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譯文]    我們倆人如在天上,愿意化作那比翼雙飛的小鳥;若在地下,愿意變為枝干相連的樹枝。

        [出典]     白居易《長恨歌》

        1、原文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2、譯文1  見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譯文2 譯者:王鐵

  喜歡女色的漢皇,總想找一個絕色的美女,他主宰皇天好多年,就是找不到這樣的美麗。蜀中老楊家的一個姑娘剛剛長大,養在家中還沒有人知道她。天生超群的美貌惹得誰人都喜愛,果然有一天就被選到君王身邊來。她的雙目一轉就顯出千嬌百態,嬌艷的六宮嬪妃,和她一比,簡直就像塵埃。寒冷的初春,皇上賜她去華清池洗浴溫泉,美玉般的肌膚被泉水一洗,更是潔白光鮮。嬌喘微微的她被宮女服侍起來,沒了力氣。這是接受皇恩的時光,才剛剛開啟。烏云般的鬢發裝飾著花冠,金珠亂搖。在春風得意的御帳里,卿卿我我長夜不消。怨只怨,夜兒太短,日已升高,芙蓉帳里的鸞夢沒完沒了。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算起,君王不再上早朝。承蒙皇上的恩寵,她忙得沒有片刻閑暇,整日里總是白天侍宴夜里伴駕。春天時跟著皇上去春游,到夜里皇上就只召幸她。后宮美女,多得能有三千人,可皇上誰都不愛,只愛她一身。在黃金裝成的宮殿里,她侍候皇上夜寢,在美玉裝成的閣樓里她宴飲歡樂,就像春天一樣嬌媚醉人。她的兄弟姐妹都跟著她升官沾光,人人都能享受福貴榮尊。高高的懸起光彩的封號,大大的照耀著楊家滿門。就因為這樣,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想法,再也不想生男孩兒,都想要個女兒,得到皇上的寵愛,也能享受到浩浩君恩。壯巍的驪山行宮高聳入云,宮中美妙的仙樂隨風飄飄沉醉人心。輕盈地歌唱,舒展地舞蹈伴著絲竹韻律,日復一日的歡樂繽紛。即使是這樣,君王還嫌不能盡興,還要想法錦上帖金。漁陽反叛的戰鼓動地驚天,宮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被殺聲沖斷。戰爭的狼煙彌漫了整個瓊宮玉殿,倉促間沒了辦法,只好帶著侍衛和貴妃逃命四川。龍旗飄飄走走停停,西出京門剛剛走了百十里路程。將士們再也不肯列隊前進,要求懲辦禍首。可憐美麗的貴妃,被賜死在馬嵬坡下冤曲千秋。價值昂貴的花鈿被拋在地上沒人瞅,精美的翠翹金雀和玉做的搔頭也沒人收留。君王看著這一切只能把臉掩上沒法挽救,止不住和著血的眼淚洶涌的長流(凄慘的離去怎么也不想走,馬上西行還步步回頭)。寒風卷著塵土蕭瑟凄然,蜀中的 道登上劍門直入云端。峨眉山下哪里能見到一個行人,慘淡的旌旗沾著日色的光暈。蜀江的水啊,蜀山的樹,圣主想念貴妃的哀思朝朝暮暮。看見行宮中的月色就惹動傷心,聽見夜雨中的鈴鐺就像斷腸的聲音。趕走了反賊皇上從成都回京,走到馬嵬城傷心欲絕淚雨紛飛。徘徊不去啊馬嵬坡,泥土中不見你的面容身姿婆娑。只有你曾經慘死的地方,空蕩蕩的似在無言的訴說。君臣相互看著全都悲淚涌流,任由著馬兒蹄聲踢踏往東面的城門走。回來后看見舊時的池院微波依然,太液池中的荷花襯著楊柳彩氣翩翩。