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譯文]  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后 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里,作詩大費辛苦。

   [出典]   李白  《戲贈杜甫》

   注:

   1、《戲贈杜甫》 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斗笠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2、注釋:

   借問:請問。

   別來:一作因何

   太瘦生:長得太瘦。

   3、譯文: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 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中剛好是中午。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后 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里,作詩大費辛苦。

 

   4、杜甫有很多寫李白的詩,而李白詩中寫到杜甫的,只有四首。其中還有一首是否李白所作學術界尚存爭議,它就是這首《戲贈杜甫》。

  這首《戲贈杜甫》大約作于公元746年(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后一次相遇時。此詩幽默詼諧,甚至滑稽梯突,類似于打油詩。其實這并不是李白嘲諷杜甫作詩拘束遲緩,更不能說李白看不起杜甫。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并結下深厚友誼,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們交往密切,曾同游齊魯,此后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春日憶李白》)成了千古名句(“春樹暮云”已成歌頌友情的成語),二人的友誼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戲贈杜甫》是朋友間的游戲文字,謔而不虐,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知己和關愛。一方面,杜甫“窮年憂黎元”,寫作極認真,“語不驚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里說的那樣,“杜詩思苦而語奇”(接下來的一句是“李詩思疾而語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窮困潦倒,可能營養不良。李白顯然了解這些,而自己的處境也不比他好,不過達觀些,隨便些,又大了十一歲。因此,李白實際上是以此詩勸慰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為了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后兩句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致,給人以親切之感。

  李白是把人生的詩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從《戲贈杜甫》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5、李白《戲贈杜甫》一詩,實際上,這首詩的真偽情況本身就存在問題。
   
    首先,在文獻方面,《戲贈杜甫》一詩的文獻來源不明。在《本事詩》以前李白詩集中都沒有收錄這首詩,說明它的真偽情況值得懷疑。重要的是孟棨從何處輯來,他沒有說明,也沒有旁證。既然它的來歷不明,其可信度便存在問題。許多學者早就指出這是一首偽作。洪邁說:“所謂‘飯顆山’之嘲,亦好事者為之耳。”仇兆鰲則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斷無此語,且詩句庸俗,一望而知贗作也。”
   
    其次,在史實方面,《戲贈杜甫》一詩與李杜交游經歷不符。飯顆山又名長樂坡,位于長安城外。按《長安志》:“后周明帝二年……于長安城中置萬年縣……天寶七載改萬年縣為咸寧縣,……長樂坡在(萬年)縣東北十里,即浐水之西岸。”故《唐摭言》又稱“長樂坡前逢杜甫”。李杜訂交是在天寶三年四月,時李白從長安被“賜金還山”,途經東都洛陽方與杜甫相見。此后李白至陳留依其叔,杜甫返家歸葬其從祖母于偃師。后李、杜、高同游梁宋。次年秋,杜甫再游齊魯,與李白會面,并在石門相別,甫即西歸長安,而白南下,自此一別,二人遂不復見。且李白從長安失意放歸,此后再也沒有回過長安。顯然,李、杜在長安長樂坡根本沒有會面的可能。
   
    最后,在心理方面,李杜沒有“互為譏誚”的動機。李杜“互為譏誚”最大前提必須是當時李杜齊名,杜甫有足夠的名氣能威脅到李白的地位,就像明代的李、何之爭一樣。但是,前面已經辨明,李、杜在當時齊名不可信。當時他們一個是才華橫溢,以匹夫而動九重,出入宮闈,名滿天下的曠世逸才;而一個卻是初出江湖,崢嶸未顯,尚在苦苦干謁,希求引見提拔的文學青年。名位既然兩不相當,“名既相逼,亦不能不相忌”就無從談起。更何況,以李白的飄逸豪情,以他對富貴名爵的淡薄與蔑視,他不可能對尚在窮途求仕、名位不顯的杜甫心存嫉妒。李杜不同于明代的李何,他們天才縱橫,胸懷博大。對于時代的苦難與滄桑,對于身世的沉浮于坎坷他們尚能獨具一份偉大的担荷,在他們的內心豈會存此齷齪之爭?
   
