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館管理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關于圖書館管理,有的人將其理解為圖書管理,認為圖書的采訪、分類、編目、典藏、閱覽、流通,就是圖書館管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或誤導。圖書館管理主要是指圖書館的行政組織與領導,根據圖書館滿足社會讀者需求的目的,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等行動,合理地分配與使用圖書館系統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益,擴大圖書館的功能,完成圖書館的任務。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 我們討論圖書館管理就沒有共同語言。 本文擬對1979至1989年的中國圖書館管理作一簡要回顧,探討90年代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新進展,并對其未來的發展作些展望。
      1 1979~1989年中國圖書館管理的回顧
  從1949年至1978年,中國圖書館基本上處于放任管理時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時期,圖書館管理中的問題很多,嚴重阻礙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從1979年開始,中國圖書館進入重視管理時期。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間里,由于原有圖書館管理基礎薄弱,管理水平較低,這段時間的管理仍屬于粗放型管理,主要集中解決重新認識圖書館管理地位、價值、作用等問題。但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它為90年代圖書館管理的深入發展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1.1 重新認識圖書館管理的地位、價值與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圖書館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國家撥款,吃大鍋飯,沒有競爭,主管部門對圖書館又無具體要求。此外,還有一些圖書館既無人權,又無財權。因而,一些人認為圖書館管理可有可無,對圖書館管理的地位、價值與作用缺乏認識。
  重新認識圖書館管理的地位、價值與作用,其目的在于:一是充分認識并重視管理,能較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整體功能與作用。普通系統論的創始人路德維格·貝塔朗非(Ludwig Von Bertalauffy)認為,整體(系統)的屬性與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小系統)的總和,各孤立部分的屬性與功能的簡單相加之和小于整體功能之和。只有通過管理的組織與聯系,才能較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整體功能。二是充分認識并重視管理,能提高圖書館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圖書館形象。同樣條件的圖書館,有的辦得好,有的辦得不好,有的效益好,有的效益差,其關鍵在于管理。
    1.2 轉變管理的思想觀念
  思想觀念指導人們的行動。重視管理,首先要重視管理人員管理思想觀念的轉變,要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拋棄陳舊過時的思想觀念,建立新的思想觀念,使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1979年至1989年,圖書館管理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圖書館管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封閉管理轉變為開放管理;二是由以藏為主的管理轉變為藏用兼顧的管理;三是由計劃經濟的依賴思想轉變為市場經濟的競爭思想;四是由單一的社會效益管理目標轉變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雙重管理目標;五是由無償服務轉變為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六是由獨館經營轉變為多館合作。
    1.3 改革圖書館管理體制
  中國圖書館進入重視管理時期后,加強對圖書館的領導,改革圖書館管理體制,成為一項重要任務。這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圖書館的宏觀管理。一些系統先后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管理本系統的圖書館。例如,成立了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國家教育委員會教材和圖書情報管理辦公室、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等。又如,1987年10月,國家科委和文化部發起,由11個部、委、局共同組成了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二是調整圖書館內部結構。80年代以前的圖書館內部結構,基本上是按圖書館傳統工作的流程組織的。80年代,隨著圖書館工作的拓展和新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一些圖書館相繼調整了自己的組織結構。例如,有的增設了情報服務部門,有的增設了計算機、縮微、復印、聲像等現代技術服務部門,還有的設立了公共關系部門,等等。
    1.4 制定和頒布圖書館管理的行政法規, 完善圖書館內部的規章制度
