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占香港經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占廣州,香港從此處于日本直接進攻的威脅之下。隨著歐洲戰爭的爆發和德意日三國法西斯軸心集團的形成,香港上空籠罩著愈來愈濃厚的戰云。
  日本法西斯很早就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球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快。日軍攻占華南地區后,為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憑借優勢的兵力,向英國頻頻施加外交壓力,企圖迫使英國退出遠東,將香港拱手相讓。1937年至1941年間,日本一口咬定英國是中國軍火的主要供應者,甚至指稱中日戰爭的相持局面是由于英國通過香港向中國大量輸出軍火所造成的,要求英國立即禁止軍火輸出。而實際上,盡管香港確實是中國抗戰初期取得國外軍火供應的重要渠道,但輸入數量卻并不多。在1937年9至11月間,每天平均也只有38噸,比起同期蘇聯援華數量要少得多。此外,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不久,日軍橋本欣五郎所部就在長江沿岸炮擊英國軍艦,以制造侵占香港的借口。日本還派遣大量間諜進入香港,廣泛搜集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情報,并支持在港的日本“第五縱隊”辦報紙、辦通訊社,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為侵占香港制造輿論準備。1938年底起,日本大本營即在深圳廣州一線集結重兵,隨時準備進占香港。攻占香港的主力部隊日軍酒井隆部根據日本間諜獲取的大量有關香港守備情況的確切情報,多次舉行演習,作好了周密的準備。
  而此時的英國,早已非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由于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失利,國力不減,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挑釁和進迫,不但不敢開罪,反而步步忍讓。1940年7月英國在宣布暫時封閉滇緬公路的同時,也同意禁止從香港運出軍火,連卡車、石油、鐵路器材也都列入禁運范圍。同時,港英當局還采取種種措施,壓制香港人民的抗日情緒,限制抗日言論,查封宣傳抗日的報刊書籍,禁止廠商維修運送軍需物資的中國船只,企圖以犧牲中國人民的抗日,來與日本妥協。當時許多在香港注冊的機帆船都專做將石油等戰略物資走私運往大陸的生意,屢屢被日本海空軍擊沉。但港英當局卻奇怪地對此保持緘默,連抗議都不敢對日本人提。另一方面,面對日本加緊準備進攻香港的態勢,港英當局遲遲不做應戰的準備。不少在香港的英國官員受駐新加坡的英國情報機關“遠東聯合局”所提供的錯誤情報的影響,認為日軍戰斗力很低,只有對弱手作戰時才能稍占上風,日本不敢輕易來犯由英國駐防的香港,因此對迫在眉睫的大戰掉以輕心。直到歐戰爆發,港英當局才陸續成立了貿易統制、郵電檢查等一系列戰時機構,通過義務兵役法規,開始做一些應戰的準備。但當時的英國政府領導人如丘吉爾等,大都認為香港的戰略地位遠遜于新加坡,在軍力有限的情況下,要優先加強新加坡的防務,香港只要保持適度的防衛力量即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港英當局的備戰措施就顯得不很得力,香港的防衛力量也顯得很不夠。盡管港英當局在新界地區修筑了從城門河谷至葵涌海岸長約18公里的“垃圾灣防線”,從1941年初又開始大規模興建防空工程,并組織市民成立了消防、運輸、醫護、供應等輔助部隊,以應付戰爭爆發后的緊急情況,還舉行了多次防空演習,向民眾推廣防空知識,但整個備戰工作卻顯得沒有什么緊迫感。