說法。

    新說法:原詩首句有些版本作“人閑桂花落”當有誤,本應當作“人間桂花落”。因古代“閑”字又寫作“閒”,“閒”與“間”二字形近易誤,且古時“閒”與“間”二字也多通假互用,不足為奇。中華書局校刊本《王右丞集箋注》首句即作“人間桂花落”。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中也作“人間桂花落”,其注釋道:“人間句:‘桂花落人間’的倒文,意為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為月的代稱,如月魄稱桂魄。桂花,即月華。花、華同。”

   如此,則這首詩首句寫的是明月之光,與后面“月出”句相互照應:一寫月華普照大地的總景,一寫月出之后的影響情形,二者并無矛盾,亦無意思的重復,而是前有交代后有照應的。與前幾種說法相比,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帶有欣賞者主觀感情的“人閑”的描寫,也缺少了桂花芳香的味覺之美及那種桂花飄落時的那種清幽感,但卻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聯想手法,由地下聯想到天上,由山野聯想到仙境,由人間聯想到月宮,意境開闊,想象奇麗,景致幽雅,全詩形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美妙境界。詩首句寫明月之光,遍灑人間,一瀉千里;次句寫月夜春山,一片幽靜,空曠宜人;三四兩句寫了月下山鳥,驚起忽飛,時時鳴叫;也寫了月下春澗,澗月相映,水聲潺潺。全詩短短二十字,詩中卻有靜有動,有色有聲,有物的和諧,也有人的怡悅,有自然風物之美,也有作者主觀感受之美。它既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幅山水畫。詩中春月、春山、春澗等景物相互交織在一起,明滅隱約,很自然地構成一幅“春山月澗圖”;其中又織以清脆悅耳的春鳥之鳴,襯以澗中潺潺流水之聲,娓娓婉婉,動人心扉,于是又仿佛和諧地奏出了一支優美的夜曲。詩中以動襯靜,以音樂之美配畫意之美,讀后使人更覺春月的皎潔,春山的空曠,春夜的靜謐,春澗的幽雅,春鳥的動聽,一切景物都那么和諧得體,優美宜人。詩題作“鳥鳴澗”,大概就是本于這種意境的罷。

    王維是詩人,又是畫家,他擅長音樂,又信奉禪理,能以繪畫、音樂之理通于詩。他善用精煉而自然、準確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語言來寫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形象鮮明,構成悠遠而優美的意境。蘇軾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題藍田煙雨圖》)這首詩就是把繪畫藝術之美和音樂藝術之美融為一爐,把浪漫的藝術想象和清靜的禪理之宗匯成一體,創造出優美意境的一個典范。

   這是對此詩的新理解,也許只有這種理解才較合于王維這首詩的原貌罷。江西省泰和縣沿溪中學:張清嵩

 

   8、“人閑桂花落”看似信手拈來,讀時極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繪出的春山之靜,可謂細到毫巔。人們往往用“銀針落地亦有聲”形容安靜。桂花極小極輕,比銀針要細小得多。如果不靜到極處,就無法感受到它的輕輕飄落。只有當人神清氣爽、心靜、身靜、獨坐于空山,與那山那樹那花那月那夜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時,才能體會到,桂花落下那極細微的聲響,嗅到它發散出的淡淡花香。

  如果說“人閑桂花落”是人的主觀感受,那么“夜靜春山空”就是客觀的現實描摹。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圖便躍然紙上,把讀者帶入了如詩如畫的春山之夜,仿佛能親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點出了時間是春夜,點出了地點是春山。白晝的山,一定是鳥語花香、生機勃勃、鵝黃嫩綠、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處身山中,一直在欣賞著、感受著;早已沒有了時間的觀念,早已和自然融為一體。不知不覺到了晚上,依然在體會著春山的一切……一個“空”字,完成了時間的轉換,白天的喧鬧由此轉入了晚上的寧靜。