  長期以來,中國圖書館管理基本上是“人治”,缺乏一些基本的行政法規與制度。80年代,由于人們日益重視圖書館管理,“人治”逐步向“法治”轉變,國務院和中央一些主要部委制定和發布了一些行政法規。例如,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圖書、檔案、 資料專業干部業務職稱暫行規定》;1981年10月,原教育部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1982年12月,文化部正式頒發了《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1983年9月, 原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發展和改革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教育的幾點意見》;1987年2月,文化部、 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發了《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1987年7月, 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1987年8月,經中共中央領導人和國務院同意, 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等等。根據上述行政法規,一些圖書館制定了實施細則和相關的規章制度,有的修正和補充了原有的規章制度,還有的根據發展需要,制定了館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人員聘用制、目標管理制、定額定量管理制、職稱評定考核制等。
    1.5 創建文明圖書館
  創建文明圖書館,是全面建設圖書館、綜合管理圖書館的重要內容。圖書館是社會文明的窗口,加強圖書館的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5月, 全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舉行了首屆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活動。1989年7月, 文化部召開了全國創建文明圖書館活動經驗交流會,討論了文化部圖書館司起草的《繼續開展創建文明圖書館活動的意見》,首都圖書館等127 個圖書館被授予“文明圖書館”稱號。
    1.6 開展圖書館管理學的研究與圖書館管理人才的培養工作
  據統計,從1979年至1989年,全國發表關于圖書館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達700余篇(1978年以前還不到30篇), 出版關于圖書館管理的教材與專著(含非正式出版)7部、譯著4部。1981年3月, 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在四川峨嵋山召開了“圖書館科學管理專題學術討論會”。此后,各系統和各省、市、自治區分別就圖書館管理的有關問題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與座談會。
  在圖書館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從80年代初開始,各高校圖書館學專業加強了圖書館管理學的教學,普遍開設了圖書館管理的課程。北大、武大等院校從80年代初開始,就招收圖書館管理碩士研究生。
  從1979年至1989年,圖書館管理在許多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處于粗放型管理階段,對成績不能估計過高。從整體上看,還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圖書館管理機構,因而缺乏強有力的宏觀管理。同時,也沒有全國性的統一規劃與部署,缺乏統一的規章制度,圖書館之間的協作與協調活動難以有效地開展。
      2 90年代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新進展
  90年代的中國圖書館管理是在80年代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的,其時間跨度雖然只有幾年,但仍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2.1 圖書館管理思想與管理觀念不斷更新
  90年代以來,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為了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環境,圖書館管理思想與管理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主要有10個觀念:即市場觀念、開放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信息觀念、商品觀念、參與觀念、協作觀念、服務觀念和人才觀念。
    2.2 圖書館管理體制得到新發展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管理得到充實與完善。80年代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到1991年,全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和19個部委成立了地區或部委所屬系統的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或協作委員會;1994年,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教委或教育局中小學圖書館工作委員會;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在90年代得到延伸,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及部分部委成立了省級或專業的協調委員會或相應組織。二是圖書館本體發生了新的變化,內涵更加豐富。圖書情報一體化、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和圖書館、計算中心、電教中心或出版社等信息資源一體化,在一些系統、部門得到推廣。例如,中國科學院著手把各分院圖書館改造為文獻情報中心,高校圖書館被普遍賦予圖書情報雙重職能,基層的企事業單位廣泛推行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等等。此外,“一館兩業”在一些圖書館得到推行。在保持原有圖書館事業單位性質的同時,一些圖書館辦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成立了信息服務公司、智力資源開發公司、影視中心等,它們作為圖書館的一部分,以創收為目的,所獲贏利用于補充圖書館事業經費的不足。