柳葉啊,你就像貴妃的眉;荷花啊,你就像貴妃的臉。對著這一切怎不讓人淚垂如雨,聯了斷,斷了練,淚水濕透了層層衣衫。日子又到了春風桃李花盛開的季節,轉眼又是秋雨冰冷梧桐葉落的時間。西宮南內長滿了荒涼的衰草,人去樓空的院子里,枯萎的落葉沒人打掃。黃葉紛紛已把臺階堆滿。年輕的梨園子弟一個個都白發新添。漂亮的宮女大都漸漸地褪盡了紅顏,愁悶的黃昏帶來流螢點點。挑盡了燈芯還久久難眠,悠悠的長夜啊,什么時候才能在緩慢的更鼓中快快地走遠。漫漫的銀河啊,什么時候才能在光艷的曙色中迎來無憂的明天。看那冰冷的鴛鴦瓦上結滿了霜氣,我能與誰蓋著這翡翠大被同眠,宮中的寒風灌滿了被子的另一邊。你去了我還活著,一生一死生離死別這多年。我想念你啊,你的靈魂為什么不在我的夢中和我相見?為什么啊,為什么不能和我團圓?臨邛有個道士住在京城,聽說他能以誠心把死去的魂靈招入生者的夢中。君王思念貴妃的情誼令他感動。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尋找,八面訊風。駕馭著空氣沖開烏云像閃電一樣快,深入高天鉆進地底找去找來。找遍了天堂找遍了黃泉,兩下里尋不到一點蹤影,哪里也找不到君王的最愛。忽然聽說大海上有一座仙山,那座仙山虛無縹緲時隱時現。玲瓏的樓閣飛檐斗拱,五色彩云環繞其間。那里住著一群仙女,各個溫柔美麗非凡。中有一人名叫太真,花朵般的容貌還像是在宮中嬌艷光纖。道士來到金闕西邊,叩響玉石雕做的院門輕聲呼喚。仕女把院外的情況告訴太真,說有一位道士請求接見。聽說他是漢家天子派來的使者,太真激動的魂魄在九華帳中久久難安。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半梳著云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帶著花冠。輕柔的仙風吹拂著衣袖微微飄動,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裊裊婷婷。寂寞的臉上還帶著淚痕,就像梨花乍放,遭受了風雨的欺凌。她感謝君王飽含無限深情,自從和他分別,就沒有見面的希望,想起來很是悲傷讓人心疼。我們今日已經斷絕了昭陽殿里的深愛,我只能在蓬萊宮中消磨時光了此一生。回過頭來,俯瞰下面那遙遠的人間,已經看不到長安的面貌,只能看見塵霧蒙蒙。唯有拿出當年的信物相互印證,就把寶鈿和金釵再送到君王手中。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但愿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就是遠隔天上人間,也會有一天心相印,人相逢。道士就要回到人間,請你為我捎句話兒,讓君王知道我的心兒沒有變。這件事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當時說的話語總在我耳邊盤繞,那是七月七日的七夕夜,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銀河邊。長安殿里人聲靜,我倆愛到深處衷心盟誓言:生在天上我們愿做比翼雙飛的有情鳥;落到地上我們愿做連里并生的雙樹桿。高天啊,你到底有多高;大地啊,你到底有多遠?天高地遠終有盡,總有窮盡的那一天。唯有我們的遺恨啊,綿綿懷恨恨恨綿綿。比天高比地遠,年年月月恨無邊。

