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出典]   孟浩然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注:

   1、《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2 注釋:

  (1).詩題一作《臨洞庭湖》。張丞相,一說為張九齡,一說為張說。

  (2).湖水上漲,與岸齊平。天水相連,混為一體。虛、太清:均指天空。

  (3).古時云、夢為二澤,長江之南為夢澤,江北為云澤,后大部分淤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們習慣稱云夢澤。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蓋城據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

  (4).這句以比喻的方式說:想做官卻苦無門路,無人引薦。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時代。

  (5).《淮南子·說林訓》:"臨淵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這句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薦。

 

      3、[韻譯]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廣闊而又平靜,

  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

  太陽的余熱使湖面還留有淡淡的水霧,

  遠處的岳陽城便隨著水霧的搖曳微微的顫動

  想要渡江河卻沒有船和槳,

  想要修身隱居卻怕辜負當今這圣明的皇上與開明的政治環境,

  只有坐壁上觀,

  羨慕垂釣的人釣上一條條大魚了 。

    譯文2:

    八月的湖水漲滿,幾乎與四岸齊平,無崖無端,似將萬里長天包容。
水氣蒸蒸,籠罩了這古老的大澤云夢;波光粼粼,雄渾的氣勢撼動了岳陽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卻沒有舟帆載乘;若要閑居端坐,對不起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來觀看那些垂釣之人,空懷著實現理想的激情。

    譯文3:

    仲秋八月的時節,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齊平了,湖水涵容著天空,水天渾然一體湖上蒸騰的霧氣籠罩著整個云夢澤,洶涌的波濤沖擊著岳陽城(正像)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卻沒人引薦)(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觀垂釣的人,空有一廂羨慕之情。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游山水間。之后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愈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5、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劉逸生)

 

6、“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在這里,“垂釣”者指得志的朝官;“羨魚”者是詩人自指。盡管自己十分不情愿被置于“坐觀”的位置,但失意者的“羨魚”情終歸是徒勞的。浩瀚激蕩的洞庭湖水,似乎翻騰起了他壓在腦中多年的郁悶,多少煩惱與失望,滿腹的苦衷與牢騷,都一齊訴說出來:早年曾懷有“欲濟”的宏圖偉愿,可是并末受到當朝的重視,因而不得不退隱。我是不甘心“坐觀”的,可是既不能“執竿而釣”,那“羨魚情”也就是徒然的了。這四句詩,既有自怨自艾之意,也有被世棄置的深沉哀嘆。這種思想感情,對于當時被貶為荊州長史的張九齡是容易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在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中痛苦,然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成為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

大多數,都在中間掙扎,高不成低不就的,上不挨天下不著地,在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中努力掙扎。

我就是其中一個,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

不比別人多什么,也不比別人少什么,或許唯一多的,就是我知道,我會在這種痛苦中,走向一個極端。

然而不過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而已。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生的羈絆太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瀟灑人生,快意人生。

在生命的過程中,蕓蕓眾生都是垂釣者與被垂釣者:有的人垂釣情感,有的人垂釣權位名利,有的則希望充分實現自己。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告白,雖未能求得功名利祿,卻釣得千古傳誦的詩名。

 

7、清水、鮮魚,這些都是“凈”與“靜”的和諧,是自然之美與心靈之美的約定。王維有詩:“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孟浩然有詩:“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杜牧有詩:“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柳宗元有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姜夔有詞:“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這都是一種心性與境界。

8、這個曾經吟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落魄文人,天生的性格,注定了無法入世的人生際遇。其實做一個山野樵夫,江邊漁者,何樂不為呢?

古人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其實孟浩然的網不是已經織得很好了么?只是沒有給他機會捕魚罷了。

一直以來,都很想過屬于自己的生活,追求屬于我自己的詩意人生,我從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天開始,就憧憬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源生活,當然,我也一直在追求著。

“莫觀垂釣者,毫無羨魚情。”我的心聲。何必去羨之呢?當然,退而結網,并非為了臨淵求魚,只不過覺得網都沒有,活著也就沒有詩情畫意了。

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去觀看垂釣者的期待與激動,垂釣者的一舉一動,倒左右了旁觀者,何必呢?

套用生活中的俗話“眼不見,心不煩”。不失為真理。

9、教師生活

班主任:1.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邂逅昔日門生: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邂逅昔日同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公務員漲工資: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重返母校: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參加高中同學會: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教師安居工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接手新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對優等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對后進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因材施教: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被學生難住: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工作十年: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迎接檢查: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準備職評材料:這次第,怎一個忙字了得。

 
10、“學而優則仕”,文人總有一顆奔逐官場實現自我的進取心,封建時代尤甚。那個時候,文人除了搏擊仕途這條華山險道之外,別無他途。但文人往往又缺乏厚黑之術,清高里攜帶著羞澀,矜持中寫滿了自尊。他們不屑于鉆營,說那是蠅營狗茍;他們不齒于依附,說那是攀龍附鳳。于是,他們常常選擇隱居的方式,希望有伯樂慧眼識才,并最好有如劉備禮聘諸葛亮般的三顧之誠。那個時候,文人才施施然出山,以終南捷徑直取卿相,去施展他的驚天之才。

   然而,很多時候,那些當權者經常想不起還有“野有遺賢”這回事于是,文人便只有守著寂寞在山中漸漸老去這時節,有怨恨,有憤怒,有傷懷,也有些不甘心就在這百感交集的虛度里,終于有人認識到了現實的無情與冷酷,并低下了那顆高昂的頭

   但文人畢竟是文人,盡管心有所求,卻不能有辱斯文洞庭八月波平浪寧,岳陽城樓海晏河清,茫茫秋色,沒有孤舟可以橫渡八百里洞庭看,姜太公垂釣于渭水之濱,身后自有周文王的輕車候迎。想著古人,空憐自身辜負了一身“濟蒼生”“安社稷”的雄才偉略,難道就只能擁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在這太平盛世,許多才不如己的人們都寫下了人生的輝煌,我又怎能就此終了一生?文人所能說的,半遮半掩也就這么多了,話里話外表達的是渴望有一份知遇之恩       

    也有一種羞澀,稟承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其實,中國文人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傾向,最明顯的表現是臣妾心態。他們常常自喻為美女,渴望得到公婆夫君等人的首肯。女為悅己者容,才為識己者顯,文人如此,也是在人屋檐下,情非得已。“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嫵媚的是新娘,無奈的是文人。還好也有一些文人之官,他們懂得文人求仕之艱難,也明白文人情懷之羞澀。他們不說破什么,也很含蓄地告訴登門者:“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就這樣,琵琶半掩,文人完成了自己的干謁之舉,長噓一口氣后等待下文。

    千百年來,文人就這么焦慮地行走在得失之間他們因為羞澀,常常游離于宦海之濱,把一顆自我的正常靈魂折磨成千瘡百孔有人后悔,有人頓悟,但更多的人是重蹈覆轍。

    感慨一聲:何足道哉!可嘆的文人!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