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知識論的內在邏輯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56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01)01-0005-04
  西方近代哲學到了洛克這里,實現了兩個根本轉折:一是全部哲學的認識論問題,都可從對自然的研究回到人自身,回到可以在對人的直接性上歸結為人的意識之內的問題;二是探求明白的、確實的知識,僅靠認識論(對思想、觀念或理性的考察)是不能獲得的,還要轉向對思想的外殼——語言的批判和分析。這是近現代知識論問題上兩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重大轉折,洛克發起的這兩大轉折是為其哲學的中心問題——知識確實性(certainty of knowledge)服務的。知識確實性是貫穿洛克知識論的主線。
  洛克知識論的總體框架
  自蘇格拉底開始,西方哲學開始了對知識確實性的尋求。蘇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探求具有確實性、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他通過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得出哲學的對象不是自然,而是心靈,是認識自身中的善,通過反詰、歸納的反復辯證追求一種絕對的共性,走向普遍的、確實的、真正的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追求經歷了經驗、技術和智慧三個等級,每一等級有其不同程度、滿足不同需要的確實性知識,惟有智慧是自在自為的,它自身就是目的。顯然,希臘古典時期只是把確實性當作人類知識的理想,當作是一種普遍必然性的知識,還沒有探討這種普遍必然性究竟如何得到。中世紀神學的權威把知識和人生的確實性寄托在宗教教條和上帝信仰之中。到了近代,人們才終于認識到只能從自身以及自身與自然對象之間去尋找確實性的緣由和保證,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只有通過自我解放的人向他自己保證,可認識事物的確實性才有可能。”[1](P148)認定人本身可以保證知識的確實性,但知識確實性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笛卡爾清楚地意識到科學知識確實性的最終基礎只能到形而上學中尋找,以便為一切非經驗科學和經驗科學之間尋找到一個統一的基礎。他確立了由形而上學的第一原理邏輯地推演出其它具體科學原理的演繹科學的理想,但他的科學實踐卻與這一科學理想大相徑庭,總是不時地回到經驗主義立場上來,始終無法把先天與后天、感性與理性內在統一起來,其形而上學與物理學脫節,它們之間的確實性缺乏內在的連續性,沒有完成為科學知識的確實性提供最終基礎的任務。
  洛克歷史地承担了這一使命。他所發起的兩大轉折分別是通過對人的意識原理的探討(即觀念論)和對語言的批判和分析(即語詞論)來實現的。他認為,這二者共同制約著知識的確實性。正是通過這兩大轉折,洛克開辟了尋求知識確實性的新領域。
  洛克將知識論分為三大部分:自然哲學、實踐之學和符號學。自然哲學是關于物體的學說,通過觀念的起源和人的意識原理的探討,著重從人的認知心理行為角度闡述如何獲得確實性知識。符號學是關于作為組成知識符號的觀念和語詞及其意義的學說,著重通過對語言的批判和分析從邏輯的語言表達角度闡述如何獲得確實性知識。洛克認為知識的確實性是指從認知的心理行為和邏輯的語言表達兩個方面均為有效的知識,兩方面缺一不可。因而洛克實質上是把自然哲學和符號學作為知識論的主要內容,認為二者共同担負著為科學知識的確實性提供最終基礎的任務。而實踐之學探討的是人的行為的確實性,以自然哲學和符號學為基礎。
  至此,我們已明白地看出洛克知識論的總體框架:以探討知識確實性問題為主線,將知識論分作兩塊,自然哲學和符號學為一塊,實踐之學為一塊。這兩塊分別探討知識的確實性和人生的確實性問題,而人生的確實性又依賴于知識的確實性。這表明洛克是從人類的思想(包括認知和邏輯表達)和實踐(包括自然行為和道德行為)兩個領域展開了對知識確實性的探求,只不過他是把實踐領域的確實性(特別是關于道德的)知識看作以思想領域的確實性知識為基礎和條件。以往國內學者多集中于對其自然哲學或觀念論的探討,對其符號學中的語詞論一般以唯名論或概念論置之,或認為“只是文字的游戲”,談不上有什么語言哲學思想[2](P87),雖然偶爾談到洛克的知識確實性思想,卻認為他在這方面并沒有“得到一些令人鼓舞的積極成果”[3]。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對洛克知識論的全面評價和深刻揭示,特別影響了對其知識論邏輯體系的正確理解。