    2.3 開辟新渠道,增加圖書館經費來源
  由于圖書館是事業單位,由國家或主管部門全額撥款來維持其運轉,自身缺乏“造血功能”。1985年以后,當物價、書價上漲幅度快于國家撥款增長速度時,圖書館就開始步入困境,新書入藏量年年減少,讀者減少,人員隊伍不穩定。
  要使圖書館走出困境,關鍵是要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為了增加新的經費來源,90年代以來,圖書館管理者做了不少工作:一是爭取國家或主管部門每年增加撥款。為了杜絕“人吃書”的現象,1991年,主管部門發文,規定圖書館的購書費單列,專款專用。二是爭取讀者集資購書辦公館。1993年,黑龍江省48.9%的縣以上公共圖書館,爭取讀者集資購書費32萬多元,占該省當年購書總經費的13%。三是爭取社會捐贈。一些高校和公共圖書館分別接受愛國人士或海外華人如邵逸夫、包玉剛、曾憲梓、查良鏞等的巨額捐贈,建設了新圖書館,添置了新的設備。四是圖書館與企業“聯姻”。遼寧、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圖書館與企業“聯姻”,通過定向提供科技信息、市場信息來得到企業的資助。五是開展有償服務與經營創收活動。在搞好無償服務的同時,各館根據自身的條件開展有償服務或經營創收活動。90年代,在深圳、上海、廣州、大連、武漢等地,涌現出了一批年創收超過百萬元的圖書館。
    2.4 改善辦館條件,擴大圖書館館舍
  以公共圖書館和高等學校圖書館為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的建筑面積,1980年為91.9萬平方米,1990年為326萬平方米,1994年為409.1萬平方米;高等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1980年為132萬平方米,1987 年為290萬平方米,1991年為382萬平方米,1994年為550.83萬平方米。
    2.5 擴大開放,改善讀者服務工作
  90年代以來,公共圖書館系統普遍擴大了開架借閱范圍,延長了開館時間,一些沿海地區圖書館,如廣州市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等堅持節假日開館。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160多個汽車圖書館,堅持為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讀者服務。199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圖書館免費向全社會開放。
    2.6 開展公關活動,不斷改善圖書館形象
  80年代末開展的“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和創建文明圖書館活動,擴大了圖書館的影響,增進了社會對圖書館的了解與支持。在此基礎上,一些圖書館運用公共關系理論與方法及CI(Corporate Identity,企業形象識別),傳播、塑造圖書館新形象。例如,上海黃浦區圖書館在建新館時導入CI,重塑新形象;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設置了公共關系部;深圳市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安排專人負責本館的公關活動;海南大學圖書館聘請了公關顧問,等等。
    2.7 積極開展圖書館評估活動
  圖書館評估活動是從高校圖書館系統開始的。1989年3月, 全國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在西安召開全國高校圖書館評估研討會,并擬定了評估的有關文件。1991年10月,國家教委下發《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評估指標體系大綱》和《關于指標體系大綱的說明》等文件,就評估的目的、內容和級別、評估的組織領導和方法作了說明,并提出在“八五”期間舉行一次全國性的高校圖書館評估活動。1992年12月,文化部發出通知,決定自1993 年1月起,對全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開展評估、定級工作。文化部同時在廣西柳州召開全國公共圖書館工作會議,部署了公共圖書館評估達標定級試點工作,交流了近兩年來圖書館開展達標工作的經驗。
  1990年6月,通過全國486個單位的近萬名圖書情報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1800多個研究級學科文獻收藏情況的評估任務。1993 年9月,全國高校圖書館建筑評估標準研討會在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召開,會議以該館為例進行解剖。
  評估活動的逐步展開與深入,有力地促進了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對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與管理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目前在評估活動中有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量化程度不高(只占30%),對規模不同的圖書館的評估標準未分檔次,吸收讀者與主管領導參與評估不夠。為了總結和積累評估經驗,廣東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了趙希琢主編的《廣東高校圖書館實踐》一書,對廣東高校圖書館1990年至1991年開展評估活動的情況、效果及典型案例進行了介紹。
    2.8 圖書館管理理論研究的系統總結與深化
