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與本土心理學的辨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445(2006)06—0023—05
  文化心理學與本土心理學非常接近或相似,以致易引起誤解,引發一定的概念混亂和理解偏差,影響它們乃至整個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為此,有必要對它們加以比較與厘清。
  一、本土心理學
  (一)本土與本土化
  1.本土 現代漢語詞典中,“本土”主要有三種含義:(1)鄉土,即原來的出生地和生長地;(2 )指殖民國家本國的領土(相對于被掠奪的殖民地而言)或一個國家固有的領土;(3)指本地或本地的土壤。從心理學使用的“本土”來看,主要指本地區或本國及所在國所固有的領地或領土乃至所擁有的人和各類事物,其目的是突出當地的獨特性,突破普適主義樊籬,消除對心理和行為的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忽視,加強對其差異性研究。
  2.本土化 字義上講,“化”指“變化”“使變化”“轉化”,即事物或現象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化或轉化,由一種狀態演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及其結果,即由一個“原本”狀態到另一個“終極”狀態的過程。通常人們將“終極”狀態放在“化”的前面,而將原來的“非終極”狀態視為“原本”狀態。本土化就是如此,它是由“非本土”狀態轉化為“本土”狀態等過程。而“本土”狀態就是人們所說的“本土”[1]6。
  (二)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
  1.本土心理學 本土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指當地人尤其是普通人對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看法、思想或理論,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活心理學。黑拉斯(Healas)認為,本土心理學是與正統的學術心理學(專家心理學)相對應的學問,指存在于當地人頭腦中的許多與心理有關的觀點、思想與思維習慣,即“在任何一個文化中,(當地人共同接受的)對某些與心理學有關題目的看法、理論、猜臆、分類、假設與類比。同時也包括內隱于當地的社會制度的一些有關心理的想法與看法。”[2]3 是當地人所構建和使用的心理學概念和常識。這種心理學興起的原因是許多西方學者對“學院派”心理學過分強調“科學化”程式不滿,而呼吁采用民間較為流行的、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并在其中加以運用的心理學知識。
  較廣義的本土心理學是從當地人視域對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它是較為系統、完整的心理學體系,既包括前述狹義的本土心理學,也涵蓋依據一定科學方法和程序所構建起來的心理學,且主要指后者。何友暉指出,“‘本土心理學’是一門當地人民為了他們自己所做的,有關他們自己的心理學。”[3]53—58 它注重主位研究和同文化研究。
  廣義的本土心理學泛指以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為研究對象,以描述、說明、解釋、預測和利用這些心理和行為為目的的研究和構建的心理學,而不管它是否由本地人所做和是否從當地人的視域出發。它既包括從當地人視域出發所做的研究(主位研究)和構建的心理學體系,也包括從其他視域出發所做的研究(客位研究)和構建的心理學體系;既包括當地人所做的研究(同文化研究)和構建的心理學,也包括非當地人所做的研究和所建構的心理學。
  2.心理學本土化或本土化心理學 一些學者把心理學本土化狹義理解為通過改造、處理,把國外的心理學轉變為適合當地人的心理學。其一般程式是:學習和接納外國的東西→改造或轉換→本土化了的東西。在第一步,除了準確地翻譯和介紹國外的東西外,更重要的是正確地詮釋或理解;在第二步,首先應進行表征性改造與轉換,即把國外通常的表征方式轉變為當地人容易接受并通常使用的表征方式;其次是要了解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根據當地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由不適合當地人的實際情況轉變為適合。第三步對上述改造或轉換過的東西加工、整理,使之系統化,成為適合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知識。其最后結果在本質上仍是國外的東西,只不過是改變或轉換了的國外心理學而已,因此被稱為“外源性本土化”(exogenous indigenization或indigenization from without)”。
  廣義的心理學本土化是一個過程,即整個心理學由“非本土”走向或轉變為“本土”的完整過程。它不只是指上述對國外心理學的改造,而主要指某國或地區的整個心理學轉變,包括“外源性本土化”和“內源性本土化(endogenous indigenization或indigenization from within)”。前者并不是從當地的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和歷史語境中自然孕育而成,而是以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心理學為模板,采用其理論和方法,將它們移植、改造過來,因此是一種“進口式心理學”,亦稱“外衍性本土心理學”[4]96—97。而后者則是從本地生態、經濟、社會、 文化和歷史土壤中自然萌發并演化而來的,即以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為研究根源或資源(source),是一種原生(發)性本土心理學,亦稱“內發性本土心理學”。
  二、文化心理學
  (一)文化
  “文化”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和含義[5]62—65。 前者有兩層含義: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二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淀下來的生活方式或活動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如人所賦予事物或現象的含義或意義。后者則是名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中“化”與“本土化”中的“化”同義。
  對于“文化”,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作出解釋。諸如“文化”是某一民族和地區的人所“共享的意義系統”,一個民族的“文化個性或民族精神”,“制度和社會結構”,“實踐和習慣”,“人造物和工具”,“發生在人類的心理生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超越我們的基因所決定的任何東西。”“在分析上可與諸如社會和社會制度等概念區分開來的……一套某社會中的個體共享或至少可以共享的意義。”“意義過程,其中,意義被處于獨特境遇中的個體的獨特活動不斷生產和再生產。”[6]246—247“指由符號來傳遞的行為模式。這些符號表明人類種族的獨特成就。文化也可被看作一套促進一個社會內部穩定與和諧的規則和準則”[7]291,等等。
  綜合上述動名兩種詞義,可把文化定義為人的存在方式,即人的生存和優化過程及其結果。具體地說,文化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生存和優化為目的的人對對象或現象的認識、解釋、利用、并在其中進行創造的過程及其結果。由于生活環境、人與對象和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對各種關系的處理方式不同,導致不同種群的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文化,進而導致不同種群的人有差異很大的心理和行為,即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文化獨特性。