  知識確實性與人生確實性
  在確實了知識論的框架和主要任務之后,洛克分別詳盡地探討了知識確實性和人生確實性兩大問題,從而深入展開其知識論的內在邏輯。
  1.知識確實性問題。洛克從三個層面進行剖析:確實性知識的雙重制約;確實性知識的本質;確實性知識的層次性和特征。
  洛克分別從知識的本質(認為知識本質上是心靈通過觀念對事物的摹寫)和知識的做成(認為知識是由語詞表達出來的,“因此,我們如果不先來考察語言的本質、功用和意義,則我們便不能明白地清晰地談論我們的知識”[4](IP33,19)兩個角度對知識作了界定。洛克比他先前的經驗主義者和同時代的哲學家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的正是這后一角度,他把語言問題提到了哲學高度,并與知識論的研究自覺結合起來,為哲學認識論開辟了新的活動領域。繼而他從認知的心理行為(觀念論)和知識的語言表達(語詞論)兩個層面展開論述。在觀念論中,他不自覺地預設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前提——現實所給予的既定的感覺印象(觀念),進而從經驗主義原則出發演繹出關于觀念發展的一種經驗主義內涵邏輯的思想體系,突出表現在對觀念的起源及不同層次的科學知識連續性發展問題的論述上。由于其經驗主義立場,他雖然認為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是客觀的,彼此相互作用,但它們之間的作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物質之間作用的必然聯系,我們是不知道的,因而最終否認了我們具有真正的關于物體的科學。他與笛卡爾一樣,仍然沒有能夠為科學知識的確實性提供出最終的哲學基礎。在語詞論中,他深刻地認識到確實性知識最終是要通過有意義的語詞來表達的,因而他從對人類理解力的批判轉向對語言的批判,探討了語言所具有的指稱("reference to",認為語言直接指稱的是觀念,秘密指稱的是事物,是“發現事物的真理”[4](IP10,6)、公共規則(即語言的常度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公共尺度)、實指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意思是專有名詞可以同時指稱幾個不同意義的詞)、邏輯功能(即連接詞表示語詞之間的聯系、限制、區分、矛盾、語勢等功能)等方面的意義,并對真理作了語言分析,提出了真理契合論(即真理在于語言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其所包含的語言哲學萌芽思想內涵豐富[5],給予現代知識論從對知識的語言分析角度探討知識的確實性以重要啟迪。
  洛克在分析獲求確實性知識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即觀念與語詞)后,進入對知識確實性本身的剖析。洛克起初認為,“‘知道’和‘是確實的’一樣,我知道的,即是我確信的,我所確信的,即是我知道的。達到知識的,可以叫確實性,缺少確實性的,不能叫知識。”[6](P2)他視確實性與知識等同,認為存在著一種能被主體認知的絕對確實的認知形式,與主觀(即便擁有最高程度的同意、主觀確信,這二者不能稱作知識)相區別。他把用歷史的、明顯的實驗方法所獲得的知識與在數學、倫理學中包含普遍真理的“科學”的知識區分開來,認為后者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包含確實的和普遍的命題。“他堅持認為,嚴格普遍的命題永不會被經驗歸納的一系列步驟證明為正當的”[7](P4),確實的和普遍的命題具有邏輯先天的知識所具有的特征,這“構成了他的知識理想,組成了他對我們人類理解力所擁有容量的價值進行檢驗的基準”[7](P5)。他認為,關于這種不證自明的命題之所以確實有力,其理由和基礎還沒有人指出來,因此“我對確實性所談論的不是教給人們獲得確實性的一種方法,…只是試圖指示出確實性這種古老而唯一的方式由何成立”[8](P9)。由此,洛克得出確實性知識的原初含義是:不證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這就導致了矛盾:如果只有數學和倫理學中的普遍命題才有確實性,占人類認識領域大部分的關于事物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上帝)的命題顯然就不具有確實性,那么洛克如何能夠為波義耳、牛頓等人的新科學(即尋求對自然的確實性知識)作出論證呢?即關于自然知識的確實性又如何得到保證呢?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洛克對確實性知識的本質特征作了規定。他認為觀念和語詞作為符號都必須與事物(或觀念原型)相契合,由這兩種符號組成的知識才能是真的,這就是知識的實在性。關于事物存在的知識(即表示觀念與事物存在的契合的知識)、數學的和道德的知識(即與外物無關、表示觀念與觀念之間對應的知識),都是實在的,都可以達到事物自身。知識實在性構成了確實性知識的本質特征,從而打破了舊形而上學追尋一種絕對確實性的教條式幻想,并將宗教狂熱和神的信仰驅逐在知識的門外。
