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任憑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還是可以居留在這里。

     [出典]    王維   《山居秋暝》

        注:

       1、《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詞語解釋

  1.王維,約(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

  2.暝:夜,這里指傍晚。

  3隨意:任憑。

  4.喧:喧嘩。

  5.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6.春芳歇:春天的芳華衰歇了。歇:盡,消失,消散。

  7.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處指詩人自己。

  8.留:居。

  9.空山:幽靜的山。

  10.新:剛剛。

      3、譯文:

  空寂的終南山剛下了一場雨后,秋天的黃昏時候降臨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樹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流淌。

  竹林里傳來喧鬧聲是洗衣的女子回來了,水上的荷葉搖動是打魚的漁民下船了。

  任憑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還是可以居留在這里。

  【韻譯】: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晴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悄悄地在大石上緩緩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上岸收網。

  盡管春天的芳菲已經消散而去,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4、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泄"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5、詩文意境   

        一陣新雨過后,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盡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長留。

  表達了詩人遠離仕途之路,喜愛隱居山中,過寧靜的生活的情感。

 

       6、在《山居秋暝》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對山村秋天傍晚景色的描寫,為人們展現出了自然界中一幅怡然恬靜的山水田園生活。詩的頭兩句,寫的是寂靜空幽的山間新雨初后的秋天傍晚,一輪明月映照在如蓋的青松上,而山泉清冽地流于石上,讓人感覺出那樣的清幽和恬靜。而后詩人寫道,先聽到竹林的喧嘩聲,后看到蓮葉分披,繼而發現了歸來的浣女和漁舟。這里的描寫極為形象,由遠而近,從聽覺到視覺,“動”“靜”相宜極為巧妙。最后,詩人寫意,感嘆對此景的美好留戀。整首詩寫的清新自然,讓人們讀來仿佛身臨其境,也陶醉在這樣一片靜逸享和的環境中。

     詩人們在寫詩時,通常不是單單的描寫景物,總是在描寫的同時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同樣,王唯在這詩情畫意對情景的描繪中,也不僅僅限于只是對情景的描寫。在“安史之亂”后,為官的詩人厭倦了官場的生活,可又不能決然的離開官場,于是,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些反映在他的詩中,就表現出了詩人一種高潔情懷的寄托和對理想的追求。在他描寫的山林溪壑之中,飽含著詩人那種不愿與俗世合流及他對自然之美的喜愛、向往,與之契合的心境和意境。這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這種美好恬靜的環境與氛圍,不也是讓我們十分向往的嗎,不依然也是讓眾多忙碌打拼,終日一身疲憊、勞累及無奈的人們內心期望的田園所在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如此美妙舒適的生活情景,如今,在我們喧鬧浮躁,終日忙碌著的城市和生活中,實在是很難感受得到,很難尋找得到的了。

     《山居秋暝》這首詩,除了讓人感覺到詩人描寫特有的風格情調,還讓人感覺到王維特別的善于表現景物的空間層次,由“明月”、“清泉”,以及“浣女”、“漁舟”這些讓你感覺出一種錯落有致的縱深感和立體感。同時,他用筆清淡、自然,精致、景物和人物始終籠罩在一片和諧、親切的氛圍中,讓人深深的陶醉和向往。

     山水田園詩在王維的手中,得到一次總結和顯著的提高。他的詩,既有一些細節精細的刻劃,又注重通篇完整的意境渲染;既有透明亮麗的色彩,又有深長雋永的情味;既包涵豐富的哲理,又避免了枯淡無味的表述,并且,他詩詞風格多變,特別的富于藝術創作性,在他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那閑居生活中閑適悠散的情趣。這些,都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也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美感。

     讀他的詩,朗朗上口,回味無窮,感覺清新且悠然。

 

      7、空蒙山色,人跡罕至。新雨初霽,叢林如洗。正是清秋傍晚,朗照秋月自松樹間投下斑駁陸離的皎潔,明澈山泉沿石徑中淌出淙淙如琴的籟音.浣女歸途嬉戲,喧嘩一林翠竹;漁舟葉間穿行,掀動滿湖水蓮. 松間月的娟秀嫵媚;石上泉的潺湲柔和;浣女們的天真爛漫,漁人家的自得適意。作者漫步至此,陶然而欲醉,故曰“隨意春芳歇”,沉浸乃不拔,故曰“王孫自可留”。散行回來的作者又以其靈動之心、通透之筆,不加修飾地,不著痕跡地托出了一幅和諧完整,素雅明麗的水墨畫. 如此天然妙處,莫說作者留戀其中,便是讀者也由衷生出多少向往之念!

