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價值和哲學的未來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s Future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 210013 韓璞庚)
  (南京理工大學,南京 210000 劉魁)
  哲學的生存與發展無疑是遇到了空前的危機,這種危機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哲學的地盤日益縮小;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哲學即后現代主義哲學從反基礎主義角度作出的批判。尤其是后現代主義哲學家以“語言游戲”和“文本解構”為武器摧毀了傳統哲學生存的根基,把哲學由探索真理的理論研究活動變成了一種語言游戲和文本批評活動,哲學研究的現實價值受到極大削弱。因此,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之后,哲學還沒有存在的價值,哲學的前景如何,就成了哲學界目前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
  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從反基礎主義角度對傳統哲學作出徹底批判,并企圖導致傳統哲學的終結決不是偶然的,它實際上是對傳統哲學從基礎主義角度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與現實的實際世界圖景巨大反差的一種反應。眾所周知,任何一種新的哲學思潮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總是對一定的社會現實的反映,是思想敏銳的哲學家們面對新的社會現實狀況進行概念把握的一種嘗試,是人們適應新的社會現實狀況的一種理念工具。但是當社會現實的變化過于劇烈和迅速,而人們根據以往的思想、理論和經驗都不足以對新的社會現實進行把握時,人們首先表現出的是一種過激情緒的反應,對已有的思想、理論和經驗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敵意和排斥態度,對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會表現出某種強烈的懷疑心理,對一切曾經標榜為具有絕對確定性的東西都會表現出強烈的仇視心理,打碎、毀滅舊的觀念體系是其典型的心理特征。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時代的產物。
  二戰以后,以美、英、法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即冷戰的氣氛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五十年代末,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按照西方一些思想家的看法,西方社會開始進入了一種新的歷史時期,即后工業社會或后現代社會階段。
  首先,在政治領域,如美國學者弗·杰姆遜(F·Jameson)所說的,西方國家由壟斷資本主義向晚期資本主義或多國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它們以其“有活力的、有原創力的、全球性的科技擴張”向被前資本主義所包圍的第三世界農業和第一世界的文化領域滲透、進攻,進行著全球性的經濟侵略和文化滲透,資本主義體系在二戰結束后也由于各個國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呈現出政治的多極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傾向。在經濟領域,它由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現代社會向以服務性行業為主的后工業、后現代社會過渡,信息在經濟發展和生產競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在經濟競爭中由過去的爭奪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發展為爭奪信息資源。信息的社會化和商品化,全球性的、多元的和非中心的信息網絡的形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對傳統的知識論哲學產生了沖擊。在科技領域,由于電腦的應用和普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人工世界”,而非本質的自然世界,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科技的烙印,過去許多只能由人來進行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開始由機器人來取代,人類自由施展自身才能的領域已越來越小,人們甚至担心有一天會被機器人所主宰,這在過去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精神領域,由于藝術的商品化、社會化,由于宗教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淡化,過去具有嚴肅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為迎合人們在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精神需要,生產出大量的文化快餐——低層次的文藝作品,甚至不惜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藝術價值的崇高性蕩然無存。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富足,也使得人們極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而快速的生活節奏又使得人們沒有時間和情緒去欣賞高雅的藝術作品,由此追求低級、庸俗的精神刺激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享樂主義流行,黃色文化泛濫,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嚴重的威脅和沖擊。