  洛克所說的確實性知識具有層次性。洛克認為,雖然我們不能獲得絕對普遍的確實性知識,但我們可以在主體認知范圍內獲得不同程度的確實性知識,每一等級的確實性各具特征。最大程度的確實性知識是直覺的知識,如白非黑,三比二多,其特征是不證自明性。其次是解證的知識,如三角形內角之和與兩直角之和相契,其特征是普遍必然性。按洛克的本義,這兩種是確實性知識僅有的兩個源泉,但其經驗主義原則還須為自然科學作出論證,因而他認為這兩種知識雖具有較高程度的確實性,但無助于我們獲得新知識,因為它們在經驗之外,永遠不能使我們按照外界的實在狀況知道實體的本質是什么樣的。他最終承認我們的特殊經驗所獲得的蓋然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確實性,它們有利于人類知識的增長,他稱之為感覺的知識,其特征是增益性(instructive)或感覺的確實性,這部分知識雖不像前兩種知識具有不證自明性或普遍必然性,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方法不斷擴大我們的知識。洛克對這三種等級的確實性知識的探討,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從探討知識的本質轉向尋找科學知識的成長的道路,為后來休謨、康德另辟蹊徑求證新的科學知識以及現代邏輯實證主義者劃定科學知識增長的極限提供了范式。
  2.人生確實性問題。“很顯然,對洛克來說,我們對物體的知識不足以成為關于物體的演繹科學。然而,他對人類知識如此缺乏并不感到遺憾。”[9](P52)近代人意識到從自身尋找確實性的理由,對能夠從哲學上尋找到獲得自然科學確實性的保證充滿了信心,但洛克打破了這種盲目的樂觀和自信。不過,洛克認為,我們不應當因為研究的結果已經揭示我們的知識的確如此有限并且在許多領域如此不確實而絕望或變成懷疑論者。如何正確對待我們在關于物質知識方面的不足,需要有一門學問來指導,此即“實踐之學”,它可以教給我們“如何正確應用自己的能力和行為以取得良善的和有用的事物”[4](NP21,3),這是關于人生的確實性問題。他說,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的行為(即對大自然和人本身進行觀察和實驗,而不是對虛設的實體形式、植物靈魂等語詞進行無聊爭辯)和道德的行為(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保全的快樂沖動或對幸福的期望上,通過經驗追求快樂和向善以獲得道德的知識),仍然能夠獲得充足知識以引導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洛克認為,善惡、是非的知識來自經驗,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保全的快樂沖動或對幸福的期望上。”[10](P97)任何非我們的自然官能所發現、超乎理性之上的事物,一旦由神來啟示,那就屬于信仰的范圍。信仰不同于理性法則。洛克作為近代啟蒙哲學家,在探討人生的確實性問題時,限定了上帝和啟示的范圍,剝奪了上帝在理性實踐中的地盤,對于休謨、康德以及十八世紀法國起到了巨大的啟蒙作用。
  洛克知識論內在邏輯的歷史影響
  洛克通過尋求知識的確實性這一主線,對知識論作了近代經驗主義的經典的和全面的論述。從表面看,其知識論是零散的,涉及人類理解力所能步入的各個領域。但從內在邏輯看,他的知識論是一個整體,其核心問題和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探求知識的確實性,試圖為科學的基礎作出形而上學的解決。他一方面從確實性的雙重制約立場出發,從認知的心理行為和邏輯的語言表達兩個層面詳細展開了對確實性知識的尋求,從而展開了作為起點的清楚明白的觀念與語詞在知識的不同邏輯層次發展的一種經驗主義內涵邏輯的知識論體系;另一方面,他又同時分別從知識和人生兩個層面探討了確實性的知識,從而展開了作為起點的人的認知行為和道德行為在知識的不同領域的表現(包括自然事物、人自身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識)的一種經驗主義外延邏輯的知識論體系。兩方面交相輝映,展開了一幅近代知識論內在邏輯演繹的生動畫面。