直到日軍入侵前,香港的整個駐軍才總共只有12000余人,海空軍力量都很薄弱,海軍只有驅逐艦3艘、中小炮艦3艘、魚雷快艇8艘,而空軍也只有老式飛機5架,連地勤人員在內共100余人,且機件老舊殘缺,又無雷達。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來肩負防守香港的重任,英國政府和港英當局的漫不經心、盲目輕敵心態于此表露無遺。不僅如此,港英當局的備戰不力,還表現在許多方面。最突出的:一是連開征戰時稅和執行疏散工作都推行不了;二是對日本無孔不入的間諜防范極疏,居然連港督和警務處長的專用理發師是日本海軍校級情報官都未能察覺;三是根本未去動員民眾,提高民眾的危機意識。在這樣的局面下,一方面是日軍對香港虎視眈眈,磨力霍霍;另一方面則是港英當局的盲目輕敵,香港民眾的疏于防范,香港的淪陷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8日上午8時30分,日本大本營向日本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中將發出暗語急電:“花開了!”接電后,酒井隆立即下令:“攻占香港!”9時起,在日本空軍36架戰斗機的掩護下,12架轟炸機飛至香港啟德機場上空,短短5分鐘內,駐港英國空軍的所有力量即被炸毀在地面上,日軍取得了香港的制空權。剛從睡夢中清醒過來不多久的香港人,還以為又是一次防空演習,直到隨后大批日機蜂涌而至,對香港的軍事要塞和重要交通設施及水庫等施行狂轟濫炸,整個港九地區陷入一片火海后,港人才弄明白:戰爭臨頭了。空襲的同時,日23軍第38師團佐野忠義部的3個聯隊步兵,在大炮轟鳴聲中,像雨后的蛤蟆一樣密密麻麻地越過深圳河,分兩路猛撲英軍的“垃圾灣防線”。日軍在取得香港制空權后,為配合登陸作戰,日海軍也積極尋殲在港英軍艦艇,以取得制海權。香港英海軍的三艘驅逐艦中的兩艘在12月7日被調往新加坡,留港的英海軍實力不堪一擊,日本人很輕松地便拿到制海權。12月10日,英國海軍在遠東的兩大主力艦“威樂士親王號”和“反擊號”在馬來亞海面被日本海軍航空兵炸沉,更使香港守軍取得外來增援的希望完全破滅,只能孤軍奮戰了。被打了個猝不及防的英軍在驚魂初定后,面對占優勢的日本軍隊,展開了頑強的抵抗,歷時18天的香港戰役由此揭幕。
  十八天戰役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日英軍隊在新界、九龍地區的攻防戰;第二階段是香港島的爭奪戰。
  第一階段的戰斗主要圍繞著“垃圾灣防線”進行。由于英軍過高估計該防線的作用,對日軍攻堅能力又認識不足,只在18公里長的防線上部署了瓦斯理將軍統率的英印聯軍三個營,共2000余人的部隊,致使守備兵力空虛,而防線本身又缺乏縱深配備。面對日軍三個聯隊(團)的猛攻,盡管英印聯軍頑強抵抗,但到12月11日中午,港英當局苦心經營數年的“垃圾灣防線”便被日軍突破。為避免被包圍的命運,在新界、九龍的英軍被迫全面退回香港島。日軍迅速占領了新界、九龍,不過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關鍵是沒能使英軍的主力受到重創。英軍基本上全師而退,但走得確實太倉促,大批的軍用物資來不及運出而留在九龍,成了日軍的戰利品。12月12日到18日,戰事處于膠著狀態,雙方都在調整部署,準備最后決一死戰。12日晚起,英日兩軍的炮兵隔海展開炮戰。為了不便宜日本人,英軍集中炮火轟擊九龍的碼頭和倉庫,引起沖天的大火。日軍不甘示弱,除猛烈炮轟外,還天天派飛機轟炸。英軍的防御工事、港島上的油庫,都幾乎被夷為平地。大批無辜的香港民眾也被炸死、炸傷,港人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恐怖。日軍在準備大舉登陸作戰的過程中,于13日和17日兩次派軍使到港島招降,企圖不戰而下港島,但都被新任港督楊慕琦所拒絕。香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此時對堅守港島信心很足,重新調配了港島防務,將從新界、九龍撤回的部隊與原來的守軍混合編成東、西兩旅,準備長期固守。港英政府也據此向市民宣告:“我軍已經退入了一個鞏固和完備的堡壘內繼續作戰。”不過莫德庇將軍仍低估日軍的山地作戰能力,在防守計劃上沿海岸平均部署兵力,并未準備好反擊登陸灘頭日軍的預備部隊,這是明顯的失著。