  這種時代性的巨大變化所導致的結果是,迫使人們放棄傳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適應新的形勢。
  首先是機械決定論的世界觀必須被拋棄。世界政治的多極化、文化的多元化,現代科學對大量混沌、無序現象的研究與發展,尤其是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的提出,迫使人們放棄用單一的、固定不變的邏輯、公式以及具有決定論性質的理論去說明和解釋世界,放棄統一性與整體性,主張多元性與開放性。
  其次是主體意識的消失。隨著電腦的廣泛運用、計算機網絡的形成,世界各地的信息被發達的通訊媒體快速地傳遞、壓縮、改編、儲存,同時又被大規模、高速度地再生產、再傳播,世界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人們在這龐大的信息系統中不斷地受到來自電視、廣播、報紙、廣告等傳播媒體的商業化信息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商業化信息的影響和干擾,甚至人們的潛意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干擾,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在行為嚴格意義上的主體。
  再次是傳統的機械反映論必須被拋棄。正如法國解構理論家所預言的,商品物化的最后階段是形象,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態是將物轉化為物的形象。在后現代社會,藝術成為“類象”(Simulacrum),即沒有原本之物的摹本。形象、照片、攝像、電視、電影等皆成為類象。人們在電視、錄像與藝術作品中看到的“現實”,已不再是自然現實本身,而只是現實的影象,是人工現實或第二自然。語言、符號的意義由于通訊規模的龐大和反復傳播也變得日益模糊,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受到極大削弱,尤其是語言的描述功能日漸衰微,而其敘事功能、演繹功能與虛構功能日益膨脹,語言體系及其文本自我關涉,失去了原本的指稱意義,這一點在現代文藝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為了追求商業利潤,滿足后現代公眾追求新鮮、刺激的心理需求,生產出大量荒誕、離奇和怪異的作品,利用某些理論加以隨意虛構。在這里,各種文本成為一種純粹自我關涉的語言游戲,根本不反映任何外界現實,也不表達作者的內在情緒感受,文學藝術活動不再是一種創造活動, 而變成一種商業化的生產活動。 所以, 藝術家瓦豪(A ·Warhol)感慨說:“當我照鏡子時,我什么都沒看見,人們稱我是一面鏡子,鏡子照鏡子,能照見什么呢?”〔1〕在這種情形下, 傳統認識論自然要被拋棄。
  但是,由于后現代社會變化的速度、規模及其多樣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與適應力,后現代公眾在拋棄了舊的觀念體系后,并未及時地調整過來,建立新的觀念體系和價值體系以適應后現代社會,而是陷入了一種喪失空間定位能力的迷幻狀態。在后現代社會,人們面對全球性的、多元的和非中心的信息網絡系統,喪失了空間定位能力,不知身之所處,同時又因面對由于科技發展變得龐大而陌生、多變而又難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人們已分不清什么是虛幻的、什么是真實的,分不清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對外在世界也喪失了現實感、深度感和時間感,這時人類的語言體系由于意義的陳舊和價值觀念的落后已喪失了整合和分割人們的生活經驗的能力,已喪失了描述和演繹外在現實的能力,人們已不能用它來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統一起來,于是人們感覺到什么都有可能發生,什么都會成為現實,無可無不可。這種“什么都可能”的世界觀導致人們的生活觀也相應地發生變化,“怎么都行”成為六十年代以來西方青年一代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為所欲為的一種生活準則,種種對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行大膽叛逆的現象也隨之不斷涌現,嬉皮士、吸毒、亂交、同性戀等過去不可思議的現象隨之應運而生,游戲人生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
  二戰以后社會現實與人們的精神世界所出現的這種巨大變化,激發了哲學家們對現實生活處境和以往哲學理論的深刻反思。現實生活的動蕩不安與多樣化同以往哲學家們構造出的和諧、有序和一體化的理念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形成強烈反差。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之前,雖然也有不少哲學家對傳統的形而上學及整個哲學提出過批判,但最終總是企圖建立新的形而上學體系,以便對現實世界作出新的統一解釋,而其結果又總是令人難以滿意。在這種情形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便對西方傳統的那種追求絕對確定性與普遍性、追求終極真理的傳統形而上學產生了懷疑,于是就從否認語言元敘述的可能性對傳統的形而上學及整個傳統哲學提出了批判和否定,倡導具有反基礎主義性質的哲學研究,由此宣告傳統西方哲學的終結和新的哲學時代的到來。但是,后現代主義哲學在否認傳統哲學時是以犧牲語言意義的確定性和外在性為代價的,從而導致人們對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價值產生懷疑,哲學的出路就成了令人深思的重要問題。
      二
  應當承認,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對具有基礎主義性質的西方傳統哲學的批判不是毫無道理的。自柏拉圖以降,西方哲學家們大多追求對客觀世界進行全面而又可靠的說明,用概念組成的理念世界在邏輯上再現外在世界的發展歷程。然而,這種追求是徒勞的。首先,它把哲學置于全能的智者或上帝的地位,這種假設本身就難以成立;其次,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變化的速度、規模及其多樣性越來越大,且愈來愈超出人們已往的認識范疇,人們在觀念上的變化又往往落后于客觀現實的變化,所以西方哲學的傳統追求已越來越不可能;再次,它要求哲學的語言與哲學的邏輯同客觀實在及其變化的模式之間具有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后現代主義哲學就是因為看到語言與實在之間缺乏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才從否認語言元敘述可能性的角度否認了傳統形而上學與哲學。
