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譯文]  哪個朝代沒有奇才存在呢,只不過是棄在山野中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罷了。

  [出典]  西晉 左思 《詠史八首》其七

  注:

  1、    《詠史》 左思

    主父宦不達,  骨肉還相薄。

  買臣困樵采,  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  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  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  遺烈光篇籍。

  當其未遇時,  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  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  遺之在草澤。

  2、注釋:    

   《詠史八首》是晉代文學家左思創作的一組詠史詩。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借古人古事來澆詩人心中之塊壘。組詩以深厚的社會內容,熔鑄著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創作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歷代詩評家對這組詩評價很高。

    主父:復姓,這里指主父偃,西漢時縱橫家。宦不達:仕途坎坷。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曾游學四十余年,也沒有做官的機會,以至窮困于燕、趙。骨肉:指父母兄弟。薄:輕鄙。骨肉相薄: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沒有能做官,他父母不把他當兒子看待,兄弟也鄙棄他。這兩句是說主父偃由于未做高官,而受父母兄弟的輕蔑。

  買臣:即朱買臣,漢武帝時人。樵:柴。伉儷(kànglì抗立):配偶,夫妻。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未做官時,家里很窮,以打柴維持生計,但好讀書,一邊担柴,一邊誦書,他的妻子引以為恥,遂改嫁而去。這兩句是說朱買臣窮困之時,他的妻子也要離開他。 

  陳平:漢高祖的功臣。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他少年時家里很窮,喜好讀書,住的地方是背著城郭的偏僻小巷,用席做門。

    翳:蔽。負:背。郭:外城。翳負郭: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

  長卿:即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游臨鄧(今四川鄧崍縣),在富人卓王孫家喝酒,卓氏女文君見了,心悅而好之,夜間私奔相如。相如和她同歸成都,家中空無所有。

    壁立:即家里只有四壁。寥廓:空洞。 

  四賢:指以上列舉的四人。

     遺烈:遺業。光篇籍:光照史冊。這兩句是說他們四個人的業績流傳后世,光照史冊,豈不偉大! 

  未遇時:窮困的時期。溝壑:溪谷。

    憂填溝壑:有身死溝壑的憂慮。這兩句是說當他們窮困的時期,卻有餓死填溝壑的可能。

  屯邅(zhún zhān):處境艱難;屯,通“迍”。這句和下句是說英雄的處境艱難,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如此。

   草澤:猶草野,指窮鄉僻巷。這句和上句是說哪個時代沒有奇才?不過是被遺棄在草野中罷了。


    3、譯文1:     

    主父求官四十年,父母兄弟瞧不起。買臣砍柴以為生,妻子害羞嫁他人。陳平窮困無分文,身居陋巷席為門。長卿攜妻回成都,一無所有家壁空。四人難道不偉奇,光照史冊有遺業。他們身處困境時,担心餓死填溝渠。自古英雄遭磨難,由來已久代代傳。哪代沒有奇才人?埋沒棄置鄉野中。

    譯文2:

    主父偃沒當成官時,父母兄弟都瞧不起他。朱買臣貧困時靠打柴為生,連妻子也改嫁他人。陳平家無產業,住在靠城墻的破房子了。司馬相如返回成都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這四賢怎能不算偉人,他們的業績載入了史冊。然而當他們沒有知遇沒做官時,担心窮困潦倒葬身溝壑。英雄也有困頓不得志的時候,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每個朝代都有奇才,卻往往被視作無用之物棄于荒野。


   4、左思,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左思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后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成語“洛陽紙貴”就來源于這里。


    5、這首詩列舉了西漢四賢士初遭困厄的坎坷經歷,指出英雄被埋沒,賢者被棄置不用的社會現象。詩人滿腹經綸,自命蓋世不凡,且有遠大的抱負,但他生活在門閥社會,出身于下層寒門,天不時地不利,一生沉淪下僚,深感棄置賢才的權勢壓抑與世態悲涼,在悲憤與不平的無奈中,詩人借西漢四賢與自己共有的坎坷遭遇寬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同時以人才埋沒并不是一個人的悲劇,也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達觀地指出埋沒人才是古往今來共有的人類悲劇。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二句,是說主父偃仕途坎坷,他的父母兄弟都看不起他。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曾游學四十余年,沒有做官的機會,過著窮困的生活。因為主父偃沒有做官,他父母不認他為兒子,兄弟不收留他,朋友也鄙棄他。“買臣困采樵”二句,是說朱買臣以打柴為生時,連妻子都離開了他。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未做官時,家里很窮,以打柴維持生計。但好讀書,一邊挑柴,一邊誦書,他的妻子引以為恥,就改嫁別人了。“陳平無產業”二句,是說陳平家無產業,住的是背靠城墻的破房子。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少年時,家里很窮,喜好讀書,住在偏僻小巷中背靠城墻的破房子里,用破席當門。“長卿還成都”二句,是說司馬相如(字長卿)返回成都,家徒四壁。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司馬相如游臨邛(今四川邛崍),攜富人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私奔返回成都的家,當時相如的家里一無所有。從以上八句看,左思確實是詠史,所詠事跡,核之史籍,皆有根據。以排比句出之,表現得鮮明突出。

