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
[出典] 春秋 《詩經·王風·黍離》
注:
1、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注釋:
黍 :一種農作物,即糜子,子實去皮后叫黃米,有黏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離離:莊家一行行排列的樣子。
稷 :谷子,一說高粱。
行邁:遠行。邁,行、走。
靡靡:遲遲、緩慢, 猶疑不決的樣子。
中心:內心。
搖搖:心中愁悶難忍。
謂:說。
悠悠:遙遠、渺茫。
此何人哉:這(指故國淪亡的凄涼景象)是誰造成的呢?
實:籽粒。
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3、譯文1: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結出粒兒來。緩慢地走著,心中難過,哽咽難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浩渺的蒼天啊,這都是誰造成的呢?
譯文2: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長出新苗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在顫抖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青天在上是誰使宮殿變成荒丘!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抽出穗頭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已破碎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青天在上 這是誰呵這是誰?
那糜子一片連一片那高粱又結出穗實我徘徊在田間小徑我的心在抽泣
理解我——知我心憂不理解我——以為我作何尋求
高高青天呵這是誰呵究竟是誰!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實,此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于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相契的情感共鳴點。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借此宣泄。更進一層,透過詩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呢?“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充滿失望的呼號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詩人的影子。“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心中所懷的不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嗎?讀此詩者當三思之。
5、這首詩在抒發對西周滅亡的沉痛時,首先出現的是生長茂盛的農作物,而莊稼生長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廟公室。這種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自然使詩人陷人悲哀之中,行進的腳步變得遲緩。三章反復出現“行邁靡靡”的詩句,用腳步的遲緩引出心情的沉痛。
這首詩采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顆粒。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后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担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采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并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每讀此詩,都會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濃濃的憂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嘆的語式又讓感傷的情緒顯得格外深沉、強烈。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讓詩人“心憂”的到底是什么呢?詩中沒有說,詩人好象很突然地就憂慮起來了。從詩的字面看,三章的內容簡潔明了:詩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間徘徊,便情不自禁憂傷起來,而且伴隨著黍稷的成長(出苗-成穗-結實),那股傷感越來越濃(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積在詩人的心里無處宣泄,不得不仰望蒼穹,一聲長嘆: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如此憂郁悲怨卻又不能說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憂”的緣由?壓抑著詩人的顯然是一股沉重強大、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抗爭的勢力。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詩人是不能說?不愿說?不敢說?而這一切一切的誘因竟是地里逐漸長熟的莊稼!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詩人究竟有沒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與詩人有著同樣的身份、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感觸、同樣的難言的苦衷。現作為代表“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的一個詞。
6、“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呼喚無以回應,這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內心堅守的悲涼,這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知音難覓的寂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種感情是元人查德卿《越調·柳營曲(金陵故址)》所抒發的感情——物換星移幾度秋,城廓如舊人民非,幾回傷往事,只見夕陽紅:
臨故國,認殘碑,傷心六朝如逝水。物換星移,城是人非,今古一枰棋。南柯夢一覺初回,北邙墳三尺荒堆。四圍山護繞,幾處樹高低。誰,曾賦‘黍離離’。
因此,我認為《王風·黍離》中的“我”是誰并不重要,他可能是“東周大夫”,他可能是“流浪人”,他可能是“有正義感的愛國志士”,他可能是役夫(“游者嘆黍離”中的“游者”)……
一句話,他就是身處亂離、飽含家恨國仇的天下蒼生的象征。
看到物換星移,人們心中就會產生“黍離之悲”;看到物是人非,人們心中就會產生“黍離之悲”;看到今不如昔,人們心中就會產生“黍離之悲”;看到昔盛今衰,人們心中就會產生“黍離之悲”;看到國家殘破,人們心中就會產生“黍離之悲”……
“黍離之悲”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的羈旅孤獨之愁,“黍離之悲”是“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的漂泊感傷,“黍離之悲”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的昔盛今衰,“黍離之悲”是“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臺城》)的歷史深沉的感嘆,“黍離之悲”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李煜《虞美人》)”的忘國破家之痛,“黍離之悲”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壯志難酬的深沉感傷……
“黍離之悲”是一種發自心底的真誠,是一種失落的悲哀,是一種興亡之痛,是一種榮枯之感,是一種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深切哀嘆,是一種凝聚了家恨國仇的悲愴情緒,是一種遺民沉郁不屈的情志,是一種天下蒼生血淚斑斑控訴的情結……
回到《王風·黍離》,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城闕宮殿;在這里,我們看不到繁盛的都市;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富庶的鄉村……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只有整齊的黍;在這里,我們看到的只有茂盛的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只有一片凄涼……借用姜夔《揚州慢》的詞來解說,那就是“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7、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原意為: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么要求呢!
