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回想當年,劉裕拿著金戈,騎著戰馬奔馳在戰場上,氣吞萬里,就像猛虎一般雄偉英武。
[出典] 辛棄疾 《永遇樂》
注:
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注釋:
京口:今江蘇鎮江。
孫仲謀: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國開國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年號。
草草:倉促。
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內蒙。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擊隊南宋“隆興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歸至作此詞時,已四十三年。
揚州路:指淮南東路,治所在揚州。
可堪:豈堪。
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字佛貍。
“廉頗”二句: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晚年奔魏,后趙王復思廉頗,派使者探望。使者受廉頗仇人賄,還報趙王曰:“廉將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不復召用。
3、譯文1: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卻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宋文帝聽信大將軍王玄謨的鼓動,草草出兵,討伐北魏,想得挺好,計劃北伐中原后,就像那個西漢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來,在狼居胥山封壇祭天,作為全勝的紀念,但事與愿違,由于準備得不充分,加之輕敵冒進,以致最后滑臺一戰,贏得倉惶北顧。四十三年過去了,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譯文2:
千古江山依舊,但像孫仲謀那樣識人重賢的英雄,卻再也無處尋覓。那些繁華的舞榭歌臺,英雄們的風流韻事,都被無情的風雨吹打而去。那普普通通的街巷,所看到的只是斜陽映照著荒草枯樹,人們說寄奴曾經在這里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千軍萬馬揮師北伐,氣吞驕虜如同下山的猛虎。
元嘉年間又是多么輕率,想建不世之功欲勒銘狼居胥,結果只落得大敗潰逃,不斷地回頭北望敵兵的追逐。如今已經過去43年,在北望中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曾與金兵激戰過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顧,金人的統治竟如此牢固。在那佛貍祠堂的前面,神鴉的叫聲雜和著喧鬧的社鼓。有誰還能來問一問:廉頗將軍真衰老了嗎?他的飯量是否依然如故?
譯文3:
登臨北固亭遙望壯麗山河,想到曾統治這里的英雄濟濟,吳大帝孫權有雄才偉略,如今那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就連舞榭歌臺等建筑,經風吹雨打也杳無蹤跡。斜陽映照的草樹之中,有條普通的街巷,傳說劉裕曾住在這里。想當年劉裕率晉軍北伐,雄壯威武所向無敵,如今劉裕的遺跡已找不到,只有傳說令人追憶。
元嘉時的北伐,妄想像霍去病一樣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而凱旋,卻落得倉皇逃回京口。遙望對岸揚州,四十三年前南歸的一路戰斗,依然留在記憶里。瓜步山上的佛貍祠,春秋有祭。自己雖已年老,還能參加抗金戰斗,可有誰問一問老廉頗,是否還有大嚼飽餐之欲?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王國維說:“幼安之侍處,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辛棄疾“性情”之所在。歸根結底,他譏評朝權勉勵友人,都是因為秉持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詞人驅詞用典,不失當行本色,全在意氣平心之間,全詞讀來鏗鏘有聲,清切感人。
辛棄疾的這種強烈愛國之情是伴隨著強烈的批判而存在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是因為朝廷腐朽勢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撓,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壓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傾盡全力就越是與那些茍安勢力相沖突、相齟齬。所以,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憂憤與不平和對朝中投降派偏安誤國的諷刺和鞭笞,與抗金北伐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辛棄疾愛國情懷的體現。
宋末劉辰翁高度評價辛對古代語言的提煉與豐富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悲茄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及暇。詞至此亦足矣。