  90年代以來,圖書館管理的理論研究進入系統總結與深化的階段。從1990年至1994年,全國共發表圖書館管理論文700多篇,比80 年代的總和還多,平均每年有150多篇。討論的熱點集中在圖書館改革、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圖書館、圖書館現狀的分析、有償與無償服務、一館兩業等方面。從1990年至1994年,共出版圖書館管理專著6部, 對圖書館管理進行了系統總結與探索,對圖書館改革、圖書情報管理、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管理等分別進行了探討。
  總之,90年代的圖書館管理與80年代相比,管理水平與管理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3 中國圖書館管理的展望
  自80年代以來,中國的圖書館管理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從整體上來看,仍未達到成熟階段,目前,正處在由經驗管理向現代管理轉變的時期。未來的中國圖書館管理將發生一系列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由守舊管理變為創新管理。管理不應該是守舊的, 而應是創新的。應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創新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管理方法。只有創新管理,才能獲得新的效益。
  (2)由經驗管理變為科學管理。經驗是可貴的, 但它往往具有局限性,缺乏理論的概括和升華。因此,我們既要重視經驗,更要重視科學的理論與方法。
  (3)由“人治”變為“法治”。所謂“人治”, 就是憑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經驗及能力來管理圖書館,往往是個人說了算。由于管理人員的變動,常常給圖書館造成某些不穩定和混亂。所謂“法治”,就是依法辦館,大家都要執行圖書館的管理法規。這樣,不管圖書館領導怎樣更換,圖書館管理總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與統一性。因此,加強圖書館法規建設,是未來圖書館管理的重要任務。
  (4)由落后的技術方法管理變為先進的技術方法管理。 未來的圖書館管理,應加強與信息高速公路及互聯網絡的聯接。管理人員通過互聯網絡,了解世界各地圖書館管理的狀況、經驗與方法,并將本館的管理信息上網,讓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了解,做到相互學習,共同促進。
  (5)由單級管理目標變為多極多級管理目標。 單極管理目標容易使圖書館管理顧此失彼,需要變革。事實上,圖書館管理目標是一個多極多級目標,是一個目標體系,既有總目標或主要目標,也有許多支持目標,還有一些小目標。只有每個目標都實現了,圖書館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6)由封閉管理變為與社會發展緊密相結合的管理。 一些人往往把圖書館管理視為純業務管理,采用封閉型管理方式,使圖書館管理毫無生氣。事實表明,圖書館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與社會發展和進步緊密結合,才能使圖書館管理出現新局面。
  (7)由經費的單一來源變為經費的多種來源。 圖書館是事業單位,無償為社會服務,由國家或社會提供全額經費是必要的,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它給圖書館帶來了一些依賴性,當國家撥款不能全額滿足時,圖書館就會出現生存危機。為了使圖書館能長期生存下去,我認為圖書館經費管理應進行一些變革,減少其依賴性,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
  (8)由完全無償服務變為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兼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圖書館除搞好無償服務外,有些部分可實行有償服務,如互聯網絡的使用、復印、定向服務、咨詢服務等,都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
  (9)由只講社會效益變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現代圖書館管理仍應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但不可忽視經濟效益,要運用經濟杠桿與經濟法則去管理圖書館。
  (10)由事業型變為事業型與企業型相結合的一館兩業。圖書館是事業單位,由國家或社會投資興辦,免費為社會大眾服務,并以社會效益為主,這些肯定是不會變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為了生存,必須走出禁區,實行一館兩業,由事業單位的圖書館辦企業,以事業為主,企業為輔。企業以贏利、創收為目的,做到企業為事業,企業補事業。
           (收稿日期:1997—05—18)
圖書情報知識武漢7~1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黃宗忠19981998本文回顧了1979~1989年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情況,探討了90 年代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新進展,并對未來的中國圖書館管理進行了展望。中國/圖書館管理/圖書館事業黃宗忠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430072 作者:圖書情報知識武漢7~1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黃宗忠19981998本文回顧了1979~1989年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情況,探討了90 年代中國圖書館管理的新進展,并對未來的中國圖書館管理進行了展望。中國/圖書館管理/圖書館事業

網載 2013-09-10 21:26:47

[新一篇] 中國圖書館社會理想的歷史演進及現實困境

[舊一篇] 中國在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