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又逐漸引起國內一些學者的關注,重建社會哲學的呼聲也日見升高。無庸置疑,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建構科學的社會哲學體系,不僅可以為改造我國傳統的哲學體系、重建更合理更完善的哲學知識系統闖出一條新路,也便于處理許多困擾人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一、社會哲學是立足于哲學角度闡釋社會一般本質及其規律的學科
所謂社會哲學,顧名思義即是關于社會的哲學解釋和概括。作為社會哲學研究對象的社會,往往在三種概念范式中被理解和運用。其一是“自然--社會”關系范式。社會范疇在這里同自然相對應,包括人類(主要是個人)、文化及狹義的社會--社會關系、群體組織、環境、社區、人化社會物質及社會現象等。其二是“人類--社會”關系范式。在此,人從廣義社會中獨立出來而自成一體,而社會(中義的)則由文化系統和狹義社會系統所組成。其三是“文化--社會”關系范式。此時,文化成為相對獨立于社會系統的以精神形態存在為主體的自律性體系,而社會成為外在于自然、人類和文化三者的比較狹窄的系統。
既然社會被劃分為廣義、中義和狹義三個不同層次,那么以之為分析對象的社會哲學也就相應分為廣義社會哲學、中義社會哲學和狹義社會哲學。廣義社會哲學包括人類哲學和中義社會哲學。中義社會哲學則由文化哲學(文藝哲學、科技哲學、宗教哲學、語言哲學等)及狹義社會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道德哲學、教育哲學等)所組成。廣義社會哲學還包括研究人類社會縱向發展一般規律的歷史哲學和一般社會哲學(亦可稱普通社會哲學)。普通社會哲學是研究寓于人類、文化及社會之中帶有共同性的普遍現象(如社會活動、社會價值、社會心理)的哲學理論,它旨在探究社會的一般本質、結構、功能、性狀、過程、變遷、發展及其規律,力圖對社會的整體圖景和未來趨勢作形而上學沉思。
由于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理論,也由于原蘇聯哲學界許多人習慣于將唯物史觀等同于社會哲學理論,而我國哲學又深受蘇聯哲學模式的影響,因此要正確認識和規定社會哲學,就不能不弄清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哲學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社會哲學內在地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國內倡導社會哲學的人絕大多數將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哲學完全分開。有的人提出應保持唯物史觀在元哲學中的地位,建立一門比元哲學低一層次的社會歷史哲學[(1)]。有的則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包含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最高層次,可以稱為理論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和推廣到社會歷史領域,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2)]。還有人認為,社會哲學是一門從宏觀上考察社會整體結構及其變遷發展的新興學科,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對人和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哲學抽象,它內在地包含著社會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多方面具體內容;社會哲學是聯結一般哲學(包括唯物史觀)和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橋梁、中介和接合部[(3)]。上述各種對社會哲學本質的規定,顯示一個共同傾向,這就是不承認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哲學理論。實質上,歷史唯物主義正是一種普通社會哲學。
首先,如果按照哲學對象來構建哲學理論體系,那么可以把它看作是由一總(研究整個世界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的本體論哲學)二分(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構成的知識系統。作為研究社會的哲學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比社會哲學高一層次,而是屬于作為本體論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下屬系統;同普通社會哲學一樣,它也要運用本體哲學的基本范疇、范式、方法和原理等工具闡釋社會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律,因而它本身直接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哲學,是馬克思主義一般社會哲學的有機成分和核心要素。
其次,某些否定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或社會哲學的人認為,哲學研究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一切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二者不是并列地屬于同一層次的理論,因而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4)]。很顯然,這些論者對哲學的本質缺乏透徹了解,誤以為只有研究整個世界普遍規律的理論才能稱為哲學,而忽視或抹殺了哲學對象及其知識的層次性和相對性,忽視了對自然、個人和社會的形而上分析同樣可以構成哲學知識。
最后,把歷史唯物主義規定為社會哲學絲毫不削弱它的巨大意義,猶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哲學大家族的成員一樣。將歷史唯物主義當成社會哲學的一個學派或思潮,是有其理論前提的,這就是肯定唯物史觀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最為流行的社會哲學理論。