  洛克因囿于經驗主義的立場而未能完成為科學的基礎作出形而上學解決的任務。他雖然試圖以確實性作為經驗科學與非經驗科學統一的基礎,但由于他的經驗主義的內涵演繹把貫穿于知識不同邏輯層次發展中的思維能動的直覺理解作用歪曲成思維在觀念起源于感官經驗的被動性中的知覺理解作用,因而無論解決科學知識各個層次的連續性問題。加之他不能理解到認識的先天機制和后天的實踐法則,當試圖觸及事物的本質及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時,他必然認為我們對其是無法認識的,因此也就否認了存在著一種關于物體的真正科學。洛克知識論的最終意義是積極的,他認為,雖然對自然事物、人本身以及道德的知識不具有完全的確實性,但在現實意義上,這種確實性是真實的、有益的,哲學應走向對信仰的懸置而關注和揭示自然事物的知識確實性,找尋出人類行為方面能招致幸福的規則和尺度以及實踐它們的方法的道路。
  從哲學是“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11](P23)這一角度看洛克哲學,哲學就變成有關確實性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的科學,實質是分別以觀念和語詞為中介而表現心外和言外存在的一般邏輯體系的學說,是以認識論和語詞論為內在結構的廣義知識論。洛克在發展經驗主義原則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經驗主義的方法與理論的統一,并使這種統一性展開為一種經驗主義內涵邏輯的知識論體系。其內涵邏輯表現出來的明顯缺陷,如否認認識的內在先天機制,沒有能夠解決認識的后天性與先天性、感性與思維的有機統一等,被休謨和康德對經驗主義加以揚棄,到了黑格爾那里,思維把握對象的規律這一知識論的內涵邏輯達到了一種唯心主義形式的思維與感性、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辯證統一,后來被馬克思主義作了唯物改造。從哲學是“關于世界的總的看法”這一角度看洛克哲學,哲學就變成有關知識和人生(主要是道德行為)這兩方面的知識論外在邏輯展開的體系,其積極意義,如在經驗和理性中對上帝信仰的驅逐,人們應滿足于從經驗的道德知識獲得幸福等,被英國功利主義學派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理性學說加以揚棄,到了現代哲學那里,被不同的流派和哲學家發揮成哲學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或對知識的分析。
  洛克在知識論的旗幟下,對所涉及的人類認識領域、語言邏輯領域以及道德領域所作的廣泛的、多層面的探討,對于近代的康德、休謨和現代哲學中的實用主義者、現象學派、英美實在論者、實證主義者、科學哲學家、分析學派和把人生確實性視為比知識確實性更為根本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現代科學哲學家、分析學派大部分傾向于從邏輯的語言表達方面尋求知識的確實性。羅素借助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在哲學上尋求現代意義的確實性——即“確定性(determination)”,并把它作為哲學的使命,但最終不得不感嘆說,哲學與科學畢竟不同,知識確實性問題作為從古至今保持的形而上學問題僅僅運用科學邏輯方法是解決不了的,“全部人類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精確的和不全面的”[12](P606),因而他只談論“主觀的確實性”(subjective certainty,《人類的知識》譯著譯為“主觀必然性”,見第507頁索引——筆者注),他把它分為數學邏輯上的、認識論上的和心理學上的三種確實性作為知識的不同程度。可見其關于知識的確實性思想最終與洛克如出一轍。艾耶爾認為洛克是現代語言哲學的先驅,認為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從本質上說是一本分析的著作”,這符合分析哲學家們關于哲學研究本質上是分析活動的宗旨,因而洛克首先不是形而上學家,而是分析學家[13](P54),揭開了現代語言批判的序幕。洛克接觸到的語言界限問題(即物質、靈魂、上帝實體的本質等是不能用語言表示出來的),正是維特根斯坦早期“語言批判”的核心問題。洛克對語言意義的多方面探討,給予現代語言意義理論以深刻而廣泛的啟迪,特別是他關于語詞、觀念和事物之間關系的論述成為英美實在論在語言、思想、實在的關系問題研究上的先驅。他關于語言真理理論的各方面探討也分別在現代得到深入發展,特別是他一反傳統的真理符合論,認為真理在于言語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開創了真理在于語言分析的先河;他對契合論基本思想的闡述影響了羅素和維氏邏輯原子論的框架建構[14](P275-277)。對人的心靈的依持和歸宿的渴望,使得現代存在主義者把人的存在問題作為知識論的基礎而優先考慮。但洛克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他早在西方近代對知識盲目崇拜的年代里就深刻地認識到:人不能僅僅追求知識而沒有心靈的依歸。他給理性和信仰劃界,并在康德之前就已向世界宣告:雖然我們的知識有限,但我們通過找尋出人類行為方面能招致幸福的規則和實踐它們的方法,同樣能夠幸福地、成功地生活。