5、這首詞是辛稼軒的名作,明代的楊升庵(慎)甚至譽為稼軒詞中第一首(見《詞品》)。但也有人嫌其運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譚獻)。這一評論,不能說不對。用典太多,無論作詩作詞,都不是高的格調。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顯得是“掉書袋”,令讀者生厭。不過,辛稼軒這首詞是懷古之作,既曰“懷古”,當然懷念的是歷史人物、歷史事跡。一提到這些人物,這些事跡,就是典故。辛稼軒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任鎮江知府時,來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覽(京口即鎮江),對此江山勝地,聯系到自己有恢復中原的壯志、和當時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勢,不由得想起歷史上幾個英雄人物。他們的雄心壯志,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政治環境,都和自己一樣。可是,他們的壯志未曾實現,事業沒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經長逝,連一點遺跡都渺不可尋。由此情懷,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軒此年66歲),是否還能做出一些事業來呢?以上是表現在這首詞中間的思想過程。因此,這許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現在我們從詞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現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時代感,“江山”是現實感。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時曾經統治過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的吳大帝孫權(字仲謀)。孫權是個有雄心壯志,要統一中國的人物。可是現在呢,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也無處尋覓了。(“無覓處”三字分開來用。)非但人無覓處,連他當年的“舞榭歌臺”,這些反映他的風流遺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風吹”,杳無蹤跡了。接著,作者又想到了劉裕。
劉裕,小名寄奴。他在東晉安帝義熙五年及十二年,曾兩次率晉軍北伐,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可惜后來他野心篡奪晉帝政權,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權,放棄了進取中原的計劃,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復失。作者想到劉裕早期的功勛,也非常欽佩,所以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現在劉裕的遺跡也找不到了。只見“斜陽草樹”之中,尋常百姓的里巷,當地的老輩相傳說,這里便是劉裕當年住過的地方。因為劉裕生長在京口,也是從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詞的上片,懷念兩個英雄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懷念到又一次北伐失敗的歷史事實。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當時北方的統治者是鮮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王玄謨草率出兵,沒有周詳的部署,結果大敗而回。所以作者說:元嘉時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漢代的霍去病一樣,北伐單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凱旋回師。可是,王玄謨的戰績卻只落得倉皇地逃回京口。此詞中“倉皇北顧”四字,許多注釋本都把“北顧”講作“向北張望追來的敵人”,似乎未達作者之意。“北顧”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個含有政治意義的語詞,有“北望中原,企圖恢復”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后來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為北顧亭,以寓收復中原之志。辛稼軒此詞是北固亭懷古,因而用了雙關的意義。我以為“倉皇北顧”應解釋為倉皇敗退到北固山下,從此只能“北顧”而已。
接下去,忽然來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聯系到自己,又聯系到當時抗金的形勢,從懷古一轉而為傷今,筆路可謂雄健。辛稼軒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三年(1162)來到南方,參加抗金戰爭,到開禧元年登北固亭時,正是四十三年。這時他遙望對江的揚州,還記得四十三年前從北歸南的一路戰斗情況。所以說“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在這四十三年間,辛稼軒壯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終未能振作。收復中原,徒成虛愿。于是辛稼軒有了不堪回首之感。這一感慨,因望見“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而愈加強烈。原來北魏太武帝在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對江的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宮。這個行宮到后世便被當地老百姓誤傳為狒貍祠,以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廟,春秋祭祀,有“神鴉社鼓”的熱鬧。時代已沖洗掉民族恥辱的意義,這就使辛稼軒愈加悲痛,深恐再過幾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將在歷史上消失。
詞的最后三句,歸結到自己。戰國時趙國的名將廉頗,年紀雖老,精神還很壯健,還能大嚼米飯和豬肉。辛稼軒以廉頗比喻自己,自以為雖然老了,還能參加抗金戰斗。可是,誰來打聽廉頗還能不能吃飯呢?這意思是說,有誰能起用我去帶兵抗金,收復中原呢?
