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四化”的涵義及其戰略實施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農村“四化”的涵義及其衡量指標
  本文所說的農村“四化”是指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這四個概念既相互交叉、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目前,我國正處在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階段。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業和農村發展相對落后,因此,要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歷史重任,必須十分重視農村“四化”建設,必須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工農業協調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農工商、產供銷的協調發展。在農業資源和經濟發展條件具備的地區,尤其是象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近郊區,應該不失時機地制定和實施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戰略,盡早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
    (一)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三方面內容。
  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是指用現代化物質技術裝備農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從現階段的標準看,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主要是指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指標包括兩方面內容:即農業生產手段指標和農業環境條件指標。農業生產手段指標,如農田機耕率、有效灌溉面積比例、農民人均用電量等。農業環境條件指標,如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面積比重、耕地污染面積比重及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動率等。
  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是指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的良種化、化學化和種植養殖的科學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包括三方面指標:農業良種化和化學化指標、農業勞動力素質指標和農業科技貢獻份額指標。農業良種化和化學化指標,如良種化程度、單位農田面積施肥量、化學除草面積率等。農業勞動力素質指標,如初高中農村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重。科技貢獻份額指標,如農業科技貢獻份額。
  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包括農業生產區域化、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和農業生產管理的科學化。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指標,如鄉鎮一級農技服務三站普及率、農產品商品率、鄉村干部平均文化水平、高產、穩產農田所占比例等。
    (二)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大農業中的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按照產供銷、種加養、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經營原則,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發展各具特色的經濟實體,使之產生新的經濟增量,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農業產業化既是把農業和農民引向市場的有效組織形式,也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創新與突破。我們搞農村產業化,主要目的是為了突破小農瓶頸的約束,排除傳統體制的障礙,增強市場農業的發展動力,促進農業的集約增長。
  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商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三大要素。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支柱,它是指能夠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資源潛力,布局合理,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在現有產業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產業。“龍頭企業”則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是指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企業集團。“龍頭企業”具有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搞好服務的綜合功能,其經濟實力強弱及牽動能力大小,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成效。商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依據和基礎,區域化的種植養殖基地,有利于宏觀管理和指導,有利于主導產品的系列開發,有利于形成銷售市場,是“龍頭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業產業化主要特征是: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生產專業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衡量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有: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龍頭”企業產值占農村總產值的比例,區域化種植養殖面積所占比重,種加養、貿工農之間的產值比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例、人均鄉鎮企業產值、農產品商品率、鄉鎮一級農技服務三站普及率等。
    (三)農村工業化
  “工業化”由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工業化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的過程,即國民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轉化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過程。因此,增加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是一國(或一個地區)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鑒于此,筆者認為,衡量農村工業化水平一般從三個方面考察:一是國民經濟產值結構中工農業產值比重的變化,如工業產值比重占50%以上,則被認為是具備了工業化的條件之一;二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與第一產業勞動力比較,前者占從業人員的比重大于后者;三是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
  廣義的農村工業化則是指整個農村社會的現代化。現代工業的產生與成長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的進步,而且也伴隨著農村社會的現代化,這也正是經濟發展的本意所在。理論界一般把工業化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的農業哺育工業階段,中期的工農自養階段和后期的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明顯不同的經濟結構特征和政策取向。
  筆者認為,“農村工業化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下述三類指標:
  第一類指標是“結構性指標”。包括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占GDP 的比例、工農業之間的產值比例、人均工業產值、非農產業財政收入占全區財政收入的比例以及工業技術結構性指標(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和初級技術的構成比例)和工業體系門類的變化指標等。
  第二類指標是人口和人口素質指標。人口指標包括農業人口占全部社會人口的比重、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所占比重的變化等等。人口素質指標包括社會文盲率和半文盲率、社會人口中初高中人口所占比重、工業企業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職工占職工總數的比重、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員占管理人員總數的比重等。
  第三類指標是效益指標。效果指標包括三部分:一是經濟效益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速度、勞均工業增加值指標、資金利稅率、產值利稅率、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潤、企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等;二是企業技術素質指標,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數量和比例、勞均工業固定資本占有量、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等;三是環保效益指標,如工業企業“三廢”排放及治理指標、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及利用指標等等。