  但是,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在從語義角度否認傳統哲學時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們以語義的內在性否認了語義的外在關涉性即指稱性,以語義的多樣性、變化性否認了語義的確定性,把閱讀、解釋文本的活動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語言游戲活動,哲學研究變成了一種對哲學文本的批評活動,進而達到了對真理符合論的否認,一切理論研究都因此而變成了一種缺乏現實意義與價值的游戲活動。然而,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在以語言游戲為武器消解傳統哲學的現實價值的同時,也否認了自身的現實價值,它所使用的是一把無情的雙刃劍,在刺殺對手的同時,也刺傷了自己。
  后現代主義哲學的語言理論固然反映了由于時代的變化所導致的語言意義的變化以及現代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的無能狀況,反映了西方哲學進入本世紀以后由于進行純粹的語言研究、拒斥形而上學從而導致缺乏現實價值的狀況,但它由此而否認語言的指稱功能以及語義的確定性是令人難以茍同的。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人類之間所進行的信息交流現象。
  從現代語言哲學角度看,語言與實在之間多樣的關系,它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也不是完全沒有對應關系,而是具有多對多的對應關系,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對應關系。這一點可以通過澳大利亞哲學家阿姆斯特朗(D·M·Armstrong)的謂詞理論可以看出。
  阿姆斯特朗是當代西方著名的形而上學家,他對謂詞與共相的關系進行過認真的研究。所謂謂詞是相對于主詞而言的,所謂共相,在阿姆斯特朗的理論中,是對事物所具有的性質和關系的一種合稱,因性質一般只涉及到一個載體,故又被稱為單元共相,而關系最起碼是兩個以上事物所具有的關系,故又被稱作雙元共相或多元共相。通常認為,謂詞與共相的關系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柏拉圖及現代邏輯主義的實在論者就是依據這種看法而建立起他們的先驗實在論的。阿姆斯特朗對謂詞與共相的關系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對謂詞的類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發現謂詞與共相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多對多的關系,有時甚至存在不對應的現象。
  通過對謂詞的認真研究,阿姆斯特朗發現謂詞分為兩大類,即開放性謂詞和封閉性謂詞,這兩大類又可細分如下:
  (附圖 b11101.JPG
  其中,所謂“開放型謂詞”是指語義上不受限制也適用于無限個體事物的謂詞,反之則是“封閉型謂詞”。所謂“純謂詞”是指實質上并不指稱任何個體事物的謂詞,反之就是“不純謂詞”。所謂空集謂詞是指含有任何個體事物與之對應的謂詞。顯然,謂詞與共相之間缺乏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
  阿姆斯特朗所分析的雖然只是謂詞與共相的關系,即謂詞與事物在性質與關系上的關系,但因任何陳述句都可以被轉化為具有某種謂詞的語句,所以,他的分析可以適用于任何語句及理論與實在的關系。后現代主義哲學完全否認語言與實在之間的對應關系是難以成立的。哲學研究作為一種涉及客觀實在或科學理論的研究,依然具有難以消解和無法否認的現實價值。
      三
  現在的問題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哲學作為一種思辨的理論研究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這也是關系到哲學的未來發展前景的一個重要問題。眾所周知,哲學的發展過程一直是一個不斷向科學退讓的過程。在古代,它肩負著科學的職能,探討世界上存在什么及其本質結構問題,進行本體論的研究。到了近代,自然科學從哲學母體中獨立出來,科學家們以實驗手段對自然本體進行精確、定量的研究,哲學的思辨研究無法與之抗衡,于是被迫轉向研究認識論問題。到了上個世紀末,心理學也從哲學母體中獨立出來,心理學家們以實驗手段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包括人的認識活動,哲學被迫在本世紀初轉向研究語義問題(這就是哲學的第二次革命)。可是在現代信息科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下,語言學家們又很快從過去的語法學研究擴大到語義學研究領域,哲學又再次面臨著喪失研究對象的危險,哲學的存在價值也因此受到了懷疑。所以,我們要探索哲學的發展前景,就不能不解決這一理論難題。
  在這一問題上,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明確指出:“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放之于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思辨的心靈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信心百倍的答案,也不再象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么令人信服了。”〔2〕的確, 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哲學之所以還有存在的價值,原因就在于它有在人類理性的基礎上對一切實證科學尚不能確切回答的問題進行前科學的探索性研究,為實證科學將來的確切研究開辟道路。