  前兩句已極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靜”,可那種靜只是孤單寂寞而無優美感。“月出驚山鳥”則引入了動態的畫面:月亮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無聲無息。但春山的整體景色,卻因為月亮逐漸的升起,而不斷的變化著;柔和如銀的月光盡情揮灑,白天的美景又隱約出現了,并被賦予了迥異于白天的朦朧之美。

  月亮升起是緩慢的。坐的時間不長,不會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飄灑是不經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為春山靜到了銀針落地亦有聲、桂花飄落也感知的時候,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不論它有多小多輕、有聲無聲、強不強烈,都會被事物敏銳的捕捉到。那么山鳥的受驚,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個“驚”字,妙不可言。此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幅優美的FLASH在我們的眼前徐徐展開……

  “驚山鳥”之后,“時鳴春澗中”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靜、沒有絲毫聲響的時候,人們對靜的感知還不太強烈,假如突然有一聲響動,就會讓人怵然一驚,進而會感到環境更加靜謐。“時鳴春澗中”,不是鳥兒的嘰嘰喳喳的喧鬧,而是偶爾一聲鳥鳴,鳴過之后又是長時間的寂靜。按照常理,鳥鳴會打破春山的靜,可王維正是利用了鳥鳴山更幽的特點,把對春山夜靜的描寫推向了極致。

  與自然和諧共存,早已成為人們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正貼合了人們的這種需求。他的詩可粗讀,可細品。粗讀,有抑揚頓挫的韻律之美;細品,則被那美侖美奐所陶醉。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知道詩圣杜甫,王維以他獨特的風格,也被人稱為“詩佛”而與前者并駕齊驅。

  喜歡王維的詩,更喜歡大自然。 (來源:人道網)

 

     9、這首詩的詩意和禪境,在于虛空寧靜。在詩中,人的心境就空虛寂靜、閑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閑的時候,心境空虛寧靜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音。桂花細小輕微,落地無聲,但詩人偏偏能聽到它墜落在地上的聲音。這種心境該是多么的寧靜、空虛和恬淡。實際上,這是借助外物的描寫來寫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澗的空虛寧靜,又只有在夜間——夜深更盡的時候最為明顯和突出。為了進一步渲染這春山春澗的空虛寧靜,詩人又寫了在月亮升起時,驚動的山鳥發出幾聲悠長的鳴叫聲,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更襯托出廣大夜空無邊的空寂。這種空靈透徹的虛空之景,雖然短暫,瞬間即逝,但卻在禪者的心中獲得了永恒。

    《壇經》說:“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禪者在解釋世界物質運動時,總是把物質與運動分開,認為運動并不存在于事物的客體實體之中,而是人的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運動只是感受上的暫時假象,惟有靜止和寂滅才是永恒的。所以,禪者不從“動”中而是從“靜”中去感受大自然永恒的生命。

 

 

   10、《成都古今記》中所載,古代成都一帶,把每年的八月定為桂花會。花開時濃香致遠,也稱九里香,想來唐伯虎點的秋香大概就出生在八月。

    難得這個時候可以毫無負罪感的出來尋香,卻找不到樓下那“清可蕩滌,濃可致遠”的細如粟的金桂花瓣。燕子說,樓下的那棵金桂要等到其他的都凋零了,才舍得綻放。

   很喜歡李清照的那首詩,忍不住再貼一次“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  

    桂花是恬淡寧靜的,她不追求繁華炫目,不追求萬人敬賞,情疏跡遠卻香溢人間。 

    年年歲歲歲歲朝朝,似乎總在重復同一種情懷......其實,重復的只有浮躁。

    靜修禪心是佛門的追求,事實上塵世一旦夜寂對一個獨臨其境的人難免悲涼意生。好好相處,人物和諧才是好境界。

 

  11、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淡定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幽雅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如茶,淡淡品來,余香綿綿;子陵如琴,高山流水,濾盡世俗之氣。任意地選擇一個角度仰望幽深廣袤的夜空,神游天地,物我兩忘,沒有一絲的造作。

   這是一個人的出塵。

 