        3、情殤——論白居易《長恨歌》主題思想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長恨歌》一出,關于其主題,便成為歷來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其一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并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認為詩的重點在于諷喻,在于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后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一,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后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后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后,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后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脫于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應該說,寫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觀上是同意陳鴻的“懲尤物、窒亂階”之說的,后來在《新樂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還重復強調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題,明確宣揚性愛之為害,但是又承認“人非木石皆有情”,性愛是消滅不了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只好是“不如不遇傾城色”。但在《長恨歌》的實際寫作當中,他又服從了民間愛情故事所表達的人類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這樣,整個故事便具有了更為深刻復雜的涵義:既寫了真美,又寫了真惡,并將兩者直接聯系在一起。《麗情集》本《長恨歌傳》有一段話: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惡。”李延年歌日: “傾國復傾城。”此之謂也。

  這段話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對這一問題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不因為“甚惡”而抹煞。“甚美”。盡管其主題最后似偏離了對“甚惡”的譴責,但“甚惡”內容本身畢竟沒有被抹煞,反過來又豐富了“甚美”的涵義。

  《長恨歌》一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面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作中服從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并存,這固然是與詩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貶官江州司馬為界,經歷了由積極入世到消極出世兩個階段,實踐了他所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獨善”的基本內涵是樂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與釋、老相通,以隨緣任運、委順自然為應世態度。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與“兼濟”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蓄之則莊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面。還在遭貶以前,他努力為云龍、為風鵬,并與元稹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也正是因為他年輕時候的胸懷大志,頗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氣概,才使得他有足夠的氣魄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并以“不惑”來總結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好皇帝有所惑,終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種理想化的結果。排斥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皇帝們頭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為半神的理想化。而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理想在內,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把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想象為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癡情皇帝,簡直同一般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無差別!他們從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應該和百姓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并且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詩人被貶江州以后,“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生了轉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軌,終于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向關注個體生命,對于自由人格的鐘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著。

  《長恨歌》中的李、楊愛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間的私誓情節,明皇、貴妃兩個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與普通人一樣有情,一樣為色所迷。所以,當《長恨歌》轉向描寫此種“色”、“情”時,便無法貫徹對唐明皇的批判,而變成對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贊嘆。詩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貶義,作者不過用他所知的宮廷生活營造出外在的環境,淡化其客觀效果并進行藝術處理,而將一個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邏輯行動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當然,這也反映了男權社會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觀念,而《長恨歌》中的楊貴妃形象則是一個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產生、同時又反映著男人們的復雜欲望心理的美婦形象。這一形象首先在描寫方式上與傳統和民間作品中的美婦形象接上了榫:與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貴妃的形象描寫反而采取了極俗的方式,一直寫到“溫泉水滑洗凝脂”,如此處理,其實是在按照民間美婦作品的方式塑造楊貴紀這一形象,《長恨歌》的主題也就不期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女色禍國”實際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觀念,民間傳說中缺少這樣一種故事類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沒有一種民間流傳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這種因素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中主題卻發生變化,女主人公并沒有被視為“禍水”,楊貴妃形象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民間作品中的美女形象,歷來都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能以自己的聰敏智慧戰勝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羅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等。楊貴妃的形象無法塑造成這樣,但民間傳說卻讓她成為蓬萊仙女,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應負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責任。世代讀者對貴妃形象也頗有爭議,一種傾向滿懷憐惜熱愛之情,而一種傾向則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責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評。而詩人在這一點上作出了最大膽的創造,實難能可貴。

  與西方的女性贊歌相比,中國人對女性美的贊嘆受到封建倫理觀的更多束縛,被制欲說教所抑制,被“禍水”的歷史觀所抵銷,被母性形象或無鹽之類的丑婦形象所遮蓋。但盡管如此,從《神女賦》、《洛神賦》到才子佳人小說,女性美的描寫仍是文學的最重要主題。對女性美的崇拜,與歧視、憎恨、恐懼女性的觀念混合在一起,成為封建文化最奇異的景觀之一。白居易在一個將這種種觀念最觸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語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倫理觀念所許可的范圍內,使女性美獲得了最完美的表現。與它相比,《神女賦》《洛神賦》的語言過深、過曲,而小說白描語言則過褻、過露。這個語言運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對有關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懼等多種心理因素所做的適當控制。《長恨歌》用直觀的描寫使貴紀形象世俗化,造成“近褻”的效果,但又通過馬嵬之死使她的命運悲劇化,通過相思、尋仙等情節使她純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運用此種描寫,使它與悲劇化、崇高化的主題構成適當的張力。與宋詞直至明清小說中更為世俗化、肉體化的女性描寫相比,《長恨歌》帶有神話色彩的處理方式,在對女性美的歌贊中保留了更多的對女性的尊重。

  《長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亂歷史事件,或許可以寫成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但他卻選擇了另外的主題,這源于詩人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其道德主題并不體現在直接的政治批評中,而是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規范人們的倫理關系和社會行為,感情主題與歷史(道德)主題交織在一起。應該說白居易在此問題上并沒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說,他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比較單純:禮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應有適當宣泄。

