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譯文]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臺,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
[出典] 秦觀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注釋: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魚傳尺素:《古詩》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幸自:本自,本來是。
為誰:為什么。
3、譯文1: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
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
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
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
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2:
夜霧如厚重的帷簾把樓臺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跡。
我極目遠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館在春日寒風中緊閉,
還有:杜鵑的哀啼, 斜陽無聲地落去……
驛站轉給我友人饋贈的梅花,
驛使捎來的是親人的信息——
如今卻堆砌成無法數得清的離愁別緒。
郴江呵,你生來就圍繞著郴山,
為什么——竟向瀟湘水流去?
譯文3: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臺,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遠方的朋友寄來慰問的禮物,牽掛我的親人捎來安慰的書信,這樣的關懷更引起我無限的愁苦,新愁舊恨重重堆積,難以計數。郴江水啊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什么它要離開郴山流往瀟湘去呢?
譯文4:
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北望桃源樂土,也失去了蹤影。我正被幽閉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內,漠漠春寒,惹人愁悶。斜陽下,杜鵑聲聲,凄歷辛酸,令人倍增傷感。
譯文5:
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消失不見,我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獨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在夕陽下響起。受到了遠方的問候,接到了朋友的問候,但越是受到來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應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
4、秦觀生平見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和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此詞為作者紹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于郴州旅店所寫。表達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紹圣四年,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后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又貶橫州,此詞作于離郴前,寫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蘇軾受到賈易的彈劾。秦觀從蘇軾處得知自己亦附帶被劾,便立刻去找有關臺諫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系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人認為,這首《踏莎行》的下闋,很可能是秦觀在流放歲月中,通過同為蘇門友人的黃庭堅,向蘇軾所作的曲折表白。
5、這首詞題為“郴州旅舍”。大約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紹圣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筆端,詞作也益趨凄愴。此作寫于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凄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義。而“樓臺”、“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么希望借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于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游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栗。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云之中。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后再著一“暮”字,以為重累。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注。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沉落,始開暮色。“暮”,為日沉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于《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故于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切安慰均無濟于事。離恨猶如“恨”墻高砌,使人不勝負担。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墻般筑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墻。恨誰?恨什么?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挽詞》中所說:“一朝奇禍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墻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于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癡癡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么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于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鑒賞辭典》)見仁見智。依筆者拙意,對這兩句蘊意的把握,或可空靈一些。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并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么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正如葉嘉瑩先生評此詞說:“頭三句的象征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這樣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里的一個進展。”(《唐宋詞十七講》)與秦觀悲劇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蘇軾,同病相憐更具一份知己的靈感犀心,亦絕愛其尾兩句,及聞其死,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自書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禎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綜上所述,這首詞最佳處在于虛實相間,互為生發。上片以虛帶實,下片化實為虛,以上下兩結飲譽詞壇。激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王國維(靜安),以東坡賞其后二語為“皮相”。持論未免偏頗。深味末二句“郴江”之問,其氣格、意蘊,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謂東坡“皮相”之賞,亦可謂“解人正不易得”。
6、晨霧濃重,四野彌漫,遮蔽了重樓高臺;夜色朦朧,我分辨不清河邊的渡口。我日夜凝目,望眼欲穿,望斷天涯,卻找不到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去處。
春寒料峭,寒冬的氣息依然不肯退去,滿目蕭索,獨自幽居在這清冷孤寂的驛站里,不堪忍受,不堪忍受卻又無可奈何……
日暮時分,夕陽之中,傳來杜鵑的聲聲啼鳴:——“不如歸去”的啼叫彷如聲聲的呼喚,聲聲呼喚著我這顆漂泊的心。這景象,更加讓人感到凄涼,悵惘,倉皇……
好友的諸多關懷,親人的諸多關切,我本該開心,因為不管自己一路上,獲得什么,失去什么;也不管自己曾經的承諾,兌現了多少,忘卻了多少;也不管自己曾經遠大的理想,實現了多少,幻滅了多少……不管自己心比天高的抱負終究敵不過命比紙薄的命運,畢竟,還有那么多的人,對自己牽掛于心,不離不棄,不憤不恨。的確,我是應該感到無比開心,在這春寒料峭的時節,讓心溫暖著世界。可是,是自己的無能,還是命運的捉弄,讓我漂泊至今,而那些遠大的理想,卻只是一個泡影。讓我的那些承諾,無法履行?
這愁苦的心啊,只會因為你們的關心而更加的愁苦哇……
直面彬江,一如細數自己的人生。彬江之水圍繞著彬山流淌,那該是多么安閑自在的事啊,卻緣何要枉費諸多周折,離開本屬于自己溫暖的家鄉,流到湘江去呢?