        玩味此詩:因靜中有動故恬靜而不死寂; 借動反襯靜故生動不呆板。實在是精巧之極又不露其巧,不得不擊節嘆服作者的煉字之功。

      好詩如畫,氛圍的寫實是基礎,意境的營造是品質,而情懷的蘊涵則是靈魂了。所以安靜每每欣賞一詩,心頭涌起的先是豐滿的畫面,繼而是滋味的品咂,最后是感情的共鳴。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8、閑靜空寂的禪境與詩境美。

  空寂的境界是禪宗所追求的一種“樂境”。王維山水詩安逸閑適,優雅空靈,詩中見畫,情景交融,從而富含禪趣,韻味十足,讀之可以忘憂。“閑靜空寂”既是禪境的寫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寫照,同時富有詩境美。以“澄凈”的心境觀照空山寂林,進入除塵凈慮的“寂靜界”,直覺體驗山林之樂,盡顯活撥生機,而又抽身禪語,不落痕跡,了無蹤影。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寫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致,詩如畫,空靈優美。是說秋天的傍晚,陣雨過后,萬物新如剛剛洗過一樣。暮色蒼茫之中,四圍寂靜,清風拂來,涼爽宜人。這時,明月當空,清輝透過茂密的松枝照下來,挽手雨后流泉,從靜靜的青石上汩汩流過。靜穆的竹林里,驀然傳來一片洗衣歸來的少女們的歡笑聲,哦,還有那荷花深處蕩出了打漁的輕舟。雖然春花爛漫的季節早已過去,但人們還是多么愿意長留此間,永駐于這恬靜和諧的山間生活。看吧,真是一幅色彩絢爛而又幽雅靜謐的雨后秋山圖。王維就是這樣,他既能將繪畫技術中如色調、構思融入詩中,組成和諧完美、景象鮮明的畫面,又能從各種自然景物中捕捉適于表現情趣的形象。融會情感于其中,達到情從景出的藝術效果。令人回味無窮,充滿遐想,百讀不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讀之,心為之而凈!閑靜空寂的禪境與詩境美,在此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有人說王維這是回避矛盾,反映其性格的軟弱。真是笑談!這樣的理解不是在讀詩,而是以詩為工具的工具論的荒謬!恰恰相反,王維是在為永恒創造美景。他筆下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閑適恬靜,安詳自在。難道有誰不愿過上這樣的日子嗎?正是因為現實世界的不如人意,才會產生心靈寰宇的奇思妙想。這,也是詩與禪永恒存在的理由。

 

       9、秋天,五色斑斕,絢麗多彩,最能撩撥人們抒情言志的緒念。古今文人墨客吟詠秋色,描摹秋聲,點染秋韻,寄托秋思,或以秋寄情,或借秋言志,或取秋繪景,寫下了大量的詠秋之作。

      有一首《深秋曲》,詩人充分利用“秋”字辭藻大加辭藻大加潤色,其藝術表現技巧令人拍案叫絕。通篇秋意盎然,堪值欣賞。詩云:“秋來秋去幾度忙,秋風秋雨欲斷腸。秋幕難消秋夜夢,何怨秋窗鎖凄涼。已是深秋寒露重,相思托盡秋吟中。秋詩秋詞秋月夜,秋燈搖曳秋魂動。飄零秋葉殘更數,冷落秋影去無蹤。無蹤秋跡尋覓處,東籬菊下再相逢。暗沁秋香一縷縷,開遍秋心幾叢叢。叢叢秋心誰可明,秋霜侵襲何時停。卻是霜寒香愈盛,不叫芳心輸嚴冬。便是冬雪風漫漫,也有秋情渺晴空。世人皆嘆深秋苦,怎知秋日夕陽紅。為君翻作深秋曲,笑中攜同秋意行。

         同是詠秋,因各人處境、心境之不同、意境也迥異。唐代詩人王唯《山居秋暝》詩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描繪了山居秋暮的幽美景色,表達了作者縱橫山水、自得其樂的志趣情懷。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騰王閣序》寫道:“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偶句工穩貼切,意境開闊高遠,情致深婉飄逸,是一幅和諧優美的秋暮水墨丹青畫!岑參詩句:“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陶淵明寫道:“閭庭多落葉,慨然知己秋。”李白詩句:“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門情。”至于寄托秋思,當賞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借秋天蒼涼遲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傳送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吟秋詩文林林總總,表現手法色彩分呈。然而,既奇妙又有情趣的莫過于回文詩。清代女詩人吳絳雪僅用“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十字就巧構一首膾炙人口的吟秋回文詩。此詩形成奇特,字句凝練,倘能識破機關,即能淡成一首七言絕句:“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看,區區十個字就幻化出一幅賞心悅目的江南秋色圖!

       形形色色的吟秋詩文,多為哀惋、凄涼之作,缺乏樂觀向上的心境,給人以惆悵、頹廢之感。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孀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登高處,以沉郁悲涼的筆調描繪秋聲秋色,抒發天涯倦客衰年遲暮的痛苦心情,總結自己貧困潦倒的一生。詩句悲歌慷慨,音節鏗鏘,意韻豐厚,動人心弦。

        而劉禹錫在《秋詞二首》中寫道:“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擺脫了悲秋詩句,迸發著瀟灑樂觀、輕盈飄逸的秋天氣息。使人頓開清新、豁達的先河,將讀者帶入明凈開闊、意蘊高遠的詩境。(http://literary.goodmood.com.cn/ 繡面芙蓉)

 

     10、看到清澈見底的溪流,呼吸著雨后山間清新的空氣,情不自禁地想到唐朝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此時的我和王維也似乎有幾分相似。詩中的那句王孫自可留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非王孫,然而如此美景,是誰都愿意留下來的,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碧空云卷云舒。那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氣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的生活在這樣的美景中,好令我神往!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3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