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服裝專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探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服裝工業取得了重大成就,服裝生產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隨著國外服裝名牌大量進入國內市場,我國的服裝工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服裝生產產品正由數量優勢向數量、質量優勢轉化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實施國產名牌戰略的步伐。但在實施名牌戰略的過程中,服裝科技隊伍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水平及高科技服裝生產的應用型人才隊伍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大事。面向21世紀,我國應大力發展服裝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一、服裝工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服裝專業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國家輸送了高級專門人才,促進了服裝工業的發展。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世界先進的服飾文化進一步影響我國的服裝。進入90年代,象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服裝品牌已多如牛毛,海外品牌更是占據優勢地位,對國內的服裝業敲響了警鐘。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及產品技術質量的提高,急需一大批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知識,又有高級技藝、善于服裝設計、制作并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表明,我國服裝高等教育應拓寬人才培養目標,多層次、多規模、多模式辦學,以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面向二十一世紀,對服裝高級人才的要求是既重知識,又重能力,更重視全面素質的培養。
  九五規劃期間,我國將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服裝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服裝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是一定歷史時期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是一個獨特的教育類型:即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技術教育,其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掌握一定設計本領和理論知識的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生產和技術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長期以來,我國的服裝產品在國際上競爭力不高的根本原因除了設計問題之外,服裝加工工藝、質量不過硬乃是極大問題之一。實踐證明,只擁有先進的設備,但缺少素質高、技術好的勞動大軍也是不行的。同時,我國對高級工、高級技師的培訓和考核不足,這些都是影響產品檔次、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二、借鑒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 加強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起步晚、基礎差。目前負責高職教育的主要是一些高等職業學校、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及高中后的一些教育培訓等。無論從規模、規模、質量都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無論從管理、培養模式、培養規格、師資、設備、技術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德國于1969年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頒發了《職業教育法》, 于1981年又制訂了《職業教育促進法》,規定了職業教育制度必須遵循“雙軌制”,即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雙元制。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也是由高職專科學校或專科學院負責,培養能把基礎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的“橋梁式專門人才”,包括各行各業在生產第一線的工程師、管理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動手能力強,很受歡迎。德國的職業教育推行的“雙軌制”,使企業的實踐訓練與高職學校的理論培訓相結合成為制度,并取得了成功,其關鍵是企業發揮了極大的積極性,從中起著主導作用。企業除了要為學校或培訓中心提供設備、師資,還要每月給學生發生活津貼。目前,德國大約有160萬青年,在450種得到承認的職業培訓中,接受“雙軌制”的培訓。每年所需經費高達80億馬克,其中企業培訓部分由企業承担,約50億馬克;職業學校培養部分由政府(含聯邦和州政府)承担,約30億馬克。
  為什么德國企業樂意投入巨額的經費,參與“雙軌制”的職業教育?綜合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能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現代化大生產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人才,否則,先進的技術、設備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品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所以,企業主認為:“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就是對企業未來前景的投資”,所以舍得下本錢。第二,企業與學校結合,能培養企業稱心如意的人才。“雙軌制”不僅有利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而且學生在學習期間的1/3~2/3的時間在企業,有利于學生了解本企業本行業的狀況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學習掌握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并從中培養起對本行業、本企業的感情;同時,企業對學生也有深入的考察了解,畢業時可從中擇優錄用,合理安排崗位,發揮其所長。這些優點顯然是普通學校畢業生安置到企業就業所體現不了的。所以,“雙軌制”在德國推行上百年,企業樂此不彼,已形成傳統,頗具生命力。
