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城市化比較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996年8月6日至9日,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和東北師范大學美國研究所聯合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了“中美城市化比較國際學術討論會。”大會共收到國內外論文40余篇,涉及中美城市發展比較、美國城市化問題、中國城市化問題諸領域。
   一、中美城市發展比較
  中美城市發展比較是本次討論會的主題,也是與會學者所關注的焦點。有近20篇論文探究的正是這一饒有興趣的課題。這種比較既有城市的個案比較、區域比較,也有兩國城市化發展特征的綜合比較。
  關于中美城市的個案比較研究共有4篇論文。它們分別是杰弗里·邁耶的《鷹與龍:華盛頓和北京的比較》、馮承柏教授和羅宣講師合寫的《二十世紀的費城與天津》、彭順生副教授的《廣州與美國西部濱海城市洛杉磯城市化比較》和張愛民的《論二戰以來紐約市經濟結構與地位變化的基本趨向——兼與上海比較》。
  邁耶提出的論點頗耐人尋味:城市的建筑形式反映了該城市的功能,即形式與內容是相統一的。為此,他從中心性、軸心性和空間三個方面來對華盛頓和1911年以前的北京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盡管兩者在這三方面都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所體現出來的功能卻是完全迥異的。
  馮承柏、羅宣從人口及其構成、住房和城市交通、教育文化設施、產業結構變化四個方面對具有相似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費城與天津兩個城市進行了比較分析。作者著重指出,盡管兩國國情不同,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費城與天津在兩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走向卻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性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其必然性,卻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結構在地理布局上出現了兩大明顯的變化。其一是東北部及中西部一部分城市的衰落,城市中心區人口減少,地位不斷下降;其二是郊區化的長足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趨向。但是,在此挑戰面前,位于東北部的美國頭號大都市紐約盡管也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在采取了一系列經濟結構的調整之后,其原有地位再度復興,且日漸鞏固,成為一奇特現象,原因何在?這是張愛民的論文所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作者指出,適時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并輔之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復興戰略,以順應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是紐約市得以復興并逐步鞏固其在全國的中心性地位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從紐約市的發展軌跡中得到的最重要啟示。與紐約相比,作為我國首位性大城市的上海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在當前上海力圖重建具多功能經濟中心地位的形勢下,認真地分析探討紐約的成功經驗,以便從中取得有益的啟示,則是十分必要和有價值的。
  廣州與洛杉磯的比較也是一個引人興趣的課題。彭順生的論文探討了兩者在城市化過程中的共性、差異及其形成原因。作者指出,廣州與洛杉磯的城市化過程雖然起步較晚,但兩者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曾出現過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局面,且發展速度都遠遠超過本國其他同級城市。但是,就廣州與洛杉磯比較而言,兩者不僅在城市化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差異,而且在發展水平上也明顯不同。
  關于中美城市化的區域比較研究也是與會學者討論的熱門話題。中國東北部與美國中西部不僅地理條件很相似,而且兩者城市化程度較高,鐵路網稠密,地區整體性強,經濟結構類型同屬重工業區,在各自所在國家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化發展規律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共性,這自然成為人們進行比較分析的一個重要課題。王旭教授的《工業城市發展的周期及其階段特征:美國中西部與中國東北部比較》從區域經濟增長及城市化階段性的有關理論入手,就兩個地區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同期發展周期與速度、經濟結構、城市規模、人口流動性作了分析比較,并就兩者發展的可能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認為,為了應付二戰后美國中西部衰退的嚴峻挑戰,中西部城市化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點:(1)高科技實力持續增強;(2)服務業比重逐步擴大;(3)郊區化趨勢發展迅速。以大城市為依托,在其周圍發展小城鎮,實行大都市區化,是美國中西部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作者提出,作為八十年代以來呈衰退趨勢的我國東北部傳統工業城市,其未來的發展亦應走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充分發揮大城市的作用、以大城市帶動小城鎮、促進城鄉人口互動和地區間流動的良性循環的道路,美國中西部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郝克路女士的論文《交通運輸與城市的造就——19世紀中美區域城市化的比較》則著重分析了19世紀中國華北與美國東北交通結構的演變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探討了在同一時期,兩個地理條件、歷史背景各有異同的區域,交通對城市近代化的進程、城市結構的演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二、美國城市化問題
  美國城市化問題是與會學者討論的另一個重點。圍繞此重點,有近20篇論文就美國城市個案研究、區域研究、人口與城市化、城市郊區化等問題展開了探討。
   1.城市個案研究
  丁則民先生在討論會主旨發言中就19世紀后半葉的“西雅圖精神”作了論述。西雅圖是美國西北部瀕臨太平洋最大的城市,是美國通往東方的門戶。在19世紀后半葉,西雅圖之所以能在與其他城市的競爭中取勝,除其有利地理位置并得到外界資本的支援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市民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所謂“西雅圖精神”。這種精神具體體現在積極爭取外部資本,開發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努力修建通向內地的道路,積極爭取西雅圖成為橫貫大陸鐵路的終點;重視文化教育,積極興辦華盛頓大學。