辛稼軒作此詞時,正是宰相韓侂胄打算北伐的時候。韓侂胄是宋寧宗親信的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憂心國事的士大夫中間取得盛望。辛稼軒作此詞的上一年,即寧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韓侂胄已決定對金用兵,希望打一次勝仗,收復一塊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資本。同時,他追封岳飛,起用辛稼軒,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軒此時的心理狀態是很復雜的。他知道韓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魯莽行動,但這一舉動的意義,卻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現在這首詞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認為他有點感激韓侂胄之意。不過,由于韓侂胄這一輕舉妄動,在開禧二年,就招來了金兵大舉入侵,又造成一次“倉皇北顧”的形勢,寧宗皇帝在敵人的威脅下,只好歸罪于韓侂胄,殺之以謝罪。后世詞人,對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說辛稼軒當時有感激韓侂胄之意了。
6、劉裕的軍事生涯,一生指揮了無數次作戰,最大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而且作戰中常身先士卒,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將士的尊敬。劉裕的北伐,也是中國戰爭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之一,就成就上而言,僅次于朱元璋北伐,所以辛棄疾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詩句來形容劉裕北伐時的氣勢。此外,劉裕還長于水戰,水軍在多次作戰中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今人常用這三句詞來懷念自己年輕時候的豪情壯志,以及風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氣魄。
7、 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一代詞雄辛棄疾受主戰派權臣韓侘胄的推薦,起用為知鎮江府,臨邊視事。辛棄疾自歸宋以來,飽受主和派擠壓,郁郁不得其志。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獲得了一次北伐雪恥的機會,登上北固亭,面對浩翰長江,心中大有感慨,填下了這闕被明人楊慎譽為辛詞壓軸之作的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民族的大分裂時期,以淮河-秦嶺為界,南為宋,北為金,雙雄并峙百余年,不分勝負,最終皆亡于在漠北崛起的蒙古。而辛棄疾在詞中所描寫的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大分裂時期南北朝。從過程到結果上來看,宋金并峙簡直就是南北朝的再版,辛棄疾借南北朝的歷史來抒發自己對時勢的感慨,再合適不過了。
所謂南北朝,一般觀點認為是從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就是辛詞中提到的佛貍)攻滅北燕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渡江滅陳為止,首尾一百五十年。不過南朝從公元420年就已經開始,北朝的開創者拓拔珪在公元386年建國,所以南北朝一直沒有一個嚴格的時間界限。
南朝是指劉裕建立的宋、蕭道成建立的齊(南齊)、蕭衍建立的梁、陳霸先建立的陳。北朝是指拓拔珪建立的北魏,從北魏分裂出來,分別由宇文泰和高歡實際控制的西魏和東魏,并由宇文泰子宇文覺建立的北周,高歡子高洋建立的北齊,合稱南北朝。
這是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代,從東漢末年軍閥混亂開始,到陳朝滅亡止,中間只有晉武帝滅吳后短暫的十年統一。四百年間,天下大亂,生民涂炭,社會經濟遭到了空前的破壞。
但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南北朝,我們就會驚嘆的發現,這段歷史何其精彩!魏晉南北朝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個性解放的時代,盛世的崩潰,用來維護統治的禮教縛束不復存在,人性的真實在歷史的顯微鏡下被無限放大,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跳動著的、充滿自由色彩的靈魂。名士大將縱橫其間,君子小人跳脫其中,無論你是精英,還是草根,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心靈上的依歸。
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說過:“唐之世近于古,宋之世近于今。”宋朝以后的歷史,由于受到理學的影響,循規蹈矩,給人的感覺非常壓抑。而唐以前的歷史,則仍未失粗曠質樸之氣,動感十足,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其中以魏晉五胡南北朝最為后人所激賞。
