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楚雖三戶 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譯文] 楚國雖剩下三戶能滅亡秦國,豈有堂堂中華而沒有一個英雄人物呢!
[出典] 南宋 陸游 《金錯刀行》
注:
1、 《金錯刀行》 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2、注釋:
錯:鑲嵌。
裝:裝飾。
窗扉:窗戶。
五十:陸游寫此詩時四十九歲,五十是舉其整數。
八荒:四面荒遠之地。
京華:京都,指南宋都城臨安。
史策:史冊。
爾來:近來。
南山:終南山,秦嶺主峰之一。
嶙峋:山石突兀重疊的樣子。
楚雖三戶能亡秦:戰國時,楚國受到秦國的外交欺騙和物理吞并,楚懷王客死秦國,終至于國亡。楚國人民懷念故國和君王,所以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見《史記項羽本紀》
3、譯文:
白玉裝飾的刀柄,黃金鑲嵌的刀身。夜來,那刀光寒氣森森直透出窗欞。可嘆我凜凜男兒,到五十未建功勛。提刀獨立,遠望那四野蒼茫,心中難平!京都結交的朋友,都是些英豪才俊,意氣相投互勉互勵更誓同死生。可恥的是千年史冊上默默無名,報效君國我有那忠心一片赤誠!近來我從軍來到漢水邊,清晨,雪后的南山怪石嶙峋、玉般晶瑩。呵!楚國即使只剩了三家,照樣能夠滅秦,卻怎說我堂堂中國會空無一人!
4、陸游生平見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和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5、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陸游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聘,自夔州(今四川奉節)赴陜西漢中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任職時間雖不長,但“從戎駐南鄭”(《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射虎南山秋”(《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衛戍大散關,初步實現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志向,更堅定了驅逐金兵,收復失地的信心,并把這種感情形諸筆墨。《金錯刀行》即是從軍后第二年供職嘉州(治在今四川樂山)時所作。
此詩為七言歌行體,借詠刀以言志,抒發誓死抗金、堅信“中國”必勝的豪情。
第三四句由刀引出“提刀”人:“丈夫五十功未立”,“丈夫”者,大丈夫之謂也,《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陸詩《胡無人》“丈夫出門無萬里,風云之會立可乘”,正是形容大丈夫。“五十功未立”指年近五十而報國之功業未成。陸游此時四十八歲,曰“五十”乃取整數,此“丈夫”系自稱,與其“丈夫無成忽老大”(《夏夜不寐有賦》)之句含意相同。“提刀獨立顧八荒”,形象生動,意境蒼涼。“提刀”人渴望立功,金錯刀急欲釁血,但因種種阻礙,有志難申,他四顧八方,涌起幾多悲涼之感。但既“提刀”,必將有所作為。詩人感慨萬千,然而并不頹喪絕望。
值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時,詩人深感慰藉的是他并不孤立:“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隆興元年(1163)孝宗即位,起用張浚,準備北伐。此時陸游也由大理司直遷樞密院編修,被孝宗召見,賜進士出身。陸游除積極提出軍政建議外,并結交了一批力主抗金的奇卓之士,與張浚亦為知心,對其北伐事業更是熱心支持。他們“相期共生死”,充滿了勝利的希望。詩人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同仇敵愾的自豪感。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這七八兩句,又深入抒寫了詩人與奇士的內心世界。他們并非汲汲于個人名利,此“名”乃是“功”的同意詞,因為只有殺敵立功,才可名垂青史。一個“恥”字深刻地表現了切盼“滅虜”立功名之心。“報天子”雖有忠君色彩,但在當時,“天子”與國家難以分開,故“報天子”即報效國家,因此詩人的“一片丹心”仍具有積極意義。
第九句“爾來從軍天漢濱”,“爾來”即“近來”。“南山曉雪玉嶙峋”,形容積雪之終南山。寫山之潔白嶙峋,意在與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襯,使得二者相得益彰。陸游曾建議:“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宋史陸游傳》)他對漢中(隴右)“地連秦雍川原壯”(《歸次漢中境上》)的雄壯山川、豐盛物產、豪邁民風非常欣賞,認為“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欲以漢中為恢復中原的根據地,因此到漢中,就產生了大干一番的雄心壯志,不能不興奮激動。詩寫至此,心潮澎湃,勢不可遏,終于發出了最強音。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全詩蓄勢至此,非此浩嘆不能抒其豪情。前句借用了戰國時兩句楚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敗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謠。詩人則借此典故比喻宋人之恨亦非雪不可。所謂“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之理!這一反詰句真是筆力千鈞,充滿浩然正氣。“堂堂”,盛大貌。“中國”,這里指漢族所居之地。盡管事實上南宋國力衰微,但詩人感到正義在我,士氣必盛,又有漢中之地,定能收拾河山。更何況“京華”多“奇士”,“中國”并非“空無人”,必能使“群陰伏,太陽升;胡無人,宋中興!”(《胡無人》)慷慨之音、激越之氣,躍然紙上,詩的結尾幾句,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陸游嘗自述:“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慚色。”(《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又曰:“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示子遹》)但自從“四十(按:實際為四十八歲,此取整數,與‘丈夫五十’同義)從戎駐南鄭”,有了親歷軍旅生活與接觸社會現實的“詩外”功夫以后,詩風發生了根本轉變,《金錯刀行》即是一例。此詩意氣慷慨,境界恢宏,聲勢雄壯,雖不乏議論,但“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晬語》),非語錄押韻者所可比擬。此外,此詩四句一轉韻,適應詩人感情的變化,語氣自然,具大聲鞺鞳之美。