  (二)文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是研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的一門心理學學科或取向[5]65。由于不同種群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包括其形成過程和結果)不同,因而文化心理學帶有一定的種群色彩。它與本土心理學一樣有廣、狹義之分。狹義指特定文化中的人對心理和行為的看法、思想和理論。一般說來,任何種群都有常識性的知識、文化母題和公設,這是他們解釋世界的特定方式或方法,也是他們進行互動和處理相互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規則。它們不僅本身制約著種群成員的心理和行為,而且其中包含著關于心理和行為的知識、母題和公設。所有這些構成了特定種群的民俗心理學體系。它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心理學,而只是未經學者加工提煉的經驗心理學。廣義是以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既包括上述的狹義的文化心理學,也包括經學者概括提煉后的心理學,且主要指后者。
  三、文化心理學與本土心理學之比較
  (一)二者相同或相似之處
  文化心理學與本土心理學在很多方面類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都表現出對占世界主導地位的西方心理學尤其是美國心理學的不滿,都是在反對主流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都力圖解決其問題,促進世界范圍內的心理學的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科學心理學誕生于西方且主要在西方發展,再加上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心理學一直占據世界的主流,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構建和發展心理學的樣板和借鑒對象。由此其他國家或地區構建和發展起來的心理學通常是西方心理學的移植品,可稱為“西式心理學”。倘若這樣的心理學能夠說明或解釋世界各地人的心理和行為,倒也不必對之非議,非要建立自己原創性的心理學不可。但遺憾的是,它并不具有這樣的功用,甚至連西方人的心理和行為及其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說明、解釋與解決。由此激起了普遍性不滿與反叛,本土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就是這種不滿與反叛的產物。
  第二,在研究對象和內容上都注重對具有特殊性或獨特性(心理和行為)素材的研究。本土心理學以當地人的心理和行為為對象,注重研究方法、內容、結論或成果對當地人的適宜性、意義或價值。而文化心理學則突出文化差異性,強調以獨特性和差異性的文化心理和行為為素材,注重研究方法、內容和研究結論、成果對所研究的文化的合適性與價值。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都注重主位研究和同文化研究,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和生態學研究方法。它們都要求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在具體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研究,切實注重文化因素,力避心理學研究的人為性、還原性或簡單化,突出現實性、生態性。
  第四,在研究目的上,都力圖擺脫主流心理學的束縛,構建起能真正反映研究對象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體系。二者都不滿足于對已有的心理學知識(包括心理學理論、方法和工具)的驗證和不觸及根本的修正,而力圖構建新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努力克服主流心理學的不足,解決它無法解決的內在固有的問題,以取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二)二者的差異之處
  文化心理學與本土心理學雖然密切相關,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首先,本土心理學雖然把文化作為研究的極其重要方面,但并不僅限于此,還要考慮政治、經濟、地理等許多因素,尤其該詞本身就突出地理因素。而文化心理學則以文化為中心,盡管它也考慮其他因素,但主要圍繞著文化。
  其次,本土心理學突出地域性,而文化心理學則強調文化同質性。盡管文化主要在特定地域形成和發展,但從古至今尤其是近現代,由于人口遷徙、流動,已使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如現在世界上的幾種主要文化已幾乎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散布于世界各地。
  第三,本土心理學剛性強,其研究對象、范圍、內容等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而文化心理學則由于文化這一概念本身的彈性大而具有較大的彈性,其研究對象、內容和范圍等可隨所研究的文化的大小和研究者所選擇的文化維度的不同而變動。
  第四,本土和本土化易給人一種封閉、排外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易導致地域中心主義、國家中心主義和種族中心主義。本土心理學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除美國外的世界各國的民族自尊心和由此產生的對美國心理學的學術主導乃至霸權地位的不滿,力圖通過本土化以與之分庭抗禮。葉啟政指出:“單就民族感情與自尊的立場來看……所具有的‘移植’和‘加工’性格,就是令人難以忍受的。”[8]72 這表明,本土化運動中含有狹隘的民族情感因素在內。而文化則不易如此。由于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已成為多元文化國家,對某文化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往往涉及多個國家,因此不易導致狹隘的地域中心主義和國家中心主義。
  第五,從目的上來看,本土心理學不反對普遍性或普適性的知識,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對各地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構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心理學知識體系。許多主張“本土化”的學者認為,“任何地區的‘人’都是‘人’,‘人’的基本心理歷程應該是沒有什么差別的……‘本土化’……更容易將社會、文化所賦予‘人’的血肉剔除,以便更能看清楚‘人’的骨架子,以及人的基本心理結構與歷程。”[1]18—19 但文化心理學基本立場是多元論和相對主義,它突出差異性,不以普遍性或普適性為最終目標,而是構建適合于特定文化的心理學。
  第六,本土心理學不排斥實證方法或方法論,如價值中立、客觀性、主客二分、量性原則等[9]11—14,在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硬核)假設上與主流科學心理學并不矛盾。而文化心理學則并非如此。它在研究方法、策略、原則等方面與主流心理學有很大差異,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主流心理學的研究范式,極大的拓展了心理學研究[10]4—12。