     應該指出,詩人所歌詠的只是主父偃等四人沒有做官時的窮困生活。似乎有意避開他們做官以后的經歷。其實,這四位古人,后來都官運亨通。主父偃,后為中大夫。朱買臣,后任會稽太守。陳平,后為漢惠帝、呂后、漢文帝丞相,封曲逆侯。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漢武帝時為郎,后為孝文園令。他們都成了著名的歷史人物。“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這四位歷史名人,功業光照史冊,聲名傳于后世,不能說是不偉大。可是在他們未做官時,皆窮困而不得志。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左思并不想表現他們做官以后“春風得意”的生活,所以只是輕輕一筆帶過,而著重表現他們“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的困阨,即他們未做官時,窮困潦倒,葬身溝壑的憂慮,借以抒發自己被遺棄的憤慨。同時,從詩中還可以看出,左思隱以英雄自任,他舉出主父偃等人先窮困后得志,似乎也隱寓著他總有一天會青云直上,如愿以償的想法。但是,現實給他的回答是失望,所以,他發出深沉的感慨:“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這是說,英雄的處境多艱,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如主父偃等人苦盡甘來,都有得志之時,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一個時代沒有奇才被遺棄在草野之中。這里道出了自古以來的事實,也寄寓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不平。劉良說左思“自傷沉淪,于此見志”(六臣注《文選》卷二十一),確實如此。

     這首詩從字面看來,都是詠史,實際是詩人借古人古事傾吐自己的不忿,以寬慰自己孤獨的郁悒。


    6、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則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不是無人才,只是被埋沒了,沒有被善用。說到知人善任,在三國中,不止諸葛亮一人,曹操在這方面掌握得也尤為出色。


    7、自己有本事,自己是一塊金子,也不要妄自尊大,以為你是金子,別人就能看見你閃閃發光,不要忘了,你自己是不會發光的!金子在沒有月光的夜晚和一團shit沒什么兩樣,金子需要有光來照亮的,手電筒的光再亮,那也是手電筒,百十個手電筒的光亮也比不上一個探照燈!如果你是金子,就要讓探照燈照在你身上,所以,祝愿所有的探照燈別生銹,別被頑童砸爛,祝愿所有的探照燈光芒萬丈、永垂不朽!金子雖多,探照燈卻就是那么幾個,于是很多是金子或者認為自己是金子的人,就遺失在草澤之中。晉代著名文學家左思有過一句話一語中的: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8、龔自珍詩中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為何?清朝的衰敗就在于高層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集團,任何外人難進入一窺究竟。一個公平的社會講求的是機會平等,就是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理想,美國夢的魅力就在于,成熟的社會是開放包容,不拘一格的,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夠達到自己的巔峰。唐太宗曾驕傲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完善的人才遴選機制能夠不遺漏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晉朝左思一句詩“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道出了無可奈何的感嘆。如果領導層不能夠抓住人才,那不僅僅是遺珠之憾了,人才不為你用,必為他用。


    9、三國的風云變幻,其實就是人才的角逐。古人云:為治以知人為先。歷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如果一個國君,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這是一個國家三種不祥之兆的表現。曹操、劉備、孫權在眾多的下屬中能夠見微知著,識別個人的優劣得失,在用人方面基本做到品德與地位相稱,功勞與俸祿相稱,能力與官職相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作為那段紛繁復雜、征戰頻繁的歲月中的一代梟雄,三人也在人才的支撐下成就了鼎足霸業。

    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詩中曾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意即哪個朝代沒有奇才,只不過是被埋沒罷了。為何被埋沒?或因無機遇.或因君主不會用才。

    人才之涌現。多在盛世或亂世。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要靠人去改天換地。沒有眾多治世之才是難于出現盛世的。亂世,是大動蕩、大分化、大轉變的時期,舊的統治者已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這時草澤英雄便紛紛崛起,逐鹿中原。