        4、本詩為白居易35歲時所作。當時,陳鴻也寫了一篇《長恨歌傳》。歌和傳都以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因是悲劇結局,故以“長恨”名篇。本詩通過對他們悲歡聚散、生死不渝的愛情經歷的描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復雜的社會矛盾,既揭露了唐玄宗荒淫無度的帝王生活,又塑造了形于外、誠于中的楊貴妃的藝術形象,寄寓了作者對李、楊遭遇的深切同情。

       詩人一開篇就單刀直入地指出作為悲劇主人公之一的唐玄宗是“重色”的,他憑借著“御宇”的權力,“多年”尋求美色,一旦尋得了“天生麗質”的楊貴妃,就讓其“承歡侍宴”,并使其“姊妹兄弟皆列土”,平步青云。玄宗本人從此整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漁陽鼙鼓動地來”,正是玄宗“重色”荒淫的結果。六軍在馬嵬驛發難,要求處死楊貴妃,也是對他腐化荒淫的懲罚。這一悲劇的本身,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感受。

       此敘事詩,采用了多種表現手法,既有敘事,也有寫景、抒情,三者有機結合。詩人在寫出了“漢皇重色思傾國”這一統領全詩的詩句以后,始而寫唐玄宗求色和楊貴妃得寵的經過,繼而敘述安史亂起、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楊貴妃的情景。最后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讓楊貴妃在仙山中出現,表現玄宗與楊貴妃至死不渝的愛情,并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束全詩,照應詩題,點明題旨。全詩以“長恨”為主線,前寫因,后寫果,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形象完整鮮明,生動具體,語言流暢勻稱,優美和諧,描寫繪聲繪色,細致入微,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名篇佳作。(楊毓敏)

 在地愿為連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鳥

      5、“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是我國古代文人歌頌忠貞不渝愛情的著名詩句,古往今來,人們都將比翼鳥作為恩愛夫妻的最好比喻。這里的比翼鳥很可能就是現今的相思鳥。

       相思鳥棲居在闊葉林、灌木叢或竹林中,它們喜歡成群地在樹林中活動,在群體中,又常常成雙成對地生活。在每年春天繁殖季節到來的時候,雌雄鳥更是形影不離。當雌鳥飛走時,雄鳥一定同行,如雄鳥先起飛,雌鳥也緊緊相隨。誰先飛到目的地,誰就在枝頭上發出“鶼鶼”的叫聲,以召喚自己的伴侶。

         連理枝:是指兩棵樹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北京故宮御花園里欽安殿、浮碧亭的旁邊都有這樣合生的樹。連理枝在自然界中是罕見的。相鄰的兩棵樹的枝干為什么可以長得相依在一起呢?在樹皮和木質部之間,有一層細胞叫做形成層,這一層細胞有很強烈的向外和向內的分裂作用,細胞分裂,增生了許多新的細胞,就會使樹干長粗。如果兩棵樹在有風的天氣里,樹干互相磨擦,把樹皮磨光了,到無風的時候,兩條樹枝挨近,形成層就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的新細胞,就會長在一起,越是靠得緊,就越容易長在一起。

   寓意:無論在天上還是地下都要在一起。形容二人矢至不渝的愛情。

       6、中國古人追求的愛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天地情緣;古人追求的婚姻,是舉案齊眉,白頭偕老的安穩祥和。真正感動我們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古典式的愛情。這是因為,長相廝守,忠貞不渝,是每個人心底里對愛情的渴望。古典的愛情往往平淡無奇,但平淡往往是生活的真諦。對愛情忠貞,對配偶忠誠,對家庭負責,這些古典愛情中恪守的準則,其實是基本的個人道德,違反了這些,連一個合格的人都算不上,更何談其他呢?

      7、尋了千年,越過時空,走過荒野,我的愛情在你手中.想自己是那斷橋下的白蛇,修煉千年只為做你的新娘.哪怕壓身雷峰塔下也無怨無悔,只求與你一生一世的愛戀,三生三世的相約,生生世世的輪回.......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