  不過,哲學可以進行前科學的研究,并不等于哲學就可以進行科學化研究。所謂哲學的科學化,也就是哲學的實證化(邏輯實證主義)、精確化(邦格)、邏輯化(羅素)。自孔德提出“拒斥形而上學”的口號以后,一些哲學家便走上了哲學的科學化道路。其實哲學的價值并不在于給人們提供確實、可靠的知識(那是實證科學的事情),也不在于提供種種形式化的知識(那是數學與邏輯學的事情),更不在于給人們提供終極的精神寄托與安慰(那是宗教的事情),而在于給人們提供新的觀念,提供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新視角與新思維。從歷史角度看,每當人們遇到難以理解、即便科學也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時,哲學便創造出新的范疇、新的觀念把人們所遭遇到的各個方面統一起來,作出新的闡釋;或者提供新的觀察方式和觀察視角。正因為如此,哲學總是在具體科學尚未進行研究或無法研究、而人類生活又已涉及到的領域里發揮作用,總是在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哲學之所以在歷史上成為“科學之母”(甚至在古代肩負科學的職能),之所以不斷地向科學退讓,其原因就在于此。
  長期以來人們受自然科學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對科學的實證精神產生了迷信心理,總是貶低或輕視哲學進行思辨研究的價值。其實,哲學的思辨研究與科學的實證研究也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科學的長處是有可靠的理論基礎,它的理論前提是建立在具有可重復性的實驗研究基礎上的,具有可證實性。其短處則是思路狹窄,容易局限于有限的材料得出片面結論;哲學的長處則是善于思辨,善于超越有限的材料作出更加合理、更加全面的概括與說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善于在理性直觀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嚴密的邏輯推理。其短處則是基礎不扎實,推論的前提不可靠,缺乏可證實性。顯然,二者的長處與短處具有相當的互補性。正是由于這種互補性,哲學并沒有隨著科學的發達走向消亡,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還有巨大的存在價值。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分化,哲學所能夠進行前科學探索的領域正在日益縮小,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必然趨勢。如此看來,哲學是否會有走向終結的一天呢?筆者認為不會,因為哲學的存在是建立在科學的局限性基礎上的,而科學本身的局限又是建立在其實證研究的方式上的,是無法徹底消除的。首先,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達,它對世界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探索總是有限的,它總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和理論范式的局限性,科學研究受其研究手段、理論范式和實證研究方式的影響,不可能達到對世界整體的完全認識,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UFO 現象(即飛碟現象)、特異功能問題、心身問題、艾滋病問題仍然是難解之謎。這就使得哲學的前科學研究仍然具有安身之地。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也會產生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當代科學研究已由宏觀領域深入到微觀領域,已由低速運動領域深入到高速運動領域,科學理論呈現出明顯的非直觀特征,這使得科學理論的合理性問題就成了科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就會導致對科學理論可靠性的信任危機。這一問題雖是科學理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但靠科學的實證研究是無法解決的,哲學的思辨研究在此就有用武之地。再次,在人類所遭遇的各種精神困惑中,有一些是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無法進行實證、具體研究的問題,如人的存在價值與存在意義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哲學并不會由于科學的發展而走向衰亡,只是它所發揮作用的領域與重心會隨之相應地發生變化,哲學的重心將由前科學性質的探索與解釋轉化為對科學理論本身及遠離科學的領域發揮作用,由前實證領域轉向遠離實證研究的領域。
  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哲學以語言游戲與文本解構為手段否認哲學研究的現實價值是無法成立的。在后現代主義哲學消解之后,哲學仍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的存在價值。哲學也不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走向消亡,只是它的研究重心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由前實證研究領域轉向非實證或遠離實證領域,是其變化的總趨勢。哲學在其研究重心轉移的過程中雖然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危機,面臨種種挑戰,但其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廣闊發展前景。*
  注釋:
  〔1〕A·莫里普與克里夫特編:《當代法國哲學》,1987年英文版,第117頁。
  〔2〕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1頁。
                     (責任編輯 陳金清)
  
  
  
江漢論壇武漢3-7B1哲學原理韓璞庚/劉魁19961996 作者:江漢論壇武漢3-7B1哲學原理韓璞庚/劉魁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4:36

[新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辯正

[舊一篇] 哲學的價值論轉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