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電子出版物發展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巖畫、甲骨、銘文、石刻、竹簡、絹書等傳播手段的不斷更新,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順著這一文明的源頭蜿蜒而下,以傳播信息和交流思想為目的,人類的智慧在一次次升華:雕版印刷,泥活字,金活字,鉛排,照相制版,電子出版,多媒體,互聯網等……綿綿不斷,源遠流長。出版方式和手段的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世紀之交,在多媒體時代到來之際,我們的出版,我們的電子出版物,是一種什么樣的發展態勢?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呢?
  中國大陸的電子出版物從1993開始起步。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統計,1994底以前正式出版CD-ROM共12種;1995年出版100種;1996年出版300種。1997年,我國電子出版業發展迅猛,全年出版CD-ROM光盤品種達1025種,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有39家,備案的制作廠家有1000余家。至此,我們可以說規模是我國電子出版物發展的基本態勢。
  然而,規模并不能代表水平。1998年初,國家信息中心多媒體雜志社主辦了中國首屆優秀多媒體光盤的評測活動。從1993年到1997年12月我國正式出版的1500余種多媒體光盤中,各出版社和光盤制作公司推選了200余種參評。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長處。然而,缺點也是明顯的。我們看到,技術與內容脫節,媒體形式的簡單相加,界面單調,選題重復,甚至作為正式出版物不應該出現的文字錯誤、語法錯誤、畫面與文字不配,聲音與畫面沖突等低級錯誤屢屢出現在我們的電子出版物當中。看來,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電子出版物行業,如何規范和有序的發展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如何處理出版與制作的關系
  在這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首先遇到是如何處理出版單位與制作單位的關系問題。電子出版物是新生事物,它的出現對傳統的計算機軟件公司和出版社都提出了挑戰。電子出版物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它既有技術問題,又有藝術問題;既有形式問題,又有內容問題。將分屬于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事物完美地融為一體,對誰都不是容易的事。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利用現代社會的產業分工。
  分工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標志,產業發展靠優勢互補。北京目前一些大型商場的倒閉、重組和以專業商場的形式重新出現則是明證。現代化產業的發展強調分工和協作。要揚長避短,不要包打天下;制作單位不要過多強調電子出版物的技術特征而忽略了出版物的共性;出版單位則必須考慮到電子出版物的技術特性。
  電子出版物首先是出版物。按辭海的說法,出版是“人類生活中傳播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的重要途徑。現代出版是由出版機構進行的。出版機構有目的地將文稿、圖片等或目經過審定、加工和整理以后,通過印刷、錄制或其他手段變成附以物質載體的精神產品,在社會中流通。出版是精神產品合乎一定標準的檢驗程序,審定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出版社長期以來形成的由專業編輯完成的三審三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出版物的內容質量。這方面正是軟件制作公司所欠缺的。
  同時,電子出版物在制作過程中所表現的計算機高新技術含量又不是一般出版社所能勝任的。從選題開始,一個責任編輯所要處理的就不僅僅是出版物的內容質量問題。他需要考慮該選題是否合適用計算機或多媒體的形式表現,選擇哪一種軟件平臺,是用著作工具還是直接編程?是采用線性結構、樹狀結構,還是網狀結構?交互功能與界面設計,新技術的采用以及對運行環境的硬件要求等等。再加上在制作過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數據加工、軟件編程、動畫制作和計算機音樂、計算機美術等純技術事宜。這一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出版社所能應付的。它需要各類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組合,而這正是計算機軟件公司的優勢。
  因此,充分發揮出版社和制作公司的各自優勢,揚長避短,分工協作是電子出版物有序發展的首要問題。在這個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政策要有明確的導向。目前,有出版社和計算機公司聯手成立專事電子出版物的出版公司,這應該是值得提倡的發展思路。
      如何處理技術和文化的關系
  其次是如何處理技術和文化的關系問題,或者說是數字化與人性化的問題。前一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經海南出版社翻譯出中文版后,在國人中引起一陣騷動。不少業界人士在報紙、電視臺談論數字化生存的感覺。然而,我覺得,在媒體集中宣傳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的時候,花點時間去琢磨人性、人性化生存是有必要的。
  電子出版物從初期的純數據庫軟件發展到今天的多媒體形式,不能不說這是數字化向人性化轉化的一個過程。電子出版物的界面從文字界面、圖形界面發展到今天以生活場景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人文界面更突出了精神產品的文化內涵。目前,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發展飛快,VR、MMX、PII、語音識別等日新月異,層出不窮。這對從事電子出版物工作的技術人員是極大的誘惑。學習新技術和掌握新技術是必要的和必須的,但在使用過程中,要切記一點:技術的使用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不能不顧內容的需要去展示技術,也不能不顧內容的需要去限制技術的運用。讀者對電子出版物的需求首先是對內容的需求,除了專業研究人員,誰也不會因為你使用了某種技術而去買你的光盤。這種供求關系與計算機軟件有著本質的區別。