俗話說:“不破不立”,南北朝雖然是亂世,卻不平庸,這是一個精彩至極的亂世,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亂世。南北朝的存在,直接的影響了“中華第二帝國”隋唐盛世的發展。隋唐在軍事和精神層面直接繼承了北朝,而在文化、思想層面又直接繼承了南朝,隋唐的政權體制則深受南朝、北朝共同的影響,
五胡北朝時期,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是中華民族第一次進行全面融合的階段,規模和影響都是空前的,雖然融合的過程難免痛苦的經歷。而南朝最大的歷史貢獻在于保存了漢文明的薪火不致覆滅,同時還全面的開發了之前屬于蠻荒之地的南方,完成了中國經濟由單一的黃河流域經濟帶向黃河、長河流域雙經濟帶過渡,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始于南朝,盛于隋唐,最終完成于兩宋。
經濟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科學的進步,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和理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除了戰爭,一無是處。比如科學巨匠祖沖之,對于祖沖之,我們也許只知道他計算出圓周率,但我們更應該知道祖沖之除了數學家的身份外,他還是一個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機械制造專家。
沒有人愿意生活在亂世,但是當今天的人們翻起那已經泛黃的史書時,便會發現,亂世自有亂世的精彩,掩卷之后,也許我們會長坐遐思,或仰望天空,在自己的心靈深處,默默的祭奠那一段段光輝的歲月。
我們可以不喜歡亂世,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亂世的存在,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是這個道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歷史已經渺不可見。只有遙想千古江山,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8、喜歡詞,尤其是辛棄疾的,豪放中帶著一絲荒涼,能文能武,國之棟梁。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樣的詩句,千古絕唱。當年那個夢想氣吞萬里如虎的少年,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碌碌為衣食奔波的庸人。對酒當歌,人生如夢,夢醒人在何方……
9、啟程了,駛向黑魆魆的大山。每一天,都會迎來初升的朝陽。每段旅程,都會有值得期盼的驚喜。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精彩。韻華不為少年留,人生總會為一些虛緲的東西展開追逐。不是金錢,不是名利,對于熱愛山野的驢子來說,或許我們追逐的只是一種樸素的拉磨精神,一種要親近自然的沖動。且揮去都市的塵囂,讓緊張而激動的心情,灑落在綿長的百里山野上吧。
凌晨時分,我們到達了本屆山野百里的起點。為了節省時間,我們還要趕兩個小時的夜路。靜謐的山村突然迎來如此多的不速之客,顯得異常不安。雖然我們已刻意收斂,但百來號人一起行進的腳步聲,和一束束耀眼的燈光,還是免不了打破夜的安寧。雞鳴狗吠,牛群狂奔(沒想到牛也會在夜間活動),騷亂陣陣。希望我們是被當成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軍而不是燒殺搶掠的鬼子吧,呵呵。路很平坦,人很興奮,雖然大多嚴重負重,但對于久經歷練的驢子們來說,這些并未帶來嚴峻的考驗。靜的山,動的人,即將交戰的雙方,已不動聲色地在紅花嶂下的一馬平川,展開首回合的較量。
天外皓月當空,像夜明珠般光彩奪目。山前清風輕撫,像母親的手般柔和親切。不知不覺,我走在前隊,回望身后,長長的隊伍亮起頭燈,仿佛山舞銀蛇。燈光讓夜色泛著銀光,在這月朗星稀的晚上讓人倍感溫馨,忘記了重重的背包壓在身上帶來的疲累。自古至今,光明始終給人送來溫暖,帶來力量。這月光下的燈火長龍啊,你就是我最需要相扶時的堅強臂膀,就是我最需要相助時的真摯友情,就是我最需要溫暖時的熊熊爐火。有你相伴,我將放心地等待明天的朝陽,走向千山萬水,走向漫長的旅程。其實,這燈火長龍,是在傳遞著山野的款款真情。一股莫名的感動突然涌上心頭。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9、來去匆匆的人群里,沒有人關心歷史,沒有人再肯為股票和期貨之外的先民的悲歡投去哪怕茫然的一瞥。而我卻惦記著那些塵封的歷史,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年代常伴隨世間生活的卑微入夢而來。當人們紛紛走向充斥著物欲和浮躁的滾滾紅塵,一雙渴望深沉的眸子卻射向了遙遠的、不可企及的昨天。我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古人生活在現代,還是今人生活在古代。瓜洲渡、大散關、赤壁、夷陵、長戟、干戈、刀劍——這一切,就這們固執地走進二十一世紀初第三世界國家一個孩子的夢里。