6、“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國人熟知的典故,陸游在《金錯刀行》中寫道: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蒲松齡的對聯中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我個人認為,亡秦必楚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能當時也有“亡秦必齊”“亡秦必韓”這樣的說法,但是因為最后還是楚亡了秦,大家就很少提了。這個原因是很小的方面,而且即使當時有他國亡秦的說法,“亡秦必楚”也是呼聲最高的。理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時候打的是“大楚興,陳勝王”的旗幟,在攻占陳地后,他們建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
”的意思。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時刻,打出自己的旗號顯然有招徠天下英雄的意圖,很顯然,陳勝吳廣選“大楚”的旗號,這說明“楚”在當時是最有號召力的。
二,我們大家都有這樣一種心理:我們會妒嫉跟我們相仿的人的成功,而不會妒嫉比我們高明很多的人的成功。如果有人和我說劉永好賺了200萬,我會無動于衷;如果和我說襪子賺了200萬,我心里就會有點不舒服。當時的戰國七雄中,實力是秦國、齊國、楚國最強。秦的戰斗力,齊的經濟實力,楚地幅員,都是天下第一。楚國早就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比如“問鼎”一事。但是最后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秦滅國,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此對秦的逆反比他國為強。那么齊國為什么沒有這種心理呢?這可以說到另外一個心理現象:我們如果自己倒霉,會極其不舒服;如果很多人和我們的境遇一樣,我們會好過得多。齊和秦的關系一直不錯。在秦
“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的指導下,秦曾經向齊建議共同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終戰國一世,秦國對齊國沒有像魏趙一樣的大規模的進攻,也沒有對楚一樣的卑鄙的欺騙。等到最后,剩下的國家中已經都沒有實力和秦抗衡了,那么齊的亡國在心里上也好過的多,畢竟亡國的不是我一個。
三,楚的亡國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國的欺騙。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最后的結果是不是對自己有利實際上并不重要,只要是在程序上公正,我們都能接受。我們大家小的時候大概都看過《霍元甲》,我們對霍元甲的死感到惋惜是因為他是中毒而死,死的不明不白。如果霍元甲是在擂臺上被人打傷而死,我們應該感慨地只能是霍元甲的技不如人。楚的亡國很像霍元甲,它簡直完全是被秦騙來騙去。秦國說:你和齊國絕交吧,我給你600里的商于之地。楚照辦,去秦國要地,張儀恬不知恥地說,是你聽錯了,我說的是6里,哪里說600里了。懷王生氣,要和秦國打仗。秦國求和,懷王說,我殺了張儀就出氣了。張儀到了楚國,一陣花言巧語以后,楚國又把他放了回去。秦國要和懷王在武關會盟,懷王不想去,子蘭建議去,結果懷王被秦囚禁,客死他鄉。這些都是讓楚人萬分尷尬的事,他們不認為是自己的實力弱,而是自己太老實,被狡詐的秦國一騙再騙。如果再有機會,一定不會亡國。因為不服氣,楚人對秦國始終是極為不滿的。
四,文化的認同感上。七雄中,除了楚,都是周直接分封的諸侯國。無論在表面上還是在實際上,他們都是以維護周的中原正統文化為己任的。秦雖然被山東諸國瞧不起,但是對于中原文明一直是“雖不能得,心向往之”是努力向中原靠齊的。楚同中原文明并不是同一個文化體系,實際上對周文明并不認同。楚國是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其他六國則同屬于一個文化體系:黃河流域文明。楚率先稱王,楚把南巡的周共王(?)淹死了,楚被稱為蠻夷,是每次“尊王攘夷”的對象。等到秦統一后,自然是中原文明的勝利(我們姑且不問是真是假),其他五國雖然國破,但是文化沒亡。但作為被排斥和歧視的文明,楚在文化方面沒有認同感。也可以說,楚是亡國亡得最徹底的國家。
五,楚反感秦的政治制度。秦統一后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君主專制,其他五國基本上是沿用周的嫡長子分封制,楚的差距更遠,它在地方上基本是部落酋長聯盟,中央是以楚王為中心的熊、景、昭、屈幾大貴族的聯盟。這種體制如果和中原的政治體制相比對的話,應該相當與夏商時期,要一下過渡到郡縣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六,楚的殘存的實力比較強。已經說過,在地方上,楚國是部落酋長聯盟。楚國土遼闊,亡國后,邊緣部落只要改易旗幟,歸順秦國,實力上是不會受到觸碰的,當時的秦軍也沒有力量對南方的“蠻夷”
部落進行一一剿除。因為楚的長時期統治,楚國貴族和地方部落有很好的關系,很多楚的王公大將都能隱匿在民間,比如義帝心,還有項梁等人。