  經過市場和用戶的客觀教育,電子出版物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形式為內容服務,機器為人服務。內容是否有價值?界面與內容是否協調?聲畫是否恰到好處?這些是讀者首先關注的。因此,電子出版物的發展先得從人性的角度去關心讀者的需要。內容的準確性、權威性、趣味性、量的多少、多種媒體運用的可能性等這些文化層面上的東西是確定一個選題所首先需要考慮的。美國微軟公司的"Home"系列,英國DK公司的博物館系列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好評而暢銷,其選題的文化層面和兼容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電子出版物之所以區別于傳統出版物,其技術內涵不可忽視。電子出版物開發的每一步,從簡單的數據加工到復雜的軟件編程,都離不開技術支持。VR技術能無中生有,三維動畫能使復雜的概念一目了然,高清晰度視頻和立體聲音樂的綜合運用能使讀者耳目一新、身心愉快,而這一切的運用到位都取決于計算機的編程技巧、多媒體數據壓縮比的準確運用、系統運行時的加速手段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因素。電子出版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并行的。我們期待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高新技術含量在電子出版物中的比例不斷增加:期待技術和文化,數字化和人性化同步發展;但是,人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為人服務的,這個原則不能動搖。
      行業發展需要批評
  除了出版與制作的關系、文化和技術的關系外,制作者與用戶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電子出版物這個行業,目前還是買方市場,或者說是買賣雙方的市場:劣質產品過剩,優質產品供不應求。從用戶的角度,他們的實際需求決定了市場的發展方向。從生產者和政府管理者的角度,如何引導和指導消費大有文章可做。在這方面,中國電影市場的潮漲潮落很值得借鑒。
  電子出版物屬信息產品,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整個傳播過程的完成以接受者的反饋為一個完整的循環單元。以電影為例,編劇完成一度創作,導演和演員完成二度創作,觀眾在欣賞電影的時候完成三度創作。一個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很難判斷其成功與否,這也是有的電影導演請觀眾看樣片后,決定其最后成品的修改。電影觀眾的反饋有各種表現形式:政府有審查委員會,專家有內部座談會,百姓通過票房說話,記者和商家通過報紙電臺電視來評論和炒作,甚至在相聲小品中我們也能得到不少反饋信息。那么,電子出版物有沒有建立自己的反饋機制呢?很明顯也很遺憾,沒有。
  中國有中國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不包括電子出版物;我們有《讀書》雜志和《中華讀書報》,《讀書》雜志和《中華讀書報》沒有或很少有對電子出版物的批評;我們有《中國電子出版》和《多媒體世界》雜志,這兩份專業雜志有電子出版物的廣告和宣傳文章,沒有評論或批評。據此,我們可以說電子出版物這個產業還不成熟,生產者和用戶之間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值得信賴的反饋機制。廣告和宣傳是個體行為,是生產者為擴大規模、追求效益的個體商業行為。批評和評論是組織行為,是行業行為,是行業有序規范發展的必由途徑。說好話容易,說好話沒有太大的壓力和責任;批評不容易,批評要承担責任。然而,行業發展需要批評。
  從反饋的角度,生產者和用戶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市場調查,用戶走訪,批評表彰,座談評獎、用戶分析等。電子出版物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傳播方式的新媒體,它的反饋是否也可以考慮某種新的思路呢?我想,起碼有一種形式是可以采用的,那就是互聯網絡。中國目前在互聯網上CN(中國)名下已注冊有數千域名和WWW站點。出版者、制作者可以利用和建立自己的網絡主頁用于搜集意見,用戶可以通過廠商主頁反饋批評和建議。不僅生產者,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都可以通過網頁獲取信息,來協調和規范整個行業的發展。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宏觀把握
  此外,有一件事情是生產者和用戶雙方都難以做到的,那就是從宏觀上去考慮電子出版物的整體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眾所周知,國務院古籍整理委員會在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規劃出版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電子出版物蓬勃興起的時候,我們是否也需要考慮在重大選題方面的國家規劃和行業指導呢?比如,四庫全書的電子版從資金投入和生產規模上都不是小事,目前,已有好幾家公司提出制作,怎么辦?名家系列、名著系列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選題,如何能夠精心策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投資,使出版者和用戶都滿意?據專家指出,由于西方的技術領先和資金優勢,目前的網絡文化基本上是單向輸入的西方文化。在電子出版物這個行業,我們能否改變對西方文化的單向接受為東西方雙向交流,對中國人自己的精神產品能否加以適當的提倡。對此,建議由新聞出版署出面,組織一個權威的專業委員會制定和建立我國電子出版物的中長期國家規劃,對一些有重大影響的選題,由國家籌資或組織其他資金來源,安排有一定實力的出版社或公司完成。
  總之,世紀之交的電子出版物產業確實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然而,人類總是在挑戰中前進,在挫折中發展。中國發明的印刷術為世界文明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在西方文明中孕育的電子出版業也一定能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中華讀書報6京③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熊澄宇19981998清華大學多媒體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熊澄宇 作者:中華讀書報6京③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熊澄宇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3:55

[新一篇] 關于意識的研究思路

[舊一篇] 關于我國行政區劃構建問題的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