    (四)農村城市化
  農村城市化是人口的相對聚集和小城鎮逐步建立和發展的過程,是把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改變成現代城市社會的過程。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工業化本身要求資本、人口、勞動等社會經濟要素必須集中到一定程度,這種集中過程正是城市化的過程。由于人口聚集之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就相應地產生了經濟要素的聚集過程。因此,農村城市化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村城市化可以定義為:在農村地域范圍內,通過推進農村工業化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并參照城市先進的經濟、技術、社會標準和手段,建設中小城鎮和農民新村。農村城市化具體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農業人口逐步向非農業人口轉移,農業勞動力絕大部分轉向二、三產業;二是農民居住空間逐步從分散的自然村轉移到統一規劃的鎮駐地和重點村;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農民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基本上達到了城市水準;四是農民的生活習慣,文化水準和文明程度與城市居民接近。
  農村城市化是一個動態化概念,因此,也存在著衡量標準問題。世界上通常用城市化率來衡量各國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如1995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30%,而同期世界平均城市化率為40%。為了更加具體地測定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國家建設部于1996年制定了一套農村城市化指標體系,經少量修改后,共包括四方面內容:
  1、城鎮人口比重: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
  2、經濟指標:人均GDP、人均年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 的比例、非農業財政收入占全區財政收入的比例等。
  3、基礎設施指標:公路密度、自來水普及率、 垃圾無公害普及率、綠化覆蓋率等。
  4、農民生活質量指標:恩格爾系數、平均預期壽命、 每一個醫生服務的人口數、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住房成套率等。
      二、制訂和實施農村“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
  在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現代化是根本。沒有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沒有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弱質產業的地位,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自身落后的社會身份,其他一切現代化都無從談起;農業產業化是核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農業經營不以市場為導向不行,不提高經濟效益不行,不搞農工商、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不行;農村工業化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沒有農村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產業門類就難以有效地得以拓展,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就難以順利地轉移,農民收入就難以大幅度地提高;農村城市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農村實現“三化”的基礎上,農村第二、三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向農村二、三產業經營,從而促進了人口和生產要素在地域上相對聚焦,進而加速了小城鎮的發展。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也是沿海開放城市的近郊區,理應在農村“四化”建設中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農村“四化”建設的“排頭兵”。那么,如何制定和實施農村“四化”發展戰略呢?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如下五項工作:
    (一)戰略目標要明確
  農村“四化”發展戰略是為了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現代化而作出的總體性謀劃,是地區發展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對地區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的科學規定。因此,農村“四化”發展戰略是制定其他各種計劃的基礎。精心制定農村“四化”發展戰略,一要認真設計考核農村“四化”水平的指標體系。考核指標應力求系統實用,突出重點,避免繁雜和脫離實際;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要根據全區和各鄉鎮現有的基礎,并考慮到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經濟潛力,合理地制訂出區一級和鄉鎮一級的農村“四化”發展目標,比如在5到10 年內要達到什么樣的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水平?農村三大產業變動比例會怎樣?工業產值和人均工業產值將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城市化率將如何變動?等等,都要有一個數量化的指標體現。
    (二)實施步驟要合理
  農村“四化”發展戰略一般要規劃較長的時期,遠景規劃目標必須通過分步實施才能完成。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規劃好農村“四化”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步驟,即為了實現農村“四化”的長遠發展目標,我們應該分幾步走?每一步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各步驟之間應如何銜接?通過分階段目標的累積使總體目標得以逐步實現。
    (三)戰略重點要突出
  農村“四化”建設所包含的內容十分繁雜,對此,我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應該突出重點,選好戰略實施的“突破口”,抓好重點產業、重點門類和重點項目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點帶面,推動全局”的目的。一個地區也好,一個鄉鎮也好,都有自身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在農村“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關鍵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特別是農村“四化”建設中的“瓶頸”因素,以期求得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四)配套措施要得力
  農村“四化”發展戰略主要包含二大因素,即發展目標和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采取的措施手段。發展目標的制定主要考慮到現實可能性,而現實可能性又主要取決于配套措施和手段是否得力。例如,假定我們要求在2005年實現全區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的目標,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除了對現有企業進行革新改造和挖潛外,還必須追加投入,以增加新的生產能力。要增加新的生產能力,就需要配套的投入措施,如政府需要投資多少錢?企業計劃投入多少錢?計劃引進和利用多少外資?等等,對此,我們要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精心的測算,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數量化指標。
    (五)組織領導要加強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農村,“四化”建設應該是工作的重點。因此,抓好了農村“四化”建設,就可以起到帶動全局、促進全局工作的作用。為此,一是在各級黨政組織中,要“一把手”親自抓農村“四化”建設,并相應地制定出明確的責任目標,定期地進行考核和監督,并施加必要的獎懲措施,真正把組織領導工作落實到實處;二是農村“四化”建設是一個涉及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因此,在農村“四化”建設的整體推進過程中,政府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各環節要相互銜接,內外部環境條件要協調一致,以避免因單一環節發展滯后而影響農村“四化”建設的總體發展。另外,在農村“四化”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要注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提高,逐步將農村“四化”建設推向深入。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86~89F2農業經濟韓立民19991999作者:青島海洋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教授 作者: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86~89F2農業經濟韓立民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29:11

[新一篇] 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涵義及其培育

[舊一篇] 農村利益群體的演變及行為方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