然而,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并不能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我們所致力于構建的社會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無論在研究范圍、思維視角還是在側重點、概念規定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第一,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比唯物史觀寬泛擴展得多,它除了要涉及歷史唯物主義傳統范疇外,還要上升到總體高度探討社會結構、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社會時空、社會心理、社會認識、社會價值、社會動力、社會文化、社會變遷和社會矛盾等更為廣泛的社會層面和領域。第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重心落在狹義的社會結構上,它特別強調經濟結構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其基本范疇是上述三對成對概念。社會哲學則將人類、文化和社會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同等系列的三大子系統,其基本范疇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第三,社會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往往賦予同一范疇以不同意蘊。例如,同是“社會存在”范疇,歷史唯物主義將它界定為社會物質方面,社會哲學則把文化成果、社會現象、社團組織、精神生產生活等也一同納入社會存在概念之中。第四,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普通社會哲學理論,而社會學則是由普通社會哲學及各分支社會哲學組成的學科群。
由于社會學也要一般地綜合地研究社會,因為要完整地把握社會哲學的本質特征及學科地位,就必須厘定社會哲學同社會學之間的關系。
(二)社會哲學雖要吸收社會學成果,但不能由社會學替代。鑒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要以唯物史觀作為基礎和核心,同時歷史唯物主義本身直接就是一種關于社會的哲學理論,因而不妨先借助于探討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的關系來間接詮釋社會哲學和社會學之間的關系。
在國內,有的人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學中的一個學派[(5)]。在前蘇聯,有的論者也主張歷史唯物主義僅僅是一種社會學。不少人雖將歷史唯物主義看成社會哲學,但并未把社會哲學真正當成一門學科對待,而不過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看作具有哲學--社會學雙重身份的另一種表述而已。
然而,歷史唯物主義畢竟是一種社會哲學,它為社會學提供一般方法論基礎,而社會學則是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它有自己特定的理論、概念和方法。首先,社會學研究的題目更加廣泛,它所要涉獵的對象許多是為它所獨有的,如愛情、婚姻、家庭、社區、制度、角色、社會化、社會秩序、社會分層、社會整合等。其次,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哲學本體論角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所提供的概念、范式、方法和觀點去分析、說明社會的一般規律。社會學只是將哲學方法作為最為一般的隱性指導原則,它更經常的是采用更為特殊的方法和工具,如定量分析、模型方法、社會調查等。列寧在其著作中直接間接地把歷史唯物主義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然而,列寧這里正是把“社會學”和“社會哲學”當作同義詞使用的,因為他是立足于哲學基本問題去闡釋作為社會學的歷史唯物主義。
以上對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同異性的分析,啟迪我們將社會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關系歸納如下。第一,研究對象有某些交叉。它們都要研究社會整體及其發展,研究社會各個專門領域及一些較為具體的帶有一定共性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第二,這兩門學科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在社會學產生初期,社會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促動了它,“社會哲學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學創造初期的歷史情況,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學需要哲學思想的理論指導。”[(6)]反過來,社會學的長足發展不僅為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哲學進行整理、概括和總結提供了經驗素材和理論基礎,也推動我們盡快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哲學體系。許多著名社會學家本身就提出了豐富的社會哲學思想。例如,孔德從實證主義出發的社會哲學把圣西門的發展觀置放在生物學進化論基礎上,提出了社會進化論觀點。第三,社會哲學終歸不同于社會學,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特定的對象,而且是因為社會哲學主要運用哲學的概念、范式、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社會問題,更多的是采用抽象、思辨、推理、直觀等理性思維方式,而社會學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手段,經驗性和實證性更為強烈。
二、建立科學的社會哲學是當代中國社會變革和哲學發展的雙重需要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的重要走向,社會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有何歷史的和邏輯的必然性呢?
