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由于人類對自然的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妥善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環境規劃,盲目地發展,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造成了環境質量惡化和資源浪費甚至枯竭和破壞,從而導致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并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的危害。面對日益加劇的危機,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及人類在環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過全球的共同行動來改變這種危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會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
        一、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一)協調發展
    所謂協調發展是指在以人類為核心和主體的全球生態經濟系統中,人類通過它不斷理性化的行為和規范,以協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統一,協調人類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與資源分配的當前與長遠關系,從而實現全人類尋求的總體目標的最優化。
      (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會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包括三方面的涵義:
    其一,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其二,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應與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其三,持續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應該指出,當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處于半貧困或貧困狀態,持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問題。
    可見,持續發展包括經濟持續、生態持續及社會持續三個內容。其中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重要保證,社會持續是發展的目的。
        二、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萬年前古人類的出現,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逐漸形成和發展,在“人類—環境”系統中,人類長期習慣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問題,認為人類可以主宰一切,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進行無限制的索取。在工業革命前,人類社會生產力尚不發達,人口數量不大(1800年才達到10億),所以人與自然的矛盾并不明顯。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1930年達到20億,僅過了30年,到1960年人口就達到30億),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數量大增,加深了人與自然資源再生的長期性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矛盾結果產生了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人類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性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這些嚴峻問題的產生,實質上也就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不協調的結果,是人類活動違反自然規律,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因此,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使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整體協調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歷史必然。這是我國振興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唯一戰略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既是當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子孫后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二)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的可行性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就有許多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思想,如道家的“與物成春”、佛教的“萬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來,西方一些有識之士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進行著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確實都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到20世紀60年代,全球開始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揭開了全球對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問題的大思考;20世紀70年代初,由巴巴拉·沃德和雷納·杜博斯兩位執筆,為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提供的背景材料——《只有一個地球》一書;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提出的《我們共同未來》的報告;1981年,布朗出版了《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書。
    以上古代和近代有關人與自然的這些思想,為現在和將來建立一種人與自然新型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全球對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已達成共識,尤其是在近代工業社會負面作用的影響下,人們更加渴望盡快形成良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環境
    建立人與自然新型關系是對傳統文化中,將人看成自然的主人,世界的統治者,能對環境為所欲為等觀念的反思而推出來的。
    人類活動必然引起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規模擴大,引起環境的變化也越來越大,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類活動引起自然變化,卻不一定要破壞自然。原生自然生態系統對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人運用自己的智慧,通過勞動,按照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可以建設比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有更高生產力的人工生態系統。這里,人類破壞大自然的舊有平衡,建立有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的自然平衡,這是世界的進步。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為了建立一種新型的適宜人類與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關系,給當代和后代人建立舒適的生活、工作和生產條件,以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繁榮進步,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為了真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一)必須提高環境意識
    1、實施生態教育,培養人們在日常行為和生活中的新型倫理價值觀
    當前,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而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卻未真正形成,有關新型倫理價值觀更缺乏。加強生態教育,培養人們新型的環境價值觀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和核心。通過加強環境教育,第一,喚醒人們的生態倫理良知;第二,使全球意識或“地球家庭意識”深入人心;第三,使人們形成有關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自律精神;第四,使人們改變不當的環境資源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提高廠商企業和政府決策者的環境意識,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2、建立完整的自然資源價格體系
    認識到人類對自然擁有的開發權和使用權的有限性,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除具有使用價值外,也有價格和內在價值,使用自然資源就需付出代價,就應給予補償。“人類給自然立法”就應該是人類根據自然資源的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儲量、自然資源在自然界的循環年代、自然資源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等給自然資源“定身價”。在生產生活中,將自然資源列入產品成本,并計算資源損耗和對環境的污染所產生的環境效益列入整個生產活動。
    3、充分認識自然價值,全面規劃社會經濟發展
    自然的價值是多樣的,首先是其生命創造價值和生態價值,其次是經濟價值對人類精神生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游樂價值、科學研究價值、醫療價值等。因此,應該在對自然價值的全面認識的基礎上,作出合理利用、綜合考慮、全面規劃的行動,充分發揮自然價值的效益,避免顧此失彼、重復建設,既浪費了自然資源,又不能達到最佳經濟效益的現象重現。
    4、共同承担對生態環境的義務和責任
    大自然沒有國界,生態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破壞了生態系統的整體結構和其整體運演規律,就會瓦解生態系統的存在條件,也就破壞了實現人類價值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任何國家、地區在尋求自己的發展的時候,不能僅從區域的角度考慮,應以人類的整體利益為目標,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同時,還應明確各自對自然的責任和義務。
    5、弘揚中國古代先哲生態倫理思想,指導現實實踐
    中國古代哲學里不僅充滿著生態倫理思想的智慧,并且指導著實踐。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明確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由于以往哲學界未能將古代的生態倫理思想緊扣時代需要,而沒能弘揚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鑒中國古代文化中重生命、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人與萬物之間生生不息的生態關系等合理成分,并運用于實踐,不僅利于自然的變化和建設,也利于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
      (二)人口生產與社會生產協調發展
    要保持人口規模與資源供求之間的平衡,將人口增長率維持在經濟與資源能承受的水平上。為了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增長,大力提高人口素質。
      (三)經濟建設與環境、生態、資源建設協調發展
    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生態平衡系統的統一整體。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如果各種因素之間能夠保持正常的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那么它的各種因素就能維持正常生存和發展,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反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必然導致嚴重后果,從而阻礙社會發展。搞好環境建設,注意保護環境可以持續地為經濟發展提供自然資源,凈化更多的生產和生活的廢物,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條件,對人們健康和繁衍生息具有重要作用。在經濟建設中,必須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相互促進,使經濟建設與能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四)完善法律制度和社會機制
    在建設人與自然新型關系,促進人類持續發展階段,單靠教育灌輸生態意識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法制的強制力和威懾力。法制的完善必須與生態道德價值觀在本質上一致,為人類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提供規范和準則。在完善法制的同時,其他社會機制的完善也很重要。
    總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以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中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并在發展的進程中帶動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逐步將高投入、高消費的發展模式轉變成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同時,通過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重新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推動和建立新的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就是要使人口、環境與經濟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貴陽64~66N2生態環境與保護盧文蕓20042004山東世紀天鴻獲得出版物發行經營許可,這是我國首次同時授予民營企業這兩項權利。這意味著——中國出版業改革加速本文系柳斌杰副署長2月24日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暨頒獎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滴石克里斯賓·梯MBO:Publishing Industry;Enterprise Reformation
  WANG Yun-feng 1 & LUO Ya-hai 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Zhong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Politics and Law,Wuhan 430000,China)盧文蕓,貴州民族學院化學系,貴州 貴陽 550025 作者: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貴陽64~66N2生態環境與保護盧文蕓20042004山東世紀天鴻獲得出版物發行經營許可,這是我國首次同時授予民營企業這兩項權利。這意味著——中國出版業改革加速本文系柳斌杰副署長2月24日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暨頒獎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滴石

網載 2013-09-10 21:33:08

[新一篇] 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

[舊一篇] 人力資源管理要關注國際標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