  根據報道,1996年4月,英國倫敦大學(The Londou In stitute)下屬五間美術與設計學院組團到上海,與中國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進行了友好的交流。這五間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學院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也讓我們大開眼界,他們的專業包羅萬象,從服裝設計到發型、美容設計、到服裝產品推廣、管理,到零售,是一個完整的現代服裝專業的概念。日本也十分注重服裝結構、工藝制作等服裝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則強調服裝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重點學科以服裝經營、市場信息、國際貿易等為主。它們設置的專業與我國相比,覆蓋面寬,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而我國服裝院校主要偏重服裝畫技法和服裝工藝結構的結合,實踐環節不夠。大量的資料表明,國外的專業知識面廣,并注意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這樣可避免學生對專業知識缺乏必要的儲備,能適應市場的需要。
  我國發展職業教育,也提倡企業與學校配合協作、聯合辦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的來說,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與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國的企業參與意識不強,職業學校對企業的需要,特別是高新科技發展的現狀,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缺乏及時的信息,在培養規格、專業設置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不能與之相適應,學校實踐能力不足,又得不到企業提供完善的實習條件,這就不能不影響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動手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到企業部門后往往不能立即上崗,而需要一個再培訓的過程。所以,借鑒別國的經驗,增強企業的自覺參與意識、從“要我辦”轉變成“我要辦”,在政策引導和保證下,積極與學校密切配合協作。這樣,我國的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必然會出現新的局面。
  另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沒有給高職教育一個合法的地位,也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1996年5月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職業教育法》,把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明正言順地確立了高職教育的合法地位,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將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因此,服裝高校應担當起提高整個服裝企業干部職工技能的重任,積極提供師資力量,開辦技術培訓,提供咨詢和技術指導,以提高我國整個服裝業的技術水平,推動服裝業的發展。
      三、多渠道聯合辦學, 建立新型的開放式的服裝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在計劃經濟模式下運行,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缺少溝通和聯系,資源缺乏共享,教育經費相當短缺,傳統的封閉式教育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各地方大學廣開資源,利用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外僑胞的愛國熱情捐資辦學等多渠道,解決辦教育的困難。高職教育也可以借鑒引進外資和引進國外教學模式,建立適合聯合辦學的教學體制等各方面進行探索,走一條由海內外企業集團個人支持和國內外高校聯合的多方位聯合辦學的適應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
  產學合作教育是建立開放式辦學模式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首先著眼于各種職業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急企業之所急,培養他們急需的人才,這樣才能獲得企業的大力支持,形成企業和學校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環。例如,香港旭日集團不僅每年給西北紡院惠州分院、中國紡大旭日工商管理學院等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改善辦學條件,同時提供穩定的實習教學基地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作兼職任教;還為紡大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每年寒暑假下撥一批市場調研課題,讓學生參與當地的市場調研,培養學生的服裝市場感覺,使學生作品與產品相聯系,課堂與社會相聯系,積極走開放式服裝教育模式。
  高校之間聯合,資源共享也是擴大辦學規模,加快高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聯合辦學可以吸收辦學各方的教學管理經驗,使教學管理進一步合理、經濟、規范化;也可充分利用辦學各方的教室、宿舍、圖書館、實驗室等辦學設施以及辦學基礎、專業課教師,大大降低辦學成本,加快服裝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與效益。
      四、按照教育規律, 建立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培養的教學模式
  高職教育的起點和歸屬是應用,具體體現為技藝性和崗位針對性的結合,這是職業教育的特點。正是這個特點使高職教育的培養過程不同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高等專科教育。就其高等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要求均具有自己的特點,培養的學生是為企業服務的,能深入生產實踐,把學校與社會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成敗需由生產實踐來檢驗。學生要能經得起社會的挑選。