8、這些天心情的壓抑和煩惱,使我沒有了快樂和開心,心被刺得流血,現在我也不想明白那些人的目的,但我很清楚,自己永遠和他是朋友,我也永遠相信人與人之間不僅只有愛情還有永恒的友情,同樣,人除了愛情還需要友情,而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友情而無愛情的人們也有,就像我與他,彼此互訴衷腸,又有何妨?人常說:人生難得一知己,無論紅粉知己,還是人生知己,都難得已,定當珍惜,唐代詩人王勃曾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名句,足可見“知己”乃人生真摯友情之所在也。
于是,我相信: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9、 對現實陰暗面的批判也都是積極的,而要人接受就必須注意行文措辭,動輒粗口畢竟是件失體面的事。你也許會反駁;“現實如此”。我不否認丑陋的存在,但也不是你一個人看見吧?所有良知尚存的人都在努力,何況同樣一件事,也可以有更委婉的表達,這樣才容易引起共鳴。如果你還強辯,那我就再問一句:你為什么喜歡穿干凈衣服?難道你愿意住在垃圾遍地的地方?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0、不知我者,往往會被表面的一切評于我差評!而知我者,會感受到我背后的心酸和壓力,對我眷懷,亦有不愿被人看透的深情自矜。世事豈能盡如人意呢,但求無愧于心,活得心安理得,知我者謂我心憂慮,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1、 也許是生來不愿服輸的緣故,我總是想只要想做一件事,我就會把他做好,在這個人生的競技場上,我覺得我每天都在博奕,自己和自己較勁,我崇尚“天行鍵,君子當自強不息”。我也相信“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當今無古賢”。走在人前我會抬起我高傲的頭顱,這樣寫我是不是有一點孤芳自賞?其實我有時也覺得自己很渺小,在蕓蕓眾生之中,我很快會被淹沒。回首走過的路,真是一言難盡。曾幾何時我陶醉在自我營造的心靈空境,我向往那屬于我的一方凈土,青澀的苦戀讓我學會了成長,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我走過一段心語歷程,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事理,我開以始學會了理解,從家人開始,到對接觸的社會每一個成員。平凡的生活,夫復何求?到如今我站在了又一個高度,我渴望理解,我渴望精神層面的更高升華。但是,這個高度究竟能有多高?我又能走到哪里?
人性都有一個弱點,就是當年范大人說的“以物喜、以物悲”。一個友人提醒我,做人在得意的時候不要太張狂,失意的時候不要太沮喪,雖然是人人境遇不同,但我們終究是經歷著可愛的人生。時常想起友人的提醒,但實際上仍然是改變不了因際遇和環境的變化而時喜時憂。今天心情就很好,因為做事很順心。
在這秋的季節里,我分明感到了一種深深的蒼涼。歲月的流逝,讓人不由得時時生出淡淡的愁怨,雖然這是一個秋實的季節,收獲的喜悅讓我看到我們接觸的人們臉上掛滿的笑容。我的心卻依然是沉沉的。我隱隱感覺到這將會是一個不平凡的季節。
每天看到路邊上如流水般的車流,晨出暮歸,我常常想,這車流承載著多少人的夢想,而這夢有盡頭,又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色。在這個功利的時代,人們在為生存和金錢忙碌著,早已顧不上去收拾一下荒蕪的心境,他們又在想什么?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2、 知我者,一定是與我肝膽相照,推心置腹,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之人,知我者,一定是彼此默然,卻能彼此明了彼此心靈的柔軟,知我者,必須是相對無言,卻能彼此讀懂彼此的靈魂。知我者,必須是目光的相望里,能傳遞所有的誓言,能釋放所有的情感。知我者,一定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不需要一切外在的表白和徒然,知我者,有著對琴棋書畫的依戀,知我者,須能悟透情感的精髓,悟透生活的真諦,悟透人生的價值,知我者,須是幾世痛苦地尋覓修來的情緣。如若不然,我寧愿孤獨人生幾十年,如若不然,我情愿凄苦零丁滄桑生命的波瀾。
不知我者,也就不明白我在追尋什么,我在感悟什么,我在放棄什么,也就不會明白,我的等待,我的期盼,還有,我的上下求索,我的情感,我的精神,我的靈魂,不知我者,任其花開花謝,任其景色迷人,風光無限,生命的季節五彩斑斕,于我不關風與月,我也會默然,淡然,悠然,于我有何相干,不知我者,任其東南西北風,任其四季春秋,我不動搖,我不羨慕,我也從不迷戀。我會欣然,坦然,悠遠這一切,不知我者,我不會有絲毫的失落和遺憾,我用我的靈魂平靜外在的所有內在的一切。我是我自己的風景,我是我自己的淡泊與寧靜。我是我四季的色彩,我是我山谷的回音。我猶如小溪,我有我的生命之歌,我有我前進的方向,我無須躲避,我無須尋覓,在生命的流河里,會不會出現浪花與岸邊某物的碰撞,會不會共鳴出一段優美的曲調,會不會有感應的漩渦或者波浪,會不會有明快的節奏附和,我不苛求,我會隨著自然的高低趨勢起伏,我會順著自然的上下陡緩流淌。我是我自然地悠然向前,不知我者,在我的面前依舊是一道風景,只是我是小溪,我有我流淌的方向,不太留意兩岸的風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只是,這個知己向何處去尋,像伯牙與鐘子期這樣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千年不遇,是幾世的尋覓,知我者,我多么向往,但卻又不敢奢望,不知我者,我依舊平靜面對,依舊孤獨打磨和亮艷自己的鏡子。讓這面鏡子更忠實于人生,讓人生更忠實于自己。讓自己更忠實于自己的靈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5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