  收稿日期:2000-05-15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5~8B6外國哲學陳義平20012001洛克知識論貫穿知識確實性主線,洛克以觀念和語詞為起點,從認知的心理行為和邏輯的語言表達兩個層面展開了知識在不同邏輯層次發展的一種經驗主義內涵邏輯的知識論體系;以人的認知行為和道德行為為起點,從知識和人生兩個層面探討了知識在不同領域表現的一種經驗主義外延邏輯的知識論體系,試圖為科學的基礎作出形而上學的解決,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知識確實性/觀念與語詞/知識與人生/經驗主義邏輯體系certainty ofknowledge/ideasandwords/knowledgeandlife/logical system of empiricismIntrinsic Logic of 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CHEN Yi-ping  (Philosophical Department,Anhui Univ,Hefei 230039,China)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runs through the thread of thetruthfulness of knowledge.Starting from ideas and words,Lockeexpounds the system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the intrinsiclogic of empiricism in which knowledge develops in differentlogical levels form the two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urof cognition and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logic.Startingfrom human's cognitive and moral behaviour,he explores asystem of the theroy of knowledge of extrinsic logic inempiricism from the two sides of knowledge and life to attemptto metaphysic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foundation,which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philosophy.陳義平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陳義平(1967-),男,安徽全椒人,安徽大學哲學系講師,吉林大學在讀博士生。 作者:《安慶師范學院學報》5~8B6外國哲學陳義平20012001洛克知識論貫穿知識確實性主線,洛克以觀念和語詞為起點,從認知的心理行為和邏輯的語言表達兩個層面展開了知識在不同邏輯層次發展的一種經驗主義內涵邏輯的知識論體系;以人的認知行為和道德行為為起點,從知識和人生兩個層面探討了知識在不同領域表現的一種經驗主義外延邏輯的知識論體系,試圖為科學的基礎作出形而上學的解決,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知識確實性/觀念與語詞/知識與人生/經驗主義邏輯體系certainty ofknowledge/ideasandwords/knowledgeandlife/logical system of empiricism

網載 2013-09-10 21:20:22

[新一篇] 洛克的法律思想

[舊一篇] 淺談《聊齋志異》諷刺藝術的美學風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