  位于紐約市中心曼哈頓區北部的哈萊姆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繁榮、富裕的社區,而今則成為美國城市中老資格的貧民區。林廣的論文從人口角度對本世紀二十年代的哈萊姆區發展變化的軌跡作了動態分析。作者把該區由一個繁榮的社區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變成一個貧民區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1)人口特別是黑人人口的劇增與就業危機;(2)人口密度的增大與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3)人口構成的變化,即黑人的大量涌入與白人的外流;(4)人口質量的不斷下降;(5)道德失范與社區關系的緊張。該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社區人口的變化與社區興衰的密切聯系。盡管紐約存在著哈萊姆這樣的畸形產物,但就總體說來,紐約目前仍然是美國以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美國工商業、金融、貿易中心。與東北部其他傳統工商業城市一樣,紐約也經歷了二戰后前所未有的挑戰。張宏的論文集中分析了七十年代以來,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紐約開始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重塑自己的形象,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作者認為,在東北部傳統工業城市經濟結構調整中,紐約是最成功的一個。
  邁阿密是美國南方的大都會。萬心蕙、李融教授與歐陽曉明合撰的論文探討了該城創建發展的主要特色。作者認為,邁阿密本沒有發展為大都會的自然條件,它是美國地產資本家特意塑造創建的城市的典型。經過二戰后的變革與調整,逐步確立起國際旅游中心的地位,成為美國南部重要的工商、金融、貿易中心。邁阿密城市發展的一大特點是說西班牙語的人數增長迅速,使種族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進而影響到該城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形貌。同紐約一樣,邁阿密的城市問題也特別突出。毒品走私、暴力沖突、種族騷亂等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困擾著該城市的發展。
   2.城市區域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工業發展遲緩,以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中西部城市也步入衰退之中。韓宇的論文主要分析了中西部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及振興措施。作者把造成這種衰落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1)中西部城市的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主導產業單一。制造業的衰退,是中西部城市衰退的內在原因。(2)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3)聯邦財政政策向“陽光帶”的傾斜。為扭轉頹勢,美國中西部城市采取了諸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留美歷史學者洪朝輝先生的論文探討了土地投機與十九世紀美國西部城市化的關系問題。作者提出的觀點頗耐人尋味:土地投機、資本和人口的流動有利于美國西部城市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土地的投機刺激了西部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它是經濟發展的杠桿和潤滑劑,給西部的開發帶來了活力。此外,郭立明的論文比較了“硅谷”與“128公路區”兩個美國最主要的高科技產業開發區的起源和初步發展,這對我國建設自己的高科技園區或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人口流動、移民與美國的城市化
  美國既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一個人口流動性很大的國家。自然,人口流動、移民與城市化的關系問題便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
  人口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流向,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與城市化有著最為密切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說,人口流動是各國城市化的一個必然條件。黃柯可認為,美國農村與城市人口的流動呈現一個英文字母“V”字形。從上世紀后期至本世紀中期,主要流向是由農村轉入城市,在那些構成城市發展基礎的部門中就業。這一流動經歷了從本地區、近距離流動到跨地區、遠距離移動的過程、對于打破地區經濟的不平衡、促進中西部、南部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大量人口的流向城市,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諸如失業、住房擁擠、衛生狀況惡化、社會秩序混亂等相伴出現。自70年代,美國出現了與歷史上人口流動方向逆向的情況,人們從大城市區遷往非大都市地帶,總趨勢是向南、向西移動。黃柯可指出這種人口逆向流動的現象是美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社會生活方面,以至于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都不失為減輕城市壓力、消滅城鄉差別的一種途徑,這種趨勢將不可阻擋地繼續下去,而且可能會成為下世紀美國人口移動的主流。
  1860、1920年是美國向城市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很顯然,外來移民作為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主要外面,不可避免地會對區域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產業結構和文化構成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梁茂信先生的論文探究的正是這一主題。他強調指出,如果沒有上來移民,美國的城市化進程會滯后幾十年。移民作為美國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既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又是技術的傳播者。他們的到來不僅加速了美國的資本積累和工業化進程,而且還刺激了一些新型產業部門的發展,進而帶動了工業區的城市化,并為其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從本質上看,移民的流向不只是人口的簡單流動,它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以社會生產和技術為核心的經濟重心的轉移。