  1941年12月18日晚,三個聯隊的日本登陸部隊,在海空軍和炮兵的掩護下,分頭在港島北端(北角至筲箕灣一帶)登陸,第二階段戰事爆發。由于日軍掌握了制空、制海權,因此登陸部隊很快就擊潰了沿岸守御的印度軍,攻破港島各道防線,迅速向山地縱深發展,乘夜進行迂回作戰,并直撲港島的主要水源黃泥涌水庫,迅猛而準確地攻擊水庫的防御工事。日軍的這種周密作戰部署,令莫德庇將軍大吃一驚,完全出乎其意料之外。當時英軍指揮部中熟知香港掌故的一位參謀人員猛然憶起:1921年3月,還是日皇太子的裕仁訪問香港時,曾特意要求參觀這座水庫,并詳細了解過水庫的各種設施和周圍的地勢,在回程中還堅持徒步下山,其隨從人員不斷地向周圍拍照。難怪今日日軍首發炮彈就命中水庫防御工事,日本人處心積慮謀劃奪取香港真是由來已久,這令大夢方醒的英國人憤恨不已。事既如此,英軍充分意識到黃泥涌水庫失守意味著什么,因此,拼死防守。英日雙方軍隊為此激戰四日,最終英軍還是沒能保住水庫。水庫失守后,日軍增援部隊源源不斷地登上港島,到25日已基本控制了港島各個山頭和制高點,將英軍壓迫到泥涌山峽和跑馬地一帶的狹小圈里。日本飛機不斷在港島上空盤旋,散發勸降傳單,并在25日上午又一次派軍使招降港督楊慕琦,被楊拒絕。25日下午,香港守軍司令莫德庇將軍向港督報告:水源斷絕,彈藥缺乏,陣地瓦解,兵無斗志,實在無力繼續戰斗下去。港督面對此種情表,只好按照英國政府事前的訓令,接受守軍司令的建議,打著白旗赴設在九龍半島酒店的日軍司令部,正式向日軍投降。隨后,近9000英國軍隊放下武器,被日軍收容到戰俘營中。香港由此從英國人手中淪陷于日軍鐵蹄之下。這天正好是圣誕節,在香港歷史上就被稱為“黑色圣誕日”。
  整個十八天戰役中,英軍傷亡共3445人,日軍傷亡2762人。這是歷史上香港地區規模最大的作戰,其結局日勝英敗其實早就注定了的。英國政府對防衛香港的積極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在軍隊配備上輕香港而重新加坡,開戰前一天還從香港抽調軍艦去新加坡。港英當局盲目輕敵,備戰不力,戰爭爆發后又驚惶失措,連連失誤。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從1939年起港英當局就一直拒絕當時中國政府協防香港的提議,對抗日情緒一直很高的香港同胞,不但不在備戰時考慮如何動員其力量,反而加以種種壓制。反觀日本方面,是早就處心積慮,做好了各方面的周密準備,一聲令下日軍就能直接殺奔香港。戰役中英日雙方都傷亡慘重,但受苦受難最深的卻是占香港人口絕對多數的中國同胞。大批無辜的同胞死于戰火之中,幸存下來的也流離失所,突然失去了生活來源。戰后疫疾的流行又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而此后的3年8個月中,香港同胞在日本法西斯的統治之下,一直過著苦難深重的非人生活。
南京史志17-19K4中國現代史陳勤19971997文 陳勤 作者:南京史志17-19K4中國現代史陳勤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0:28

[新一篇] 旅游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述評

[舊一篇] 日本對東亞的直接投資:態勢、動因、效果與前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