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  有利的自然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內部團結。

       [出典]  《孟子·公孫丑下》

      注:

      1、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2、-注釋

      (1)天時:這里指時機、氣候等天然因素。地利:這里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地理優勢。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這里的文字恐有誤。內城三里,外城應為五里。郭:外城。 
     (3) 環:圍。
     (4) 城:指城墻。
     (5) 池:城壕,即護城河。
    (6) 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用皮革或銅、鐵制作。
    (7) 米粟:指糧食儲備。
    (8) 委:拋棄。去:離開,這里指棄城逃走。
   (9)域:界限。這里用作動詞,意即限制。以:用。封疆:疆界。界:界線。
   (11) 威:這里用作動詞,意為威服。
   (12) 道:治國之道,即指“施仁政,行王道”。寡:少。
   (13) 畔:同“叛”,背叛。
   (14) 順:服從,歸順。
   (15) 有:或。
    3、譯文:
     
      孟子說:"有利于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寬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氣候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氣候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靠險要的山河,威懾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親戚都會背叛他。得到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親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又不戰的時候,若進行戰爭,就一定能勝利。”
 
     4、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注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但他并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
 
        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里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于我們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系,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于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呢?
 
      5、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茍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
 
       現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處世乃至內政和外交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調諧”,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又是一個能動的主體,人必須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與自然圓融無間、共生共榮;
      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厚,互相關心、理解,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團結、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
      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濟眾”,社會由個人所組成,個人離不開社會,應當尊重個性、鼓勵個人的追求和創造,又必須融入集體、把個人的目標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
       表現在各個國家的關系上,倡導“協和萬邦”,國家間應當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禮尚往來,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國際爭端要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各國之間應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表現在各種文明的關系上,主張“善解能容”,各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對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不應當相互排斥,而應當彼此尊重、相互學習、保持特色、共同進步。
        在座的各位多是經商的,是從事經濟貿易的,做生意要講發財、講發展。怎么樣發財、發展呢?“和”的思想認為“和氣生財”,只有通過商量溝通工作,營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圍與環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財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坑害對方就等于破壞合作,應以互惠互利為目的,謀取雙贏。做生意要著眼整體、看到長遠,即使一時達不成協議,也不能傷了和氣,“買賣不成仁義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經商之道、發財之道、發展之道。圣賢的光) 
 
        6、直到今天,美國及其盟國仍然在阿富汗這一“不毛之地”為所謂“反恐”進行苦戰,其目的也不再單純地為著“生存空間”,而是為著其深遠的軍事戰略企圖;其難以致勝的原因,也不單純地是因為“兵要地志”,而且要想以暴力來征服一個民族,除非將這個民族完全滅絕。誠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蘇、美先后用兵,在“天、地、人”三者中,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優越的軍事裝備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只能得勢于一時,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劣勢一方可以用時間換空間,用鮮血換自由,作戰雙方都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由于代價太大,這種戰爭是沒有勝利者的,最后勝利的只有抽象的道義。 (香山夢Xiangshans' Dream)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