改革開放的社會文化背景驅動著中國哲學尋找新的生長點、新的理論形態及新的現代化之路。通過比較各種哲學改革的設想和方案,可以發現發展社會哲學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一)為了改造我國僵化的哲學體系,一些哲學家提出了哲學新模式的嘗試性構想。有人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應采用“一總三分”的結構來安排,即設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總論和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三個分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總論及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改變了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不同層次的哲學理論相提并論的傳統錯誤,打破了把認識論硬塞進辯證唯物主義框架的僵死作法,并創造性地設立一個自然觀同歷史觀、認識論相并立。這些同本文所設想的一總三分--本體論哲學和自然哲學、人類哲學、中義社會哲學的哲學體系非常接近。不過,如將認識論換成人類哲學就更為妥切,因為人類哲學用認識論無法包攝,它還包括人的價值、本質、情感、意志、地位、發展、權利、前景等諸多“人的哲學”問題。
(二)從80年代開始,我國有的學者提出應大力發展應用哲學學科。許多人表示不贊成“應用哲學”這一提法,而只承認有“哲學的應用”。其實,從一定意義上使用“應用哲學”一詞還是合適的,因為各種“應用哲學”還是應用基礎理論哲學的概念、范式、原理和方法去詮釋各個領域較為一般性問題的產物。不過,與其使用“應用哲學”這類極易使人產生誤解乃至造成思想混亂的詞句,毋寧直接分別稱為自然哲學、社會哲學及人類哲學、文化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等更為便當。
(三)在中國哲學改革之初,一些人批評流行的歷史唯物主義有“見物不見人”、“客體至上”、“機械決定論”、“經濟決定論”及“簡單的二元對立”等缺陷。法蘭克福學派也指責馬克思的社會理論僅僅停留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上,缺乏社會心理分析,主張用弗洛依德的個體精神分析理論加以補充。歷史唯物主義固然存在某些不足,因而需要加以發展和完善,但是不能因此改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主題和基本原理,不能改變它那種重視社會經濟結構的理論邏輯,也不能改變它那種以經濟為基礎去解釋上層建筑乃至風習民情的理論特色,否則歷史唯物主義也就不稱其為歷史唯物主義了。任何深刻的理論總有其特有的關切對象、理論重點和主體框架。歷史唯物主義所不能涉獵的社會對象性問題,還需要一門綜合性的社會哲學去加以解決。
(四)有人或許會責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否棄過自然哲學和社會歷史哲學,今天又去倡導構建社會哲學模式,豈不是背離了經典作家的本意嗎?不錯,恩格斯確實說過,自然哲學最終將被消除,“任何使它復活的企圖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種退步,新歷史觀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現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從頭腦中想出聯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系了。”[(7)]恩格斯這里所要拋棄的是基于完全的“抽象思辨”、“臆造的人為聯系”、“科學的科學”及絕對真理等觀念的舊哲學,絕不是摒棄“真正的哲學”;他所說的從自然和歷史領域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是黑格爾式的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而不是一切關于自然和社會的哲學。也許是由于誤解了恩格斯論斷的原意,加之其它因素的干擾,長期以來我們不敢大膽地將自然哲學、社會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等當作分支哲學學科加以確認和發展,致使整個中國哲學體系疇形化、簡單化。
(五)縱觀現代西方哲學,可以窺見到它面臨三個轉向。一是“語言學的轉向”,它導致語言哲學的蓬勃興起。二是“文化哲學的轉向”,世界哲學的重心已由科學哲學轉向文化哲學。三是“人類哲學的轉向”,對“人的問題”的終極關懷成為最近兩屆世界哲學大會的共同主題,諸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價值、境遇、危機、發展、前景、意義等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哲學家的廣泛興趣。我們理應順應世界哲學發展的潮流,建立和發展社會哲學,以趕上世界哲學發展的步伐。
(六)社會哲學是現代哲學不斷分化的結果。盡管許多具體社會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哲學卻從來沒有也不會放棄對這些學科及其對象進行思考的權利,它總是運用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后思、推演等)和范疇去探索這些學科的一般性問題(概念本性、一般方法論等),發展相應的社會哲學分支學科--邏輯哲學、語言哲學、文化哲學、道德哲學、思維哲學、審美哲學等,從而實際地實現對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研究及社會實踐的指導、描述、規范和調控等功能。
(七)在改造傳統哲學體系的討論中,我國部分學者提出了幾種關于哲學一體化體系的設想。有人認為應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一體化體系。他們斷言辯證唯物主義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它就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包括對自然界唯物辯證的理解,也包含著對歷史領域唯物辯證的解釋。不難看出,這一主張突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總體性、普遍性,但它似乎僅僅把哲學限定為關于整個世界最一般層次的普遍規律的理論,而忽視了哲學是關于不同層次物質運動中客觀現實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忽視了任何對社會歷史不同領域和現象的反思也可以構成哲學知識。
另有人主張構建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體系。在他們看來,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論為基礎,才能為科學認識論提供邏輯前提,才能充分論證客觀辯證法和概念辯證法,才能實現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才能使唯物論、認識論和辯證法融為一體。毫無疑問,一般社會哲學可以幫助解決本體哲學和人類認識哲學問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也有助于處理科學認識論和辯證法問題,正因如此,社會哲學的創立和發展才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歷史唯物主義是解決辯證唯物主義各種問題的前提條件是一回事,建立統攝一切的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體系則是另一回事,決不能用關于社會歷史的哲學理論去代替或取消對整個世界的本體論解釋和論證。殊不知,唯物辯證法同樣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范疇、觀點、方法和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經典馬克思主義那里是“融為一體”、“共同生成”的,然而這絲毫不妨礙后人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作解決不同層次(一為本體層次,一為社會層次)問題的哲學理論加以確認和發展。試圖用社會哲學替代本體哲學或社會分支哲學,既不利于它自身的發展,也會阻礙其它哲學學科的生長。