    三國的歷史正好證明亂世出英雄這個真理。如非亂世,販麻鞋出身的劉備何能稱帝西蜀?如非亂世,宦官之孫曹操何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若非亂世,一縣吏之孫孫權何以威鎮江東?雖說亂世出英雄,但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七次分裂時代,為何人才以三國最多,最引人注目?這是因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都善于用人。他們在其割據的地區竭力發掘人才,可說是搜羅將盡,被埋沒的不多。因此,一個時代,之所以人才涌現,一是因人才機遇多多,二是君主善于用人。

    明君之道,患不知人;明君之德,莫大于知人。


    10、貪圖安逸卻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點,很少有人會主動地去尋找苦難的承載,往往是苦難迎頭兜來,促使你沉靜下來,而去追求人性的美善和社會的美善。所以,苦難和英雄,一般說來,總是先有苦難再有英雄,“亂世”容易出“英雄”的原因即在此。而古人的那句“自古雄才多磨難”也應該改成“自古磨難出雄才”才更顯得顛撲不破。

  自然,我們也不應過份地夸大苦難對于人類心靈的造就。因為,苦難也不知曾摧毀了多少意志薄弱的人們,令人敬仰的摩西在帶領古猶太人跨越荒野、橫渡紅海去創建自己的文明之際,竟有那么多人在懷念“埃及的肉鍋”而埋怨摩西。不過,一般說來,一個忍受苦難能力有限的人,他的創建幸福的能力也亦有限。苦難的歲月往往容易突顯出英雄與凡人的差別。而安逸平和的環境和時代也不知曾埋沒了多少的英雄和天才,他們大多與凡夫俗子一同灰飛煙滅,正如詩人所吟唱的那般:“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讀之思來,不禁令人扼腕長嘆一聲。


    11、聚會對譚嗣同說來,不是很單純的。康有為、梁啟超、乃至其他三位章京——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他們都純粹是知識分子,就是一般所說的書生,他們的交游范圍,是狹窄的,但是譚嗣同卻不然。他的交游,除了和他一樣的書生以外,還包括五湖四海的各行各業人物,也就是書生眼中的下層階級。譚嗣同小時候讀左大沖的詩,讀到“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非常欣賞。他相信“草澤”之中,必有“奇才”存在,一如孔子相信十室之內必有忠信一樣。而這種“奇才”,在書生中,反倒不容易找到,黃仲則的詩說“仗義每多屠狗輩”,就是這種觀點。譚嗣同要結交五湖四海中的豪杰之士做朋友,為的是他相信救中國,光憑書生講空話寫文章是不夠的,還得伴之以行動,而這種崇尚行動的人,卻只有從下層階級去找,尤其是下層階級的幫會人物。(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第八章 大刀王五)


    12、逆境也好,順境也罷,都可以出人才。

     不是么,法國大作家雨果說:“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災難是傲骨 的乳娘,禍患則為豪杰的乳汁。”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說:“患難困苦,是磨煉人 格的最高學校。”是啊,古往今來,大凡取得成就的人,無不飽嘗艱辛。“蓋文王拘而 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 《離騷》,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 ……” 司馬遷的話語一語中的,而他本人又何嘗不是逆境成才呢?試想,如果沒有他身受 宮刑仍執著一念,著書不輟,怎么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 《史記》 傳世呢? 至于 3 歲而孤的范仲淹、屢試不第的蒲松齡以及當代的蘇阿芒、張海迪等人,哪個不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呢?這絕非偶然,因為只有在逆境中經受過磨煉的人,才更 知道人世間的真善美、假丑惡;才更懂得人生的意義,才更能戰勝生活中的艱難困苦,進而成為人才。困苦環境的確可以使人磨煉意志、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從而 創造生命的輝煌。

    人才也可出于順境。我們知道,人才的形成需要經過學習和實踐,而這一點 又必須依賴于社會的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人們才更容 易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成為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為人才的脫穎而 出,開創了空前優越的條件,于是企業家、教育家、種糧大王、科技英雄等各行各業的“狀元”大量涌現出來。他們生逢其時,旱苗得雨,人才輩出,完全得利于大好的 環境啊。相反,那曾經志在“大濟蒼生”,又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卻因境遇 的原因,雖然在文學上寫出一些傳留后世的詩篇,而在政治上始終不能實現自己的 遠大抱負,最終發出了如同左思一樣的“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的慨嘆。南宋的 辛棄疾也是,他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經天緯地、安邦定國的奇才,但朝廷昏庸、奸臣當道,他也只能被棄置鄉間以酒澆愁或登亭悲歌,抒發那“憑誰問,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的憤懣。這正反的事例,不都在說明順境與人才的關系嗎? 環境影響人的成才,這是不爭的事實。