我又緣何漂泊至此呢?我尋思,我迷茫,我悵惘……
7、“樓臺”,高大,崇高。詞人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高遠的理想和目標,好像是一個樓臺一樣。可是,經過這么多的挫傷,是“霧失樓臺”,在云霧的遮蔽之中,這個理想的樓臺迷失了,再也看不見了。
“津渡”,是一個出路,一個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碼頭。在夜月的迷蒙之中,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這里的霧和月,與后面寫的“杜鵑聲里斜陽暮”的現實情景是不相符合的。這兩句所寫的不是現實的情景,而是他內心之中的一咱破滅的感覺。而把內心破滅的感覺,用這種假想的、不是現實的形象表現出來,就使它有了一種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著一種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個理想世界破滅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說“桃源望斷無尋處”。由這句的聯想,想到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是一個美好理想的破滅,而他們現實生活則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8、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義。而“樓臺”、“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么希望借此尋出一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
9、一首秦觀的《踏莎行》,一首秦觀被貶郴洲途中的愁情之作,令人無比凄寒,孤獨落寞,蕭索感人。十年前我死記硬背這首詞的時候,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涼意,只是覺得“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留下蕭湘去。”兩句好象是在寫情的,令人回味。現在細細體味,個中凄寒自在心中。
人生的每一次行動和步伐都充滿著迷茫,得到與失去沒有任何區別,想想天空的鳥,看看水里的魚,自由自在任我翱翔。身處塵世,直掛云帆,何處又是自己的那份桃源呢?我們每天都在上車,人生又是一次長長的旅行,我們都在車上,我們都在奔忙,為了生活,或者是為了自己的那份責任。太多的無奈讓我們總是充滿太多的幻想。
明天?明天又在哪里?鳥飛了有再來的時候?樹葉落了,還會有第二個春天,可是人呢?人去了,又能留下什么?今天我們忙碌,我們爭吵,我們為了不同的意見拔刀相見,可是明天我們依然留在這個塵世,依然在用自己的思想生活著,即使是無奈,即使是一種莫名的疼痛,我們依然要活著,在痛苦中尋找未來。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一切都在過去,我們不能留下什么。我們依然是那么孤獨和無助,我們依然在那個列車上奔跑,任它前進,誰也阻止不了。或許在你最冷的時候,有一個聲音告訴你說:“注意保重身體。”你會兩眼淚水,你會無比感動。可是我們可以看到秦觀在被貶的時候只是一個人在孤館了和春天的寒冷相對,而他聽到的聲音卻是杜鵑的聲音。
10、這首凄苦哀婉、飲譽詞壇的悲歌,是少游用生命發出的最后的吶喊,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意境。“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深為王國維所推崇,認為具有《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意象。王國維同時指出,秦少游的詞凄婉,可是當他寫到這兩句時,就變得凄厲了,是強烈而慘痛的悲哀。蘇軾則最欣賞“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一發問,太癡,太無理,卻又太感人了。這是秦觀把悲苦人生咀嚼了無數遍,在經歷了極大苦難和折磨后,對天地發出的詰問:水為什么一定要東流?美好的事物為什么不能逃脫命運的擺弄?我空有一身才華,為什么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左右?當他吟出這兩句詞時,他的心智,他的生命都被愁思淹沒了,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寫下這么悲愴的詞句,少游還能活得下去嗎?
果然,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徽宗趙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觀在得到朝廷的放還詔令,欣然啟程北歸,到滕州時,他興奮地四處游玩。勞累之余,秦觀覺得口渴,就向旁人討水喝。當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滿頭白發的倒影,想到終于可以和家人、好友歡聚一堂了,禁不住展開愁眉,開懷大笑。在凄婉的笑聲中,薄命才子少游溘然而逝,年僅五十二。秦觀在藤州寫過一首詞《好事近》,末二句是:“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沒想到這成了詞讖。
蘇軾得知秦觀去世后,痛心疾首。高山雖在,流水卻無,弦斷無人聽,他悲情難抑,流淚不止,連連哀嘆:“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他將秦觀的《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題在扇上,作為對少游的永久紀念。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上天賦予了秦觀一顆脆弱多愁的心,卻又殘忍地將它揉得粉碎。點點碎片,和著少游悲傷的眼淚,化作縷縷情絲,云霧般繚繞在人們面前,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在人生的愁海中,少游帶著遺憾沉沒了,可他的那些傷心詞,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綻放著永不遜色的光輝。在迷霧中,他終于找到了桃源的入口,他再也不用奔波了……
11、“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我們由于盲從而迷失了人生方向,由于固執而迷失了心靈的家園,由于貪婪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們總是寄希望到另外一個世界去逃避自己的錯誤。
12、“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夜霧越來越濃,樓臺在霧中漸漸的黯淡了身影,模糊縹緲,猶如夢境,讓人覺得不真實,仿佛成了海市蜃樓。真奇怪,霧使真實變成了虛幻,虛幻又讓人覺得真實,這或許正是霧里看花的妙處。遲疑間,抬頭尋覓那縹緲的樓臺,卻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月亮升起來了,是滿月,卻不能朗照,月光艱難的穿越濃霧,到地面時已經和霧氣融在了一起,無法分清,只剩下一片朦朧。遠方的渡口早已消失在濃霧里,那遙遠的桃源便更加遙遠了。詩人在追尋,追尋什么呢?理想嗎?愛情嗎?還是別的什么呢?我們無法知曉,只是能真切的感受到一種悵惘迷茫的心緒,如凄迷的月光,似朦朧的輕霧,在我們的心里彌散開來……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異地他鄉,舉目無親,寄身驛館,倍感孤獨,詩人輕輕的掩上了心中那扇小小的門扉,青春的幻夢、功業的渴望和人生的意義等宏大的人生敘事被關在了門外。雖然是早春時節,空氣卻依舊彌漫著寒氣,這寒氣穿透單薄的春衫,直透心底。伏案臨窗,感懷身世,杜鵑鳥啼血的哀鳴穿過蒼茫的暮色,跌落在心的窗口,“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自己何嘗不想歸去呢?這混濁險惡的官場又豈是一介書生能夠進退自如的呢?現在自己是被看管的犯人,即使想歸隱南山也需得到天子的恩準,仕途是一條不歸路,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全身而退呢?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親友的書信只能平添詩人的煩惱,君問歸期未有期,前途渺茫,北歸無望,每一份書信都會勾起他的舊仇新恨。詩人恨誰?恨什么呢?