  根據高職教育的技藝性要求,基礎理論學習內容必須精簡,精簡到確切地從理論上懂得所生產的產品的結構原理和全部結構,懂得所從事的技藝活動和進行某些技術或工藝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因此,基礎理論的學習注重實用性。但對其所從事的工藝技術的實踐則不僅要求一般掌握,而且要求熟練,畢業生上崗時能馬上上手。與其工藝技術熟練相關的是高職教育必須具有崗位針對性。因此,高職教育不能延用目前本科、專科教育的以專業劃分的教學模式,而是一種以崗位不同分列的教學模式,即以標準崗位為對象進行分解,確定有關的基礎理論、技術基礎理論、崗位工藝技術的有關課程和整套教學計劃,并按此安排授課和各類實踐活動,按崗位要求制訂出各項考核標準并嚴格執行。這是一項嚴格的教學科學行為,不是對現在的某些專業簡單地給予拼湊所能湊效的。附表介紹的是西北紡院惠州分院高職教育服裝專業試點班的學生能力結構與教學組織和檢查對照表。其中的創作設計和畢業設計既要求學生有融技術、藝術、市場為一體的設計思想,又要求學生掌握調研、設計、制作相結合的設計方法。按崗位、職業所需要的能力為核心來設置課程,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后工作崗位的分析,確立所需要的能力,根據能力體系,再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在這種教學方式中,不再單純強調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是強調知識結構的知識性,只要崗位和技術要求什么,就設置什么課,進行什么技能訓練。這樣的培養方式,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和熟練,使得他們在畢業時就能頂崗就業。這是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而決定的一種教學方式。既然服裝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為服裝企業服務的,學生就要經得起社會的挑選。西紡惠州分院服裝工程專業培養的是懂得管理的服裝制作技術人才和懂得服裝技術的管理人才相結合的專門人才,這樣的畢業生,由于他們實踐能力強,受到企業的歡迎。
  當然,“使職業技術教育更加緊密地與工作場所聯系并不意味著減輕教育的知識份量。”這種趨勢說明了職業技術教育已由重一技之長轉向了文化與技術并重。既要培養各職業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又不能忽視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及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是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所決定的。因為“人們發現要用二、三年時間掌握終生有用的技藝已不可能,過細過窄的專業訓練可能是時間和金錢的浪費,而廣泛的基礎知識和處世判事的基本能力才是終生需要的。”因此,實踐已告訴我們,僅僅掌握某種技能或專門知識將無法適應新技術不斷衍生、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的社會。因此,我們除了培養學生的技能外,還必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應變能力的培養。
      五、結論
  (一)服裝院校和有關教育部門應針對現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學資料及教學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服裝業今后發展的需要,積極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服裝院校的先進教學方法和教材,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教學方向,為國家為企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服裝專業人才(設計、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逐步解決企業對服裝專業人員需求的社會問題。
  (二)服裝企業應從中長期的發展角度,制定相應的各類專業人員再培訓計劃,加強同服裝院校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服裝專業人才,不斷提高企業現有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為企業員工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這對企業的穩步發展和企業的整體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服裝業的發展與服裝專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的服裝專業教育應向規范化、國際化、職業化方向發展。在其發展中,加強服裝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借鑒國外的經驗,從教育改革入手,努力開創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服裝專業教育道路,培養出大量的服裝工業所需人才和適應大工業服裝設計的應用型人才。
  附表:
學生能力結構與教學組織管理對照表能力結構        基礎理論        實踐環節服裝設計能力    服裝史、服飾配件    服裝畫技法、服裝          學、服裝設計原理、   設計、服裝材料測          服裝材料學       試紙樣設計能力    紙樣設計學       紙樣制作          紙樣工程學       立體裁剪                      放碼變款                      排料服裝制作能力    成衣工藝學       服裝零部件制作和          服裝機械學       成衣制作服裝生產過程的   服裝生產管理學     生產實習組織與管理能力   運籌學         畢業實習          督導管理學企業管理能力    市場營銷學、財務    市場調研          管理、管理信息系    上機實習          統、國際貿易、專業   聽力訓練          外語綜合運用能力                創作設計                      畢業設計                      市場調研人際關系能力    公共關系學       社團活動及組織          心理學能力結構      能力要求與檢測服裝設計能力    運用效果圖表、服裝設計          能力及整體設計效果紙樣設計能力    能根據工廠要求繪制不同          尺碼及款式生產紙樣,較          優的排料圖服裝制作能力    掌握各類成衣的縫制技術          與工藝流程質量要求服裝生產過程的   明確基層管理人員的職組織與管理能力   責、現場管理、車位安排、          生產調度、計劃、協調企業管理能力    制定勞銷計劃,參與企業          財務管理、業務管理及涉          外管理能力          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設綜合運用能力    計、制作市場需要的服裝          產品人際關系能力    大學生形象
  收稿日期:1997—05—15
惠州大學學報:社科版89~93G53職業技術教育萬志琴19981998本文分析了國內服裝工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模式及服裝專業職業教育方面的辦學特色進行了介紹;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加強服裝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服裝專業/教學模式萬志琴,惠州大學服裝分院 惠州 516015 作者:惠州大學學報:社科版89~93G53職業技術教育萬志琴19981998本文分析了國內服裝工業的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模式及服裝專業職業教育方面的辦學特色進行了介紹;對面向二十一世紀加強服裝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服裝專業/教學模式

網載 2013-09-10 21:34:14

[新一篇] 加強學籍管理向管理要質量

[舊一篇] 加強社會科學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