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余秋雨文章的經驗談——《演講與口才》演講稿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大家好,今天我要在這里要講的主題“讀余秋雨文章的經驗談”。應該說余秋雨作為一個散文大家早已為大家所熟知,我記得初中與高中語文課本就有他的多篇散文。應該說余秋雨被人當作著名學者、文化名人或是散文大家等,也有過不少褒與貶。但無論如何,凡是他寫的書,都在華文領域成為了暢銷書。這也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

 

        我從初中開始閱讀余秋雨的書籍,基本上他散文書中的每篇文章我都讀過,從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到后來的《霜冷長河》,再到近幾年的《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他的書以及它書中的諸多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

 

        讀書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猶其是在少年時代,求知欲旺盛,記憶力深刻。我向來都挺喜歡讀書,但都不求甚解,沒有耐心進行長篇累牘地閱讀,所以看書一直都是“東拼西湊”。

而像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每篇都自成一體,篇篇卻也連貫,每讀一篇,便有許多感悟。這個很符合我的閱讀習慣。

 

  • 如浴春風的閱讀體驗

 

余秋雨的書,能帶給人很好的閱讀體驗。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散文與平常所見的散文最大的區別在于“邏輯性強”、“言之有物”。這個可以理解,他的本行是研究戲劇與美學,長期研究古希臘的邏輯起源、德國的美學原理,自然在他的散文當中注入了相當深厚的邏輯思想。俗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他的一些文字卻能精準地將一些精妙的思想通過邏輯語言來表達。

 

他的文章中時常強調“獨思靜學”的重要,認為看書能使人沉靜下來,從而了解世界、了解自身。而這些,在一片喧囂與噪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尋

 

中考結束那個暑假,閑在家中實在無聊,就翻完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都是盜版書,但在當時,卻也已經是比較難得,讀了覺得挺有新鮮感。

 

因為余秋雨喜歡旅行,所以讀他的書,也常有一種行走“江湖”、體驗世間百態,從而視野得以開闊的感覺。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戈壁荒野,就像古時候的徐霞客。身為中華兒女,理應對所生存的這片大地有所了解,而余秋雨的文章,挖掘出了它所蘊藏的豐富底蘊,有神奇、秘密,也有災荒與希望。換個角度來講,假如我們游覽那些名山大川,也應該把視角提高,才能挖掘出那山川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底蘊。

 

閱讀他的書,就像游歷一個個中國的傳統生態群落,其中有熱鬧的小鎮、寧靜的村落、甚至世外桃源。他擅長于以獨特的視角,描述尋常生活,先是鏡頭拉近、貼近百姓的日常,使讀者感覺仿佛游覽于一個古老街市。然后,鏡頭由近及遠,看見整個小鎮,炊煙裊裊,寧靜祥和。最后分析當時的文化背景,歷史滄桑。

 

  • 中西文化的對此

 

從北非到南亞,再對歐洲幾十座城市的造訪,給他帶來了全球化的視野,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與一些文明古國比如巴比倫等的對比,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綿不絕、繁衍不息的生存智慧。

中國人所講求的“中庸之道”雖然使國人變得越來越做作虛假、但也避免了大的分裂與民族爭端。反過來講,像西方的海岸文明也給我們的大河文明也帶來了不少的思考。

而對歐洲文明的探究,或多或少體現了我們的諸多文化劣勢。他們的對人性與自由的尊重,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中國或許急需那些。

 

  • 健全的人文品格

 

余秋雨認為讀書最大的益處在于培育讀者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個人的思想,獨立的人文品格。正如下面一段話所講:

 

我們的生命,很可能一直處于卑微狀態之中,互相搔擾,共同降低。要提升生命的質量,首先必須超拔自己的環境,開拓生命的空間。超拔和開拓的途徑,就在我們身上,一是用眼睛,二是用腳步。用老話來話,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還要補充一句新話,那就是:在書和路的中間,為了找到生命的真實,需要苦苦思索。

 

那么我想,在當今社會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學會思考已經成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生活節奏的加快,更要求我們有一個敏銳的觀察之心,曠達的心胸,從而可以從容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

 

時2005年秋


樂明 2010-12-22 03:09:42

[新一篇] 創造、品味故事里的人生——談影視作品的創作與導演

[舊一篇] 談建立健全的人文品格 版本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