    總之,無論在哪一方面,李白都沒有作《戲贈杜甫》一詩的可能。李杜相互譏誚的文獻基礎及其動機并不存在。

 

    6、很多人諱言此詩,并聲稱此詩乃是偽作,并非太白所寫。其實也不盡然,以太白“敏捷詩千首”般的才思,自然瞧不上杜甫這等腦筋遲鈍的苦吟派,李白曾有詩云:“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何況當時李白早已成名,杜甫和王維、李白等人比起來,當時只是小弟弟,所以杜甫對李白欽佩不已,李白卻不會把杜甫看得太高,這也很正常。而且杜甫早年,說實話,詩寫得確實也不是多好,和后來的老杜比起來判若兩人。(江湖夜雨)

 

    7、李白《戲贈杜甫》,戲謔的意味是明顯的,這是親密好友之間的玩笑。李白這首詩,并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和杜甫的酬唱之作。杜甫有《贈李白》,是對李白的回答:“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首詩,和李白《戲贈杜甫》風格相近,也是夸張而戲謔。這樣無拘無束的酬唱,恰恰證明了李白和杜甫之間交情的篤厚。

 

   8、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確是重要的作品。唐人未選入集,大概因詩句率意之故。

 

   9、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于是就有人評價:杜厚李薄。

其實李白“斗酒詩百篇”,才華橫溢,揮灑自如,如江河之決堤。

杜甫則是“新詩改罷自長吟,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詩自然天成,氣勢不凡。杜甫詩至工至美。兩人的詩在中國詩史上是并峙的兩座最高峰。他們本不會文人相輕,喜歡李白或杜甫,僅僅是個人喜好而已。李白表揚、承認杜甫也不會貶低了自己。從文學角度講,我個人認為世人可學到杜工部的沉郁工整,李太白的神韻卻是學不來的,千秋以來獨此一家

 

 

10、杜甫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經驗之談。李白在【戲贈杜甫】詩里說“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絢麗的詩篇,就是用苦讀,用容顏槁瘦換來的。

 

       11、文人之“苦”一在寫作過程。寫作過程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旅途,能將一個人的青春和熱血耗之殆盡。為了表達出心中洶涌澎湃的情感,為了尋覓那不知安在何處的靈感,真可謂是勞心廢神。

    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一書,血淚交融,感人至深,堪稱他嘔心瀝血之作。當他放下手中的禿筆,望著自己用生命的全部熱情換來的文字,禁不住發出了“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清·曹雪芹·《自題紅樓夢》)的感嘆其創作之苦,“誰解其中味?”呀。就是一代詩仙李白面對杜甫清瘦可憐的模樣,也禁不住寫下了“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寫作苦”(唐·李白·《戲子美》)的詩句。創作之苦,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創作的勞心,生活的貧困,并不能阻擋一代代文人對文字的摯愛。“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論詩》)。從“天涯握手皆文人”(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到“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宋·晁沖之·《夜行》),無論在都市還是在鄉村,總有人愿意把生命和文字連在一起,“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明

·于謙·《觀畫》)。畢竟,精神上的升華是可以敵過物質的清貧的。

 

    12、咱們先看看古人說讀書的好處有哪些?

    宋真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關于讀書好處的最普及最實用最庸俗的講解語句~~
    陸游:“酒是治愁藥,書是引睡媒。”這確實是實話,許多人臨睡看書就相中書的這點好處。  
   李白:“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做詩苦。”原來常看書擺文弄墨竟可以減肥,保持住消瘦體形,呵呵~~~
    盧照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即使 住所寂寥冷清有滿床的書陪伴也不會孤獨無聊的。對于獨身的朋友們很適應的啊~~~
   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的多了,腦海里靈思自然足夠。寫文章就象行云流水,有如天神在旁相助。 

   看到了吧讀書的好處太多了,書籍真的是我們的好朋友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