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竹連山聞筍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好竹連山聞筍香。

  [譯文]  滿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嘗到了竹筍的甘美。

  [出典]  北宋  蘇軾  《初到黃州》

  注:

  1、    《初到黃州》  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2、注釋:   

為口忙――語意雙關:既指因言事和寫詩而獲罪,又指為謀生糊口,并呼應下文的“魚美”和“筍香”的口腹之美。

 

郭――外城。 

    員外置:唐初只有760員定額編制,后來又有所增加,稱“員外置”,且對一些貶謫之人授此虛銜。蘇軾此次就是“責受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梁代何遜,唐代張,宋代孟賓于等詩人均曾任過水部郎官職,作者責受水部員外郎。故稱。

    水曹郎:水部員外郎。梁代的何遜,唐代的張籍,宋代的孟賓子皆以詩名,且都曾任水部郎,這次蘇軾亦是此官職。

    壓酒囊:唐代官俸一部分給錢,一部分給實物,壓酒囊即官府釀酒用剩的酒袋。壓酒囊是壓酒濾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實物來抵數,叫折支。這里說,檢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釀酒用剩的酒袋來抵數。

 

 

  3、譯文:

    我因謀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筆銳而獲罪,這一切可謂荒唐。此地被長江環抱,魚兒味道鮮美,滿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嘗到了竹筍的甘美。受到貶謫的官員被安置成員外郎,詩人照例都做了水曹郎。我只是慚愧徒有官名不用做事,還要浪費公家這許多薪俸來喝酒。

 

 

  4、蘇軾生平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黃州。次年二月,抵達貶所。這首詩作于初到黃州時。

    牢騷而出以自嘲詼諧,逆境中多能苦中作樂,這是蘇軾人格的基本特征。詩人說自己平生都在為口忙,沒料到這次被貶到黃州,反到如了心愿,有水產山蔬。官屬員外安置,但這樣的官自古就是為詩人專設的,別人還輪不上。你們貶我做散官,讓我得著空閑,卻還要費你們一些酒袋。這些幽默的說法,雖然實質上仍屬于苦中尋樂,但又不能不說反映了詩人勇于面對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樂觀態度。

 

 

   6、蘇軾的一生坎坷,始終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在黨爭中曾三次被貶。元豐二年(1079),“烏臺詩案”之后,他被貶黃州,次年二月他抵黃后,寫下了此詩。全詩以“質而實綺”的語言,從自己的遭際和眼前的處境著筆,反映了作者樂觀爽朗、心胸豁達的天性。

     首聯,自嘲目前的處境,用語平易而入韻。“為口忙”可以說是全詩之眼,一語雙關,一指“禍從口出”,自己因出語諷刺遭遇“烏臺詩案”,而造成奔忙勞累的現狀,句意直貫頸聯“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二是為口腹而忙,句意直貫頷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真可說是綱舉目張。“轉荒唐”:詩人面對自己43歲而前途一片渺茫,百感交集,搖頭感嘆“荒唐啊,荒唐!” 他來偏僻的黃州當一個“團練副使”,一個“無事小閑差”,對于一個昔日的京官、當時的才子來說,當然會“自笑”“荒唐”了。

    頷聯,寫黃州美食之福,對仗工整,聯想、想象豐富。哀嘆不是詩人的人生態度,他初到黃州見“長江繞郭(城)” “好竹連山”,頓時產生了“知魚美”和“覺筍香”的意趣。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魚兒,那滿山遍野的綠竹,綠竹中的新筍,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魚美,筍美,口福之惠實在誘人!作者尋找到了自己的獨得之樂。

    頸聯,寫以禍為福的寬慰心態,用典自況。“為口”而至此,可以說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詩人卻以苦為樂,以禍為福,在掃興的“員外置”前加了一個“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個“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調侃。其心胸開闊,個性曠達便躍然紙上:被貶職又怎樣呢?我還是回歸本原,享受我的魚筍和美酒,做我的新詩吧!真是酣暢痛快、瀟灑非凡啊!

    尾聯,寫無功受祿的愧怍,質樸自然。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卻沒能為國家出力辦事,而又要白白花費國家的錢銀,實在是慚愧得很啊!“壓酒囊”就是工錢,雖然錢不多,可對于一個“無補絲毫事”的人來說,還要費這工資,確實慚愧! 這更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豁達和自得。

    總之,全詩語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顯示了高超的語言技巧;體現了蘇詩自然天成,平淡簡遠的風格。

 

 

    7、筍是美好的,它給我的是春天的記憶、成長的記憶、山雨朦朧的記憶,那清甜的筍煎湯飲,能醒酒、能醒腦、能祛渾濁的思想。竹筍吸收脂肪,有助食物發酵、消化之功效,長期食筍,對肥人尤有益。世界上,還有什么物質可以與竹子競苗條呢?