國內學術界還流行著建立“實踐唯物主義一體化哲學”的主張。它認為還是在實踐觀點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正確地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本體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認識論)以及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觀),從而形成了自己體系在各個領域的基本觀點。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但是決不能由此推論出實踐唯物主義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用它去代替一切形態的哲學。且不說實踐僅僅是活動范疇下的屬范疇,因而缺乏普遍有效性,且不說它不過是社會人類學范疇而無法涵括純粹自然和非實踐活動領域,即使硬要建立一種以實踐為核心的一體化的實踐唯物主義,也必將扭曲和閹割當代中國哲學活生生的豐富內容。
總之,與其追求一種絕對化、單一化、非個性化的哲學體系,不如走多樣化、個性化、互補化的哲學發展道路,不如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及多學科的中國哲學系統,包括構建社會哲學體系。
(八)科學社會哲學的建立有助于我們解決一些重大哲學疑難問題,也有利于對一些學科和范疇進行合理定位。以往,認識論總是放在辯證唯物主義名下,這樣帶來了一系列弊端。其一是閹割了“實踐”的社會意義。要知道,實踐不僅是一個認識論范疇,也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范疇。正是因為將實踐當作本體的純認識論范疇,致使我們的實踐觀在總體上因襲了單一“主體-客體”兩極思維框架,而忽視了主體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忽視了“主體-主體”的交往實踐活動。其二是容易導致忽視進化認識論、規范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在近年討論價值哲學的學科性質和地位時,有人認為它從屬于認識論,有人認為它屬于歷史唯物主義,還有的斷定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哲學學科。事實上,從社會哲學角度看,價值哲學不過是其人類哲學下的一個分支學科。
(九)社會科學的發展,要求社會哲學為其提供概念基礎和方法論。本體論哲學可為具體社會科學提供普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要讓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發揮調控人的思維和行為的作用,就必須讓它們滲透、融合、分解到一般、特殊和個別不同層次的社會事物之中,也就是說必須運用本體哲學的一般范疇、觀點、原理和范式,采用反思、綜合、分析、直觀、推演、概括、重構等思維方法,去闡釋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社會客體的本質、意義、特質、狀況(關系、結構等)及規律,從而形成各個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原則。可見,社會哲學能夠為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提供可操作的知識背景和方法規范。
(十)加強社會哲學研究是中國現實社會的迫切需要。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近年來,中國哲學界注意把思維觸角伸向現實社會、力圖從哲學理性角度研究市場經濟、價值觀、社會發展、公平與效率、人權、改革的理論與方法、精神文明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實際社會問題。但是,由于缺乏普通社會哲學及其分支社會哲學的統帥、整合和指導,這些研究無論是力度還是深度都嫌不夠,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也不大。西方社會哲學之所以獲得長足的發展,關鍵就在于它適應了社會變遷的需要。現代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社會問題,迫使人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領域去加以闡釋,從而發展了社會哲學。其中,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正義論》,由于它所研究的社會正義問題的廣泛性,由于它所探討的公正機會、分配份額、差別原則、平等自由等問題的現實迫切性,使它被譽為二次大戰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社會轉型期”,已經并必將產生大量社會矛盾、社會沖突和社會問題,對它們產生的成因、特征、后果及其解決對策進行深層次的哲理分析,既是廣大哲學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也是哲學貼近生活、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社會哲學是中國社會和哲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擴大了哲學的視野和生存空間,更新了哲學的形式和結構,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現行的哲學體系。由于社會哲學既具有把思維面向現實問題進行解釋、論證的長處,又有理論抽象和概括的優勢,可以預料它必將具有旺盛生命力,必將獲得大的發展。
注:
(1)張尚仁:《社會歷史哲學引論》,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2)曾杰、毛金先:《社會哲學》,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第16頁、18頁。
(3)《山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4)(5)《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
(6)《社會學簡明辭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第252頁。
(7)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吳桂榮
東岳論叢濟南051-056B1哲學原理涂可國19951995 作者:東岳論叢濟南051-056B1哲學原理涂可國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