    順境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假如陶醉其中,不求進取就會使順境虛度、一無所成;逆境給人以艱難困苦,但如果變壓 力為動力,勇敢地同困難斗爭,就能做出常人做不出來的奇跡。因此,順境中要頭腦 清醒、善假于物,抓住有利時機,盡快成才;逆境里也不要悲觀消沉,要敢于接受困 難的挑戰,化不利為有利,堅定地向理想的國度進軍,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13、人們歷來重視人才,從國家到單位、從單位到家庭都是一樣。國家重視人才,是強國富民、提升國際地位之所系;單位重視人才,是吸納人才、推動工作、履職為民的的需要;家庭重視人才,主要是針對子女而言,將子女培養成材,就是為社會做貢獻。
  
     但人才工作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多環節、多層次的銜接努力。柳宗元《行路難》中“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論”一句,表示了對人才培養的憂慮;晉朝左思《詠史》中“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一句,抒寫了人才難于發現的感慨; 唐太宗《賜蕭踽》中“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一句,道出了識別人才的方法;清代顧嗣協《雜興》中“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一句,說明了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14、“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要求我們必須要深入群眾,找尋國家的治國良策,建立上通下達的快速民生通道、信息渠道。時代的進步,歷史的前進,已經表明,人類的智力資源是推動發展的決定力量。誰掌控先進的智力資源誰就能發展的更快、更高、更強。


    15、故鄉的那一抹炊煙,在工商時代的欲望和消費中,越飄越遠,越飄越淡……

    人世越走越遠,卻越走越小,氣魄越來越小,格局越來越小,性情越來越小。

    到今天,我還在懷念幼時在箱底聞到的、放久了的蘋果味,以前家里窮,蘋果也不常吃,父母怕偷吃要藏在箱底,等拿出來,連同放一起的布匹,一疊一疊都是香味,都是歲月;而頭天剛磨下來的面,聞來也是香的,白天曬好的被子睡一夜醒來,還能嗅到風與陽光。

    雖然南來北往好些年,我仍然在城市里待不習慣,樓高了不接地氣,樹不綠沒有生氣,鄰里不通沒有人世,唯有枯坐家中,看著窗外一群盤旋的燕子,才找回一點生機與歲月。

    這燕子,是從舊時王謝家飛來的吧,飛過杜甫的草堂,今朝落在這鬧市歇歇腳。

    所以我在城里,遠觀而不褻玩,只是遙看車如流水馬如龍。不出門,家里就是我的村;出了門,繁花都是別人的城。不得已時,才出去走一遭,且當紅塵中人完成紅塵中事。

    花如掌燈說,他至今還有情不自禁坐地的習慣,是在故鄉時不知不覺落下的動作。

    今天在城里,他偶爾也會在鬧市這樣呆坐,坐得與舊日無異,不過螞蟻變成了人流。而這人流如織,卻不再有他舅公那樣的人物,四鄰八鄉都聞名,“凌厲有智慧,作派蠻橫,讀過《三國演義》,村里人有造孽打架或者婚喪紅白事都會來請他,是壓得住人的人物”。

    城里呆久了,我也不覺會懷念少時村里人物,抬棺材的把頭、做家具的木匠、婚喪嫁娶的總管,都讓人在歲月中親近,即使二流子、癡呆兒,也都比今人有模有樣有倜儻。

    及夜半聞鄰女夜織,機杼聲聲,也會讓人出一種堅定,一種永恒。

    我的大舅,地主人家出身,過過優渥生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堂里做過學生,解放后因為成分,一直賦閑在家,激動時候手舞足蹈,人稱“胡瘋子”,其實他不瘋。他與我談文學歷史,寫毛筆字給我看,真是鐵畫銀鉤,撇捺人間,每一個字都錘進了昨世今日的分量。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我非為大舅叫屈,而是愛這草澤,愛鄉間容他的好意。

    而且我的故鄉,也有金銀花、蘭草、苦楝樹,也有村狗、麻雀、梁上燕,也有鬼有乞丐有和尚,這些今天城市人都不大能見到了吧?儒家講,做人要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我覺得,惟是在這樣的鄉土中浸潤過,知物力維艱,懂人情練達,人生才能豁達而真實吧?