 

 

    8、中國人好吃竹筍,集中體現在蘇東坡身上。原先我們只知他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于潛僧綠筠軒》)不知哪個好事者居然把最后兩句敷演成了:“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且廣為流傳,儼然信史,好笑至極。不過,蘇東坡也確實說過:“久拋松菊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他是喜歡吃筍的。

 

 

    9、 孕育生命于秋天,卻在來年的春天才破土而出。八個多月的時間里,筍在哪里?
  筍當然在地里,在被土掩埋著的沒有白天黑夜、沒有陽光雨露的地層里。因為筍深知,必須要有硬朗健美的身體,才能破土成活于風霜雨雪中。
  于是,筍養精蓄銳,筍埋頭深造,筍默默無聞,用盡力地吸收土地母親的精華來造就未來的銳不可擋。
  一聲春雷,一場春雨,筍抓住了最適宜自己生長的時節,釋放出蓄積了200多個日夜的能量,以所向披靡之力、斬釘截鐵之勢破土而出了。
  也常有人用“嘴尖皮厚腹中空”來嘲諷筍。可只有剛剛拋頭露面的筍才知道:嘴尖,有利于剌破地面;皮厚,有利于保護脆弱的筍身;腹空,正表現出了包容的心胸。
  于是,筍天天向上,錐形的身體越來越重地擠壓著大地。而壓力,正是筍生長的動力。
  雨后的春筍,當然也有自己的命門死穴,那便是“脆”。因為脆,使它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樣因為脆和香,筍便有了默默奉獻的精神。
  但破土綻放的筍,還是要繼續不斷地硬化。終于,筍脫掉了層層筍殼的保護,成了挺拔修韌的竹,成就了“既可繞指柔又可百煉鋼”的身軀。
  若您感覺自己正深埋地下,那請別一味地唉聲嘆氣悲觀自己無出頭之日。請好好地想一想筍吧,筍是怎么樣才變成竹的。
  若您感覺自己已經出類拔萃,那也請您想想竹筍吧,然后思考自己怎樣才能在不期而遇的風霜雨雪、暴風烈日中保持挺拔。

    筍,是未來的竹子,還在襁褓的時候,就秉承了先輩們守身如玉、寧折不彎的性格!頂著重重壓力,筍堅韌不拔地,破土而出!

 

 

    10、無論遭遇有怎樣的不幸,東坡他總能發現生活的樂趣。人郁悶時,美好的景物反在添愁。東坡可不這樣,與其說是美物給了他快樂,不如說是他自己給了自己快樂,這是失意的人生離不了的快樂。

人生失意而又不甘沉淪,他就會給自己輸送一份坦然。這是智慧的生存,是理性的人生,他要讓心靈永遠保持對生命的興奮。不讓遭霜的生命枯萎,就要給它光的照耀,這種光來自于對陰霾的強力驅趕。

不要以為東坡就這么簡單地樂觀。沒有經歷坎坷,沒有跟不幸的斗爭,就談不上真正的樂觀。他被絆倒了,但又把坎坷踩在腳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才叫樂觀。他始終有挫折感,始終有兩難,這是他心流中的暗礁,別人看不到,他自己能感覺到,樂觀是一種努力的覆蓋。

他在《初到黃岡》詩中寫道:“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他是為糊口而忙嗎?怕是指因言事和寫詩而獲罪。一個“忙”字呢?恐怕有頻繁被貶輾轉不迭的意思吧。所以他感嘆“老來事業轉荒唐”,而失意就此打住,東坡是不會讓它蔓延的,他用“知魚美”和“覺筍香”來打住。看似輕松詼諧,實含難言的內傷之情。

所以東坡有時在用美食為自己移情。有時,吃也是一種無奈,是一種故作的享受。

東坡美食散發的不是濃烈的油葷氣,而是清淡的芳香味;東坡美食不只是飽一己之口腹,也是與民同味。東坡肉,就是一次壯觀的與民同味。東坡修治西湖,為民造福,百姓抬著豬肉來感謝,東坡讓家人按自己的燒法做好,然后送給各戶品嘗。

東坡美食詩中,還散發著清芬的草根味。蔞蒿的清香、藤菜的美味,還有那漫山的筍香。宋人呂本中說:“能嘗咬草根者,凡百事可做。”東坡一路遭貶,謫居荒野,常咬草根。他嚼到的是生命的韌勁,嚼到的是大地的淳厚,所以他始終樂觀,所以每到一處,他都能造福百姓。

東坡被貶嶺外,蘇轍送行。在路邊店里,兄弟倆要了兩碗面食。面對粗惡的湯餅,蘇轍停箸不能食,而東坡一下子就吃了個碗底朝天。這是對不幸担當的能力,常咬草根的他,再難的滋味都能輕松咽下。

東坡的生命很有韌性,就像他愛的竹子。東坡的生命很有梯度,上可以構高屋大廈,下可以治鍋灶瓢盆,這也像竹子。

好竹連山覺筍香,這是東坡喜歡的味道,也是東坡生命散發出的味道。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