   12、王維的在自然景物的觀照中悟解禪理,即在自然界中體驗內心虛靜幽寂的情趣,這就有助于形成一種觀賞體察自然美的人生觀。王維在山水田園中追求空、寂、閑的禪趣,也有助于形成其詩的高簡閑淡、凝思靜慮的藝術境界,從而表現在自然美景和蕭散的生活中解脫塵世煩囂的怡悅心情。例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此詩禪味極濃,用筆疏淡而傳達出含蓄豐蘊的詩情畫意。詩人有意把桂花和明月聯系一起,夜來桂花特香,很和諧。這細致的花香,暗示出春山并非真“空”,內有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月出驚山鳥”。一個“驚”字道出了真諦:大自然是永恒的,而這月夜是永恒中的變化,這月下景致就象桂花開落,自生自滅,周而復始,任運自然,且歸于整體的永恒。山鳥的存在則由其啼聲為人感覺,聲音訴諸聽覺,同樣真切。這也說明春山并不真“空”。這種空,是鳥窠的沉默,是含蓄著飽滿內容的沉默。“空”而又不空,表面空,其內充實。清人沈德潛說此詩:“諸般聲息嗅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到,其故難知。”(《說時晬語》)由此可見,王維詩風之變,尤其是藝術境界的成熟和完美,無不是受盡禪宗精神的刺激和浸染的結果,它標志著中國古典抒情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唐司空圖看出了奧妙,說王維詩“趣味澄迥,若清沇之貫達”(《與王駕評論》)。

    盛唐以來,禪宗文化沖擊了中國士大夫封閉的心理和內向的性格,禪宗的人生觀使士大夫最終形成清幽淡遠的林下風流和審美情致。禪宗那直覺觀照、沉思默想的參禪方式,活參、頓悟的思維特征,使士大夫逐漸形成了以直覺觀照中沉思冥想的創作構思,和自我感受為主追求寧靜、和諧、澹泊、清遠的審美境界,使得中國古典抒情詩在藝術的花苑里又綻放出獨特而鮮艷的奇葩,從而形成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的遺產。

 

  13、清晨傍晚,獨自走過廣場時,我會深深吸氣,尋找那片暗香。小徑深處,有一片桂樹林,那是我的木犀地。桂樹的葉子四季常綠,此季,花綻放,香亦濃,木犀以最美麗的姿態迎接生命的豐盈。而我,每每走過木犀地,有了木犀花溫柔的陪伴,感覺暖暖的。

  走過,路過,腦海里最先浮起的是那一句“人閑桂花落”。王維這詩,說的是人閑閑的狀態,桂花已經落了的狀態,也可說是人正處閑散之中,桂花正在飄落之中,或是已然或是正在進行中,怎么著都好。“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作者追尋的是一份禪。禪是智慧,禪更是生活。佛家有云:日日是好日。賞花品茗,云淡風清,心無掛礙。

  置身紅塵中,至少我是做不到心無掛礙的,云淡風清只是一種瞬間的感受,稍縱即逝,無可把握。

    人生總有很多事,需要承受或忍耐。不要幻想別人會當你如珠如寶,小小的名利面前,你即便無動于衷,也自會有人急不可待地來擠兌,甚至傷害。淡然一笑,喧嘩鬧騰的不一定有底氣,沉默無語的不一定心中無數。遠遠離開,前方大片開闊的廣場,那兒有屬于我的真真實實的木犀地。孫曉敏

 

   14、走在微涼的風里,無人陪伴,亦氣定神閑。
      想起那些曾讀過的頗有禪意的詩句來。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仿佛嗅到迎風飄來桂花的細碎香氣。
     探尋,桂花開處,梅妒菊羞。
     秋日若無桂花,秋會比月宮嫦娥更寂寞嗎?

   桂花,那些細碎的花瓣總是讓人憐惜, 
   僅僅云雨灌溉,就能醞釀佳茗。 
   竟不張揚。
   低調,是一種高級的風格。
   而那香氣陣陣悄悄,

   泯一口,
   余香饒舌。 神秘又令人著迷。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1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