10、這里曾經是烽火狼煙、金戈鐵馬的古代戰場,這里曾經是貫穿歐亞、商賈云集的絲路重鎮。亙古的雪山默默地守望著它的滄桑,古老的關城深深地銘刻著它的歷史。駝鈴遠去硝煙散,春風盡染嘉峪關。而今,雄關本身的防御意義早已成為了過去,登上這座氣宇軒昂的關城,我們不僅為它的氣勢、它的雄壯及祖輩們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尋找。
五千年風霜,八萬里征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今天,真正的鐵血男兒不會在“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消沉,他們更崇拜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豪情,“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更崇拜“臥醉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瀟灑。
11、我在床頭的微燈相伴下,重新走進了南北宋。
說起宋朝,只能說我愛宋朝的那些詞人與他們的詞:蘇東坡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賀鑄有:“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歐陽修有:“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柳永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王安石有:“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如若不是這些佳句從小根植入我的腦海,如果不是那些或豪放或婉約的詞令讓我每每讀到手不釋卷,真不知我有什么理由去愛這樣一個軟弱頹廢的宋王朝。
這里有宋太祖與宋太宗的爭位之謎,有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相疑的猜忌,有李師師周旋于皇帝徽宗與詞人周邦彥之間的“剪刀如并,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有王安石教育蘇軾的“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院金。”有辛棄疾早年馳騁韁場、意氣風發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也有晚年“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的隱忍蒼涼;有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清麗詩句橫空出世,也有陸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清高留存。
這里沒有唐朝的開元盛世、絢爛繁華,也沒有李世民樣的英武賢明君王,趙匡胤有勇氣在陳橋兵變中皇袍加身,卻沒勇氣大刀闊斧的銳意改革治理天下,杯酒釋兵權在我讀來不是睿智,只是一種陰柔與軟弱。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是個笑話,如果真能治了天下,不會一代又一代的幼主即位太后垂簾,不會權臣當道忠良死盡。
楊家將、岳家軍,李綱、宗澤。全部飲恨歸西。“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妄臣”,岳飛說“靖康恥,猶未雪。”但十二道金牌將他急急召回,迎上前來的僅是“莫須有”三個字組成的至死的罪名。更可憐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一生苦讀圣賢書,又棄筆從戎,為國拋家、征戰沙場, 卻被自己困死在了“讀圣賢書,所學何事?”的謎局中。面對著前來勸自己歸降的宋恭帝,痛哭流涕著“陛下請回”,卻至死要做南宋忠臣。只是他忠心耿耿的宋世王朝啊,卻實在辜負了這樣一個千古忠臣名將,唯能嘆的,只是他生不逢時,沒遇上個賢明的君主。
這里的后宮同樣有佳麗三千,但沒有大唐長孫皇后的母儀天下、皇帝皇后夫妻合美,只有宋仁宗的不顧大局,一心廢后,后宮間競相爭寵,奪皇后位,有劉捷妤設計除掉了孟皇后,更有李鳳娘分庭抗禮,左右宋光宗不敢見自己的父親宋高宗。
但卻是這樣的一個孱弱王朝,卻是出了文人名人無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沈括的《夢溪筆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安石曾經變法、范仲淹曾經改革、虞允文也曾退敵、辛棄疾也曾活捉過叛徒、……。可是所有人的所有作為,都改變不了朝廷的無能、權臣的作祟,北宋的恥辱、南宋的覆滅。宋朝留給后世最大最多的,仍是那些或豪爽或婉約的詩詞。
真正應了一句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濕雨織就的江南,這積貧積弱的大宋,這陰霾的歷史、這悲愁的詩詞。
宋朝的古詞實在太多,浩如煙海,我個人的認知中,總是認為辛稼軒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能代表、亦是濃縮了宋朝的三百多年歷史。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