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圖像——懷特的科學追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注:《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 美]L.A.懷特著,沈原 黃克克 黃玲伊 譯,黃世積 校,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這 本論文集中,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萊斯利.A.懷特(Leslie White)詳盡地闡釋了自己的文 化觀,這正是他藉以建立理想之“文化的科學”的基石。文化是以使用符號為基礎的現 象體系,它包括行動(行為規范)、客體(工具及由工具制造的事物)、觀念(信仰和知識) 以及情感(心態和價值)等,而語言則是人類符號能力的最重要的形態。文化是一個有其 自身生命和自身規律的自成一格的系統,作為一個現象序列,其功能在于使人類適應自 然界,以保證種的生存和延續。圍繞于此,懷特結合人類文化史的實例,論述了人與文 化的關系,考察文化演進的歷史過程,提出“文化進化的能量說”,并構想發展一門文 化的科學(注:參考該書譯序)。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解釋中解脫出來,把人們 拉入文化的范疇,確認文化決定論的思想,構建一門在他看來有效而正確地解釋人類行 為的文化的科學,是懷特追求的科學目標。
    懷特在第一編《科學與符號》(注:《科學與符號》,包括五篇文章:1,科學是把握 經驗的活動;2,符號:人類行為的起源和基礎;3,論靈長目動物之使用工具;4,精 神是心性活動的過程;5,科學范圍的拓展)中著重談論科學的實質,文化和科學的關系 ,力圖說明人們可以且必須在文化的經驗領域中從事科學活動。在第二編《人類與文化 》(注:《人類與文化》,包括七篇文章:1,人類行為的文化學解釋和心理學解釋;2 ,意識的文化決定因素;3,天才:它的起因和發生率;4,埃赫納頓:偉人與文化過程 ;5,數學現實的軌跡;6,亂倫的定義與禁制;7,人對文明的控制:人類中心主義的 幻覺)中,作者試圖解析人類行為這個復合體,澄清意識與文化、心理學與文化學之間 的基本區別,用文化學解釋知識經驗與社會經驗及其他人類行為,界定人與文化過程的 關系。在第三編《能量與文明》(注:《能量與文明》,包括一篇文章,即《能量與文 化進化》)中,懷特對作為整體的文化加以綜觀,指出文化系統的三個亞系統及其相互 關系,構建出文化進化的略圖,特別點明了能量在文化進化中的首要地位。第四編《文 化學》(注:《文化學》,包括一篇文章,即《文化的科學》)對之前的探討做出總結, 賦予文化的科學以理想的名字“文化學”。
        一:科學與文化
    作為動詞的科學
    把科學用作名詞存在著將“科學”與其某些研究方法等同起來的傾向,于是人們就在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劃出了一道界限。其中的假設是:在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現實 的本性之間存在著基本的差別。人類社會的事實本質上與物理學(“精密科學”)有別, 實際上不宜對之加以科學處理。因此社會科學實際上根本不是科學,它不是而且也不可 能是“科學的”。懷特反對這種看法,指出我們可把“科學”用作動詞以更好地理解其 涵義:人們在從事科學活動,即根據一定的假設,使用某些技巧去處理經驗。我們必須 把科學看成是一種活動方式,一種解釋現實的方式,而不是把它當成實體本身。
    現實界是一個四維的連續統一體,各種事件得以在其中顯現,表現出一種時間—空間( 或時相—形態)的進程。我們可以將事件劃分出三種過程。一種是首要的過程,即時相 —形態過程(探討按時空間隔而彼此關聯著的各個事件),其它兩種是次屬和派生的過程 ,其一是時間過程(事件在時間方面的間隔或關系),另一個是空間或形態過程(其在空 間或形態方面的間隔或關系)。全部科學或科學活動,都可歸入這三個范疇之內。時間 —空間過程并不等于現象的時間結構與空間結構的和,而是兩者的積。歷史過程僅僅是 時相性的,而進化過程則是形態的時相順序。此外,可以說,現實界包括了三個層面, 即無機、有機和超有機體的領域,三者各自對應的形態標志為:物理、生物和文化。物 理范疇由無生命的現象或系統構成,以原子、電子或其他生命元素為其特征;生物范疇 由活的有機體構成,以細胞為特征;文化范疇或文化序列的現象由這樣一些事件組成, 它們取決于人類專有的使用符號的能力。可見,文化構成超生物學或超有機體的一類事 件,它是自成一格的過程。
    現實界的三種過程關系和三個層面可構成我們對世界的九個范疇的認識:
             時間的               空間—時間的                 空間的文化的  “歷史”,文化史,        文化的進化        人類社會中非時間的、重復           或文明史                                  的、為文化制約的過程生物的  人類種族史,動、植    生物的進化個體的成長  機體行為之非時間的、重復          物之屬和種系的歷史                         的過程;有機體之內的(生理                                                                                                      學);有機體之外的(心理學)物理的  太陽系的歷史,地球、  宇宙、太陽、星球、銀  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中非                 陸地、山脈、河流、    河系的進化放射性物質  時間的、重復的過程       水滴、沙粒的歷史      的分解   PAN Yi-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 10027,China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趙敦華(1949.8—),男,江蘇南通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 西方哲學和中西哲學及道德的比較。 作者:民俗研究濟南182~194G0文化研究蘇敏2004200410-13世紀,中國文化仍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朝鮮和日本。宋代中國文化輸入日本、 朝鮮后,成為兩國文化發展的范本和模式,并且經過幾個世紀的積淀,在文化的傳播地 得到進一步發展,其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開始真正進入朝鮮、日本,內化為兩國的價 值與行為準則。東亞社會不僅在語言文字、典章制度、文學藝術和宗教等方面緊密地聯 為一體,在精神價值、道德思想和思維模式等方面也趨于同一。而且,隨著各國民族文 化的發展,文化中異質成分、創新成分的不斷增多,日本、朝鮮對中國大陸的文化輸出 日益明顯起來,朝鮮、日本對中國大陸的文化逆向輸出成為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流向 ,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早期從中國輸入的手工業制造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在部 分領域或某些局部超過中國,并引起廣泛需求和愛好;二是一些本由中國傳去的技術, 經朝、日兩國人民的推陳出新,反過來影響了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如印 刷術;三是在中國佚書的回傳方面,日本、朝鮮起到了補缺拾遺的作用;四,也是最重 要的一點,就是此時朝鮮和日本的佛學發展和對佛學的鉆研,使得中日、中朝之間的佛 學水平日益有接近的趨勢。從亦步亦趨到各擅其勝,是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巨大飛 躍,這對東亞文化圈的鞏固和發展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是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中西道德比較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 號:03JAZ720005。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1:36:0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