    即使是離家萬里,你長大之后的每一寸人性,也都通達著小時候的每一寸物性!(溫柔與故鄉(代序,《故鄉有靈》)


     16、雖然全國上下對人才的重要作用逐漸有了一個較清醒的認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的社會氛圍也已初步形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實生活中,人才工作仍存在這樣或那樣一 些問題,具體體現在:

      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沒”現象嚴重(包括人才的“社會埋沒”和人才的“自我埋 沒”)。“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可我們時至今日對這個問 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性格氣質結 構和性別比例結構嚴重失衡。三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現象突出。“用人之長長更長, 用人之短長變短”,“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人才”變“庸才”,“ 英雄”變“狗熊”。四是只重視“外才”的引進,忽視“內才”的使用。長期以來,國人有 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一講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進 的才是人才,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現“引進一個、打擊一窩”、“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事與愿違的局面。五是只重視人才的“掠奪性”使用,忽視人才的再培訓、再學習、再教育。 


    17、埋首奔波紅塵中,不覺春風換柳條。城門外的山林,近在身邊,卻遙在世外。

    巍巍鐘山,勢入浮云。春山一徑,游龍一般曲指幽深。一種神秘的親切從心深處升騰。我們,從偶然來到世間的那一刻起,從孩子般來到山腳下那一刻起,就必然地承載了千年山林的千古詩情。

    感謝山林,幾千年來一直寬厚地收容著我們渴求自在的夢想,撫慰著我們遭遇挫敗的心靈。象一方清麗的面紗,隔開真誠的表情與繁世冗俗的距離;甚至甘愿做一個口是心非的理由,支撐起宦海淹頓、苦澀彷徨者的尊嚴。

    真的隱士,小紫宮而微王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沖淡蕭散,吟詩撫琴,盡得天真。這份淡泊至味淙淙流進詩篇,流進靈魂,漸漸游離于潦倒的生命狀態之外,升騰成一個精神的后庭院。

    也只是后庭院。丈夫之志在于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建功立業,求富貴而耀門庭,豈能甘隱山林?孰料這番雄心壯志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亙古的規律,并且強大到無可抗衡,它使宮闕化為塵土,帝王變成白骨,功業散作云煙,搏擊屢遭頹敗。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先賢的草澤之遺給了志士自慰的理由和等待的希望。然而仕途實在難留,可面子終歸是要的,于是竭力渲染山林之清幽,隱者之雅潔,不曾記起本是壯懷激烈,必欲奮其智能在塵世成就偉業。隱居,成了不得志又不甘沉淪者的遮羞布。他們不無尷尬地用詩把遮羞布扎染成藝術品,冠以昂貴的價格。

    山林之思和山林之詩,久遠地蔭護著代代志不能申、退避歸隱者的心靈。不吝賜以自由的存在空間、飄逸的精神棲所。漸漸成了縈繞在心底的揮之不去的遙遙呼喚,成了人生至高至潔的理想境界。即便是志滿意得、宦途暢達的朝廷重臣,或是一官半職俗務纏身的小吏,也始終沒有忘了這根深蒂固的向往,經常在詩里表露,發泄和抒緩那一份隱藏多時的委屈。中國文人,怎樣才是其完美的歸宿?或許,王摩詰的亦官亦隱是最佳的答案。


    18、峨冠大帶之士,一旦睹輕蓑小笠飄飄然逸也,未必不動其咨嗟;長筵廣席之豪,一旦遇疏簾凈幾悠悠焉靜也,未必不增其眷戀。人奈何驅以火牛,誘以風馬,而不思自適其性哉?

    看到這樣的文字我的心怦怦直跳,一直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來標榜自己的壯志。李敖的話: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給我醍醐灌頂的啟示。卞之琳也有這樣的詩句:“你站在橋頭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站在橋頭看落日,落日卻回顧……”
 
    我們不僅活在當下,還活在過去和未來;我們不但要關注自己,還要關注周圍的人們。鄉下的窮人羨慕蓋新房的富人,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搬出土窯洞住進磚瓦房該多好。殊不知,那留著歷史遺跡的土窯洞現在是多么的稀缺,窯洞的冬暖夏涼是人們對舒適生活的需要,革命電影的一幕幕背景也為其平添了不少歷史的厚重和神秘。滿臉皺紋,頭纏毛巾的老漢是否意識到自己住著的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聚寶盆。就在鄉下人翹首企盼,日夜為之奮斗的城市,人們厭倦了喧囂和燥熱,渴望回歸到田園生活的搖籃,鄉村游逐漸火熱,自留地漸受追捧。范蠡聰明過人,協助越王成就霸業后攜一美人歸隱桑林,遠離政治,終成一代巨商;文仲耿直怯弱,堅守五斗米之職位,卻被賜劍自刎,仰天長嘯,無可奈何。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曲折抑或平坦,在路的起點已見端倪。擁有的才是最好的,不倔強,不妥協,不固執,不膚淺。輕盈邁步出門去,便可悠然見南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45

[新一篇]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舊一篇]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