   4.農業現代化與城市化
  農業現代化是美國城市化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便不可能有美國的城市化,兩者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董繼民先生的論文論述了美國農業現代化對城市化的影響和促進作用。這種影響和作用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郊農業直接為城市化服務,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第二,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商業化和專業化也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第三,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不僅便利了為城市提供大量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而且同時也為城市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5.城市郊區化問題
  城市郊區化是二戰后美國城市化發展的新產物。李紅梅和孫群郎探討的都是這一問題。李紅梅的基本觀點是:戰后美國城市郊區化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為城市郊區化提供了必要前提;中心城市不可避免地衰落,反過來促使郊區化程度提高,兩重趨勢互為因果,相互加強;美國人對城市的矛盾心理是城市郊區的社會心理因素。她認為城市郊區化的影響是雙重的:對于郊區來說,顯然是有它的益處;而從中心城市的角度看,則是有害無利。它不僅造成中心城市就業機會減少,而且也使中心城市的整體環境惡化,促使中高收入人口更多地遷往郊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盡管80年代之后中心城市和郊區較過去均有所變化,但總的趨勢,并沒有多大改觀。孫群郎認為現代郊區化始于本世紀20年代,隨著這一趨勢的不斷加強,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國的大都市區時代結束了。他強調說,郊區中產階級的形成以及力量的不斷壯大,也有力地推動了城市郊區化的進程。但是,隨著郊區化趨勢的增強,市郊矛盾漸漸突出。雙方利益上的沖突對解決郊區化所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合理規劃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困難。
   6.美國城市出現的問題
  城市問題與城市化是相伴而產生的。留美學者王希先生考察了重建對美國黑人城市社區形成的影響。美國內戰之后,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不復存在,大批黑人開始從南方涌向北部和中西部,對這些地區的城市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不少城市中出現了黑人社區,使城市的政治、社會乃至文化構成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與此同時,黑人的貧困、種族歧視引起的騷亂、黑人日趨高漲的爭取民權運動等一系列復雜問題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隨著黑人人口城市比例的不斷擴大,使得這些難題愈發難以解決。胡錦山女士認為,種族隔離居住模式、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學校體制、高失業率三者相互交織,惡性循環,構成了20世紀美國城市黑人問題和困擾美國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
  貧困問題也是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黃安年教授就美國的相對貧困與社會福利保障進行了探討。他首先闡釋了美國的貧困概念、貧困的結構、貧困線的調整,指出美國政府為貧困者提供的福利保障項目是隨著貧困狀況的變化和利益集團在國會和政府中力量對比的變化而經常改變的,大體上包括預防性和扶植性兩大類。遺憾的是,限于篇幅,黃安年先生未能對這兩類政策的發展變化作具體的分析論述。此外,金衛星先生論述了宗教在美國城市化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為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宗教的社會功能也進一步深化、擴充,宗教漸漸成為城市社會各階層的精神依托,同時也起到緩和、平衡社會各種矛盾的作用。
   三、中國城市化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問題也是與會學者感興趣的談論話題。凱麗·麥克皮爾遜博士運用上海市檔案館所藏有關材料,詳細論述了戰后初期上海市計劃委員會力圖改造上海城市建設的一些情況。王立新的論文則考察了美國傳教士在中國發起的城市和工業改良運動。他對這場發端于19世紀末期的運動的看法是:(1)這一運動既是基督教社會服務精神的體現,同時也反映出教會人士對歐洲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的憂慮,改良運動的基調是調和勞資沖突,緩解社會矛盾。(2)傳教士把美國對付工業病和城市病的經驗移植到中國,其中有些取得一定成效,但多數不適合中國的國情。(3)傳教士把人格的提高和社會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以促進社會的進步,這是很有啟發性的。韓宇結合美國中西部城市的經驗,認為我國東北城市今后的發展應注意以下三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設和發展高技術產業;利用新技術改造現有傳統工業。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步入衰退的東北傳統工業基地。
  [本文作者趙學功,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責任編輯:徐再榮)*
  
  
  
世界歷史京123-127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趙學功19971997 作者:世界歷史京123-127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趙學功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8:33

[新一篇] 中美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的比較

[舊一篇] 中美經濟相互依存關系中的非對稱性與對稱性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經濟基礎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