七,國民性方面。楚人重鬼,多淫祀,多隱逸,多玄想,這很像殷人;和重禮儀,認為“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拘謹的周人很不相同,更和實用的、功利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這種心態和秦的專制體制相差太大。另外楚人也是很重武的,剽疾之風,世有定論。楚人戰斗的英勇和慘烈,有屈原的《國殤》為證。為復國而戰,楚人是樂意的。以上諸方面,是其他五國基本不具備的。由此,楚人成為秦末反秦的主力,秦末的農民起義也可以看作是楚國的復國運動。雖然最后不是楚國而是一個嶄新的王朝——漢,取代了秦,但是至少在西漢武帝以前,楚文化一直是中國主流文化,這種影響,直到東漢連綿不絕,也深深影響了后世,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在思想上,都留下楚的印記。最讓天下震撼的兩句:
楚雖三戶,忘秦必楚!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7、
楚云飛:趙兄說的好,一個國家,軍隊的組成,應該是由一批熱血青年組成,他們以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為己任。要想靠軍人職業升官發財的人,根本打不了仗,只會給咱們中國軍人丟臉。
李云龍:這話我愛聽。當軍人要有一股氣勢,要有一股拼到底的勁頭,就像一個劍客,和對手狹路相逢,他發現對方竟是天下第一劍客,這時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須亮出寶劍,沒有這個勇氣,就別當劍客。倒在對手的劍下,不丟人,那叫雖敗猶榮。咱中國軍人不能當孬種,逢敵必亮劍,決不含糊。
楚云飛:好,云龍兄,說的太好了。逢敵必亮劍,血濺七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此乃中華軍魂也。(電視連續劇《亮劍》)
8、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應該為祖國的崛起貢獻出一份力。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刻苦學習、努力奮斗。我們這些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肩負重任。任重道遠,義不容辭,為了祖國的繁榮、民族的興旺,今天的我們用激情點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灌溉成功之花。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多少失敗, 都不能灰心喪氣,因為“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都應該學會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這句名言激發了我的斗志,只要有斗志,就不怕“堂堂中國空無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我們就不會摔倒在起跑線上。
我們光明的前途就是燦爛的未來,勇敢地向前沖吧,做一名機智勇敢、鐵骨錚錚、堂堂正正的中華少年。
9、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的鐵蹄肆意的踐踏我國——這個神圣的、有5000年文化歷史的東方凈土,讓廣大的同胞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侵略,海內外中華兒女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頑強抗擊日本的侵略,經過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終于迫使日軍無條件投降。
以史為鑒,毋忘國恥。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過去忍受屈辱的中國;今天的中華民族已經不是任人欺凌的民族。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好好學習,為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10、回首中國近代百年,硝煙彌漫,千瘡百孔。國人遭受外 國列強的鐵蹄踐踏,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赤裸裸的屈辱史和血 淚史。
滿清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殊不知固步自封,閉關鎖國 的結果就是任人魚肉。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國人漸 醒,睡獅漸醒。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虎門銷 煙,烈焰沖天,他深知欲救國人,國人必先自救。封煙管, 燒鴉片。可當朝天子親小人,遠賢臣,將林則徐放逐,最后 憂憤而死。
1840 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國開始了近代的屈辱史。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中國到底怎么了?國人自問。我泱泱中華,四萬萬同胞,卻不敵西方 之彈丸小國? 所以有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彼之 長補己之短,然后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想法。于是轟轟烈 烈的洋務運動應運而生,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以“師夷 長技以自強”為口號,造工廠、興戰艦、建學堂。 雖然最后國人的“器具文化”以失敗告終,但國人已從睡夢中驚醒, 開始了漫長的救國之路。
11、抵制日貨是被逼的,強盜進門還對它友好?抵制的目的,一是削弱它的經濟實力,二是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如都依靠洋貨,國貨哪能自立于世界/看看韓國,看看我們臺灣,不是也有很多商品趕上和超過了它嗎。
中國加油……
12、華夏悠悠千載逝,海內忠義已成魂!