“郴江幸自繞郴山,爲誰流下瀟湘去?” 答案就藏在這一句中,有人說詩人痛恨的是自己被小人排擠,自己本應該在朝廷為國為民做事,就像這“郴江”本應該環繞“郴山”一樣;有人說詩人痛恨自己不能和遠方的親人在一起,本應該常相廝守,現如今卻天各一方。
13、漫步在煙雨長廊上,深深呼吸著濃濃的雨霧,別有一番情趣。眼前裊裊煙塵遮住視線,周圍一切都顯得模糊,顯得隱隱約約,霧依稀迷離,能見度低了,看什么都是亦真亦幻,似花非花,似水非水,真有點“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曾見過一首詠霧的詩:“白霧鎖江天,江天不見邊,茫茫銀一片,緲緲玉盈煙”。在這里非常應景,的確白茫茫虛緲緲。向遠處望去,“飛瀑迎賓”,“善國之水”都象飄在云端里,時隱時現,空蒙滟瀲。“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這時你好象也置身仙境,在云霧中飛渡,自由翱翔,天馬行空。
淡淡的霧觸在臉上,觸著臂上,有輕輕的、柔柔的、涼涼的、濕濕的感覺。宋志南和尚有詩贊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好象在仙霧繚繞中,美麗的仙子在用溫玉般的小手撫摸你的臉,你感覺到仙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還好象聽到盈盈的笑聲,看到流波四顧的大眼睛。此時,猶如御虛乘風,身在仙境,“但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14、霧色月色都是如此朦朧,看不到愛情的方向,看不見人生的航標。那么美的桃源,我卻找不到。獨自在旅舍,杜鵑鳥聲聲不停,暮色在“不如歸去”的哀鳴中越來越濃。書信頻頻,無法減輕我對你的思念,離別為何天長地久?郴江本該永傍著郴山,為何郴江終要流遠……興許,《踏莎行》真是這么一首哀婉纏綿的情愛小詞,為情所困,為情所寫,為情自哀。詩詞經典之所以流芳,往往不是因為謀篇布局、字字珠璣、內容豐厚,而是其間含蓄、深刻,雋永又令人悸動的思緒。所以知音不僅僅是同時代傷懷的歌伎,更是跨越時空阻隔,心心相印,心心相容的千秋萬代中的某些人。
15、霧有時給人的感覺甚至是溫婉的,北宋詞人秦觀在《踏莎行》中寫道:“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這是一幅多么美麗迷離的畫面。但是,傳統詩詞中描寫的那種“純粹”的霧在現實城市中已難覓蹤跡。
如今組成霧的主要物質已不僅僅是水滴和冰晶,當霧和霾一起出現時,還會有灰塵、煙塵、鹽粒加入進來。霾與霧摻雜在一起,對空氣質量有很大影響。每一次朦朧的大霧發生,都會讓霧區內所有的人們、交通線路甚至整個城市付出很大的代價。霧在形成時,其微小的水珠溶解和吸附了空氣中的粉塵及廢氣,不僅含有一些地表的病原微生物,而且在陽光作用下,還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淺藍色光化學煙霧。人在鍛煉身體特別是劇烈運動時吸入空氣的量比平時多很多,這更加劇了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程度,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導致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發病率的抬高。
16、在浩瀚的詩海中,我喜愛的詩句隨著成長的不同時期而變化著。年輕氣盛,鐘情于大江東去的豪放情懷;而今年近不惑,識盡愁滋味,反而喜歡含蓄婉約的味道。在嘗盡人生旅途上的風霜雨露之后,逐漸從精能瘦勁、幽韻香冷、回味雋永的宋朝詩詞里尋到許多貼切自己心態的詩句,其中,有秦觀的詞。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此情此景,也算是對曾經追求過,曾經夢想過,曾經努力過,曾經掙扎過的我一個美好的安慰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