  四、建議:把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合二為一
  基于上述分析,建議把二者整合起來,都用“文化心理學”一詞。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本土”或“本土化”有“本地區”之義,因此易受地域性限制。但實際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人口遷徙和定居國外或其他地區愈來愈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為,而不同地區或國家的人則因文化同質性而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和行為,不同地域甚至相距很遠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文化。張春興指出:“‘本土’帶有‘本地區’意涵,屬于同一地區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為表現上未必相近,而分居不同地區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者,在行為上卻仍有相似之處(如各地的回教徒皆不吃豬肉)。因此,心理學取樣研究時,不宜采同地區為標準,宜以文化同質性為標準。”[11]295
  第二,如前所述,“本土”或“本土化”的彈性小,而“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則可大可小,具有較強的伸縮性。這樣,采用文化心理學的概念就使得研究課題和范圍的選擇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同時,通過對包容性不同的文化中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研究,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文化心理和行為的同質性與異質性、特殊性與一般性、共性與個性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如前所述,“本土”或“本土化”極易導致狹隘的地方主義,其實它本身就具有地方主義色彩,進而導致“閉關自守”、片面排外。“文化”一般不會如此。任何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或文化心理與行為,都可以也需要對之進行研究,因而可以說文化心理學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提法,也是心理學學術界的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自覺的學術運動。雖然各地學者所研究的文化心理和行為不同,但都可以被稱為文化心理學研究。另外,文化心理和行為已表現出跨地域、跨國家、跨民族性。如此就易避免地方或種族中心主義。
  第四,本土心理學除了在研究素材或內容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外,其整個理論體系和方法等都缺乏特色且不系統、不完整,而文化心理學則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甚至已形成較為獨立的心理學亞學科。
  第五,“本土”和“本土化”的內涵以及由此決定的研究內容不太容易確定,易形成爭議。本土化心理學運動興起以來,一直存在的“什么樣的研究才是本土或本土化的研究”之爭論。而文化心理學則相對來說比較明確,不易導致此類問題。
  第六,“本土”或“本土化”的概念易帶有政治色彩。如一些國家和地區倡導“本土”或“本土化”很多是為其政治服務的。誠然,心理學本土化運動是“比較適用于任何地區的普遍的、抽象概念。任何文化、國家或地區的研究都可以走向本土化的道路。”[1]5 但它只是對該運動的總稱,具體到每個地方,則用該地方之名稱取而代之,如歐洲化、日本化、中國化等。有鑒于此,為避免政治之嫌,用“文化心理學”更為適宜。
  收稿日期:2006—04—24;修訂日期:2006—05—22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06A02); 肇慶學院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0660)。
肇慶學院學報23~27B4心理學李炳全20072007
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本土或本土化/文化
  cultural psychology/indigenous psychology/“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ulture
Comparing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are two approaches which spring up in the middle and end of 20th century respectively. They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such as both of which oppose mainstream psychology, and stre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eculiarity in people's mind and behavior, and emphasize epic approach, identical-cultural approach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 way etc.,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object content area fundamental purpose, basic mostulate and methodology etc.. Owing to their similarities and the reason that “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auses mistake easily, it is suitable to amalgamate them and only us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sychology”.
本土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是20世紀中后期興起的兩種心理學研究取向,二者在很多地方類同或相似,如都反叛主流心理學,都注重心理和行為的文化差異性與特殊性,都強調主位研究、同文化研究和生態學研究等方法與策略。但二者在研究對象、內容與范圍、研究的根本目的、基本假設和方法論等方面也有不同之處。基于二者的類似之處以及“本土”或“本土化”易引起誤解和其內涵不明確、不確定等原因,應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都采用文化心理學這一概念較為合適。
作者:肇慶學院學報23~27B4心理學李炳全20072007
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本土或本土化/文化
  cultural psychology/indigenous psychology/“indigenous”or “indigenousize”/culture

網載 2013-09-10 21:36:06

[新一篇] 文化學圖像——懷特的科學追求

[舊一篇] 文化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