神州千年史,幾度狼煙、幾絲刀光、幾許忠魂!
汨羅江畔,屈原高吟《離騷》,憂國憂民之心,臨終不喪;刑場之上,天祥譜寫正氣之歌,舍生取義之行,頻死不失;風波亭中,岳飛長嘆山河破碎,收復神州之意,臨危猶存!
……
千載悠悠,逝如流水!
古之英豪尸骸早已寒徹,而神猶在。天地收容了它們千年,也涵養了它們千年,它們也沉默了千年。
終于,它們爆發了沉默千年所積蓄的力量,激起了一代國人的良知,讓他們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億萬國人都吼出了一句話:“盡忠報國,復我中華!”
狼煙起,江山北望
1931年,邊關,塞外。日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出兵中國東北。數十萬東北軍一槍未發,退出沈陽。四月之內,連喪三省。
敵人的鐵蹄踐踏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的同胞慘遭敵人蹂躪。我們何為?南京政府,夜夜笙歌;奸商佞賈,橫行于市;漢奸國賊,日益猖獗。
只有前方陣線上,用工農紅軍的血肉之軀所鑄的鋼鐵長城不斷的狼煙示警,來激起國人的良知和已沉睡的靈魂。
“中華民族是無可戰勝的!”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洲
“楚雖三戶可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在這中華危急的時刻,在這民族存亡的時刻,中華民族終于爆發出了千年未覺的血性。
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侵略,海內外中華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頑強抗擊日本的侵略,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
華夏男兒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忠魂祭歌:“國魂不失,民族不滅!”
茍令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共殲滅日軍150多萬人,約占敵軍在第二次世界打戰中死傷人數的70%.為了這輝煌的戰果,我們付出了多少?多少同胞為之付出生命?
我知道他們死的毫無怨言,他們無愧于生長在天地之間;他們無愧是華夏子孫、龍的傳人。
戰場上,一個瘦小的身影被敵人的子彈打中。在那臨死的一刻,他仍回頭望著后續部隊。他眼中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只有對敵人的仇恨,只有對勝利的向往。
他囁嚅著嘴唇,似乎是想說什么,但沒有說出口。他想說的永遠的停留在他的喉處。可這聲音早已響徹了長天大地:“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為了我們的中華!”
龍城飛將今猶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滄桑戰事百年經,硝煙盡處惟忠魂。
一個世紀前,中國經歷了亙古未有的民族危機。可是中國這個東方巨人卻從未倒下,永遠的屹立在世界之林中。為何?如今回視,不就是因為有“魂”的所在嗎?
魯迅的文人之魂,陳庚的軍人之魂,陳嘉庚的商人之魂,冼星海的藝術之魂……像一座座擎天大柱,牢牢地支撐著神州。
只要它們不倒中華民族便不會亡。它們也不會倒,因為它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家之寶,一代代薪火相傳。
他們頭顱不化、忠魂不朽、豐碑不倒、正氣長存!
忠魂越千年,一一垂丹青。
浩氣遺萬代,華夏有傳人。
13、百年前乃多事之秋,倭寇趁我國羸弱之時橫行霸道。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與倭寇大戰八載,將其趕出中國。現倭寇強占釣魚島,仗其大哥不歸不還。但今日之中國豈是百年之前之中國,倭寇憑其彈丸之地如何與今日之中國抗衡?倭寇今日內政混亂,其軍國主義強勢抬頭。豈不知今日之倭寇仍狂玩自大,蔑視我國。是可忍孰不可忍。各地保釣人士紛紛怒不可遏,誓將倭寇打出釣魚島。風起云涌日,馬革裹尸還。他日不平事,劍鋒直指必討回。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