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去年此時動用千億港元外匯基金大戰國際“金融大鱷”,乃是不得已的背水之戰。要算香港運氣好,購進的“官股”到今天帳面上已經凈賺七八百億。多數民意也支持港府的這場“金融保衛戰”;倘非如此,港元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就可能被對沖基金打垮,對整體經濟的沖擊難以估量。
但香港內外仍然有一些人對港府入市干預耿耿于懷,斷言香港“自由放任經濟的聲譽已成疑問”,英國的《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周刊就是其中之一。出版日期為8月14日的那期《經濟學家》, 封面上用一幅香港夜景照片來襯托“香港前景霧茫茫”的標題,那也就是內里開首那篇評論的題目,后面另一篇報道的題目則是“香港烏云壓頂”。一家香港中文報紙把這兩篇文章翻譯刊出時,老編可能嫌云啊霧啊不夠味道,把標題改為“中國扼殺金鵝香港”和“香港金融中心失優勢?”
指北京寧愿吹捧上海
說今天香港經濟困難重重,說香港經濟發展前景朦朧不明,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問題在于如何分析其原因。《經濟學家》認為,那主要是因為:……中國對香港不是“惡意擺弄”,就是“善意忽略”。前者的例子是北京拒絕羅馬教皇到訪香港,后者的例子是北京寧愿吹捧上海而不愿顯示香港的成就。
“……香港政府和商家都沒有努力保存香港獨特之處,沒有致力于維護自治和法治,讓自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排擠。例證之一,香港終審法院對香港人在中國大陸所生子女居留權作出判決后,港府就要求北京的全國人大對《基本法》相關條文作解釋。例證之二,一家猛烈批評“釋法”的報紙總編輯(即指英文《南華早報》總編輯范力行(Jonathan Fenby)遭終止合約。
“……香港政府偏幫某些關系密切的大老板,經濟上偏離“積極不干預”的傳統,如去年8月政府大舉介入股市。
“……結論則是,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如同對香港‘凌遲處死’”。
又有人宣布香港的“死訊”了,真恐怖。朋友問我對《經濟學家》文章的看法,我只能苦笑著說:“像這么有聲望的雜志,總不能講他們對香港的分析是出于無知吧?”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最近出言不遜冒犯印度人,我倒覺得他與《經濟學家》的主筆、編輯先生在心理上或有共通之處。
關于終審法院判決的事情,筆者半年多來已經寫了不少,不想再重復,只是建議《經濟學家》文章的作者注意一下香港兩位近期退休的法官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高等法院法官范達理認為,有關北京干預香港司法制度的說法不是“完全荒謬”,就是“走向極端”。他強調:“不論我們喜歡不喜歡。《基本法》已對有關問題作出規定,這是整個回歸‘交易’的一部分。今天有人似乎已經把(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的歡欣場面拋諸腦后;當時沒有人料到我們會得到如此有利的‘交易’條件……我們既然已經接受了‘交易’條件,就要遵守規則”。
退休法官表示沒受到壓力
63歲的范達理在香港住了19年,當了6年法官, 退休后將回南非定居。另一位法官是上訴庭副庭長馬天敏,他在香港司法機構工作了十多年,日前退休后已經回到英國,但仍然會出任香港終審法院的非常設法官。他認為,北京的全國人大解釋《基本法》并沒有影響香港司法界的士氣,“我從未聽過有法官說會辭職,據我所知,法官也沒有受到任何壓力;向法官施加壓力實在是難以想象的”。這兩位法官都是香港人所說的“鬼佬”,退休后又都離開香港回老家定居,應沒有必要刻意為北京或香港政府開脫吧。
再說《南華早報》原總編輯范力行“炒魷魚”的事情。據我所知,香港新聞界中許多資深人士的看法同《經濟學家》很不一樣。英國《獨立報》駐香港特派員韋安仕(Steve vines )曾任香港另一家英文報紙的總編輯,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范力行給撤職之后到處對別人說,他離職同香港政治轉向有關,因為他的編輯方針比其他報紙更勇敢、更獨立。韋安仕則認為,離職的總編輯通常都會找出一些崇高的理由來向別人解釋自己離職的原因。
曾任《明報》總編輯、現為《蘋果日報》社長的董橋也有文章談及此事,題為“可憐天下總編輯”。他引用了韋安仕的看法后說:“總編輯永遠會遭受各種誘惑和中傷,為了堅定心志,他們的人格往往會不自覺地自我膨脹,錯以為自己頭上真的亮著光環,開口閉口不離漂亮的高調,人家批評都成瀆神的大罪,顧全面子漸漸比做好報紙更重要,個人風頭心態油然而生。”董橋和韋安仕的那些話是什么意思,別人不宜隨便解釋,但他們應不會贊同《經濟學家》的說法吧。
至于北京不讓羅馬教皇來香港,原因是梵蒂岡與臺灣有外交關系,當前兩岸關系惡化,大陸方面可能以此來對羅馬教廷施加壓力。但這怎么會變成北京對香港的“惡意擺弄”呢?一旦事關外交,香港從來就沒有自主權,“九七”回歸之后是這樣,之前也是這樣。英國人統治香港的時候,就對蘇聯集團的國家嚴密設防,一概拒之門外,更不要說愛爾蘭共和軍一類的反英組織、團體了。過去香港的利益必須服從英國的國家利益,今天則必須服從中國的國家利益,《經濟學家》連這點常識都不懂嗎?
《經濟學家》的文章翻來覆去講香港可能要被新加坡、甚至會被上海拋在后頭,這倒不是什么虛妄之詞,香港許多人早就有強烈的危機感了。但如果把香港目前的困境主要歸咎于特區政府兩年來的施政,或者歸咎于北京,那不僅違背了事實,而且是不公平的。
刻意回避主要問題。
《經濟學家》文章作者的最大毛病,就在于他們刻意回避今天香港的主要問題,實際上是英國人統治期間積累起來、遺留下來;這兩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又使這些問題加快浮現出來或集中暴露出來,變得更加嚴重,也增加了特區政府解決問題的難度。
今天香港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最近幾天香港接連發生舊樓外墻碎裂、水泥石塊跌落的事件,還砸死一名女小販,但香港“年久失修”的豈只是那幾幢舊樓?《經濟學家》霧里看香港,看走了眼頂多遭別人恥笑;香港人如果也相信他們的高論,看錯了香港的病根,那就真要賠上自己的未來前途。
(新加坡《聯合早報》1999年8月25日)
港澳參考京10~11MF1體制改革19991999 作者:港澳參考京10~11MF1體制改革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